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涛  单世涛  杨超  吴宗文  陈章 《水产学报》2016,40(2):218-224
为降低投饵网箱养鱼氮、磷排放对水库水体的影响,探求生态网箱养殖模式,以体质量为(167.81±34.66)g的框鳞镜鲤幼鱼为研究对象,对加装集污装置的网箱与传统网箱养殖框鳞镜鲤的生长情况和氮(N)、磷(P)的输入和回收情况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集污网箱框鳞镜鲤的生长性能明显优于传统网箱,加装集污装置对框鳞镜鲤的存活率无显著影响。集污网箱和传统网箱中N的回收率分别为76.83%和44.14%,P的回收率分别为63.13%和35.18%,2组网箱间差异极显著;集污网箱和传统网箱中N的利用率分别为28.36%和25.57%,P的利用率分别为21.30%和18.25%,集污网箱中N、P的利用率均高于传统网箱且差异显著;投饵网箱加装集污装置后减少了氮、磷向水库水体的排放,减轻了网箱养殖对环境的富营养化影响。  相似文献   

2.
不同覆盖率的生态浮床对池塘氮、磷的去除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养鱼池塘设置生态浮床培育空心菜,对比分析生态浮床不同覆盖率对水体氮、磷去除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设置生态浮床系统池塘与对照池塘之间氮磷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生态浮床系统覆盖率在10%、20%、30%的设置下,对水体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53.6%、62.4%、68.9%,对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62.8%、74.1%、78.7%,三种浮床处理对水体氮、磷去除差异显著(P0.05)。生态浮床系统是一种新型的养殖模式,是池塘养殖生物与无土栽培植物在生态位上实现互利共生,该系统可作为池塘水体富营养化生态防控的措施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根据鲍的生活习性,总结国内外养鲍设施特点,自行研发新型竖排式网箱。通过在港湾海域进行新型竖排式网箱的养鲍试验,对养鲍过程中网箱内饵料分布、附着生物情况进行研究,并与传统挂笼养殖模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型网箱养殖过程中采用平潮点倾倒法投喂龙须菜或海带,鲍匍匐基内的饵料占比分别为:龙须菜约30.4%,海带约36.7%,均高于其它投喂方式。经过9个月的养殖,网目为1 cm的竖排网箱中的鲍最终体重为(29.1±6.17)g,存活率为60.5%,传统挂笼中鲍体重为(22.8±7.93)g,存活率为33.5%,新型网箱养殖效果显著优于传统挂笼(P0.05);不同网衣规格的网箱表面附着生物附着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显著大于传统挂笼组(P0.05),进入夏季后,网箱中附着生物的生物量和丰富度都有显著增加。与传统挂笼相比,新型竖排式网箱具有水体交换好、操作简单、节省劳力、存活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循环水养殖模式(RAS组)和池塘养殖模式(池塘组)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免疫性能及水质影响的变化规律,开展了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1)RAS组中鱼体增重率(WGR)[(597.36±169.79)%]显著高于池塘组[(470.98±142.99)%](P0.05),饲料转化率(FCR)[(1.17±0.02)%]却显著低于池塘养殖系统[(1.47±0.03)%](P0.05)。特定生长率(SGR)和肥满度(CF)也高于池塘养殖系统,但差异不显著(P0.05);(2)在第4周和第8周分别测定了鱼体胃和肠中消化酶活性,第4周时,RAS组中肠蛋白酶活性值[(1 387.56±278.43)μg/(g·min)]显著高于池塘组[(1 129.99±382.67)μg/(g·min)](P0.05);第8周时,肠脂肪酶活性[(18.11±4.28)μg/(g·min)]显著高于池塘组[(12.89±8.00)μg/(g·min)](P0.05);(3)在第4周和第8周分别测定了鱼体肝胰脏、头肾和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P)、溶菌酶(LSZ)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整体表现为RAS组免疫性能低于池塘组;(4)每周测定水体氨态氮和亚硝态氮含量显示,RAS组氨态氮维持在0.0067~0.0212 mg/L,亚硝态氮含量为0.0027~0.0087 mg/L,均低于池塘组。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探究膨化沉性饲料在菊黄东方鲀(Takifugu flavidus)养殖中的合理应用,在盐度7~10、水温22.6~29.4℃条件下,于室内水泥池开展了为期62 d的膨化沉性饲料与粉状饲料饲喂菊黄东方鲀的对比试验,比较2种饲料对鱼体生长和养殖系统氮(N)、磷(P)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1)2个饲料组鱼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净产量、成活率、比肠长、肥满度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膨化沉性饲料组鱼的肝体比、脏体比显著高于粉状饲料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粉状饲料组(P0.05)。(2)饲料是养殖系统中N、P的主要输入源,分别占总输入的67.7%~72.9%和76.4%~82.6%,其次为水体和养殖生物;养殖试验中膨化沉性饲料组投入的N、P量(51.46、9.64 g/m~2)显著低于粉状饲料组(65.97、14.18 g/m~2)(P0.05)。(3)废水(换水+终末水体)为N、P的主要输出源,分别占输入总量的61.7%~62.8%和45.2%~51.7%,其次为鱼体固定和吸污输出;膨化沉性饲料组经废水输出的P(5.71 g/m~2)和经吸污输出的N、P量(4.18、3.48 g/m~2)均低于粉状饲料组(8.88、6.11、4.50 g/m~2)(P0.05);被鱼体固定的N、P量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4)膨化沉性饲料组N、P的利用率分别为18.0%和16.5%,较粉状饲料组分别高42.9%和139.1%;水体N、P负荷量分别为70.55、15.35 kg/t,较粉状饲料组分别低32.9%和44.1%。研究表明,采用膨化沉性饲料饲喂菊黄东方鲀能提高饲料中N、P的利用效率,降低养殖系统的N、P排放。  相似文献   

6.
高温条件下营养盐对江蓠生长与氮、磷去除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两种大型红藻菊花江蓠和脆江蓠为试验材料,开展为期30d的养殖试验,通过分析江蓠的生长和氮、磷变化特征,研究在25℃条件下不同质量浓度氮(磷)营养盐——1.65(0.23)mg/L、4.12(0.57)mg/L、8.24(1.14)mg/L、12.35(1.71)mg/L、16.5(2.28)mg/L对江蓠生长和去除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整个试验周期各组菊花江蓠相对生长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分段研究发现,各组相对生长速率均有随时间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氮(磷)质量浓度超过8.24(1.14)mg/L各试验组的脆江蓠相对生长速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且在养殖超过10d后,表现为负增长,并随着营养盐质量浓度的升高出现负增长加快的趋势。各试验组氮、磷去除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营养盐质量浓度相同的条件下,菊花江蓠对磷的去除效率显著高于脆江蓠(P<0.05);两种江蓠对水体中氮、磷的去除时段均主要集中在0~10d。营养盐质量浓度对两种江蓠的氮、磷吸收速率产生显著的影响,吸收速率随氮、磷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增大。研究结果表明,在25℃及氮(磷)质量浓度小于8.24(1.14)mg/L时,菊花江蓠对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盐有很好的去除效果,且能维持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7.
谭洪新  刘文畅  高启  王潮辉 《水产学报》2014,38(8):1123-1130
为研究生物絮凝养殖条件下吉富罗非鱼的消化能力和免疫能力,采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对照组)和生物絮凝养殖系统(实验组)饲养吉富罗非鱼(24.17±2.49)g 59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水体中总氨氮(TAN)和亚硝态氮(NO-2-N)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0.48±14.66)和(33.77±34.57)mg/L。但实验结束时实验组终末密度(FD)高达36.89 kg/m3,终末质量(FIW)、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高于对照组(P0.05),饵料系数(FCR)比对照组降低18.7%(P0.05)。实验组饲料氮利用率为57.97%,显著高于对照组(49.51%)。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罗非鱼的胃蛋白酶、胃脂肪酶、肠蛋白酶和肠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差异。除肝胰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外,实验组血清、肝胰脏和头肾的T-SOD、溶菌酶(LZM)、碱性磷酸酶活力(AKP)活性较对照组无差异(P0.05)。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循环水养殖大黄鱼苗的适宜养殖密度、水质变化趋势与病害防控效果,开展了采用循环水养殖系统进行大黄鱼苗培育试验。投苗规格1.82 g/尾,养殖密度分别为350尾/m~3、400尾/m~3和450尾/m~3,每个密度使用3个养殖桶进行平行对比试验,养殖周期180 d。结果表明:400尾/m~3为适宜密度,其养殖存活率、结束均重和尾日增重分别为83.6%、95.4 g和0.52 g,显著高于450尾/m~3密度组11.2%(该组对应值75.2%,下同)、27.5%(74.8 g)和28.1%(0.41 g)(P0.05);饵料系数1.28,显著低于450尾/m~3密度组22.9%(1.66)(P0.05);与350尾/m~3密度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期间,400尾/m~3密度组养殖水体总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平均浓度分别为0.115 mg/L和0.037 mg/L,显著低于450尾/m~3密度组25.3%(0.154 mg/L)和41.0%(0.063 mg/L)(P0.05),与350尾/m~3密度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期间未爆发寄生虫病及细菌性疾病。研究表明:采用循环水养殖系统培育大黄鱼苗,具有节水减排、养殖存活率高和生长良好的优点,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黄姑鱼(Nibea albiflora)生长、免疫、血清生化指标对不同养殖模式的响应,设置了循环水养殖和近海网箱养殖两种模式,进行300 d的养殖实验,通过检测特定生长率、血清溶菌酶以及肝脏总抗氧化能力等指标,比较黄姑鱼的生长、免疫及血清生化的差异。结果显示,在本实验的循环水和网箱两种养殖模式条件下,黄姑鱼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31%和0.33%,存活率分别为(64.85±4.72)%和(77.50±5.32)%,饵料系数分别为1.21和1.07;溶菌酶、血清葡萄糖、皮质醇指标在两种养殖模式中均有显著升高;IgM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循环水系统中黄姑鱼肝脏的抗氧化指标在0~50 d期间均有显著提高,并且都与网箱系统中的黄姑鱼肝脏的抗氧化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循环水系统中黄姑鱼总抗氧化能力从实验开始时的(7.683±0.731)U·mgprot~(-1)上升到100 d时的(60.808±12.937)U·mgprot~(-1),后期虽有所回落,但仍与0 d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网箱系统中黄姑鱼抗氧化指标在整个实验期间变化比较平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循环水系统对黄姑鱼的胁迫大于网箱系统。  相似文献   

10.
李杰  雷驰宙  陈伟洲 《水产科学》2012,31(8):449-453
以牡蛎和龙须菜为试验材料,进行了两个阶段不同投放比例的室内模拟混养试验,试验周期均为4周,各试验组分别为:对照组、龙须菜单养组、牡蛎单养组、牡蛎龙须菜低密度混养组、牡蛎龙须菜中密度混养组和牡蛎龙须菜高密度混养组,其中除对照组和龙须菜单养组外,各试验组牡蛎密度均为27只/m3,第一阶段龙须菜密度分别为:0,47,0,47,94,188g/m3,第二阶段龙须菜密度为:0,158,0,158,316,854g/m3。定期采样测定水体中营养盐(NO2-N,NO3-N,NH4-N,PO4-P)的含量及养殖生物的生长情况。试验结果表明,第一阶段试验结束时,投放牡蛎的试验组与未投放牡蛎的试验组水体氮、磷含量差异显著(P0.05)。第二阶段试验结束时,投放牡蛎的各试验组磷酸盐和硝酸盐含量差异显著(P0.05),高密度混养组的磷酸盐含量和硝酸盐含量与牡蛎单养组相比分别降低了43%、30%,说明龙须菜明显吸收了水体中的氮、磷,混养系统氮、磷利用更为合理,其中龙须菜854g/m3,牡蛎27只/m3的高密度混养组投放密度最为合理。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淡水养殖水体中氮、磷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查明上海市淡水养殖水体中氮、磷分布现状,选取上海市典型的淡水养殖场进行引水和池塘水质监测。结果表明,上海市淡水养殖水体中总氮、总磷年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53 mg/L和0.294mg/L;引水和池塘水体中总氮平均质量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池塘水中总磷平均质量浓度为0.370mg/L,显著高于引水;不同养殖品种池塘中氮、磷年均质量浓度有所差异,淡水鱼塘中总氮、总磷平均质量浓度最高,凡纳滨对虾塘次之,中华绒螯蟹塘最低;养殖生产使池塘水体中有机态氮、磷在总氮和总磷中的占比以及氨氮在无机氮中的占比较引水均有所增加;引水中总氮在春、冬季含量相对较高,总磷在夏、冬季含量较高。养殖过程中淡水鱼塘中氮、磷含量因有机质的累积在秋季养殖后期较高;凡纳滨对虾塘中氮、磷含量在5月养殖初期相对较高;中华绒螯蟹塘内氮含量因水草的净化作用随养殖进程逐渐降低;70%以上的引水样品水质综合污染指数高于1.0,淡水养殖的引水质量不容乐观。整体上,淡水鱼的养殖显著增加了水体的综合污染程度(P0.05),凡纳滨对虾和中华绒螯蟹的养殖对水体综合污染程度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稻虾鳝立体综合种养模式对水体环境的影响,在2020年8—10月于河南信阳选取1块2.0×104 m2稻渔综合种养试验基地,在环沟不同位置设置网箱养殖黄鳝,每15 d对网箱内、外及不同边侧环沟所设4个采样点内的水样进行采集和水温、溶解氧、pH、总磷、总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和氨氮等指标检测。试验结果显示,不同时期网箱内的水体溶解氧水平始终最低,且网箱内、外水体溶解氧均低于远离网箱的对侧环沟(P>0.05),4个采样点pH差异不显著,网箱内、外水体氨氮显著高于对侧环沟(P<0.05),亚硝态氮、硝态氮含量显著低于对侧环沟(P<0.05)。网箱内、外水体总氮、总磷高于其他位点,总氮呈上升趋势、总磷呈下降趋势,对侧环沟内水体总氮、总磷呈上升趋势。试验结果表明,稻虾鳝立体综合种养模式虽然会增加网箱内外残饵和粪便的积累导致氮、磷含量升高,促进了附近水体氮、磷转化效率和反硝化过程的进行,降低了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但网箱内溶解氧较低,影响水生动物健康生长。试验结果可为稻虾鳝立体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与改进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产乳酸芽孢杆菌对对虾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温度(28±1)℃、盐度28下,将产乳酸芽孢杆菌制剂添加到养殖10尾凡纳滨对虾、容水200L的0.3m~3室内玻璃钢桶中,使芽孢杆菌终密度为10~4、10~5、10~6 cfu/mL,以无益生菌添加组为对照组。定期测定养殖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的含量,以及总异养菌、弧菌和芽孢杆菌的数量。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结束时,添加芽孢杆菌各试验组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氮和弧菌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添加高密度芽孢杆菌试验组(10~6 cfu/mL)养殖水体中总异养菌的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芽孢杆菌对养殖水体中的硝酸盐氮含量未产生显著的影响(P0.05);添加芽孢杆菌后养殖水体中的芽孢杆菌数量在第4d后会出现下降趋势。试验还发现,在养殖后期初次投入芽孢杆菌时会引起养殖水体中氨氮含量的短期升高。试验结果表明,芽孢杆菌能改善对虾养殖水体水质,可作为益生菌用于对虾养殖中。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热带地区凡纳滨对虾集约化养殖过程中排泄养殖废水的水质状况及其与养殖水体水质间的关系,对海南陵水和万宁地区对虾养殖水体和养殖废水中的氨氮、亚硝酸氮、磷酸盐、总氮、总磷、BOD5和COD含量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氮、磷酸盐、总氮、总磷、BOD5和COD含量分别为(1.88±0.87)、(0.70±0.42)、(0.15±0.04)、(7.00±1.70)、(0.42±0.14)、(4.11±0.69)和(4.32±0.08)mg/L。养殖废水中氨氮、亚硝酸氮、磷酸盐、总氮、总磷、BOD5和COD含量分别为(2.22±1.03)、(1.05±0.35)、(0.20±0.15)、(10.15±0.49)、(0.50±0.09)、(2.24±0.34)和(4.52±0.01)mg/L。氮磷营养盐含量养殖排泄废水高于养殖水体,差异不显著(P>0.05)。万宁地区亚硝酸盐含量养殖排泄废水显著高于养殖水体(P<0.05)。陵水地区磷酸盐和总氮含量养殖排泄废水显著高于养殖水体(P<0.05)。  相似文献   

15.
为提升循环水养殖南美洲鳗鲡(Anguilla rostrata)的节水、水质与养殖效果,通过增加移动床生物膜反应池等单元,对半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进行升级,建立全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并开展养殖对照试验,试验为期180 d。结果显示:全封闭循环水养殖(处理组)的单产、结束尾重、尾日增重和日水循环利用率分别为62. 8 kg/m~3、621. 7 g、3. 28 g和92%,较半封闭循环水养殖(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5. 4%、15. 5%、16. 3%和73. 3%(P 0. 05);处理组的饲料系数1. 55,显著低于对照组12. 5%(P 0. 05);处理组的总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活性磷和总磷质量浓度分别低于对照组14. 8%、37. 0%、42. 6%、79. 1%、17. 9%和15. 6%(P 0. 05)。全封闭循环水养殖南美洲鳗鲡较半封闭循环水养殖具有提高水循环利用率、改良水质、提高单产和生长速度以及降低饲料系数和发病率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凡纳滨对虾幼虾低盐度粗养水体养殖容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设计6个凡纳滨对虾幼虾养殖密度:10、20、30、40、50、60 ind/m2,通过比较60 d养殖周期内的水环境因子、幼虾生长状况与消化酶活性,分析研究凡纳滨对虾幼虾低盐度粗养水体的养殖容量。结果表明:各试验组水质均符合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要求,单位水体载虾量主要影响pH、非离子氨氮(NH3-Nm)、溶解氧(DO)等水化指标;不同试验组水体pH、NH3-Nm含量、DO含量、总氮(TN)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浊度、总磷(TP)含量差异显著(P0.05);不同试验组对虾中肠腺蛋白酶活性差异显著(P0.05),表现出单位水体载虾量越高,对虾体内蛋白消化酶活性和氮利用率越低的规律,DO是低盐度粗养水体养殖容量的主要限制因子。综合各项评价指标,得到本试验条件下,凡纳滨对虾幼虾低盐度粗养水体的最佳养殖容量为46.0 g/m3或32.2 g/m2(322 kg/hm2)。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池塘和水库网箱两种养殖模式下斑点叉尾肌肉营养成分和品质特性,利用生化分析、物性分析方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分别对斑点叉尾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系水力、质构特性及肌肉矿物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池塘和水库网箱养殖的斑点叉尾含肉率都在65%以上;池塘组的贮存损失和失水率(分别为1.73%和17.19%)显著低于水库网箱养殖组(分别为2.37%和27.16%),而冷冻渗出率(3.96%)显著高于水库网箱养殖组(3.35%);水库网箱养殖组的粗蛋白、粗灰分含量(分别为18.78%和1.03%)均显著高于池塘组(分别为16.69%和0.90%),而粗脂肪含量(2.99%)显著低于池塘组(3.90%);两组矿物元素含量都比较丰富,水库网箱养殖组肌肉中钾、磷、钙、镁、锌和铁6种元素的含量(分别为3 951、2 325、110、312、5.15和4.94 mg/kg)均显著高于池塘组(分别为3 184、1 787、78.8、246、4.19和3.58 mg/kg);池塘组肌肉的凝聚性和回复性(分别为0.45和0.31)显著高于水库网箱养殖组(分别为0.38和0.24),而肌肉硬度、胶黏性和咀嚼性(分别为2 721、1 209和397 g)显著低于水库网箱养殖组(分别为4 552、1 738和578 g)。研究表明,池塘养殖的斑点叉尾肌肉具有较好的系水力,而水库网箱养殖的斑点叉尾肌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矿物元素更丰富和肉质硬度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低盐度养殖条件对大黄鱼肌肉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分别在盐度2、4、6、8、10、24(对照组)的水体中饲养大黄鱼幼鱼,6个月后,检测大黄鱼肌肉营养成分,并采用氨基酸评分(AAS)、化学评分(CS)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来评定肌肉蛋白质的氨基酸营养价值。结果显示:大黄鱼肌肉中的水分含量与盐度呈负相关性,盐度2组(S_2)肌肉中水分含量最高,达(77.4±0.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间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的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盐度6组(S_6)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含量(EAA)、呈味氨基酸含量(DAA)分别为(11.4±3.4、)%、(4.3±0.1)%和(4.5±1.5)%,均为最高(P0.05),且该组EAAI最大(73.88);盐度8组(S_8)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PUFA)和必需脂肪酸含量(∑EFA)分别为(39.1±3.0)%和(26.8±1.6)%,显著大于其他组(P0.05);各低盐养殖组饱和脂肪酸总含量(∑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MUFA)显著高于对照组(S_(24))(P0.05);各组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含量在(9.8±0.4)%~(13.0±0.2)%。试验表明,大黄鱼在盐度6~8的水体中养殖,肌肉营养较佳。结果将为大黄鱼低盐工厂化养殖和抗低盐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酶解肠膜蛋白粉替代鱼粉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随机选取450尾初始体质量(7.50±0.02) g珍珠龙胆石斑鱼,分为5组,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30尾鱼,分别投喂以酶解肠膜蛋白粉替代0%、9%、18%、27%和36%鱼粉的5种等氮等脂饲料,进行8周的养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酶解肠膜蛋白粉替代9%组鱼体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与替代0%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酶解肠膜蛋白粉替代0%组的珍珠龙胆石斑鱼对饲料干物质、粗蛋白质、钙和磷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在摄食后1~21 h内,酶解肠膜蛋白粉替代0%组和替代9%组之间的养殖水体氨氮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在摄食后21 h时,各组间养殖水体亚硝态氮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在不影响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性能的前提下,酶解肠膜蛋白粉替代饲料中9%的鱼粉不会对水体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采用养殖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水温下鲻鱼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沉积物的摄食与吸收。选择大、中、小3种规格鲻鱼,体质量分别为(16.25±0.88)g/尾,(29.00±1.73)g/尾,(42.93±1.08)g/尾,将养殖沉积物收集后投喂鲻鱼,在自然水温为21.5~25.5℃流水系统中养殖46d,然后测定其特定生长率、摄食率、排粪率以及有机质和氮、磷吸收率。试验结果表明,(16.25±0.88)g/尾鲻鱼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42.93±1.08)g/尾,特定生长率与鲻鱼体质量呈负相关。3种规格鲻鱼摄食率和排粪率与水温呈正相关,水温升至25.5℃时均最高,(29.00±1.73)g/尾鲻鱼摄食率和(16.25±0.88)g/尾鲻鱼排粪率整体最高。(29.00±1.73)g/尾鲻鱼对有机质和氮、磷吸收率最高,分别为60.63%,82.15%,44.24%。鲻鱼对养殖沉积物中有机质和氮、磷的移除量分别为0.619g/(kg·尾),0.043g/(kg·尾),2.746mg/(kg·尾)。研究表明,鲻鱼摄食凡纳滨对虾养殖沉积物的生长效果良好,不但可以利用养殖环境中有机物和营养物质,同时为鱼虾混养模式中的鲻鱼规格搭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