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静水法测定了不同温度及急性温度突变对菲律宾蛤仔耗氧率的影响,分别在5个恒定温度(15、20、25、30和35℃)以及4个急性温度突变(分别由25℃突变至15、20、30和35℃)条件下测定了菲律宾蛤仔的耗氧率。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对菲律宾蛤仔的耗氧率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在温度为15~30℃内时,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达到35℃时耗氧率开始下降。方差分析表明,耗氧率在15℃时最低,与20℃组和35℃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30℃时耗氧率最大,与25℃组无显著性差异,但显著高于15℃和20℃组(P<0.05)。温度突变后菲律宾蛤仔耗氧率相比于恒温状态下均出现不同程度提高,说明温度骤变环境下菲律宾蛤仔要消耗更多的能量。  相似文献   

2.
鳞鱼鱼种血液中的高铁血红蛋白百分含量随受试液中NO2-N浓度升高,NO2-N对耗氧率的影响呈抛物线的变化规律,当浓度为2.5mg/L时,耗氧率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3.
大黄鱼鱼苗耗氧率和窒息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学舒  王英 《经济动物学报》2007,11(3):148-152,158
为了给大黄鱼的生理学及大黄鱼养殖的放养密度、水质管理、饵料利用以及活鱼运输等提供技术参考依据,对大黄鱼基础代谢水平进行测定。在3种水温(14,20,25℃)条件下测定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Richardson)]鱼苗(体长7.8~9.1 cm,体重6.61~8.85 g)的耗氧状况,据此计算出大黄鱼鱼苗的耗氧率,及瞬时耗氧率与溶氧量及水温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大黄鱼鱼苗耐低氧能力差,其耗氧率和窒息点溶解氧水平都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大,14℃时两者为2.833μg/(g.min)和1.42 mg/L;25℃时两者为4.677μg/(g.min)和2.27 mg/L。大黄鱼鱼苗的瞬时耗氧率在其呼吸生理的某个时段出现特殊现象:当水中溶解氧下降至其浮头点和昏迷临界点之间时,瞬时耗氧率会在一个较短的时间范围内呈现跳跃式提升,这种现象在已有的鱼类耗氧率研究中从未出现过。此后的瞬时耗氧率急速下降至最低点,其呼吸类型可归属于逆向型。  相似文献   

4.
鄱阳湖黄颡鱼耗氧率与窒息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温27.0℃时,鄱阳湖颡鱼的耗氧率,164.75 mg/(kg·h),耗氧率随水温的降低、试验鱼个体的增大而下降.水温24.0℃时,鄱阳湖黄颡鱼的临界窒息点为O.31 mg/L.  相似文献   

5.
利用试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4种体质量丁桂幼鱼的呼吸及排泄规律,体质量分别为(4.31±0.44)、(14.81±0.58)、(41.40±1.56)和(81.28±1.60)g.结果表明:体质量对丁桂幼鱼的耗氧率和排氨率有显著的影响.丁桂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体质量的增加而下降并呈幂函数相关,相关方程分别为R0=0.583 2W-04235 (R2=0.956 3),RN=22.406W-0.3486(R2=0.933).O/N比随着体质量的增加而降低,各体质量组差异不显著,不同规格丁桂幼鱼平均O/N比为21.20.说明在试验体质量范围内,丁桂幼鱼的代谢物质以蛋白质为主,在鱼种培育时应注意增加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利用封闭呼吸室对全长、体长规格基本一致的花鮈骨、唇鮈骨和花鮈骨(♀)×唇鮈骨(♂)杂交F1代幼鱼进行耗氧率和临界窒息点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水温20℃时,平均全长(11.726±0.2522)cm、体长(9.544±0.2769)cm、体质量(13.087±0.6959)g的花鮈骨耗氧率平均值为0.1254 mg/(g·h);平均全长(13.939±0.2420)cm、体长(11.527±0.2069)cm、体质量(21.933±0.9952)g的唇鮈骨耗氧率平均值为0.1099 mg/(g·h);平均全长(11.091±0.3510)cm、体长(9.046±0.3106)cm、体质量(11.182±1.0452)g的杂交F1代耗氧率平均值为0.1503 mg/(g·h)。亲本花鮈骨、唇鮈骨与杂交F1代耗氧率昼夜变化节律不一,花鮈骨、唇鮈骨白天耗氧率低于夜间,杂交F1代白天耗氧率高于夜间。花鮈骨、唇鮈骨及杂交F1代其临界窒息点随温度变化均符合2次曲线关系(R2=1),在温度为15~25℃时,其临界窒息点随温度上升而升高;同一温度下,3种鱼类窒息点相比较,花鮈骨唇鮈骨杂交F1代。  相似文献   

7.
研究以鱼粉为蛋白源,配制粗蛋白含量分别为6%、13%、20%、27%和34%的饲料,对90只平均体质量为3.79 g的刺参幼参平均分成5组进行投喂,研究饲料中不同的蛋白水平对仿刺参幼参生长、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粗蛋白含量为20%的饲料组,幼参特定生长率最高,与其他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饲料中蛋白水平的升高,幼参的耗氧率呈逐渐下降趋势,排氨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藜蒿叶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优化,通过乙醇回流法,采用单因素实验法和正交实验法确定藜蒿叶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总黄酮提取率随着液固比的增大逐渐增大,当液固比大于20mL/g时,总黄酮提取率开始减小;总黄酮提取率随着提取温度的增大逐渐增大,在提取温度为70℃时总黄酮得率达到最大值之后开始下降;总黄酮提取率随着提取时间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提取时间为1.5h时总黄酮提取率达到最大值。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在液固比15mL/g、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1.5h的条件下是乙醇回流法提取藜蒿叶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此条件下总黄酮提取率为3.960%;在液固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3个因素对藜蒿叶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中,液固比的不同对其影响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5个温度梯度(16,19,22,25和28℃)和5个盐度梯度(15,20,25,30,35)对加州扁鸟蛤(Clinocardium californiense)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和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设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碱性磷酸酶的活力逐渐升高;琥珀酸脱氢酶活力呈下降趋势;乳酸脱氢酶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呈升高趋势。盐度升高至30时,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最高;盐度25时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最低;当盐度低于30,随着盐度的不断升高,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呈升高趋势,盐度30时,乳酸脱氢酶的活性最高,盐度达到35时,3种酶的活性都降低,本试验结果可为加州扁鸟蛤的人工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咸蛋腌制过程中几项理化指标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室温18.8℃、20℃和30℃条件下,测定草木灰腌制咸蛋0,10,20,30d时,蛋黄指数、含水量、含盐量、含油量(粗脂肪)以及蛋黄色素等级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随着腌制时间的延长和腌制温度的升高,蛋白蛋黄含水量逐渐减小而含盐量不断增加;蛋黄色素等级升高;蛋黄指数和蛋黄含油量增大,当它们增至一定值时咸蛋即成熟。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不同排乳清温度对奶豆腐品质的影响,以确定其最佳排乳清温度。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排乳清温度分别为4℃、23℃、32℃、39℃。在其他工艺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分别加工一批奶豆腐,然后测定奶豆腐的性能指标。结果表明,随着排乳清温度的增加,奶豆腐的感官评定值先增加,然后逐渐降低;奶豆腐的pH 4.6可溶性氮含量、质量分数12%TCA可溶性氮逐渐下降;游离氨基酸总量先逐渐增加后降低;而pH值和水分含量逐渐降低。以感官评定值为主指标,结合其他性能指标,确定排乳清的最佳温度为23℃。  相似文献   

12.
郑阳  徐柱  柳剑丽  师尚礼 《草原与草坪》2010,30(6):26-30,36
通过不同放牧率对内蒙古本地绵羊(母羊)连续2年(2008~2009)的体重和繁殖性能的影响的研究表明:(1)在试验期内,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放牧率下的绵羊体重总体上都呈上升趋势;间隔1个放牧率或以上的处理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2)绵羊的个体增重与放牧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而公顷增重与放牧率的关系符合二次曲线关系,在达到公顷最大增重前,随着放牧率的增大而增大,之后随着放牧率的增大减小;(3)单位家畜增重和单位面积增重的交点的生态学意义在于放牧率为1羊/hm2,公顷增重和家畜个体增重相同;单位家畜个体增重对应的畜产品最优放牧率为0.50羊/hm2,单位面积家畜最大增重对应的畜产品最优放牧率为2.38羊/hm2;(4)过高的放牧率导致绵羊出现空怀现象及产羔率下降;羔羊的初生重和个体增重均随着放牧率的增大而减小,但其显著性差异仅表现在较高的放牧率与较低的放牧率之间,而在相邻放牧率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汪诗平  李永宏 《草地学报》1999,7(3):182-182
(1)绵羊个体增重与放牧率呈线性负相关,个体最大增重临界放牧率,因季节不同而变化,随着个体增重与放牧率回归系数b绝对值的增大而降低,以始,终放牧期间所得临界放牧率最小。(2)公顷增重与放牧率的关系符合二次曲线,达到公顷最大增重以前,随着放牧率的增大而增大,之后则随着放牧率增大而下降,平均5.43羊/hm^2。(3)公顷最大增重并不一定获取公顷最大利润,主要视买卖价格及其差值而定。(4)以冷蒿小禾草  相似文献   

14.
试验研究了pH值、Ca2+、温度和螯合剂对羊乳酒精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在6.4~7.2时,随着pH值的升高,羊乳酒精稳定性增强;Ca2+在0.0025mol/L~0.02mol/L时,随着Ca2+浓度的增大,羊乳的酒精稳定性降低;温度在30℃~80℃时,随着温度的升高,羊乳的酒精稳定性降低。同时,在羊乳中添加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三聚磷酸钠、焦磷酸钠、柠檬酸钠和EDTA钠都能够增强羊乳的酒精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研究测定了长白猪屠宰后12h肌肉pH的下降速度、极限值和肌间脂肪氧化速度,及不同储藏温度和时间对肌肉pH值、失水率及脂质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屠宰后0~5h长白猪肌肉pH值下降速度较快,9~12hTBA值变化速度较快。4℃条件下,储存时间对长白猪肌肉pH影响不显著,对滴水损失影响极显著,TBA值影响显著;-20℃冷冻条件下,储存时间对长白猪肌肉pH、TBA影响显著,对解冻失水率影响不显著。温度对pH值和TBA值的影响不明显,对滴水损失和解冻失水率有极显著的影响。通过回归分析,长白猪肌肉滴水损失和解冻失水率随pH升高而降低;-20℃条件下TBA值随pH升高而升高。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5个蓝莓品种为试材,检测不同温度处理2 h后花粉发芽率及自交坐果率。结果表明:温度处理结束后,5个蓝莓品种花粉发芽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整体上呈现出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趋势。温度处理后花粉培养12 h的结果表明,蓝丰花粉在处理温度为25℃-37℃时发芽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余4个品种;在处理温度为41℃时,花粉发芽率最低,仅为0.67%。处理温度为39℃-41℃时,瑞卡为花粉发芽率最高的品种,显著高于其余4品种。高温降低了5个蓝莓品种的坐果率,布里吉塔坐果率在处理温度达到33℃时显著下降,较对照降低了22.96%。蓝丰、瑞卡和都克坐果率在处理温度为35℃时显著降低。处理温度为41℃时,五个品种中蓝丰坐果率最高。高温降低了5个蓝莓品种花粉发芽率和坐果率。处理温度相同时,花粉发芽率存在品种间差异。瑞卡是39℃-41℃处理后花粉发芽率最高的品种。处理温度为25℃-41℃时,5个蓝莓品种坐果率存在品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17.
植酸酶包埋后酶活和热稳定性的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植酸酶在包埋状态下酶活及酶性的变化,分别对酶的释放情况和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包埋酶释放出的酶活逐渐上升(P<0.01),60min时达到最大值;而未包埋酶释放出的酶活逐渐下降(P<0.01),60min时达到最小值。包埋酶和未包埋酶在30、40、50、60、70、80、90和100℃的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残留的植酸酶活力下降(P<0.01)。对于包埋酶,当温度升高到70℃时,植酸酶相对酶活仍保持在93%(P>0.05);当温度升高到80℃时,植酸酶的相对酶活才明显下降(P<0.01),不过在100℃时,仍能保持67%的酶活(P<0.01)。对于未包埋酶,当温度升高到60℃时,植酸酶相对酶活明显下降(P<0.01);当温度升高到100℃时,植酸酶相对酶活仅有23%(P<0.01)。通过在统一温度条件下,对包埋酶和未包埋酶处理组的相对酶活的对比发现,在50℃以下时,二者差异不显著,当温度超过60℃时,包埋酶的相对酶活极显著高于未包埋酶。  相似文献   

18.
(1)绵羊个体增重与放牧率呈线性负相关,个体最大增重临界放牧率,因季节不同而变化,随着个体增重与放牧率回归系数b绝对值的增大而降低,以始、终放牧期间所得临界放牧率最小,(2.04羊/hm2)。(2)公顷增重与放牧率的关系符合二次曲线,在达到公顷最大增重以前,随着放牧率的增大而增大,之后则随着放牧率的增大而下降,平均543羊/hm2。(3)公顷最大增重并不一定获取公顷最大利润,主要视买卖价格及其差值而定。(4)以冷蒿小禾草为主的退化草原,宜以个体最大增重的适宜放牧率作为管理标准,以使该类草原在利用中得以恢复。  相似文献   

19.
不同种子处理和栽培因子对草麻黄种子成苗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不同种子处理和栽培因子对草麻黄Ephedra sinica种子成苗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低温(<4℃)层积处理15 d和1%CuSO4·5H2O溶液浸种1 h后播种,2个处理后的种子平均成苗率均高于对照,且差异显著;盐碱度较低(pH值为8.0左右),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适宜草麻黄种子萌发成苗;土壤绝对含水量对种子成苗的影响较大,含水量低于24.34%时,草麻黄种子的成苗率随着土壤绝对含水量的升高而升高,适宜的土壤绝对含水量为19%~24%;草麻黄种子的成苗率随着温度的逐渐上升呈现S型曲线,当温度为20~25℃时,成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徐生阳  高润  康长清  玉柱 《草地学报》2020,28(3):822-827
本试验旨在探究添加剂及贮藏温度对发酵全混合日粮(Fermented Total Mixed Rations,FTMR)的影响,为FTMR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设置了布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chneri,LB)、没食子酸(Gallic acid,GA)、果胶酶(Pectinase,PE),共3个添加剂和对照组(CK),4个不同的贮藏温度(10℃、20℃、30℃和40℃),发酵7 d后取样。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温度的升高,各处理的pH值均显著降低,CK、LB和GA处理组的pH值于30℃达到最低,PE处理组于40℃达到最低(P<0.05);随着贮藏温度的升高,各处理组中乙酸和丙酸的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其中乙酸的含量于30℃时达到最高,丙酸的含量于40℃时达到最高;添加PE后,FTMR的pH值在10℃、30℃和40℃下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综上,贮藏温度为30℃和40℃时FTMR的发酵品质较好,当贮藏温度为10℃、30℃和40℃时添加果胶酶可以提高FTMR的发酵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