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品种对大米产地溯源判别正确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大米产地溯源判别的正确性,试验研究了水稻品种对于大米产地溯源判别正确性的影响。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检测来自吉林省松原市、德惠市、梅河口市3个产地的3个水稻品种120个样品中11种矿物元素(Pb,Cd,K,Na,Ca,Mg,Zn,Cu,Fe,Mn,Cr)的含量,对大米中矿物元素数据进行差异分析、雷达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结果显示:元素Cd、Cr、Fe、K、Mg、Zn、Pb在大米品种与产地间均存在相对较大的差异。德惠(同一产地)不同品种大米的判别正确率为100%,成功利用不同品种大米中矿物元素含量将大米品种进行正确分类。进行大米产地判别时,3个产地不同品种大米的判别分析正确率为90%,3个产地同一品种大米的产地判别分析正确率为100%,证明了水稻品种对于大米产地溯源判别正确性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筛选出适合赣南中低产田区种植的耐早衰高产早、晚稻品种。[方法]在双季稻产量常年低于12 000 kg/hm2的中低产田区,于2011、2012年选择市场主推早、晚稻品种各8~10个,早稻以欣荣优2045、晚稻以天优998为对照,重复3次,研究各品种产量表现、生育后期光合速率、叶片SPAD值下降率和根系干重下降率及子粒灌浆充实度情况,筛选出高产稳产、后期耐早衰品种。[结果]早稻品种五优157、荣优1506与晚稻品种五优308、欣荣优2660的2年产量表现较高且稳定,较对照分别增产3.0%、2.8%和6.3%、3.2%,其生育后期光合速率下降率、上三叶SPAD值下降率、根系干重下降率都明显低于对照,子粒灌浆充实度明显高于对照。[结论]早稻品种五优157、荣优1506与晚稻品种五优308、欣荣优2660可在赣南中低产田区推广种植,从中任选1个早稻品种和1个晚稻品种进行双季稻品种搭配种植,可实现15 000 kg/hm2的产量目标。  相似文献   

3.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in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in Super Hybrid Rice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Chinese super hybrid rice breeding project has developed many new varieties with great yield potential.It is controversial which yield component should be emphasized in super hybrid rice production.The present study was conducted to compare super hybrid rice with common hybrid and super inbred rice and analyze contributions of yield components to grain yield of super hybrid rice under experimental conditions,and evaluate relationships between grain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of super hybrid rice in farmer's paddy fields.Field experiments were done in Changsha,Guidong,and Nanxian,Hunan Province,China,from 2007 to 2009.Eight super hybrid varieties,one common hybrid variety,and one super inbred variety were grown in each location and year.Rice production investigation was undertaken in high-yielding (Guidong),moderate-yielding (Nanxian),and low-yielding (Ningxiang) regions of Hunan Province,China,in 2009.Grain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were measured in both the field experiments and rice production investigation.Super hybrid rice varieties outyielded common hybrid and super inbred varieties across three locations and years.Yield potential has been increased by 11.4% in super hybrid rice varieties compared with common and super inbred varieties.The higher yield of super hybrid varieties was attributed to improvement in panicle size.Panicles per m2 had the highest positive contribution to grain yield with the exception under yield level of 10.0 to 12.0 t ha-1,and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grain yield in farmer's field at all of the high-,moderate-,and low-yielding regions.Our study suggests that panicle per m2 ought to be emphasized in super hybrid rice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4.
利用2015年福建省水稻研究所水稻新品种筛选试验中42个杂交籼稻(包括早、中、晚稻)作为研究对象,对整精米率和垩白度2项米质性状稳定性进行探讨。研究表明:早稻种植点中连城整精米率显著高于其他种植点,垩白度显著低于其他种植点;中稻种植点中新罗整精米率最高,而南靖垩白度最低;晚稻种植点中漳州整精米率最高、垩白度最低。在不同种植环境下,早籼整精米率差异最大,中籼居中,晚籼最小,3者变异系数为56.0%、21.6%和11.0%;早、中、晚3种类型籼稻垩白度差异都较显著,3者变异系数分别为35.1%、34.9%和31.2%。因此,在福建省水稻新品种品质评价中应对不同稻区的稻米品质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另外,结合福建省早稻实际生产状况建议福建省新品种区试中选取连城作为早稻米质鉴定取样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14个超级稻品种进行试种,筛选适宜南宁市早稻种植的产量高、熟期适宜的超级稻品种,为南宁市超级稻的推广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Y两优1号为对照,对14个参试超级稻品种的生育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产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参试超级稻品种生育期为115~136d,以中浙优1号最长(136 d)、丰源优299最短(115d).不同超级稻品种株高、穗长分别与对照相差-10.1~7.4、0.1~3.0 cm,均以丰源优299最高.除天优122、天优998和中浙优1号有效穗高于对照外,其他参试品种有效穗(236.40万~287.85万穗/ha)均低于对照(300.75万穗/ha).丰源优299、Ⅱ优航2号、五优308等9个品种的平均每穗总粒数(152~181粒)均高于对照.桂两优2号、特优582、天优998等9个品种的结实率(78.21%~89.26%)均高于对照.准两优1141、天优3301、丰源优299等5个品种的千粒重高于对照,增幅为1.4~5.9g.参试品种中有7个品种比对照增产,增产幅度为1.5%~9.9%,其中准两优1141、Ⅱ优602、内2优6号、特优582等4个品种比对照增产3.4%以上;其余品种比对照减产,减产幅度为3.5%~10.9%.[结论]准两优1141、Ⅱ优602、内2优6号、特优582等7个品种的产量潜力高、熟期适宜,可作为南宁市早稻主推品种,其余品种可因地制宜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6.
水稻植株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抗稻瘿蚊关系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水稻植株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抗稻瘿蚊的关系,测定了12个抗感稻瘿蚊水稻品种3叶期稻茎内游离氨基酸的主要种类及含量,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影响水稻品种抗蚊性的主要氨基酸种类。结果表明,所测试品种稻茎内共有16种氨基酸,各品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不同;除品种570011外,其他参试品种的苏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丙氨酸含量较高,甘氨酸和蛋氨酸含量较低;甘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谷氨酸、脯氨酸、苏氨酸、蛋氨酸与水稻品种抗稻瘿蚊的关系比较密切,是影响水稻品种抗蚊性的主要氨基酸种类。  相似文献   

7.
[目的]鉴定广西地方香稻品种的香味及其香味基因型,为开发和利用广西香稻地方种质资源及选育优质特色香稻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传统香味鉴定方法(KoH浸泡法和籽粒咀嚼法)与分子标记技术结合,对179份广西地方香稻种质资源的香味及其香味基因型进行鉴定.[结果]179份供试材料中,KOH浸泡法检测到具有香味的材料167份,籽粒咀嚼法检测到具有香味的材料124份.籽粒咀嚼法鉴定为香稻的品种中97.58%能用KOH浸泡法鉴定出香味,但KOH浸泡法鉴定为香稻的品种中仅72.46%能用籽粒咀嚼法鉴定出香味.利用分子标记法能检测到等位基因的有71份,占供试材料总数的39.66%,主要以InDel7和InDel4-5等位基因为主,其中仅1份检测到InDel2等位基因,40份检测到InDe17等位基因,37份检测到InDel4-5等位基因,未检测到InDel13等位基因,但有7份同时检测到In-Del7等位基因和InDel4-5等位基因.71份能检测到等位基因的材料中有69份被籽粒咀嚼法和/或KOH浸泡法鉴定为香稻品种,正确率达97.18%.在籽粒咀嚼法和KOH浸泡法均鉴定为香稻的121个品种中,香味表型明确,但仅有55个品种能检测到等位基因,检出率为45.45%.来自百色市的供试材料中能检测到等位基因的品种占该市香稻品种总数的53.19%,含有InDe12、InDel7和InDel4-5等位基因型,但以Indel7等位基因型为主;来自河池市的供试材料中能检测到等位基因品种占该市香稻品种总数的比例最高,达64.10%,但只检测到2种基因型,以Indel4-5等位基因型为主;柳州市及其他市能检测到等位基因的比例远低于百色市和河池市.[结论]广西香稻地方品种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区的香稻香味等位基因存在明显差异,且可能存在已报道的等位基因之外的香味基因或香味等位基因,仅用4个已报道的等位基因不足以检测出全部的香稻品种,应将分子标记法与传统鉴定方法相结合,才可更准确鉴定出香稻品种.  相似文献   

8.
[目的]培育抗稻瘟病优质水稻不育系并组配选育抗稻瘟病优质杂交稻品种,为广西水稻安全生产提供品种更新换代保障.[方法]以抗稻瘟病优质水稻材料桂2为亲本,与汕B×博B后代杂交并复交,制保后再与博A回交选育成籼型水稻不育系青A,并与恢复系配组选育抗稻瘟病优质杂交稻品种.[结果]青A稻瘟病抗性1~3级,整精米率58.5%,粒长5.4 mm,长宽比3.0,垩白粒率4%,垩白度0.5%,透明度2级,碱消值6.3,胶稠度68 mm,直链淀粉25.1%,花粉不育度100.000%.采用青A组配的杂交稻组合具有高产、优质和抗性好等特点.[结论]青A为稻瘟病抗性强、稻米品质优、花粉败育彻底、育性稳定、开花习性好、农艺性状优良和配合力好的不育系,与不同熟期恢复系配组的杂种呈感温性,其杂交组合在应用推广中表现适应性广、高产性强、米质优和田间稻瘟病抗性强.  相似文献   

9.
不同水稻品种间栽方式控制稻瘟病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4个当地主栽杂交稻品种与1个优质感病糯稻品种配置4个组合进行混合间栽组合控制稻瘟病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混合间栽对稻瘟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间栽区各品种的平均叶瘟和穗瘟发病率均比净栽区低,尤其对优质易感病糯稻品种,穗瘟相对防治效果达到46.90%~77.36%。混合间栽较之净栽区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各品种的单位面积产量,平均增产幅度可达675.0~921.3 kg/hm2。  相似文献   

10.
不同品质籼稻胚乳糊化前后微结构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品质差异较大的 4个籼稻品种稻米糊化前后的微结构 ,发现同等条件下不同部位的糊化明显不同。背部糊化最好 ,细胞完全崩解为絮状或小块状的蓬松物质 ;腹部糊化次之 ,呈较大块状或细胞结构刚被破坏 ,有的细胞轮廓仍可见 ;中部糊化最差 ,多为完整胚乳细胞。不同品种糊化后差异明显 ,米质好的品种其背、中、腹部的糊化比米质差的品种的相应部位好 ,米质较差品种的中部明显凹陷 ,而较优品种的断面较平 ,该现象同样表现在早、晚稻的对比上。品种间背部糊化的差异小于中、腹部 ,品种内米质较优的稻米背、腹、中部的差异比米质差的小。米质较好的品种的胚乳横断面可见较多断裂的细胞 ,而米质较差的品种几乎见不到断裂的细胞 ,其数目与米质优劣有一定的正相关。米质优劣与糊化时的吸水率和延长率正相关 ,吸水率和延长率高则糊化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和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方法]对宁夏区试中10个水稻品种的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进行典型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主成分分析表明,前4个主成分方差累计贡献率达87.35%;根据各品种主成分综合得分,对所参试品种综合评价,表现较好的是2003Y-266、花82和花95。[结论]应选择米粒光泽度较好的水稻后代材料,兼顾高产和优质的特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杂交水稻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水稻品种宁粳28为试验材料,选取分布于水稻12个连锁群上的136对SSR引物,以2个测序品种日本晴和9311分别为典型粳稻与籼稻标准,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3个品种在DNA水平上的多态性差异,研究宁粳28粳稻与籼稻成分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结果]宁粳28叶片DNA的PCR扩增产物经5%琼脂糖凝胶电泳后,16个标记位点为偏籼稻带型(大多数位点分布于3、5、8号染色体上),4个标记位点无多态性,8个标记位点为籼粳中间型,其余107个标记位点为偏粳稻带型。[结论]宁粳28为典型的粳稻,其籼稻成分只占被抽查位点的9.56%。  相似文献   

13.
水稻杂糯间栽模式对优质糯稻控病与抗倒伏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索间栽对优质糯稻控制稻瘟病和抗倒伏的有效途径,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选用2个籼型杂交稻和2个地方优质糯稻品种分别按4∶1的比例组成4个间栽组合,在湄潭县和雷山县进行了搭配种植控制稻瘟病和糯稻抗倒伏的田间大区试验.结果表明:籼糯搭配间栽种植能够较好地控制优质糯稻稻瘟病的发病率,提高防治效果,对糯稻抗倒伏有显著的作用,间栽糯稻叶瘟、穗瘟的发病率分别比净栽糯稻降低0.8%~1.6%和14.1%~15.4%,对叶瘟和穗瘟的平均防效分别达19.31%~50.17%和89.22%~93.30%,抗倒伏率达100%.  相似文献   

14.
通过田间自发鉴定,对400份太湖流域水稻地方品种的条纹叶枯病抗性进行了鉴定,对其中3份未发病的品种进行了人工接虫鉴定,从中筛选出高抗条纹叶枯病的品种1份。试验结果还表明,对于抗条纹叶枯病水稻品种资源的筛选,人工接虫鉴定的结果比自发鉴定的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15.
张根  李玉嵩  陶诗顺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796-11797
[目的]了解长龄壮秧对超稀植杂交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方法]设T1(30d)、T2(42d)T3(54d)3个秧龄处理,研究B优827、岗优725和D优527超稀植时的生长及产量情况。[结果]随着秧龄的延长,3个品种的最高分蘖期推迟。同一品种不同处理的单株最大茎蘖数无明显差异。岗优725的平均单株有效穗数为T1>T2>T3,其余两品种的为T2>T1>T3。3个品种T3处理的二次分蘖穗占总有效穗的比例下降,三次分蘖穗的比例增加。B优827和D优527的实收产量为T1>T2>T3,岗优725的为T2>T1>T3。不同品种对秧龄长短的反应有明显差异。[结论]秧龄对超稀植杂交稻的分蘖动态、有效穗及其组成、经济性状和产量都有一定的影响。在良好管理的基础上,合理选用品种,长龄壮秧超稀植杂交稻仍能保持高产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不同水稻品种对稻水象甲取食选择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稻水象甲取食选择性试验中,水稻品种IR16与抗虫品种T03差异极显著,确定品种IR16为感虫品种。通过测定各品种水稻叶片的物理性状和营养成分含量,研究其与稻水象甲对不同水稻品种取食选择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稻水象甲对叶脉间距小、硅化细胞数目多的品种取食选择性差;对叶片含水量高、可溶性还原糖含量高的品种取食选择性强;叶片总糖、各类蛋白质含量与稻水象甲的取食选择性无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培育杂交节水抗旱稻,为水稻的高产、稳产提供品种选择.[方法]利用节水抗旱不育系沪旱11A与抗旱恢复系旱恢3号进行配组选育获得旱优113号,2007年在广西、上海进行多点品比试验,并进行稻瘟病、白叶枯病及抗旱性鉴定;2010~2011年在广西、四川、湖北、上海等地不同生态区域进行示范试验,2010~2011年参加上海节水抗旱稻生产试验.[结果]旱优113号熟期适宜,株叶型适中,分蘖力中等,根系发达,茎秆粗壮;后期青秆黄熟,转色极好;有效穗270.0万/ha,每穗粒数162粒,结实率85.0%,千粒重28.0g.旱优113号在广西早稻种植,中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旱系数为1.27,抗旱性为3级,属于抗旱.2010年在广西南宁和岑溪两地作早稻种植,产量分别为7653.00和8293.50kg/ha,比特优63(CK)分别增产4.69%和5.71%;2011年在南宁扩大示范种植,产量为8361.00 kg/ha,比特优63(CK)增产7.04%.2012年参加广西早稻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749.00kg/ha,比特优63(CK)增产6.32%.20 1 1年分别在湖北、四川等地种植,产量分别为9513.00、8196.00和6790.50kg/ha,2010~2011年参加上海节水抗旱稻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222.15 kg/ha,比对照旱优3号平均增产4.51%.2012年4月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结论]旱优1 13号具有丰产性好、适应性广、节水抗旱、高产优质、便于轻型栽培等特点,可在长江流域作中稻和华南大部分地区作早稻种植.  相似文献   

18.
播期、品种类型对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目的】研究稻-麦两熟制下,播期与品种类型对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为播期及品种类型的科学选用提供依据。【方法】以中熟晚粳、早熟晚粳、迟熟中粳、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籼5个品种类型水稻为供试材料,设置4个播期,研究各品种类型水稻产量、生育表现及温光资源利用特点。【结果】不同品种类型水稻产量表现为迟熟中粳>早熟晚粳>中熟中粳>迟熟中籼>中熟晚粳。随着播期推迟,5个品种类型水稻产量呈下降趋势,但下降程度不等。不同品种类型水稻的减产幅度表现为中熟晚粳>迟熟中籼>早熟晚粳>迟熟中粳>中熟中粳。同一播期各品种类型水稻之间产量差异有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大的趋势。随播期的推迟,各品种类型水稻的生育进程延迟、生育期缩短,全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极显著减少。播期对不同品种类型水稻温光资源利用率的影响按生育期长短分为两类,对生育期较短的中熟中粳及迟熟中籼影响较小,对生育期较长的迟熟中粳、早熟晚粳及中熟晚粳影响较大。对不同播期选择的适宜品种类型进行初步分类为:5月中旬应选用早熟晚粳,搭配迟熟中粳、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籼;5月下旬应选用迟熟中粳,搭配早熟晚粳、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籼;6月上旬应选用迟熟中粳,搭配中熟中粳和早熟晚粳;6月中旬应选用中熟中粳。【结论】随播期的推迟,5个水稻品种类型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均呈下降趋势。综合考虑稻麦两熟制与热量条件因素,初步明确了不同播期应选择的适宜品种类型,供大面积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19.
1974年以来辽宁省审定的水稻品种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70年代以来,辽宁省通过审定的水稻品种逐步增多,累计65个。新品种的产量呈上升趋势。杂交粳稻辽优1号和株型理想的直立穗品种辽粳244的培育成功,使区域试验亩产量分别突破500和600kg,其它品种的产量水平也明显提高。促使水稻新品种产量增长的关键因素是增加了杂交粳稻和理想株型品种的每穗成粒数。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下游稻区不同类型双季晚粳稻产量与生育特性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不同类型粳稻在长江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的产量和生育特性,为筛选适宜长江下游双季晚粳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2018年在浙江省杭州市中国水稻研究所实验农场,以高产晚籼稻品种(IR)为对照,并选择大面积应用的常规粳稻(IJR)、杂交粳稻(HJR)和籼粳杂交稻(IJHR)品种,研究比较晚季温光条件下常规粳稻、杂交粳稻、籼粳杂交稻和晚籼稻在产量、生育期以及温光资源配置上的差异。【结果】(1)籼粳杂交稻产量(8.3—10.0 t·hm -2)显著高于其他晚稻类型,分别增产2.9%—29.3%(晚籼稻),30.9%—35.3%(常规粳稻)和13.4%—14.0%(杂交粳稻);常规粳稻产量最低,较晚籼稻分别减产24.0%(2017年)和1.2%(2018年);而杂交粳稻与晚籼稻产量差异随年份不同而不同。与晚籼稻相比,籼粳杂交稻有效穗少、穗型大、库容高、千粒重和结实率相似;而常规/杂交粳稻则表现为有效穗近似,千粒重大,穗型小。全生育期总体上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籼稻。与籼稻相比,粳型(籼粳杂、常规和杂交粳稻)水稻营养生长期变化较小;穗发育期略有缩短(1—6 d),而灌浆期显著延长(12—22 d);全生育期温光资源积累量显著提高,其中主要贡献来自灌浆期的延长。(2)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将供试双季晚稻产量构成与生育特性降维为主成分一(穗粒型因子,37.7%)和主成分二(生育期因子,24.7%)。结果表明籼粳杂交稻为少穗多粒、长灌浆期;晚籼稻为穗粒兼顾、短灌浆期;常规和杂交粳稻的品种特征无显著差异,均为多穗少粒、长灌浆期。(3)相关分析表明,双季晚粳稻产量与每穗粒数(R 2=0.607,P<0.001)、库容(R 2=0.779,P<0.001)和灌浆期(R 2=0.505,P<0.001)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此外,与双季晚籼稻相比,双季晚粳稻产量对环境变化较敏感,品种间、年度间变异系数较大,这就需要品种的属地化和因种栽培。【结论】双季晚稻“籼改粳”最主要的优势在于延长灌浆期,从而提高全生育期温光资源积累量。与其他类型水稻相比,籼粳杂交稻产量高,表现为大穗型、高库容及长灌浆期,更适宜于长江下游双季晚稻种植。选用籼粳杂交稻,对于提高双季晚稻产量和温光资源利用率、保证双季稻生产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