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不同冻融频次的寒温带林区4种典型林型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变化规律,整合所测定的理化因子,为揭示冻融交替作用与土壤中主要活性有机碳及其他潜在驱动因素的相关性规律,以及寒温带林区区域性碳库平衡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寒温带林区大兴安岭地区的4种林型(偃松林、杜鹃白桦林、杜鹃落叶松林以及杜香落叶松林)下的土壤凋落物层(O层)与表层矿质土壤(A层)为研究对象,利用室内模拟冻融交替方法对土壤样品进行不同冻融频率累积的循环处理,测定土壤中的DOC、MBC、团聚体含量,pH和含水量;最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上述多元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究。  结果  整体而言,杜香落叶松林和杜鹃白桦林的DOC、MBC含量均较高,杜鹃落叶松林以及偃松林的碳含量较低,且后者显著低于前者。同一土层不同林型土壤中,DOC和MBC含量均随着冻融频率的累积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冻融作用显著地增加了土壤的DOC含量,同时降低了MBC含量。而在土壤层次方面,O层DOC、MBC含量显著高于A层。此外,温度、冻融频次对土壤中的活性有机碳、团聚体,pH和含水量等潜在驱动因子亦有影响。  结论  寒温带地区不同林型因冻融频次的改变,导致土壤中DOC、MBC含量发生动态变化。与未经冻融处理相比,冻融循环后的DOC含量增加、MBC含量下降,且中海拔地区的阔叶林(杜鹃白桦林)以及低海拔地区的杜香落叶松林更有利于碳含量的累积。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农业废弃有机物还田对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特性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淹水土培试验,结合紫外-荧光光谱技术和平行因子分析法,探究了土壤DOM含量、结构与组分对秸秆、牛粪及其堆肥产品输入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相比于对照组,添加秸秆、堆肥秸秆、牛粪和堆肥牛粪的处理组均明显提高了培养初期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降低了培养初期土壤DOM类蛋白组分含量(降幅分别为80.23%、83.89%、37.21%和86.68%),整体上提高了各时期土壤DOM的芳香性和疏水组分含量,堆肥产品还显著提高了土壤DOM腐殖化程度(P<0.05)。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各处理组土壤DOC、DOM类蛋白组分及类腐殖质组分含量均不同程度降低,且类蛋白组分降幅远高于类腐殖质组分。与添加秸秆相比,添加堆肥秸秆明显降低了培养初期、中期和末期的土壤DOC含量(降幅分别为60.78%、33.77%和45.53%)和DOM类蛋白组分含量(降幅分别为19.94%、34.75%和57.28%);而与牛粪处理组相比,堆肥牛粪处理组土壤DOC含量在各时期无明显改变,但芳香性、疏水组分含量和腐殖化水平均不同程度升高。研究表明,秸秆和牛粪还田整体上降低了土壤DOM中类蛋白组分含量,其堆肥产品均提升了土壤DOM的腐殖化水平,但两者的作用效果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藻源溶解性有机质(DOM)各亚组分在不同腐解时间、不同汞(Hg2+)质量浓度下对水体中汞甲基化的影响。  方法  应用树脂串联技术分离藻体DOM的6种亚组分,利用室内培养方式进行Hg2+的甲基化试验。  结果  藻类DOM主要由羟基、烃基和芳环C=C等官能团组成;未经腐解的DOM各亚组分中,疏水性有机组分对汞甲基化的影响高于亲水性有机组分;随腐解时间延长,DOM官能团逐渐减少,疏水性有机组分对汞甲基化的影响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亲水性有机组分抑制汞甲基化。  结论  DOM相对含量的升高抑制了汞的甲基化,DOM降解后,释放出来的Hg2+被微生物重新利用,甲基化程度加剧。图3参24  相似文献   

4.
基于水解法将氯化铁和氢氧化钠合成了一种水铁矿,通过不同浓度水铁矿与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的混合避光培养实验,研究了水铁矿对土壤DOM的吸附固持作用。结果表明:在水铁矿浓度为10~30 g·L-1范围内,水铁矿对土壤DOM的吸附能力与其浓度呈正相关。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DOM的光谱斜率(S275-295)显著降低,表明水铁矿优先吸附土壤DOM中的大分子芳香族化合物。三维荧光光谱耦合平行因子模型(EEM-PARAFAC)分析表明,土壤DOM包含类腐殖质组分(C1)(Ex/Em=240/410)、类色氨酸组分(C2)[Ex/Em=290(240)/350]及类酪氨酸组分(C3)(Ex/Em=270/300)3种荧光组分。3种组分荧光强度均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呈现明显降低趋势,且类腐殖质组分的下降最为明显。被水铁矿吸附后,土壤DOM的腐殖化指数(HIX)显著降低且生物源指数(BIX)明显升高,表明随着吸附作用的进行,土壤DOM的腐殖质组分相对占比下降,而自生源组分相对占比上升。研究表明,水铁矿对土壤DOM有显著的吸附固持作用,且对大分子腐殖质物质吸附作用强于对小分子类蛋白组分,水铁矿对土壤DOM分子的固持作用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的生物可利用度,改善土壤环境。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遮光和施肥对桢楠Phoebe zhennan苗期生长和氮素积累的影响,可为其苗期生长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二裂式裂区试验设计,设置全光(A1,遮光率0%)、1层遮光(A2,遮光率54.5%)、2层遮光(A3,遮光率85.3%)等3个遮光水平和不施肥(B1)、中度施肥(B2,施复合肥3.3 g·株?1)、大量施肥(B3,施复合肥6.7 g·株?1)等3个施肥水平,分析遮光、施肥及两者交互作用对1年生桢楠生长、生物量积累和氮素积累的影响。  结果  遮光、施肥和两者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了桢楠的生长和氮素积累(P<0.05),其中A2B2处理下桢楠的苗高、地径和总生物量比其他处理平均高77.2%、30.3%和62.1%。同样氮素积累量在A2B2处理下达最大值,比其他处理平均高68.3%。然而,桢楠苗氮质量分数在A3B3处理下达最大,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  结论  中等强度的遮光和施肥可提高桢楠幼苗氮素的积累,促进光合作用,提高生长和生物量积累,但过度的遮光和施肥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生长。图3表4参22  相似文献   

6.
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分析、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法研究了佛山市典型重污染水体(汾江河水系和佛山水道水系)溶解性有机质(DOM)的来源与性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DOM的光谱特征及其与水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两条水系水质均较差,氮、磷含量超标严重,部分采样点位为重污染水体。两条水系DOM主要包括3个荧光组分,其中C1和C2组分为类腐殖质,C3组分为类蛋白质。2021年1月的汾江河水系有大分子芳香性物质输入,此外其他采样时间两条水系DOM均表现为低相对分子质量、低芳香性和高亲水性特征。DOM荧光组分C1、C2、C3与总磷(TP)含量、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化学需氧量(CODCr)均极显著正相关(P<0.01),C1、C2与DO含量极显著负相关(P<0.01),C3与DO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表明在重污染水体中其基本水质指标受到DOM输入、微生物活动和光化学转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两条水系DOM与总氮(TN)、铵态氮(NH+4-N)、TP和CODCr具有较强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具有千年历史的杭州上塘河正遭遇活力不足的困境。探讨杭州上塘河滨河景观带活力特征,可为激活运河城市滨河景观带空间活力提供理论支撑。  方法  以上塘河一级缓冲区内的8个样地[城北体育公园(A1)、东新门广场(A2)、永丰公园(A3)、望宸公园(A4)、水陆院遗址(A5)、千桃园(A6)、天都公园(A7)、西洋桥公园(A8)]景观空间为研究对象,采用行为注记法对上塘河滨河景观带进行了活力特征调查,采用聚类分析和核密度估算法(KDE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①从人群维度来看,人群多元化指标从大到小依次为A3、A6、A1、A7、A5、A2、A8、A4,行为多样性从大到小依次为A6、A7、A5、A2、A1、A8、A3、A4,主要原因是A3、A6水岸空间多元复合,历史文化遗址、景观性设施等吸引人们开展自发性活动。②从时间维度来看,人群活动的波动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A6、A7、A2、A5、A3、A1、A8、A4 ,活动时长大于30 min的人数从多到少依次为A6、A1、A8、A2、A3、A7、A5、A4。主要原因为A6、A1内有滨河夜景、文化活动和完善的配套设施能延长人群驻留时间。③从空间维度来看,活动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A6、A1、A3、A7、A2、A5、A8、A4,单位时间段的人群聚集密度从高到低依次为A1、A2、A6、A3、A5、A7、A8、A4。主要原因是人群空间分布会受到空间边界、空间活动面积、空间围合感、周边用地性质、周边人口密度等多因素影响。  结论  营建复合滨河景观,促进空间多元功能融合,挖掘山水、人文景源,增设景观装置小品,完善基础配套设施,营造活力水岸夜景,举办文化互动活动,是提升上塘河滨河景观带活力的有效措施。图6表2参18  相似文献   

8.
选取冀北旱作区春玉米(Zea mays ssp.mays L.)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4年进行不同施肥处理田间定位试验,采用三维荧光光谱法分析不同层次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组分含量,研究施肥对农田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组分[溶解性有机质(DOM)、溶解性有机碳(DOC)、溶解性有机氮(DON)、溶解性有机磷(DOP)]的影响,以揭示土壤DOM及其组分对玉米产量及土壤肥力效应。结果表明,各处理0~40 cm土壤DOM的∑F_(ex/em)在46.04~78.24之间,DOC含量在101.24~253.48 mg/kg之间,DON含量在26.81~54.87 mg/kg之间,DOP含量在26.81~54.87 mg/kg之间。施用有机肥能够增加土壤DOM、DOC含量,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能够增加土壤DOC、DOP含量,降低DOM的∑F_(ex/em)值,配施氮肥和磷肥分别增加土壤DON和DOP含量,无机肥配施有利于增加土壤DOM的∑F_(ex/em)值,施肥降低了土壤DON和DOP含量。土壤中DOM和DOC主要来自外源,DON和DOP主要来自内源,土壤微生物和玉米生长对土壤DOM和DOP的影响具有多重性,影响较小,随着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增加和玉米产量的提高,土壤DOC含量增加、DON含量降低,DOC具有土壤肥力和玉米产量的指示效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长期氮沉降对森林土壤可利用氮的浓度和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对于控制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区域碳源汇评估的准确度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方法  本文以温带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长期(11年)野外氮添加控制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析3种氮素添加水平(对照、低水平:50 kg/(hm2·a)、高水平:150 kg/(hm2·a))和3种氮素化学形态(硝态氮:NaNO3;铵态氮:(NH4)2SO4和混合态氮:NH4NO3)对温带人工林土壤N2O排放通量的影响。  结果  (1)氮素形态和氮添加水平引起土壤NH4+-N和NO3?-N的显著累积,且NO3?-N的累积效应远远高于NH4+-N;(2)不同水平和形态的氮添加均促进了N2O排放。低水平和高水平NaNO3、(NH4)2SO4、NH4NO3添加分别使土壤N2O年累积排放量增加了87.39%和146.79%、86.13%和74.91%、98.67%和50.50%。长期氮添加对土壤N2O排放的促进态势有所改变,高水平NH4+-N和NH4NO3对土壤N2O排放的促进效应低于低水平添加;(3)结合前期研究结果推测,硝化反应是温带人工林土壤N2O排放的主导过程,NH4+-N比NO3?-N转化为N2O的效率更高。  结论  本研究强调了长期野外监测的重要性,氮添加对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具有阶段性,如果试验时间短,氮添加对温带森林土壤N2O排放的促进效应可能会被高估。   相似文献   

10.
溶解性有机质(DOM)是土壤中重要的活性有机质组分,对种植模式及人类活动反应敏感。采集冀北坝上7种种植模式的农田土壤样本,运行三维荧光结合区域积分(FRI)和紫外光谱对土壤DOM进行解析,探讨土壤DOM与种植模式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冀北坝上地区土壤三维荧光光谱均有5个区域,其中以类腐殖酸组分(P(V,n):58.95%~69.79%)含量最高,大小顺序为露地菜地>大棚菜地>草地>青贮玉米地>燕麦地>林地>马铃薯地;富里酸组分(P(Ⅲ,n):17.97%~23.82%)次之,大小顺序为青贮玉米地>燕麦地>林地>草地>马铃薯地>大棚菜地>露地菜地;SUVD254 nm在0.02~1.31之间,青贮玉米地和露地菜地显著高于其他种植模式,草地显著低于其他种植模式。土壤总磷与类富里酸呈显著负相关,与类腐殖酸呈极显著正相关。施用有机肥能增加DOM的腐殖化程度、腐熟程度和微生物源特征;增温灌溉等改善土壤环境的措施能增加DOM芳香性和陆源特征;施用化肥能增加DOM...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施用小龙虾Procambarus clarkii壳炭(CSB)和细叶榕Ficus microcarpa炭(FMB)对复合污染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生长的影响。【方法】在650℃限氧条件下热解制备厨余废弃物小龙虾壳炭和园林废弃物细叶榕炭。以不同质量比(0、1%、3%)施入小红萝卜Raphanus sativus盆栽土壤,测定和分析施用小龙虾壳炭和细叶榕炭对土壤中镉和铅有效性、养分转化、土壤酶活性及小红萝卜生长的影响。【结果】3%FMB处理对土壤有机碳、有效磷和速效钾质量分数提升效果最显著(P<0.05),较对照的增幅分别为135.8%、35.4%和173.7%。除1%CSB处理外,其余生物质炭处理下土壤中有效态镉和铅质量分数较对照均显著降低(P<0.05),降幅分别为60.7%~91.1%和21.0%~26.1%。3%CSB处理对土壤β-葡萄糖苷酶、亮氨酸氨基肽酶和β-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提升效果最显著(P<0.05),较对照分别提高79.7%、30.3%和1 668.5%。不同比例CSB和FMB的施用均显著(P<0.05)提高了小红萝卜可食部分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森林火灾发生后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既依赖于林火发生的时间,也取决于林火的类型和强度。在林火干扰后较短时间内研究不同类型火烧迹地的土壤生化特性,对理解地上群落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方法  在火灾发生1个月后,分别在林冠火和地表火迹地,按0 ~ 5 cm和5 ~ 10 cm钻取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基础呼吸、微生物生物量、土壤酶活性以及理化性状等指标,并估算了土壤微生物的代谢熵。  结果  森林火灾对0 ~ 5 cm的土壤性状具有较大影响。林冠火相比于地表火导致土壤养分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并提高了土壤基础呼吸(3.85%)及土壤呼吸速率(47.67%),同时也增加了胞外酶的活性;但显著降低了含水量(21.95%)及微生物生物量碳(27.98%)、氮(9.65%)。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森林火灾通过改变土壤养分含量调控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  结论  在林火发生后的较短时间内,土壤的养分含量、土壤微生物和胞外酶的活性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尤其在0 ~ 5 cm土层,林冠火的激发作用更强一些;土壤养分与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之间的正相关关系预示着随火灾发生时间的延长、土壤的理化性状都会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2000年以来,辽宁省杨树遭受5次严重的越冬伤害,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生态损失,构建有效冻融伤害模型,能够为杨树越冬伤害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本文在阐明杨树越冬伤害机理并提出有效冻融伤害累积效应假说基础上,选择发生有效冻融的天数、发生有效冻融的日最低气温、树木健康指数和无霜期作为参数,构建杨树有效冻融伤害模型,并进行检验。  结果  黑杨派速生杨树对无霜期的最低要求天数是170 d。在抗寒锻炼期和脱锻炼期内,当日最低气温 ≤ ?3 ℃、日最高气温 > 0 ℃,且日较差 ≥ 12 ℃时,黑杨派速生杨树会发生有效冻融伤害。有效冻融伤害风险指数(RIO)越大,越冬伤害的风险越大。应用构建的模型绘制辽宁省黑杨派速生杨树越冬伤害风险评估图。模型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对黑杨派速生杨树越冬伤害评估的准确率达到75%。  结论  杨树有效冻融伤害模型有较大实用价值,为辽宁省等省区的杨树越冬防、减寒灾打下基础,为中国北方地区杨树造林和营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园林绿化废弃物堆肥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影响,为精准提升土壤肥力质量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方法  以北京市副中心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施肥方案,即不施肥(NF)、氮磷钾单施(MF)、园林绿化废弃物堆肥单施(GF)、氮磷钾和园林绿化废弃物堆肥混施(MF+GF),每种施肥方案氮磷钾施入量均为N 10 g/kg、P2O5 1.5 g/kg、K2O 5 g/kg,分别在施肥后1、3、6、9、12个月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土壤有机碳组分研究。  结果  不同施肥方案下,土壤富里酸碳、胡敏素碳和球囊霉素碳含量均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施肥后1个月达到最高,分别为0.98、5.03 g/kg和215.48 mg/kg。施肥1年后,土壤富里酸碳、胡敏酸碳、可溶性碳、碳水化合物和球囊霉素碳含量均表现为在GF和MF+GF方案下最高,而土壤胡敏素碳含量则表现出在MF方案下最高。施肥对球囊霉素碳的敏感性显著高于其他有机碳组分,敏感性指数4.80% ~ 229.03%。MF方案对土壤有机碳组分最不敏感,GF方案显著提高了土壤胡敏酸碳,胡敏素碳和球囊霉素碳敏感系数,MF+GF方案提高了土壤可溶性碳,富里酸碳和碳水化合物敏感系数。土壤球囊霉素碳与全氮和有效磷含量线性相关系数最高,分别为0.703 8和0.867 6。土壤碳水化合物与硝态氮和速效钾线性相关性系数最高,分别为0.524 6和0.586 9。  结论  不同施肥方案对土壤碳组分均有影响,球囊霉素是有机碳组分最敏感指标,且与土壤全氮、有效磷含量线性相关性较强,可作为苗木施肥管理过程中衡量土壤肥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休闲农业旅游背景下,浙江省由水田改种花卉、果树和苗圃的土壤有机碳(SOC)的时空分异,掌握利用方式改变后农田土壤固碳情况。  方法  选择浙江省水田及其改旱作后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方法,以“空间换时间”研究水田改旱作后1 m深土体内SOC密度和储量的时空变化,对比不同类型水田土壤改旱作后SOC变化的差异,估测浙江省水改旱土壤SOC储量变化。  结果  水田改旱作15~20 a后,潜育、铁渗、铁聚和简育等4类改旱系列土壤1 m深土体内,SOC分别下降了13.9%、34.9%、18.9%和23.9%,SOC密度损失量分别为2.06、2.92、1.14和1.54 t·hm?2·a?1。改旱后,SOC下降速率与地下水位下降深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结论  水田是有利于SOC储存的土地利用方式,水田改旱作会降低SOC储存量,影响区域碳平衡。图3表4参16  相似文献   

16.
冻融过程会影响土壤团聚体结构及微孔隙,进而影响土壤对阳离子的吸附。然而有关冻融过程对土壤吸附阳离子影响的研究很少。以典型湿地表层有机土壤为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土壤饱和含水量下,冻融过程对有机土吸附低浓度铵根离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冻融作用一般提高了有机土对铵根离子的吸附量,线性方程能较好的拟合低浓度范围氨氮的吸附,而且冻融作用降低了铵根离子吸附量为0时土壤溶液中氨氮的浓度。随着初始氨氮浓度从8.6mg·L-1升高到43.0mg·L-1,冻融条件下氨氮的分配系数从10.3L·kg-1升高到25.6L·kg-1;非冻融对照条件下氨氮的分配系数从7.0L·kg-1升高到19.8L·kg-1。冻融作用导致氨氮的分配系数增加了29.9%~47.3%,但氨氮的分配系数没有出现随冻融次数增加而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