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正>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又名东星斑,属鲈形目、科、石斑鱼亚科、鳃棘鲈属,为热带珊瑚礁鱼类。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属名贵高档食用鱼类,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至印度洋海区,我国台湾、海南岛及南海各岛礁海域。因其野生种群数量稀少,加之天然海区的大量过度捕捞,豹纹鳃棘鲈的产量急剧下降。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豹纹鳃棘鲈的亲鱼培育、人工催产、人工育苗、鱼种培育等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使得其逐渐成为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特别是海南沿海地区石斑鱼养殖新品种。然而随着豹纹鳃棘鲈人工繁殖技术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2.
<正>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俗称东星斑,属鲈形目、科、石斑鱼亚科、鳃棘鲈属,为热带珊瑚礁鱼类。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同时艳丽的体色又赋予其很好的市场价值,经济价值极高,属名贵高档食用鱼类,具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年来,有学者对豹纹鳃棘鲈的繁育及养殖等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目前人工养殖豹纹鳃棘鲈饵料以鲜杂鱼为主,没有专门为其生长发育需要而设计的优质配合饲料。随着豹纹鳃棘鲈人工繁殖技术不断完善,人工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适宜的饲料开发相关问题日益显现。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在工厂化养殖条件下开展豹  相似文献   

3.
<正>豹纹鳃棘鲈营养丰富,体色鲜艳喜庆,深受消费者喜爱。本文介绍了三亚崖州区豹纹鳃棘鲈的营养和市场价值、养殖模式、养殖产量和社会效益等方面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亚豹纹鳃棘鲈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议,以期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设施渔业工程与技术团队联合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海南晨海水产有限公司,借助华大海洋技术平台首次成功破译热带地区名贵海水鱼豹纹鳃棘鲈(东星斑)基因组,并绘制了豹纹鳃棘鲈的基因组染色体图谱。据了解,豹纹鳃棘鲈俗称东星斑,因其体色艳丽、肉质细嫩、营养价  相似文献   

5.
人工养殖条件下维持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的体色是决定经济价值的关键,所以本文设计不同梯度光照强度区间的养殖环境,观察豹纹鳃棘鲈生长情况和体色变化情况.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当豹纹鳃棘鲈处于50~300 lx光照强度区间内,会一直维持较快的生长速率,体长、体重增加速率高于其他光照强度区间;...  相似文献   

6.
水流速度是影响鱼类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为探究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在不同流速条件下相关基因的功能和表达情况,利用RNA-Seq技术对差异流速下的豹纹鳃棘鲈肝脏组织进行了转录组分析.挑选相同繁育批次中规格一致的豹纹鳃棘鲈幼苗,分别在正常流速(0.1 m·s?1,Low flow v...  相似文献   

7.
光环境因子对豹纹鳃棘鲈幼鱼栖息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豹纹鳃棘鲈[全长(17.5±0.6)cm、体质量(205.2±1.7)g]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光梯度法和正交试验法,在小型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一个特制的养殖水槽和一组常规的养殖水槽内探究了豹纹鳃棘鲈幼鱼对白、蓝、绿、黄和红5种光环境的喜好性和三原色(红色A1、绿色A2、蓝色A3)及光周期(16L︰8D,B1;12L︰12D,B2;8L︰16D,B3)和光照度(1000lx,C1;1500lx,C2;2000lx,C3)对豹纹鳃棘鲈幼鱼栖息的影响。结果表明,光色和光照度对幼鱼幼鱼的栖息习性均有显著影响,在试验设定的光色和光照度范围内,同光色照射下,随着光照度的升高,幼鱼对光照度的敏感性越来越低,在不同光照度下的分布率差异不显著(P0.05);同强度光照射下,光波长越大,幼鱼分布率越高,随着光照度的升高,幼鱼对光波长的敏感度逐渐降低,但在不同光色下的分布率显著差异(P0.05)。正交试验结果,光色对豹纹鳃棘鲈幼鱼的栖息有显著影响(P0.05),光周期和光照度对豹纹鳃棘鲈栖息影响不显著(P0.05);极差分析结果,豹纹鳃棘鲈幼鱼最适宜栖息的光照环境是绿色光;光周期16L∶8D;光照度1500lx;影响豹纹鳃棘鲈幼鱼栖息的主要光照因子是光色,其次是光照度和光照周期。  相似文献   

8.
为查明养殖豹纹鳃棘鲈类结节症的病因,自患病豹纹鳃棘鲈内脏中分离到1株优势菌株061101,人工感染试验证实,该菌具有强毒力,能够引起被感染鱼内脏出现白色结节并死亡,为引起此次豹纹鳃棘鲈类结节症的病原菌。采用形态学、生化特性测定对菌株061101进行鉴定,同时采用细菌16S rRNA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该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测序后比对,构建系统发育树。试验结果表明,菌株061101与发光杆菌属中的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基本特征相符;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将菌株061101与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聚为一支,置信度达100%。据此确定,此次豹纹鳃棘鲈类结节症的病原为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药敏结果显示,该菌株仅对链霉素(300μg/片)、庆大霉素(120μg/片)敏感,对多黏菌素B、阿洛西林等中度敏感,对氟苯尼考、恩诺沙星、强力霉素等均耐药。  相似文献   

9.
水流是影响鱼类生理和生长的重要生态因子之一,探究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受流速胁迫呈现的应激水平变化,掌握其耐受的最大流速,可为网箱养殖选址、集约化流水养殖和深远海工船养殖提供理论基础。以体长(11.38±1.48) cm、体质量(34.71±11.57) g的豹纹鳃棘鲈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制鱼类游泳实验装置,设计静水对照组[0 cm·s-1或0 BL·s-1 (体长·秒-1)]和3组实验组(11.4、22.8和34.2 cm·s-1对应1、2和3 BL·s-1),探究40 min水流刺激对豹纹鳃棘鲈摆尾频率变化、血糖、血液中乳酸和皮质醇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摆尾频率与水流速度之间呈线性正相关关系;血糖和血液中皮质醇含量随摆尾次数增多呈线性增长趋势,乳酸随摆尾次数增多呈非线性增长趋势。超过2 BL·s-1流速会导致豹纹鳃棘鲈血液中皮质醇含量显著升高(P<0.05)。当流速达3 BL·s-1时,血液中乳酸和血糖含量显著升...  相似文献   

10.
采用解剖和组织切片技术,对工厂化养殖条件下全程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的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消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进行研究。豹纹鳃棘鲈的消化道由食道、胃、幽门盲囊和肠道构成,消化道管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组成。食道短而粗,粘膜层向内腔突起形成纵行褶皱,上皮表层排列有杯状细胞。胃部膨大,为"Y"形,未见有杯状细胞,食道与胃的肌层均发达。幽门盲囊有3条,组织学结构与小肠相似。肠道在腹腔内呈"Z"形排列,比肠长为0.72±0.04,肠粘膜层向腔内突起形成发达的褶皱,多数形成二级褶皱,肠道各段均分布有杯状细胞。消化腺由肝胰脏和胆囊组成,肝脏分三叶,胰腺在肝脏内呈弥散性分布,胆囊呈长条状。本研究讨论了工厂化养殖条件下豹纹鳃棘鲈消化系统组织学特征与消化、吸收的关系,认为豹纹鳃棘鲈消化系统具备典型肉食性鱼类消化系统特征。  相似文献   

11.
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属鲈形目、鮨科、石斑鱼亚科、鳃棘鲈属,俗称东星斑。它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之间热带海域,海南东岸和南部海域均有分布,但数量稀少。东星斑的鱼肉内含有二十几种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维生素,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特点,为海鲜极品,逐渐成为饮食业、垂钓业的至爱。豹纹鳃棘鲈对环境适应能力强,还具有病害少、生长迅速、肉质优良等特点,市场售价为240元/kg~300元/kg,具有极高的养殖价值,目前已成为我国南方地区海水鱼类养殖的后备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2.
东星斑,又名豹纹鳃棘鲈、花斑刺鳃鲈、七星斑、红条等,属鲈形目、艏科、石斑鱼亚科、鳃棘鲈属,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中的热带海域,海南东岸和南部海域均有分布,但数量稀少。东星斑营养丰富,肉质细嫩,肉味鲜美,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特点,经济价值较高,又因其色彩鲜艳,有很好的观赏价值,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水产》2009,(9):71-71
7月31日,豹纹鳃棘鲈人工育苗技术研究项目通过由厦门大学、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项目验收组的现场验收。  相似文献   

14.
正东星斑学名豹纹鳃棘鲈,属鲈形目、科、鳃棘鲈属,其肉质白而鲜嫩、营养丰富,属名贵高档食用鱼类,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至印度洋海区,在我国台湾、海南岛及南海各岛礁海域均有分布,野生种群数量稀少。随着东星斑繁殖技术的突破,人工育苗技术水平逐年提高,在海南进行工厂化养殖已初具规模,但海南冯家湾地区海水水质逐年下降,该地区东星斑  相似文献   

15.
渔业生物学     
950772 大堡礁北部蜥蜴岛豹纹鳃棘鲈的年龄鉴证和生长率估算=Age validation andestimation of growth rate of the coral trout.Plectropomus leopardus(Lacépède.1802).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饥饿对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仔鱼形态发育、生长和成活的影响,并测定了饥饿仔鱼的初次摄食率和不可逆点(PNR)。结果显示,水温23~24℃下豹纹鳃棘鲈仔鱼2.5 DPH(孵化后天数)开口摄食,3.0 DPH卵黄囊和油球消失,混合营养期仅0.5 d,容易遭受饥饿胁迫。饥饿仔鱼最高初次摄食率为65%,出现在3.5 DPH;PNR发生在4.5~5.0 DPH,仔鱼具有初次摄食能力的时间仅2.0~2.5 d。对照组和饥饿组仔鱼在3.5 DPH前全长无明显差异(P0.05),之后饥饿组仔鱼出现生理性萎缩,全长开始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饥饿组仔鱼在内源性营养消耗完毕后出现了一系列因饥饿所导致的形态发育特征,并于6.5 DPH全部死亡,因此豹纹鳃棘鲈仔鱼最佳投喂时间为2.5~3.5 DPH。  相似文献   

17.
王永波  张杰  李向民 《海洋渔业》2016,38(5):478-486
应用AB-PAS染色法对工厂化养殖条件下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消化道粘液细胞的类型与分布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豹纹鳃棘鲈粘液细胞在消化道各部位均有分布,不同部位的粘液细胞密度和类型均有差异,豹纹鳃棘鲈消化道粘液细胞可分为Ⅰ型、Ⅱ型、Ⅲ型、Ⅳ型。其中,食道粘液细胞以Ⅲ型为主,胃以Ⅰ型为主,幽门盲囊和肠以Ⅲ型为主,直肠以Ⅲ型和Ⅳ型为主;胃部粘液细胞分布密度最大,达(111.37±21.74)cell·mm~(-2),极显著高于消化道其它部分,直肠、幽门盲囊、肠的粘液细胞分布密度分别为(35.09±8.74)、(30.23±5.37)、(28.00±4.67)cell·mm~(-2),相互之间差异不显著,食道的粘液细胞分布密度最低,为(10.83±1.94)cell·mm~(-2),与消化道其它部分相比差异极显著。另外,消化道各段单位面积内粘液细胞的分泌能力顺序为食道直肠肠幽门盲囊胃。通过对消化道各部位粘液细胞的分类对比可以发现,粘液细胞的类型和分布与其所在部位的功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海南琼海椰林湾地区豹纹鳃棘鲈在工厂化养殖期间的病害情况,于2011~2012年进行了调查。结果:豹纹鳃棘鲈工厂化养殖期间的寄生虫病主要由纤毛类原生动物,如淀粉卵鞭虫、刺激隐核虫、车轮虫等病原引起,偶尔会寄生鱼蛭、本尼登虫等大型寄生虫,纤毛类原生动物寄生虫病一般在每年的4、5、6和9、10、11月份发病率较高,而其它类寄生虫病发病率较低;由弧菌引起的烂身病主要在每年的12、1、2月份水温低于23℃时暴发,养殖用水未经紫外线消毒时,发病率可高达30%以上,而养殖用水经紫外线消毒后,发病率低于5%。针对上述发病规律,定期对鱼和水体进行药物预防,可起到很好的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19.
正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俗称东星斑,是一种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的高档海水鱼类。其营养丰富、肉味鲜美、体色鲜艳喜庆,深受全球特别是亚洲地区消费者喜爱,具有良好的商业和观赏价值。然而,由于该鱼生长速度相对较慢,加上野生资源因过度捕捞而大幅衰减,导致其价格日益攀升,国内市场销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环境光色对工业化养殖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幼鱼生长、肤色和生理指标的影响,本试验设计了红色光、蓝色光、黑暗和昼夜4种养殖光照环境处理,进行豹纹鳃棘鲈幼鱼(64.2g±1.1g)94 d动物实验及其相关指标检测。结果表明:1)试验鱼增重率,昼夜组较黑暗组和红光组分别显著和极显著提高28.6%和39.2%(P0.05,P0.01),与蓝光组差异不显著;而蓝光组比红光组显著提高31.2%(P0.05)。2)试验鱼皮肤胡萝卜素含量,昼夜组分别显著高于蓝光组和黑暗组45.7%和68.5%(P0.05),与红光组的差异不显著。同时新发现,各处理组试验鱼皮肤胡萝卜素和黑色素含量出现增减同时进行,但增减量前者较大后者较小的"同步异幅"现象。3)昼夜组试验鱼胃蛋白酶活性较其他组显著提高48.0%~88.5%(P0.05),血清SOD和LZM活力极显著提高20.4%~39.7%和140.4%~161.2%(P0.01);蓝光组试验鱼胰蛋白酶活力显著高于红光组和昼夜组(P0.05);红光组试验鱼Na~+,K~+-ATP酶活力极显著高于蓝光组和黑暗组(P0.01)。总之,豹纹鳃棘鲈幼鱼在昼夜组光照下,生长、肤色及生理等指标都表现出显著优势;蓝色光提高蛋白质消化能力、促进生长;红色光提高皮肤胡萝卜素含量和吸收能力;"同步异幅"新发现,对调控和优化鱼类肤色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