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中西太平洋鲣栖息地指数预报模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鲣(Katsuwonus pelamis)是太平洋热带海域重要的金枪鱼种类之一,也是目前我国金枪鱼围网渔船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根据1995—2012年中西太平洋海域(5°N-10°S;125°E-135°W)延绳钓生产统计数据,结合海表面温度(SST)和海表面高度(SSH)的遥感数据,利用频次分布法分析了中西太平洋围网鲣分布的SST和SSH适宜范围;采用了外包络法,按季度分别建立了SST、SSH的适应性指数(SI),采用算术平均法(AMM)和几何平均法(GMM)建立栖息地指数(HSI)模型计算其栖息地指数,并用2013年度的捕捞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中西太平洋围网鲣多分布在SST为28~30.5℃、SSH为65~95 cm的海域。以捕捞努力量(作业天数)为基础,采用外包络法建立SST、SSH的适应性指数最为合适,各个季度的SST权重分别为0.7、0.6、0.3、0.6的算数平均法适合中西太平洋围网鲣栖息地指数模型。不同季节的环境因子对中西太平洋围网鲣渔场分布有着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基于灰色系统的澳洲鲐太平洋群系资源量预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1995—2014年日本中央水产研究所提供的澳洲鲐(Scomber australasicus)太平洋群系资源量与渔获量数据,结合索饵场和产卵场的海表面温度以及黑潮指标等,建立6种基于灰色系统的澳洲鲐资源量预测模型。建立的模型包括不考虑任何环境因子的GM(1,1)模型,分别基于索饵场(140°E~160°E,35°N~50°N)海表面温度SST1、产卵场1 (130°E~132°E,30°N~32°N)海表面温度SST2、产卵场2 (138°E~141°E,34°N~35°N)海表面温度SST3和黑潮潮位差TR的GM(1,2)模型,以及综合以上4个因子的GM(1,5)模型,6种模型的平均误差分别为6. 72%,3. 73%,4. 41%,4. 78%,29. 56%,19. 38%。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索饵场、产卵场海表面温度因子建立的灰色预测模型,对澳洲鲐太平洋群系资源量预报精度较高,可应用于后续渔业生产中。对GM(1,5)模型的灰色参数值a、b分析可知,所有因子中SST2和SST3对模型的制约影响最高,即对资源量的影响最大。产卵场温度与资源量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结合最适温度,可推测在该适宜温度范围内资源量随着产卵场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可见,全球气候变暖海水温度升高,可能对澳洲鲐资源波动存在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2013年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场与海洋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2013年7-12月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生产调查数据和海洋环境数据,利用渔业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数理统计方法,对秋刀鱼渔场的时空分布和海洋环境因子:海表面温度(SST)、叶绿素浓度(Chl.a)和海表面高度(SSH)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调查海域40°N~47°N,147.5°E~162°E内,9-11月份是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生产的盛渔期,渔获量为全年中最高。(2)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作业渔场重心的变化分为3个阶段,7-8月渔场重心由南向北移动;8-10月渔场重心西北向东南移动;10-12月渔场重心由西向东移动。(3)7-12月秋刀鱼渔场的SST、Chl.a、SSH的范围分别为10~15℃、0.5~1.0 mg/m3、0~±20 cm,最适范围分别为:11~13℃、0.6~0.8mg/m3、5~±15 cm。(4)K-S检结果(P0.01),表明各月作业渔场的SST、Chl.a、SSH范围是合适的,可以用SST、Chl.a、SSH作为选择秋刀鱼渔场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中西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场与海温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鳍金枪鱼渔业是我国远洋渔业的重要发展对象,根据2008至2010年中西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延绳钓渔业数据和海表温度(SST)数据,研究了长鳍金枪鱼(ALB)渔获量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的主要分布区域及其海表温度特征。结果表明:以尾数统计时,长鳍金枪鱼渔场主要分布纬度位置为15°~40°N和10°~45°S,该区域渔获尾数占总渔获80%以上。高CPUE渔区主要位于25°~40°N和10°~40°S,其南北分布与季节有一定关系,北半球冬季时多分布于北太平洋,夏季时多分布于南太平洋。2008-2010三年间渔业资源丰度分布状况基本一致,2009年在北太平洋以及2010年在南太平洋的高CPUE渔区数相比另两年减幅较大。北太平洋主要渔场表层水温为16~22℃,南太平洋主要渔场表层水温为16~24℃及26℃左右的海域。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下西北太平洋大海洋生态系海表面温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气候变化和气候事件对海洋环境有着重大的影响,其影响存在着时空差异。研究以西北太平洋五个大型海洋生态系统(Large Marine Ecosystem,LME,包括西白令海,鄂霍茨克海,黑潮、亲潮以及日本海)的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为研究对象,分析SST的随时空变化趋势及其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和厄尔尼诺(El Ni?o)、拉尼娜(La Ni?a)事件的影响。研究发现,除了西白令海,其它四个大型海洋生态系统的SST都在1987年左右发生了急剧的上升,呈现出两个变化模态;将SST的长期变化趋势去除后,可以发现,五个LME的SST随着时间上下波动,并没有固定的周期性变化存在,但是与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有着密切联系。水温的空间分布上看,各区域的SST都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增高的趋势,但是增温趋势不尽相同,在西白令海的整个区域SST都在升高,降温区域围绕在库页岛和日本的北海道附近,这其中相关机制有待后续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2010年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场分布及其与表温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根据2010年5-10月的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生产调查资料及其表温数据,按月及经纬度1°×1°时空分辨率,利用渔业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rine Explorer 4.0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作业渔场时空分布及其与表温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北太平洋公海各月作业渔场变化较大,作业区域主要集中在36°N~47°N、145°E~163°E海域;渔场重心随时间推移在纬度上有先向北后向南的变动趋势,在经度上有向西变动的趋势;作业渔场分布在表温为10~17℃的海域,最佳作业表温为10~13℃,且适宜表温随着时间推移有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动趋势。调查期间各个温度组作业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亮点: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场分布存在周期性变动现象,利用2010年最新的全时间序列调查数据,并结合环境数据,阐述了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场的分布及其与SST的关系,为该领域的科学研究积累了数据,并可为我国大陆在该海域秋刀鱼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孙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3):5845-5852,5915
利用20世纪再分析资料(1871~2010年),分析了北太平洋(135°E~100°W、10°~65°N)海平面气压变率的前2个主导模态的时空特征,并结合CMIP3和CMIP5耦合模式模拟的结果,对比评估了两代CMIP耦合模式对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变率主导模态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北太平洋海表面气压异常变化的第1模态呈现阿留申低压型的变化特征,变率最大的中心位于阿留申群岛附近,而第2模态表现为北太平洋涛动型的变化,北面中心位于阿留申群岛偏北地区,南面中心位于30°N的中太平洋地区,南北呈现反相变化;CMIP3多模式集合仅能模拟出北太平洋海表面气压异常变率的第1模态,模拟不出第2模态,而CMIP5多模式集合对北太平洋海表面气压变率的前2个主导模态均能够较好地模拟出来。对北太平洋海表面气压异常变率的主导模态而言,CMIP5多模式集合无论在空间型还是强度、时间序列的模拟均优于CMIP3多模式集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基于表温的中西太平洋鲣栖息地适应指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90-2001年中西太平洋海域(20°N~25°S,175°W以西)鲣Katsywonus pelamis围网作业产量和作业频次,结合海水表面温度(SST)数据,以高产频次的相对比值表示栖息地适应指数(HSI),采用3种方法建立HSI-SST模型.根据建立的3个模型,利用1990-2001年各月HSI值与实际作业产量进行比较,以选择最优HSI-SST模型;最后,利用2003年SST数据计算其各季度HSI值,用来验证预测中心渔场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采用模型A时,主要产量分布在HSI0.4的区域;采用模型B时,主要产量分布在HSI0.6的区域;采用模型C时,主要产量分布在HSI0.8的区域,因此认为模型C更符合鲣资源分布的特征.利用模型C估算2003年各季度HIS值,高产主要分布在HSI0.8的区域,这进一步说明,模型C能较为准确地预报鲣中心渔场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通过波包传播诊断的方法,分析了波包传播对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强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东亚夏季风表现出年代际强弱变化的同时,波包的传播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波包在低层传播比较明显,越往高层越微弱;以850hPa研究层为对象,在20°N~50°N、70°E~120°E区域里,波包大值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由80°s传到赤道,强季风年代,波包大值由北太平洋中部传向东北太平洋北部,在弱季风年代,由东北太平洋北部传向北太平洋中部。在30°S~25。N、100°E~160°E区域里,波包大值在90年代由90°S传到30°S,从东太平洋传向西太平洋。在25。S~40°N、0°~60°E区域内.波包大值从大西洋传到太平洋中部,又从东太平洋传到太平洋中部。  相似文献   

10.
吴建金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5):146-148
利用1951~2010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采用改进后的一阶Butterworth带通滤波、主振荡分析(POP)和合成分析,研究了近60年4~8月全球大气低频主振荡型特征及其与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4~8月全球850 h Pa高度场存在IN-WPO型(赤道印度洋-西太平洋型)和TA-WE型(热带大西洋-西欧型)2个30~60 d主振荡型。过程前,不同振荡型的时域变化特征明显,反映了全球大气30~60 d低频振荡的显著变化。位相合成分析显示,持续性暴雨过程主要发生在IN-WPO的位相7和TA-WE的位相5后,过程前,当IN-WPO型循环到位相4时,850 h Pa低频风场中我国南海、华南等地开始存在显著30~60 d低频风变化,西北太平洋低频气旋和北太平洋低频反气旋的形成和发展,这些低频特征有利于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形成。  相似文献   

11.
通过获取的Modis和SeaWiFS遥感数据,包括2001、2002、2004、2005年东黄海秋季海表水温和叶绿素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对环境数据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进行分析,得出小黄鱼最佳栖息地指数(HSI)模型。利用Surfer软件绘制小黄鱼不同年份秋季HSI的分布,得出32°N~33°N、122°30′~123°30′E海域范围内小黄鱼的HSI值较高(HSI〉0.5),比较适合小黄鱼索饵栖息,而在30°N以南、125°E以东海域HSI指数值较低(HSI〈0.5),不太适合其索饵栖息。  相似文献   

12.
王静  郑崇伟  黎鑫  刘寒 《安徽农业科学》2013,(26):10762-10763,10809
利用来自NOAA的SST(海袁温度)资料,计算了近半个世纪以来(1950~2009年)南海—北印度洋SST的整体变化特征,主要计算了整体变化趋势、变化趋势的区域性差异、季节性差异、变化周期.结果表明,近半个世纪以来,南海—北印度洋大部分海域的SST表现出显著的逐年线性递增趋势,其中北印度洋的递增趋势强于南海,印度洋赤道中东部海域的递增趋势尤为明显,可达0.014℃/a以上;南海—北印度洋海域的SST以0.011 5℃/a的速度显著性逐年线性递增,在夏季的递增趋势强于冬季,冬季和夏季分别以0.010 6、0.012 2℃/a的速度显著性逐年线性递增;该海域的SST具有显著的2.4 ~2.9、3.1 ~5.7年的显著性变化周期,以及40年以上的长周期震荡.  相似文献   

13.
The long-term warmth of the Eocene (~56 to 34 million years ago) is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elevated partial pressure of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pCO(2)). However, a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for short-term climate perturbations. We reconstructed changes in both pCO(2) and temperature over an episode of transient global warming called the Middle Eocene Climatic Optimum (MECO; ~40 million years ago). Organic molecular paleothermometry indicates a warming of southwest Pacif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SSTs) by 3° to 6°C. Reconstructions of pCO(2) indicate a concomitant increase by a factor of 2 to 3. The marked consistency between SST and pCO(2) trends during the MECO suggests that elevated pCO(2) played a major role in global warming during the MECO.  相似文献   

14.
根据舟山新吉利远洋渔业有限公司2艘探捕船2007年与2008年的探捕资料,结合表温数据,对西南大西洋公海阿根廷滑柔鱼产量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大西洋公海阿根廷滑柔鱼的渔期为1~6月,其中3~5月为高产期。渔场主要在45°~47°S、60°~61°W海域。产量重心位置总体呈较强的季节性分布,即两年的1~3月为一类,而4~6月另成一类。渔场表温升高是2008年产量重心南移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谢洁  靳奎峰  丁蕾  王彩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4,(24):8274-8278,8282
利用1951 ~2009年中国160站降水资料和1951 ~2009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月平均的海温格点资料,拟通过一元线性回归、相关分析方法、合成分析方法研究江淮流域夏季降水与全球海温异常的关系.结果发现,西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印度洋南部海区为海温关键区,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异常与这3个关键区的海温异常存在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尤其西北太平洋前期冬季、北大西洋前期冬季、印度洋南部前期春季在3个海区中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初步掌握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场的变动规律,利用"欧亚1号"渔船2014年5月至11月的渔捞数据以及遥感手段获取的海洋表面温度(SST)数据,分析了秋刀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的月份变化以及各月的CPUE空间均值分布与SST的关系。结果表明:11月份月平均CPUE值高于其他月份,达到3.18 t/h;9月至11月份的各月平均CPUE均高于5月至8月;产量分布在SST为9.5~17℃范围内,主要集中在12.5~14.5℃范围内,其比重约占62.5%,且不同季节的适宜作业温度有所差异;月平均CPUE最高值出现在7月份的160.5°E、46.5°N区域内,为5.90 t/h;各个月份中心渔场位置变化较大,呈现东北向逐渐偏移,再西南向逐渐偏移。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阿拉伯海海表环境因子对围网作业渔场的影响,采用2016-2017年中国印度洋拖围网生产数据和同期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表层海流和海面高度数据,统计分析了围网作业重心变化,以及围网CPUE与海表环境因子关系,并利用频次分析和经验累积分布函数计算出最适宜的海洋环境区间。结果表明:阿拉伯海的海表环境、围网作业和渔场重心受印度洋季风影响明显,围网渔场渔汛主要在东北季风期间,渔场重心移动方向与表层季风相似。东北季风期间,围网作业渔场的海表温度呈现由高到低再到高的小幅波动趋势。CPUE随着叶绿素浓度高值区域南北收缩,呈现南北移动纬向特征;且CPUE呈径向分布在西边界流速较大的海域右侧,多出现在海流最大值和最低值中间区域。东北季风期间,围网渔场适宜海表温度在25.5~28℃,叶绿素浓度在0.2~0.5 mg/m~3,表层海流在0.05~0.25 m/s,海表高度0.20~0.35 m。  相似文献   

18.
通过AVHRR资料和Quick-SCAT资料分析了我国东部海域特殊的海气相互作用特点,并对我国东部黑潮海域的海表风速和海表温度时间分布特征和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东部海域黑潮海区海表温度与海表风速之间存在特殊的正相关关系,黑潮海域海表温度与海表风速的冷暖分布均呈现一一对应关系,即大风速区位于暖脊上,而小风速区出现在冷槽上空。这种正相关关系是影响我国东部海域海气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且这种正相关关系随着季节和年份的不同有所变化,在冬、春季节表现最为明显,且春季强于冬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