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白花泡桐同源四倍体的诱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预培养不同时间的白花泡桐组培苗叶片分别放置到含有不同浓度秋水仙素的双层(液体和固体)MS NAA 0.1 mg·L-1 BA 18 mg·L-1培养基上进行染色体加倍试验,通过根尖染色体计数和叶片单细胞相对DNA含量测定进行变异植株的倍性分析.结果表明:秋水仙素浓度对叶片存活率和芽诱导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对四倍体诱导的影响不显著;秋水仙素处理外植体时间对四倍体诱导率影响显著,外植体预培养时间对芽诱导率和四倍体诱导率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在9个试验组合中,用5 mg·L-1秋水仙素处理预培养12 d白花泡桐叶片72 h时,四倍体诱导率最高可达20.0%.诱导出的四倍体植株叶片较二倍体增大、增厚,叶片单个气孔器变大,叶片气孔密度变小.  相似文献   

2.
于2017年10月采集广东省广州市的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a种子5 000粒,2018年2月进行种子萌发,通过常规压片方法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在2018年3月2日至5月9日的10:00-10:30,发育7 d的材料有丝分裂指数最高,相比于化学处理方法,用冰水混合物预处理12h时染色体形态更清晰易辨;解离10min时根尖细胞染色体分散较好。构树染色体数目为26条,为二倍体,核型公式为2 n=2 x=26 m,核型属于2A型。  相似文献   

3.
通过比较不同预处理剂、染色剂对桉树根尖处理染色效果,确定出最佳的处理方法:用0.2%的秋水仙素预处理材料2~3h,固定18小时,置于1mol/L稀盐酸在60℃恒温水浴酸化6min,置载玻片切片后用改良石炭酸品红染色30min。制出的玻片显微镜观察,染色体清楚,可计数。  相似文献   

4.
白桦愈伤组织染色体制片方法及数目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探讨白桦愈伤组织染色体的制片方法,并对白桦愈伤组织及其再生植株的染色体数目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取继代培养1周的白桦愈伤组织,用0.2%的秋水仙素溶液预处理1.5~2 h,1 mol/L HCl室温(18~20℃)解离10~15 min或2%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混合液室温解离30 min,压片后易获得分散、染色效果好的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图像。随着继代次数增加,白桦愈伤组织染色体数目变异的频率及范围增大。在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二倍体细胞占有优势,能够分化为正常的植株,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的变异频率低于愈伤组织。  相似文献   

5.
以柠檬桉优株带芽茎段为外植体进行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晴天+流水冲洗1h+0.1%HgCl2(3+4)min为柠檬桉的最佳外植体采集处理方案。培养基添加VC20.0mg.L-1或PVP2.0g.L-1是褐变控制的有效措施,不同防褐化剂的效果为:PVP=VC〉AC〉DTT〉CA。改良MS+6-BA1.0mg·L-1+KT0.2mg·L-1+NAA0.05mg.L-1是柠檬桉扩繁增殖的最适培养基;改良MS+6-BA0.5mg.L-1+NAA0.1mg.L-1是柠檬桉壮苗增殖的最适培养基。自然光培养,光照强度3000~3500Lux是柠檬桉增殖培养的最适光照条件。  相似文献   

6.
用百合的O/A系列间杂种为实验材料,通过组织培养,比较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及不同处理时间长度的诱导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用浓度为0.05%的秋水仙素处理24 h的效果最佳,突变率高达38.5%。与正常植株相比,变异植株的叶片肥厚,叶面变宽,叶色深绿,气孔显著增大。通过显微镜观察根尖细胞,发现其染色体数目为2n=4x=48。  相似文献   

7.
7种鳞翅目昆虫细胞系染色体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直接法制备传代细胞染色体标本、常规Giemsa染色、显微镜下计数中期分裂相染色体数目的方法对7种鳞翅目昆虫细胞系进行了染色体分析,得出了各种细胞系染色体分析所需要的秋水仙素浓度与处理时间以及低渗浓度和处理时间的范围;7种鳞翅目细胞系染色体均表现出典型的鳞翅目昆虫传代细胞的核型特征:染色体数目众多,异倍化严重,多为弥散型的着丝粒的短杆状、颗粒状、点状或圆球状.  相似文献   

8.
6种蔷薇的核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蔷薇属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是其远缘杂交利用的细胞学基础.采用常规压片法对6个蔷薇原种根尖染色体制片中的预处理、解离、染色方法等进行了比较,并对其核形态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根尖用0.002 mol/L 8-羟基喹啉在18~20 ℃下处理4 h、5 N HCl室温下解离25~30 min、改良卡宝品红染色2 h以上效果较好,染色体数目及形态分别为:多花蔷薇 (Rosa multifloraThumb)为2n=2x=14=14m,粉团蔷薇(Rosa multifloravar catheyensis)为2n=3x=21=15m+6sm,金樱子(Rosa laevigataMichx)为2n=2x=14=10m+4sm,日本无刺蔷薇(Rosa multiflora var)为2n=2x=14=10m+4sm, 硕苞蔷薇(Rosa bracteataWendl)为2n=2x=14=14m, 香水月季[Rosa odorata (Andr.) Sweet]为2n=2x=14=12m+2sm.其中,粉团蔷薇的核型类别为2A型,日本无刺蔷薇为2B型,其他品种均为1A型.  相似文献   

9.
以洋紫荆(Bauhinia variegata)成熟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质量浓度为0.5、1.0、1.5、2.0 mg/mL的秋水仙素溶液分别处理12、24、36和48 h,并以蒸馏水浸泡种子作为对照,观察测定其种子萌发特性及幼苗生长指标.结果表明,随着秋水仙素质量浓度的增加,种子发芽率逐渐降低,2.0 mg/mL溶液使大部分种子致死,0.5、1.0 mg/mL质量浓度秋水仙素处理24 h有利于种子萌发;种子胚根的伸长随着秋水仙素质量浓度的增加也受到不同程度地抑制;秋水仙素对发芽种子胚芽的发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不同质量浓度秋水仙素处理后第7个月,各处理间苗高与地径差异均极显著(P<0.01),质量浓度为1.0 mg/mL,处理36 h时,苗高和地径都最大;当秋水仙素质量浓度为2.0 mg/mL时,对叶片平均分裂角度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灯盏花多倍体植株的诱导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二倍体灯盏花种子为材料,进行了分别经0.1%的秋水仙素诱导处理12 h、24 h、36 h,接种于培养基培养灯盏花多倍体幼苗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用0.1%秋水仙素处理灯盏花种子12 h的诱变效果最佳,其所培养幼苗的诱变率为38.9%。通过采用不定芽继代培养的途径对灯盏花幼苗多倍体植株进行了分离与稳定培养,获得了稳定的灯盏花幼苗四倍体植株。与二倍体灯盏花植株相比,四倍体灯盏花植株表现为叶片较厚、较大、叶色较深,气孔也较大,其染色体数目为2n=4x=36。  相似文献   

11.
以钟花樱(Cerasus campanulata)的嫩枝作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适合不定芽诱导的培养基为 MS+6-BA 1.0 mg · L-1+NAA 0.1 mg · L-1+蔗糖30 g · L-1+卡拉胶6.5 g · L-1,诱导率为44.44%,适合增殖培养的培养基为 MS+6-BA 1.0 mg · L-1+NAA 0.05 mg · L-1+GA30.5 mg · L-1+蔗糖30 g · L-1+卡拉胶6.5 g · L-1,增殖倍数为3.70,适合生根培养的培养基为1/2 MS+IBA 1.5 mg · L-1+NAA 0.1 mg · L-1+蔗糖30 g · L-1+卡拉胶6.5 g · L-1+活性碳0.5 g · L-1,生根率为82.23%。  相似文献   

12.
八仙花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八仙花组织培养的初代培养、继代培养过程做了初步研究和探讨。以八仙花的茎段、茎尖、叶片为外植体,通过MS+6-BA2.0 mg.L-1+IBA0.1 mg.L-1培育出无菌苗。继代培养在MS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6-BA(6-苄基腺嘌呤)和IBA(吲哚丁酸)。试验结果表明:在初代培养中的外植体以八仙花茎尖较为适宜,消毒时间7 m in较为适宜。继代培养中以MS+6-BA1.0 mg.L-1+IBA0.1 mg.L-1为八仙花较适宜的增殖培养基。  相似文献   

13.
采用直接法制备传代细胞染色体标本、常规Giemsa染色、显微镜下计数中期分裂相染色体数目的方法对5个双翅目昆虫细胞系进行了染色体分析.结果显示:C6/36染色体众数为6,为二倍体细胞系;SL2染色体众数为8~12,超二倍体细胞系;L-2/M delta 2-3染色体众数为8~20,超二倍体细胞系;Aedes albopictus Skuse染色体众数为6,为二倍体细胞系;NIH-SaPe-4染色体众数为10条,为二倍体或亚二倍体细胞系.与来源细胞相比,以上5种细胞染色体数目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以百日草茎段为外植体,对其进行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长阶段的茎段对相同的消毒处理产生不同的反映,以生长中等的茎段诱导腋芽萌发的效果最为理想,适宜的灭菌方法为70%酒精处理20 s、再用0.1%HgCl2处理8+4 min。最合适的腋芽诱导培养基为MS+KT0.2 mg·L-1+BA2.0 mg·L-1+GA0.5 mg·L-1,外植体污染率较低,诱导率较高;试管苗继代增殖效果最佳的培养基为MS+BA1.0 mg·L-1,不仅增殖系数高,达到8.67,而且试管苗生长健壮;生根效果最好的培养基为MS+NAA0.1 mg·L-1,试管苗根系生长粗壮,生根数量多,平均根长较短。  相似文献   

15.
竹子是禾本科(Gramineae)竹亚科(Bambusoideae)竹类植物的总称。全世界约有78属1400多种,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地处世界竹子的分布中心,是主要产竹国之一。 竹子细胞染色体方面的研究,据文献所查,国外已有60多年的历史,对许多种和变种、类型作了染色体计数,而国内除许建昌教授(台湾)外,严天民、张光楚等近年也有报道,到目前为上,约有29属的150多种和变种、类型有染色体资料。  相似文献   

16.
邓恩桉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邓恩桉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以及继代和生根过程中培养基的正交试验优化筛选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初接种时,不同无性系邓恩桉芽的诱导以及愈伤组织的诱导情况均有较大差异,MS+BA 0.2mg·L-1+IBA 1.0mg·L-1为最适于接种诱导的培养基;继代培养过程中BA为芽增殖系数最主要的影响因子,IBA为苗高生长最主要的影响因子,MS+BA 0.5mg·L-1+IBA 1.0-1.5mg·L-1+蔗糖30g·L-1为理论最佳继代培养基配方;生根培养过程中,探讨了使用不同的生长激素和营养素配比构成的混合物①、混合物②和混合物③对生根的影响,其中混合物①为生根率及发根根数最主要的影响因子,混合物①2mg·L-1+混合物②125ml·L-1或250ml·L-1+混合物③1.5mg·L-1为理论最佳生根培养基配方。以相应的理论最佳培养基配方为基础,根据实际生长情况对培养基配方作进一步的优化调整,邓恩桉试管苗继代增殖系数可达4.5以上,生根率可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17.
以油茶优良无性系的腋芽为外植体,分别采用附加不同种类激素的MS培养基对其进行组织培养试验,结果表明:不定芽的最佳继代增殖培养基为MS+6-BA0.8 mg.L-1+NAA0.1 mg.L-1,诱导生根最适培养基为1/2MS+IBA0.5 mg.L-1+NAA0.2 mg.L-1,生根率达87.5%。  相似文献   

18.
以野生仙草叶片组培不定芽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仙草组培不定芽生根率和根系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0 mg·L-1 NAA和0.1 mg·L-1 IBA处理根系质量最好,生根率高,生根数多,根长,根粗壮.  相似文献   

19.
以大岩桐幼嫩叶片、老叶、带腋芽的茎段为外植体,进行试管诱导,并进行继代、生根、移栽试验.结果表明:大岩桐诱导外植体以带腋芽的茎段效果最好;适宜的启动培养基、增殖培养基和生根培养基分别为MS+6-BA 1.0mg· L-1+NAA0.2mg·L-1、MS+6-BA0.5 mg·L-1 +NAA0.1 mg·L-1和1/2...  相似文献   

20.
报道细胞分裂素和硝酸铵对欧洲云杉不定芽伸长过程的影响.采用5年生的欧洲云杉1个无性系不定芽丛来研究玉米素和硝酸铵对不定芽生长的影响.试验3种诱导类型(玉米素浓度分别为6.84、13.68、20.52 μmol·L-1,激动素浓度0.69 μmol·L-1,培养4周),玉米素最高浓度处理诱导的伸长芽数量最多,在4个无生长调节剂继代培养过程中,加入了1个硝酸铵浓度逐渐增加的继代培养过程.经不含生长调节剂的低浓度的硝酸铵(2.5 mmol·L-1)培养基的继代培养后转入含有细胞分裂素的诱导培养基,下一个继代培养基补充的硝酸铵浓度分别为2.5、7.5、12.5、17.5 mmol·L-1,8周(2个继代培养)后转入含有硝酸铵浓度为2.5 mmol·L-1的培养基培养.硝酸铵浓度为7.5 mmol·L-1的处理可形成数量最多的不定芽,这对于采用不同浓度的玉米素进行诱导的处理结果是一致的,但随着硝酸铵的浓度增至12.5 mmol·L-1和17.5 mmol·L-1时则不定芽的数量减少.欧洲云杉的胚轴外植体经1次或多次诱导后,细胞分裂素(BA、激动素、玉米素、2iP)促进了不定芽的分化和发育,其中BA由于可诱导产生大量的不定芽而成为最有效的细胞分裂素.玉米素虽然诱导不定芽相对弱一些,却在BA多次诱导后可促进芽的伸长.这对获得具有形成不定芽能力并可扩繁的芽丛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