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为了高效开发利用小黑豆资源,提高小黑豆产量,在山西隰县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研究了不同行株距(密度)对小黑豆产量及相关性状变异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40 cm的平均产量优于行距60 cm的平均产量;不同行株距配置(密度)中,R40P30(8.34万株/hm2)处理的籽粒产量、单株籽粒产量、单株荚数和结荚高度4个性状均优于其他处理,R60P15(11.12万株/hm2)处理的百粒重性状优于其他处理,株高性状以R60P25(6.67万株/hm2)处理最高不,同行株距配置(密度)对有效分枝性状不存在影响;不同行株距配置(密度)处理对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影响序列为产量>结荚高度>单株籽粒产量>百粒重>单株荚数>有效分枝>株高。该项研究为进一步提高小黑豆产量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种植方式和密度对大豆产量和单株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种植方式和密度对高产、稳产、多抗大豆新品种濉科998产量和单株性状的试验研究表明:单位面积大豆子粒产量随密度变化而变化的关系可以用二次抛物线回归方程来表达。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主茎节数、有效分枝、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单株茎重均趋于降低(减少),而底荚高度趋于上升,荚粒数、百粒重和粒茎比变化不大,相对稳定。濉科998适宜的密度为18万~27万株/hm2,最佳密度为22.5万株/hm2左右。最佳田间配置方式为行距40cm,株距11cm;或40-20cm宽窄行种植,株距14.8cm。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津引品种‘KRK26’在云南省昭通市的栽培技术,研究种植密度和留叶数对其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株行距为120 cm×55 cm、留叶数为21片的处理的产量、产值和产指最高;以株行距为120 cm×55 cm、留叶数为23片的处理的均价、级指和上等烟比例最高。在昭通市种植津引品种‘KRK26’以采用行距120 cm、株距55 cm、留叶数21~23片的栽培措施较适宜。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试验,找出最佳栽培密度,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结果:增加株行距有利于单株或单丛的生长发育;密度越大,单位面积产量越高;在构成产量的三因素中,株距贡献率最大,行距次之,双株略低于行距。栽培管理及育苗成本是株距>双株>行距。结论:最佳密度组合为(20cm×10cm)+双株。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垦稻26和龙粳31高产优质栽培的株行距和穴苗数处理,采取裂区设计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最优群体因品种而异,垦稻26在株距10cm、行距30cm、5苗/穴产量最佳,龙粳31则以株距13.3cm、行距27cm、9苗/穴产量最佳;垦稻26在5苗/穴、行株距30cm×10cm处理,有利于提高稻米的碾磨品质,不利于改善稻米的外观品质,营养品质较低,利于改善稻米的食味品质,且食味评分值高达86.5,显著高于最低处理;龙粳31在5苗/穴、行株距27cm×13.3cm处理,碾磨品质较高,不利于营养品质和外观品质的改善,食味品质得到明显改善,食味评分值高达86.0,与最低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因此,高产优质栽培要因品种选择适宜的穴苗数和株行距,是实现水稻高产优质最为快捷、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超高产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春大豆植株性状、产量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及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变化特点。结果表明,随密度的增加,株高和底荚高度增高,茎粗、节数、分枝数、分枝总长度降低,倒伏加重,单株有效结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籽粒重降低,百粒重与种植密度关系不显著。叶面积指数随密度增加呈上升趋势,以45.0万株/hm2处理最佳,产量达5547.81kg/hm2。  相似文献   

7.
密度对超高产春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研究了超高产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春大豆植株性状、产量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及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变化特点。结果表明,随密度的增加,株高和底荚高度增高,茎粗、节数、分枝数、分枝总长度降低,倒伏加重,单株有效结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籽粒重降低,百粒重与种植密度关系不显著。叶面积指数随密度增加呈上升趋势,以45.0万株/hm2处理最佳,产量达5547.81kg/hm2。  相似文献   

8.
杏棉间作田间配置对棉花生长发育及棉铃时空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实现杏棉间作复合农业生态条件下棉花高产栽培,在杏树株行距配置为3 m×6.5 m、树高5.45 m条件下,研究了棉花3种不同田间配置对棉花生长发育及棉铃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株距10 cm、种植10行(B处理)棉花的株宽比最低,棉花的真叶数、倒4叶宽及果枝数有优势。棉花茎粗与棉花的株距呈正比。棉花单株干物质质量在整个生育期表现为B处理高于其余2个处理,并且毛地棉花群体干物质积累与单株干物质积累变化趋势一致;净地群体干物质质量则随着棉花净地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遮阴推迟了棉花生长发育,导致3种配置下棉花均以伏桃和秋桃为主;横向分布内围铃是构成棉铃主要部分,并且内围铃所占比例随着株距的增大而增加;纵向分布均以中下部棉铃为主。毛地皮棉产量表现为株距10 cm配置(B处理)时最高,分别比株距12 cm、8 cm的高4.69%、19.96%;净地皮棉产量则表现为株距8 cm配置时最高,比株距10 cm、12 cm配置的分别高7.18%、30.91%。  相似文献   

9.
种植密度和播期对薏苡产量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薏苡在北方地区的高产栽培和育种提供科学依据,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排列设计,研究了种植密度、播期对薏苡产量的影响,利用通径分析对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播期对薏苡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种植密度为8.25万株/hm2(株行距40cm×60cm)时薏苡的产量最高,若考虑经济效益,则最优种植密度为4.05万株/hm2(株行距60cm×80cm),适宜播期在4月27日左右。通径分析表明,单株粒数和百粒重是影响薏苡产量的首要因素,应作为育种中的首选指标;分蘖数和结实率对产量具有较大的间接增加作用,可通过栽培中对密度的调节得以提高,从而获得薏苡高产。  相似文献   

10.
试验在滴灌条件下,苜蓿行距30cm,通过设置5、10、15、20、25、30cm 等株距,研究其对苜蓿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对苜蓿的种子产量等影响较大,其中,结荚率较高的是10cm的处理,高达59.66%,但其种子产量最低,仅为572.83 kg·hm-2;种子产量较高的是5cm的处理,为1050.20kg·hm-2,30cm的处理次之,为1002.15 kg·hm-2;种子发芽率最高的是5cm和15cm的处理,均为91.33%。苜蓿种子产量与分枝数、单序荚果数、单荚种子数、种子千粒重等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4、0.523、0.474、0.507。综合分析认为,苜蓿种子产量构成因素受密度的影响比较明显,适宜的高/低密度均能够提高苜蓿种子产量,但密度不同,不同种子产量构成因子的贡献率不同。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膜下滴灌条件下西北旱区制种玉米高产节水最佳种植模式。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了9种宽窄行种植模式处理。窄行间距为30 cm(N30)和40 cm(N40),宽行间距分别为60 cm(W60)、70 cm(W70)、80 cm(W80)、90 cm(W90)和100 cm(W100),其中对于N40处理,没有设置宽行间距为100cm的处理,株距统一为15 cm。结果表明,窄行间距相同时,随着宽行间距增大,株高呈减小趋势、茎粗及叶面积指数呈增大趋势;相同种植密度下,窄行行间距为30cm时,其植株茎粗小、株高高;各处理生育期累计耗水量ET范围约为525.10~545.18 mm;从群体总体产量水平来看,在相同种植密度情况下,N30处理的总体产量水平高于N40处理。[结论]从稳定高产角度考虑,推荐当地膜下滴灌制种玉米种植模式为:窄行和宽行种植间距分别为30和70 cm。  相似文献   

12.
密度与行距对玉米‘协玉3号’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种植密度与行距对玉米产量、穗部性状以及通过穗部性状对产量的影响,寻求最佳种植行距与密度,为实现玉米超高产栽培创建提供技术依据。以玉米品种‘协玉3号’为材料,设置3个行距[50 cm等行距、60 cm等行距与40 cm+60 cm宽窄行]、3个种植密度[60000、67500、75000株/hm2],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共27个小区,每小区行长6 m,行宽3 m,面积18 m2。50 cm等行距与宽窄行为6行区,60 cm等行距为5行区。结果表明,行距对‘协玉3号’的产量影响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而且不同行距配置中穗重、穗行数、穗粗以及穗粒重差异显著,不同密度间穗重、穗行数、百粒重与穗粒重差异显著,多个作用大小不一的穗部性状间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决定玉米产量。‘协玉3号’在密度为75000株/hm2和60 cm等行距模式下产量最高,可达16646.70 kg/hm2。因此,在山西中部水浇地条件下采用紧凑型玉米品种‘协玉3号’,适当扩大种植行距、缩小株距、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丰油10号’在黄淮地区适宜的播种密度与行距配置。在河南省油菜主产区进行大田试验,比较不同种植密度及行距配置方式下,‘丰油10号’的物候期、叶片叶色值(specialty products agricultural division, SPAD)及开花期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经济性状、产量和品质情况。结果表明:‘丰油10号’的生育期随着密度和行距的增大,逐渐缩短;叶片的SPAD值在蕾薹期和开花期随密度增大逐渐降低,随行距缩小而减小;植株LAI在开花期随着密度的增大先增后减,同一密度下,40 cm行距下较高;株高、一次有效分枝数、主花序的长度和角果数随密度的增加逐渐较小,分枝部位则升高,随行距的减小单株有效角果数下降,千粒重不受密度和行距配置的影响;籽粒产量和含油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后减,籽粒产量在种植密度为42万株/hm2,40 cm行距下最高,为2734.6 kg/hm2,当行距缩小到20 cm,籽粒平均减产4.65%;籽粒芥酸和硫苷含量不随密度和行距改变发生变化。在其它栽培措施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建议‘丰油10号’在黄淮流域的种植密度控制在34.5万~49.5万株/hm2,行距设置为40 cm。  相似文献   

14.
以大丰30为实验材料,在同一密度下(67500株/ hm2)设置5种不同行距配置(60cm*60cm,50cm*70cm、40cm*80cm、30cm*90cm和20cm*100cm),研究不同行距配置对雌雄穗开花间隔(ASI)、千粒重、穗粒数、总穗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行距配置下,产量、千粒重、穗粒数和总穗数的变异系数均在5%以下,ASI的变异系数在4.33%-12.50%。各处理的ASI、穗粒数和产量差异呈极显著水平,但千粒重和总穗数差异不显著。多重比较的结果表明行距配置为40cm*80cm时雌雄穗开花间隔时间较短,穗粒数较多,产量又达到了最高水平,为最佳行距配置。  相似文献   

15.
不同行距配比对玉米光合生理指标及茎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大丰30’为试验材料,在同一密度下(75000株/hm2)设置5种不同行距配比,研究不同行距配比对玉米光合生理指标及茎秆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配比为40 cm×80 cm时,棒三叶的叶绿素含量(SPAD)在灌浆期达到峰值;行距配比为30 cm×90 cm时,棒三叶净光合速率在灌浆期最高。大口期开始,行距配比为40 cm×80 cm时,叶面积指数(LAI)最高。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以40 cm×80 cm最高。各行距配比的茎秆硬皮穿刺强度与茎秆弯曲性能随着节位的下降均呈逐渐增强的趋势,从大到小为 40 cm×80 cm>50 cm×70 cm>30 cm×90 cm>60 cm×60 cm>20 cm×100 cm。穗长、穗粗、千粒重和穗粒数各处理间均有不同变化,行距配比为40 cm×80 cm时产量最高,比等行距60 cm×60 cm增产7.96%。由此可见,行距配比为40 cm×80 cm,有利于大穗型品种‘大丰30’的光合性能和茎秆强度的提高,从而达到抗倒伏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不同密度下主茎亚有限型大豆株型及产量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主茎亚有限型大豆株型及产量的变化规律,以窄行密植大豆品种‘合丰51’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大豆品种株高、茎粗、主茎节数及节间长度、倒伏率以及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呈不断增加趋势;茎粗呈不断下降趋势;主茎节数变化幅度不明显,节间长度不断增加,株高增加为节间伸长所致;倒伏率不断增加;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上述性状均与种植密度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并在40 万株/hm2条件下达到最高产量,说明窄行密植大豆品种‘合丰51号’具有较高的密植潜力。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色素辣椒优质高产问题,以色素辣椒品种0409为试材,采用裂区试验设计,通过多重分析法研究密度(A1:82 500株?hm-2,A2:67 500株?hm-2,A3:52 500 株?hm-2)和行距(70 cm+50 cm、60 cm+60 cm、80 cm+40 cm)互作对色素辣椒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密度、相同行距处理下,色素辣椒生物产量和果实产量均随密度增加而递增(A1>A2>A3);同一密度、不同行距处理下,均以行距80+40的生物产量和果实产量最高,其次为行距70+50,并且A1高密度下3种行距配置差异显著;随密度的增加,果长、果肩径、单果重、单株果重以及商品果数等产量性状均逐渐减小,但是除单株果重,其他性状差异不显著;商品果数(0.8357*)、单果重(0.8196*)和果肩径(0.7681)与果实产量的相关系数较大,而株高(-0.8394*)与果实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出,株高、果肩径、单果重以及商品果数是影响果实产量的重要指标,相关系数R= 0.9998;将相关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前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95.91%,其反应的信息与色素辣椒产量及相关性状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综上所述,高密度82 500株?hm-2、行距80+40时为色素辣椒最佳栽培方式,群体增产潜力最大。  相似文献   

18.
玉米光合特性和冠层微环境对密度和行株距配置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宜密度及行株距配置可构建合理的玉米群体和冠层结构,提高光合效率,系统分析玉米光合特性及冠层微环境对密度和行株距配置的响应机制,为华北平原玉米光温高效生产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设密度6.75万株/hm 2(D1)和8.25万株/hm 2(D2),副区为3种行株距配置:60cm等行距(H1)、宽窄行80cm+40cm(H2)、匀播(H3)38cm(行株距相同,D1)和34.5cm(行株距相同,D2)。结果表明:常规生产密度等行距(D1H1)种植和高密度宽窄行(D2H2)种植能形成合理的群体冠层结构,具有适宜的冠层温度、CO2浓度和相对湿度,能促进植株对光能的吸收和利用,提高净光合速率,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因此,在常规密度等行距种植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密度至8.25万株/hm 2时,宽窄行种植方式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机采棉花冠层结构指标及产量的影响。【方法】在田间条件下,选用棉花杂交种鲁棉研24号和常规品种新陆早60号为供试材料,设置适宜机采的1膜3行等行距(76 cm+76cm+76 cm)低密度、1膜6行宽窄行(66 cm+10 cm)高密度及1膜3行等行距(76 cm+76 cm+76 cm)双株高密度3种配置方式进行试验。【结果】等行距低密度下,棉花生育前期生长旺盛,叶面积指数与光吸收率迅速增加至最高值;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及光吸收率下降幅度分别为10.4%~13.6%、3.7%~4.2%,低于其他两种处理,且干物质积累量较高。等行距低密度下杂交棉产量最高。【结论】等行距低密度下杂交棉实现高产的生理基础主要是:生育前期叶面积指数及光吸收率增长迅速,干物质积累较快;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及光吸收率下降缓慢,能维持较高水平,光合生产能力较高,干物质积累量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