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2006年在阿勒泰市下属10个乡(镇)、1个牧场全面推广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面积达5420hm~2,其中小麦1413 hm~2,玉米1753 hm~2,油葵5420hm~2,牧草826 hm~2。我站对免耕种植小麦、玉米、青贮玉米、油葵、牧草等五种作物在项目区内不同实施点进行了数据检测和测产工作,对不同作物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2.
依据FAO56作物需水量指南提供的作物系数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了内蒙古河套灌区磴口试验站小麦套种覆膜玉米、小麦套种未覆膜玉米、小麦套种油料向日葵3种套种模式下的综合单、双值作物系数。结果表明,3种套种模式下的作物在全生育期内均可迎来2次综合需水高峰;共生阶段的作物系数,单值方法高于双值方法的计算结果,而单一作物独立生长阶段,双值方法高于单值方法的计算结果;无论单值计算还是双值计算的套种作物田间综合ET,当单一作物处于独立生长期时差别不大,而2种作物共同生育阶段的差别较大;将3种作物在套种模式下的生育阶段划分的更加详细并分别命名,为套种模式下作物蒸散量提供更准确的计算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河套灌区小麦套种玉米高产、节水的灌溉制度,在田间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小麦套种玉米模式下的耗水规律,运用Jensen模型建立水分生产函数并对灌溉制度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小麦拔节、抽穗、灌浆及玉米抽雄、灌浆期是作物生长的关键期,适宜的水分条件是促进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求解得出敏感性指数分别为小麦分蘖-拔节期(0.305 0)、小麦拔节-抽穗期(0.335 6)、小麦抽穗-灌浆期(0.143 2)、玉米拔节-抽雄期(0.320 7)、玉米抽雄-灌浆期(0.310 2);以产量最大为目标函数得出小麦套种玉米最优灌溉制度为:小麦分蘖-拔节期95mm,拔节-抽穗期105~110mm,抽穗-灌浆期65~70mm,玉米拔节-抽雄期95~105mm,抽雄-灌浆期100~105mm,全生育期以460~485mm的灌溉供水量为宜。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石羊河流域因种植结构不合理而引起的水资源供需矛盾问题,探索选用了制种油葵/复种冬油菜和制种西瓜/复种油葵2种种植模式,和常规的单作小麦和单做玉米从产量、经济效益、耗水量和灌水效益等多方面进行对比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制种油葵/复种冬油菜和制种西瓜/复种油葵在灌水量分别与单做玉米和单作小麦一致的情况下,前者与小麦和玉...  相似文献   

5.
<正> 充分利用小麦收获后的光热资源、提高土地使用率,我所研制了能套种玉米、大豆、棉花、油葵等多种农作物、具有良好通过性、防堵性、稳定性、耐用性和经济性的2BG-6型麦田套种高架播种机。1 主要技术参数 配套动力:泰山-250、新疆-250、新疆-200、江铃-250、金马-200YT等拖拉机。 播种作业行数: 6行 机架最高离地间隙:600—800mm 开沟器形式: 防堵型窄靴式 排种器形式: 窝眼式半精量可调排种器  相似文献   

6.
采用固定灌溉次数和时间、调整不同生育期灌水定额的方法,研究了亏缺灌溉对石羊河流域春小麦、春玉米、制种油葵、色素辣椒和小麦/玉米等5种作物的产量和耗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春小麦、制种油葵和色素辣椒进行亏缺灌溉时,可以在少量减产(4.1%~10.1%)的情况下,分别减少耗水量118.9 mm6、6.4 mm和142.3 mm,提高水分利用率27.4%、15.9%和24.7%,提高灌水效益24.7%、22.6%和36.4%。对春玉米和小麦/玉米带田进行亏缺灌溉时,分别减少耗水量121.9 mm和207 mm,提高水分利用率-6.6%和0.2%,提高灌水效益21.7%和28%,但会造成大幅减产,与充分灌溉相比,产量分别减少30%和20%。  相似文献   

7.
春小麦覆膜穴播栽培机械化技术是巴盟今年重点推广项目之一。1994年全盟八个点46亩覆膜穴播小麦普遍增产。其中单作穴播覆膜小麦平均亩产535.1公斤,比条播不覆膜亩增产115.8公斤,增产率27.6%;千粒重43.6克,比对照增加2.7克,提高6.6%,穴播覆膜小麦亩产值平均增加143.6无,纯增效益101.6元。穴播覆膜小麦套种玉米,小麦亩产平均344.85公斤,比传统条播小麦增产131.1公斤,增产率61.4%;千粒重38.7克,比对照增加6克,提高13.75%;亩产值增加162.75元,纯增效益112.75元。有关专家称该技术为“四个一增产技术”,即增产100公斤,增收100元,节水100方,节种10斤。  相似文献   

8.
龙口市农机部门围绕突破保护性耕作玉米免耕精量直播机械化技术,提高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结合本地特殊的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套种模式,以农机农艺科学融合为切入点,扎实快速地推进了全市玉米免耕精量直播机械化技术的发展.2011年全市推广面积达5万亩. 一、现行玉米种植模式——套种 龙口市地处胶东半岛,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积温为3800℃~4100℃,小麦、玉米是主要粮食作物,为一年两作的种植模式.以前生产机械化水平低,收种衔接时间长,使玉米生长期缩短,积温不足,传统的解决方式是在麦收前进行玉米套种,前延玉米生长期10~20天,提高玉米生长积温200℃~300℃,满足玉米生长积温2300℃~2700℃的需要,形成了玉米套种的生产种植模式.受套种生产种植模式的影响和农艺高产栽培技术的需要,在全市逐步形成了种植畦宽1.5m,畦面播种6行小麦,其中间留一宽行与畦垄同为等行距套种玉米的固定种植规格.目前玉米套种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半机械化人力套播耧,二是电动套播耧,三是机械套播耧.  相似文献   

9.
基于种肥同施单元和穴播变频单元等结构研制了一种玉米套种精量种肥穴播器,主要用来实现小麦收获前期的玉米套种播种机械化,可精确控制种子、化肥的穴播量及穴间距(130~380mm)。与此同时,对自行研制的套种精量种肥穴播器进行了相关试验。结果表明:该穴播器有较高的工作可靠性,行走流畅且不会影响小麦的生长和收获,能够高效地完成小麦垄沟间玉米的精量播种;播种行距、株距均匀,深度适中,基本没有漏播、重播现象。该穴播器适用丘陵地区作业,并能实现播种量、施肥量的调节。  相似文献   

10.
根据多年从事玉米小麦垄畦套种栽培的经验,从整地、选种、种子处理、播种、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详细介绍玉米小麦垄畦套种栽培技术的关键环节,为提高玉米和小麦的产量及品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小麦间作向日葵是一种典型的河套灌区种植模式,研究运用WIN ISAREG模型确定了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结合立体种植特征,采用综合作物系数法确定小麦间作向日葵全生育期作物耗水量。同时通过实际处理结果对模型参数进行率定与验证,最终对小麦间作向日葵实际灌溉制度进行准确的评价并进行不同方案的优化,得到试验区如配有井灌等条件,优选灌溉方案为土壤含水率下降至适宜含水率70%时实施灌溉,灌水量为补充根系层水量至田间持水量85%所需水量;若灌水水源仅为黄河水,则优选灌溉方案为整个生育期灌5水,灌水量为达到根系层中总有效水量的80%。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对黑河流域典型作物灌溉需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气候变化对作物灌溉需水量的影响,在假定未来气温上升0.5~4℃,降水增加10%~30%的条件下,研究了黑河流域主要作物在不同种植条件下的作物需水量及灌溉需水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生长期内气温每升高1℃,区域内小麦净作、玉米净作和小麦与玉米间作方式下作物需水量将分别增加3.1%(15.5 mm)、2.8%(18.5 mm)和3.0%(25.6 mm),黑河流域中游每年将增加灌溉量0.15×108m3,相当于国家给黑河干流区分水量的2.4%;降水每增加10%,灌溉需水量将分别减少1.9%(7.8 mm)2、.3%(12.4 mm)和1.8%(12.8 mm)。  相似文献   

13.
绿洲灌区交替灌溉小麦间作玉米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河西绿洲灌区,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交替灌溉小麦间作玉米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结果表明,交替灌溉小麦间作玉米的产量及WUE较单作显著提高。在低、中、高3个灌水水平下,间作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30、1.35、1.38;净占地面积上间作小麦经济产量较单作小麦分别提高了20.96%、28.34%、33.10%,间作玉米经济产量较单作玉米分别提高了38.30%、41.65%、41.98%,间作增产作用显著;间作耗水量较相应单作耗水量的加权平均分别增加了5.37%、4.71%、4.18%;WUE间作较单作小麦和单作玉米分别提高了55.97%、63.86%、68.46%和8.29%、12.71%、14.02%,WUE间作与单作小麦差异显著,但与单作玉米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不同覆膜对制种油菜生长及土壤水热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给发展制种油菜节水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覆膜栽培模式对制种油菜土壤水热变化动态、生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5个处理分别为:半膜平作(FHP)、半膜垄作(RHP)、全膜平作(FOP)、全膜垄作(ROP)和不覆膜平作(CK),从制种油菜生长发育动态,土壤水热变化规律,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比较了不同栽培技术的优越性。结果表明,全生育期FHP、RHP、FOP和ROP处理0~25 cm土层土壤积温分别较CK增加97.4、132.3、196.7和257.6℃(P0.05),且有效延长了制种油菜花期,FOP、ROP、FHP和RHP处理花期分别较CK延长16、13、11、9 d;覆膜栽培可有效地改善制种油菜田0~110 cm土壤水分状况,且以0~30 cm表现最为显著,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其影响效果逐渐减弱;FHP、RHP、FOP和ROP处理均促进了植株个体发育,提高了制种油菜单株角果数、角粒数、制种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其中以ROP处理最为显著,制种产量较CK增加34.05%,水分利用效率较CK提高30.83%。由此可见,全膜垄作栽培可推荐为春油菜制种较为理想的节水高效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为了寻求节水高效的麦棉套作栽培模式,2000~2002年进行了垄播沟植麦棉套作栽培模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垄播沟植麦棉套作栽培模式的土壤水分周年变化适应了粮棉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对土壤水分的要求,改善了土壤水分的田间区域分布。1垄播小麦在蒸腾速率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都明显优于传统平播,灌浆期有利于光合产物向产品器官的积累和分配,提高了不同叶位叶片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并最终表现为穗长和穗粒数明显增加,产量和土壤水分利用效率(WUE)分别提高7.3%和10.4%。2沟植棉花前期生长旺盛,根量明显提高,单株果枝数和铃重显著增加。还对垄播沟植麦棉套作栽培模式的综合效益做了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6.
基于ISAREG模型的小麦间作玉米优化灌溉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蒙古河套灌区农业综合节水示范区小麦间作玉米实测资料为基础,运用Penman-Monteith法确定了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考虑间作条件的立体种植特征,确定了小麦间作玉米的综合作物系数。同时利用ISAREG模型对小麦间作玉米灌溉制度进行了评价,得到连续中旱处理关键生育期97mm处理在全生育期深层渗漏量为2.67%,灌水效率为99.42%,产量下降11.50%,较其他7个处理合理。根据作物在不同时期作物需水强度运用ISAREG模型模拟优化灌溉制度,获得适合当地的优选灌溉制度,即全生育期灌水5次,灌水时间分别为5月10日、5月24日、6月17日、7月10日、7月30日,灌水定额分别为75、80、90、90、80mm,为灌区节水优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膜下滴灌小麦在河套灌区的适用性及根系分布特征,在河套地区开展了常规畦灌小麦与膜下滴灌小麦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膜下滴灌小麦在整个生育期内的保墒作用明显,且其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在主要的浸润层0~30 cm均优于CK;种植模式不同时,1膜5行的种植模式的根系指标数值在各个土层内平均大于1膜6行5.9%;灌水水平不同时,充分灌溉促进了0~30 cm土层中的根系生长,而轻度水分亏缺有利于深层土壤中根系的生长.膜下滴灌小麦各处理的产量、作物水分生产率与灌溉水分生产率显著高于CK,产量较CK分别提高了19.6%,14.6%,19.5%,14.7%,作物水分生产率较CK分别提高了28.2%,27.3%,29.6%,27.3%,灌溉水分生产率分别提高了37.1%,40.7%,42%,41.8%.1膜5行的充分灌溉处理不仅促进了根系的生长,同时为产量、作物水分生产率、灌溉水分生产率最优,是兼顾高产与提高作物水分生产率的优良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8.
Farmers in the central Great Plains want to diversify crop rotations from the traditional monoculture system of winter wheat-fallow. Corn (Zea mays L.) could work well as a rotation crop, but inputs are expensive and farmers would like to know the chances of producing a certain yield before investing in seed, fertilizer, herbicides, etc. Information on the yield response of corn to available soil water at planting could help guide the crop choice decision regarding corn.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if a predictive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dryland corn yield and available soil water at planting time and, if such a relationship exists, to use it to assess the risk in obtaining profitable yields. Yield and soil water data from 10 years of a dryland crop rotation study at Akron, CO were analyzed by linear regression to determine predictive relationships. The yield-soil water content production function was highly variable, with values ranging from 0.0 to 67.3 kg ha−1 per mm of available soil water in the 0 to 1.8 m soil profile at planting. The differences in yield response to soil water were related to the amount and timing of precipitation that fell during the corn growing season. Because dryland corn yield is highly dependent on precipitation during reproductive and grain-filling stages, soil water content at corn planting cannot be used alone to reliably determine whether corn should be planted in a flexible rotational system. The predictive relationships developed in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under typical amounts of available soil water at corn planting, profitable corn production under dryland conditions is a risky and speculative activity in the central Great Plains of the United States.  相似文献   

19.
春小麦不同种植模式水分利用效率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春小麦是宁夏灌区的主要粮食作物 ,各种作物套种是灌区常见的种植模式 ,但在麦田各种种植模式中 ,究竟哪一种模式WUE较高 ,是当前节水型灌溉农业需要搞清的问题 ,2 0 0 0年我们对银北地区麦田不同种植模式的干物质积累动态、籽粒产量、能量储蓄及经济效益各指标与农田水分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麦田适宜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20.
少耕秸秆覆盖对小麦间作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探讨了小麦少耕留茬条件下,3个供水处理对小麦间作玉米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留茬处理对小麦/玉米间作产量影响不显著,供水处理显著影响间作产量;留茬少耕条件下,中、高供水处理较低供水处理间作产量分别高27.24%、29.90%,未留茬条件下,中、高供水处理较低灌水处理产量分别高29.74%、35.56%。同等供水条件下,高留茬少耕处理较未留茬处理收获后土壤含水量在低、中、高供水水平下分别高4.79%、10.95%、4.28%。留茬处理对间作耗水量影响不显著,但在同种留茬方式下,间作耗水量随供水水平的提高而显著增大,高供水留茬少耕处理较中、低供水处理耗水量分别高7.73%、16.37%,未留茬高供水处理耗水量较中、低供水处理分别高9.10%、16.18%。留茬处理对间作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无显著影响,相同留茬不同供水处理的WUE在中、高供水水平之间无显著差异,而中、高供水高留茬少耕处理WUE较低供水处理分别高17.80%、11.63%,未留茬处理时中、高供水处理WUE分别较低供水间作高21.83%、16.6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