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黄淮山羊产羔数与胎次的关联性。[方法]对71只黄淮山羊母羊1~5胎次的产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将平均胎产羔数≤2和最高胎产羔数≤2的母羊归类为低产群体(n=37),将平均胎产羔数>2的母羊归类为高产群体(n=34),比较分析不同胎次与产羔数之间的关系。[结果]黄淮山羊平均胎产羔数2.56只,高产母羊群平均胎产羔数3.66只,低产母羊群平均胎产羔数1.66只。总体来看,母羊总群体和高产母羊群平均胎产羔数随着胎次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产羔数峰值均处于第3胎与第4胎之间。母羊总群体和高产母羊群产羔数与胎次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0.753X-0.096X2+1.394和Y2=1.497X-0.196X2+1.400。[结论]黄淮山羊高产母羊群在第1~2胎便表现出良好的繁殖性能,母羊总群体、高产母羊群的产羔数随着胎次增加呈现倒“U”形,低产母羊群产羔数受胎次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旨在揭示BMPR-IB基因在寒泊羊种群中的多态性及遗传学规律,探讨将BMPR-IB基因第746位碱基发生的A→G突变(FecB突变)作为分子标记进行绵羊多胎品种选育的科学性。本研究对寒泊羊育种核心群的健康种公羊、繁殖母羊、羔羊共计1 267只绵羊个体进行采血,利用PCR-RFLP方法判定个体BMPR-IB基因位点的基因型并进行群体遗传学分析。对繁殖母羊共计980胎次的产羔记录进行统计,分析FecB突变、胎次及产羔季节对胎产羔数性状的影响。统计所设计杂交组合后代共计167只健康羔羊的基因型比例。结果表明,BMPR-IB基因在寒泊羊种群中有BB、B+和++3种基因型,其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97%、73.40%和24.63%,等位基因B和+的频率分别为38.67%、61.33%;BB、B+和++基因型繁殖母羊的平均胎产羔数分别为2.69、1.91、1.57只,目前寒泊羊种群的胎产羔数平均为1.85只;若经过品种选育使寒泊羊个体中增加一个B基因拷贝,胎产羔数预期增加0.44只;父母本杂交组合为B+×++的后代中B+和++基因型的比例为1.11:1,父母本杂交组合为B+×BB的后代中BB和B+基因型的比例为0.82:1,均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预测经过6个世代的选育,可使寒泊羊种群母羊基本实现胎产羔数2只的育种目标。本研究结果为绵羊育种实践中制定选种和选配方案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旨在揭示寒泊羊群体BMPR-IB基因位点发生突变的多态性,以及其不同基因类型对母羊胎产羔数的影响。利用PCR-RFLP方法判定寒泊羊个体BMPR-IB基因位点的基因类型,统计不同基因型在寒泊羊种群体中所占比例,并运用相关性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探究不同基因型和不同胎次对母羊胎产羔数的影响。结果:BMPR-IB基因在寒泊羊群体中有BB、B+和++ 3种基因类型,其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6.66%、33.34%和50.00%。初产母羊BB、B+和++基因型的平均胎产羔数分别为1.87、1.73和1.32只;经产母羊BB、B+和++基因型的平均胎产羔数分别为2.30、2.12和1.54只。母羊所携带的B基因的数量、胎次都与胎产羔数呈显著正相关,其中B基因的影响最大。结论:BMPR-IB基因在寒泊羊种群中存在BB、B+和++3种基因类型,其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6.66%、33.34%和50.00%,B基因对胎产羔数具有正效应。  相似文献   

4.
《畜牧与兽医》2016,(4):63-65
对某规模舍饲羊场的小尾寒羊胎产羔数、妊娠期、产羔间隔等繁殖指标进行了统计,并分析了胎次对产羔数的影响、不同胎次产羔数的母羊比例、不同产羔月份的母羊比例、以及不同产羔间隔的母羊比例。结果显示:小尾寒羊妊娠期平均为148 d、产羔间隔平均为276 d、胎产羔数平均为1.8只。随着胎次增加胎产羔数呈现增加趋势,在第5胎次达到高峰(2.05只),随后产羔数下降,说明胎次对产羔数有显著影响。产单羔和双羔的母羊比例达87.25%。产羔时间呈现一定季节性,4~7月份产羔母羊比例低于平均值,6月份产羔母羊比例最小为4.77%,8月份到次年的3月份产羔母羊均在平均值8.33%以上。产羔间隔小于8个月的母羊所占比例为16.48%,产羔间隔为9~10个月的母羊比例为60.44%,有23.08%的母羊产羔间隔大于10个月。结果提示,该规模舍饲羊场的小尾寒羊繁殖性能有待进一步选育提高。  相似文献   

5.
旨在揭示BMPR-IB基因在寒泊羊种群中的多态性及遗传学规律,探讨将BMPR-IB基因第746位碱基发生的A→G突变(FecB突变)作为分子标记进行绵羊多胎品种选育的科学性。本研究对寒泊羊育种核心群的健康种公羊、繁殖母羊、羔羊共计1 267只绵羊个体进行采血,利用PCR-RFLP方法判定个体BMPR-IB基因位点的基因型并进行群体遗传学分析。对繁殖母羊共计980胎次的产羔记录进行统计,分析FecB突变、胎次及产羔季节对胎产羔数性状的影响。统计所设计杂交组合后代共计167只健康羔羊的基因型比例。结果表明,BMPR-IB基因在寒泊羊种群中有BB、B+和++3种基因型,其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97%、73.40%和24.63%,等位基因B和+的频率分别为38.67%、61.33%;BB、B+和++基因型繁殖母羊的平均胎产羔数分别为2.69、1.91、1.57只,目前寒泊羊种群的胎产羔数平均为1.85只;若经过品种选育使寒泊羊个体中增加一个B基因拷贝,胎产羔数预期增加0.44只;父母本杂交组合为B+×++的后代中B+和++基因型的比例为1.11∶1,父母本杂交组合为B+×BB的后代中BB和B+基因型的比例为0.82∶1,均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预测经过6个世代的选育,可使寒泊羊种群母羊基本实现胎产羔数2只的育种目标。本研究结果为绵羊育种实践中制定选种和选配方案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对云南半细毛羊繁殖性能的研究观测结果表明云南半细毛羊多胎性状属低遗传力性状,双羔性状的出现率0.2231,遗传力0.048±0.012;母羊头三胎产羔数高,女儿后代产双羔比例也高;母羊终生产羔胎次增加,母羊产双羔的比例随胎次的增加而增加;运用家系选择,把头三胎产双羔的母羊及其后代组成多羔母羊群,用头三胎的双羔公羊进行选配,结果比繁殖力低的配种组合双羔率提高了24.9%,多羔群与普通群双羔率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江苏西来原羊场20016—2019年湖羊母羊的产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了湖羊不同胎次与母羊产羔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养殖场湖羊平均窝产羔数2.23只,窝产羔数与窝产活羔数随着胎次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特征,窝产羔数的峰值在第四胎与第五胎之间。湖羊的平均窝产羔数回归方程为Y1=0.326X-0.036X2+1.694。  相似文献   

8.
小尾寒羊血液蛋白(酶)多态性与产羔数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小尾寒羊的4个血液蛋白(酶)位点(Hb、Tf、Es和LDH)进行多态性及其与母羊产羔数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兼有HbBB、TfCD、Es一一基因型的个体母羊第2胎的产羔数显著高于其它基因型的个体(P<O.05),且它们的平均产羔数也最高。母羊的产羔数在其余住点的基因型及胎次之间,差异不显著(P>O.05)。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分析母羊胎次与配种日期对内蒙古白绒山羊产羔数的影响,确定内蒙古白绒山羊的最佳配种时间,以提高其繁殖效率.试验数据来自于内蒙古白绒山羊种羊场1998-2013年的繁殖记录.利用SAS 9.0软件的GLM程序确定母羊胎次、配种日期对产羔数的显著性影响.结果表明,母羊胎次和配种日期对产羔数影响极显著(P< 0.01).母羊第1胎产羔数最低(1.37),随着母羊胎次的增加,产羔数显著增加,第6胎之后产羔数开始下降;配种周期为9月29日-10月16日的产羔数最高(1.76),且母羊发情月份和发情高峰主要集中在10月份,所以在生产中此阶段可以作为内蒙古白绒山羊的配种期.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FecB基因在德×寒×细三元杂交羊群体中的多态性分布及与产羔性能指标的相关性,该试验将以德国肉用美利奴羊(以下简称德肉美)为父本,以小尾寒羊公羊与东北细毛羊母羊级进杂交生产的F_2代羊为母本(以下简称寒×细F_2母羊),生产的三元杂交后代羊(以下简称德×寒×细三元杂交羊)作为研究对象,采用KASP方法分析FecB基因型并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分析FecB基因频率与德×寒×细三元杂交羊群体产羔性能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德肉美并不含有FecB基因,德×寒×细三元杂交羊B等位基因频率增加明显且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提示人工选择对杂交羊群体FecB基因富集影响较大。对寒×细F_2代母羊和德×寒×细三元杂交羊群体不同基因型个体产羔数进行秩和检验分析发现,P值均小于0.01,平均产羔率均表现为++基因型小于B+和BB基因型(P0.05),说明B等位基因对德×寒×细三元杂交羊群体产羔性能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该试验为利用FecB基因提升德×寒×细三元杂交羊群体产羔性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In farm animals, mitochondrial DNA(mtDNA) effect on economic performance remains hot-topic for breeding and genetic selection. Here, 53 maternal lineages of Small-tailed Han sheep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of mitochondrial DNA variations and the lambing litter size.Results: Sequence sweeping of the mitochondrial coding regions discovered 31 non-synonymous mutations, and the association study revealed that T7719G in mt DNA t RNA-Lys gene was associated with litter size(P 0.05),manifesting 0.29 lambs per litter between the G and T carriers. Furthermore, using the mixed linear model, we assayed the potential association of the ovine litter size and haplogroups and multiple-level mtDNA haplotypes,including general haplotypes, assembled haplotypes of electron transport chain contained sequences(H-ETC),mitochondrial respiratory complex contained sequences(H-MRC) and mitochondrial genes(H-gene, including polypeptide-coding genes, rRNA genes and tRNA genes). The strategy for assembled mitochondrial haplotypes was propos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mtDNA association analyses on economic traits, although none of the significant relations could be concluded(P 0.05). In addition, the nuclear major gene BMPR1B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litter size in the flock(P 0.05), however, did not interact with mtDNA T7719G mutation(P 0.05).Conclusions: Our results highlight mutations of ovine mitochondrial coding genes, suggesting T7719G in tRNA-Lys gene be a potentially useful marker for selection of sheep litter size.  相似文献   

12.
文章旨在探究绵羊FSTL3基因g.40674542C>T位点多态性与绵羊产羔数之间的关系,以期为绵羊高繁殖力分子育种提供新的遗传标记。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结合Sequenom MassARRAY~SNP技术对常年发情绵羊品种(小尾寒羊、策勒黑羊和湖羊)和季节性发情绵羊品种(滩羊、苏尼特羊和草原型藏羊)FSTL3基因g.40674542C>T位点多态性进行了检测,并与小尾寒羊产羔数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FSTL3基因g.40674542C>T位点存在CC、TC和TT三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种发情模式绵羊品种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g.40674542C>T位点在6个绵羊品种中均表现为低度多态(PIC<0.25),经卡方适合性检验,该位点在小尾寒羊、湖羊和草原型藏羊中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状态(P>0.05),在其余3个绵羊品种中处于哈代温伯格不平衡状态;g.40674542C>T位点不同基因型与小尾寒羊第一、第二以及第三胎产羔数均无显著关联(P>0.05)。说明FSTL3基因g.40674542C>T位点不适合用于小尾寒羊产羔数选育。  相似文献   

13.
以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IB(BMPR-IB)基因和促卵泡素β(FSHβ)亚基基因为小尾寒羊、陶滩寒二代、滩羊和无角陶赛特多胎性能候选基因,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该基因在4个绵羊群体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同时研究该基因对小尾寒羊高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尾寒羊及其杂种陶滩寒二代在BMPR-IB基因编码序列第746位碱基处发生了Q249R突变,而滩羊和无角陶赛特则没有发生这种突变;FSHβ基因CDS区外显子2在4个绵羊群体中都存在遗传多态性,CC基因型和DD基因型相比在外显子2第147处有1个T→C的单碱基突变,但未引起氨基酸改变。BMPR-IB的基因型和FSHβ的基因型分别在小尾寒羊及其杂种后代与滩羊和无角陶赛特之间分布差异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因此,BMPR-IB基因是影响小尾寒羊及其杂种陶滩寒二代高繁性能的一个主效基因,而FSHβ基因可能是控制小尾寒羊及其杂种陶滩寒二代高繁性能的一个主效基因或与之存在紧密连锁的一个遗传标记,均可用于对绵羊产羔数的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FecB基因在德×寒×细三元杂交羊群体中的多态性分布及与产羔性能指标的相关性,该试验将以德国肉用美利奴羊(以下简称德肉美)为父本,以小尾寒羊公羊与东北细毛羊母羊级进杂交生产的F2代羊为母本(以下简称寒×细F2母羊),生产的三元杂交后代羊(以下简称德×寒×细三元杂交羊)作为研究对象,采用KASP方法分析FecB基因型并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分析FecB基因频率与德×寒×细三元杂交羊群体产羔性能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德肉美并不含有FecB基因,德×寒×细三元杂交羊B等位基因频率增加明显且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提示人工选择对杂交羊群体FecB基因富集影响较大。对寒×细F2代母羊和德×寒×细三元杂交羊群体不同基因型个体产羔数进行秩和检验分析发现,P值均小于0.01,平均产羔率均表现为++基因型小于B+和BB基因型(P<0.05),说明B等位基因对德×寒×细三元杂交羊群体产羔性能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该试验为利用FecB基因提升德×寒×细三元杂交羊群体产羔性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肌细胞生成素(myogenin,MyoG)基因内含子Ⅱ的多态性及其对绵羊生长性状的影响,筛选对绵羊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分子标记,以期为绵羊的分子育种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大尾寒羊、小尾寒羊、豫西脂尾羊、湖羊、杜泊羊5种绵羊为研究对象,采用PCR-RFLP技术对MyoG基因内含子Ⅱ(Eco72 Ⅰ)进行基因分型,利用PopGene32软件计算绵羊MyoG基因内含子Ⅱ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利用SPSS 17.0软件对不同基因型与绵羊生长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小尾寒羊、杜泊羊、湖羊群体中MyoG基因内含子Ⅱ均存在3种基因型:AA(368/540 bp)、AB(908/368/540 bp)和BB(908 bp);大尾寒羊和豫西脂尾羊群体中仅检测到2种基因型:AB(908/368/540 bp)和BB(908 bp)。大尾寒羊、小尾寒羊、豫西脂尾羊、湖羊、杜泊羊的A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845、0.633、0.917、0.706和0.811,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155、0.033、0.083、0.176和0.054,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0.333、0、0.118和0.135。小尾寒羊的杂合度最低(0.455),杜泊羊的杂合度最高(0.497),表明杜泊羊的遗传多样性要高于其他群体;5个群体多态信息含量(PIC)均为中度多态(0.25<PIC<0.5)。关联分析发现,小尾寒羊MyoG基因内含子Ⅱ BB基因型个体胸围、胸宽、头长、颈长均显著低于AA、AB基因型(P<0.05)。【结论】 MyoG基因内含子Ⅱ Eco72 Ⅰ位点可作为影响绵羊生长性状的分子标记,结果可为今后绵羊生长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神经肽Y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小尾寒羊产羔数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阐明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小尾寒羊产羔数的关系,为绵羊多羔性的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科学依据.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NPY基因全部3个外显子在小尾寒羊、湖羊、特克塞尔和多赛特羊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该基因对小尾寒羊多羔性的影响.仅引物P1扩增片段存在多态性,在小尾寒羊中检测到5种基因型,在湖羊和多赛特羊中检测到3种基因型,而在特克塞尔羊中仅枪测到1种基因型;测序分析显示,在小尾寒羊中存在CR、TR和TW3种等位基因,在湖羊和多赛特羊中存在CR和TR 2种等位基因,而在特克塞尔中仅存在CR 1种等位基因.TR与CR相比在绵羊NPY基因编码区第93 bp处发生了1个C→T的单碱基突变;TW与CR相比除发生C93T的单碱基突变外,还在130和131 bp发生了GA塞AT的双碱基突变,该突变引起绵羊NPY成熟肽第16位氨基酸由天冬氨酸变为异亮氨酸.对于多态位点C/T,小尾寒羊3种基因型之间产羔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对于多态位点GA/AT,RW型小尾寒羊产羔数平均比RR型的多0.56只(P<0.05).在小尾寒羊5种复合基因型中,TTRW和CTRW型小尾寒羊产羔数差异不显著(P>0.05);TTRR、CTRR和CCRR型小尾寒羊产羔数差异也不显著(P>0.05);TTRW和CTRW型小尾寒羊产羔数均显著高于其余3种基因型(P<0.05).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NPY基因GA/AT突变位点的W等位基因是提高绵羊产羔数的1个潜在有效的DNA标记.  相似文献   

17.
为了筛选出适宜于河北省唐山地区养殖的肉用绵羊最佳杂交组合,更好地指导生产实践,本研究以小尾寒羊为母本,分别以澳洲白羊(AWF)、杜泊羊和夏洛莱羊为父本,分3组进行杂交试验,其中,1组为澳洲白羊和小尾寒羊杂交(AH组),2组为杜泊羊和小尾寒羊杂交(DH组),3组为夏洛莱羊和小尾寒羊杂交(XH组)。对3组肉羊杂交F1代羊的生长性能和CLPG基因的遗传效应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饲养条件下,除夏寒F1代母羊的初生重略低于澳寒F1代母羊外,夏寒杂交F1代羊的初生重(公羊)、断奶重、6月龄体重、初生到断奶时的平均日增重均为最高,且显著或极显著的高于杜寒和澳寒F1代羊(P<0.05,P<0.01)。断奶到6月龄时的平均日增重,杜寒F1代公、母羊均为最高,其次是夏寒F1代公、母羊,杜寒F1代公、母羊与其余两组均未达显著性差异(P>0.05)。3月龄体尺指标除了体长和胸宽,6月龄体尺指标除了体长和体高,其余均是夏寒F1代羊最大,且部分指标极显著高于澳寒F1代羊(P<0.01)。以上研究结果说明,夏寒F1代羊,基础体重较高,出生后生长速度始终较快,而杜寒F1代羊在断奶后表现出较快的生长速度。3个肉羊杂交组合F1代羊CLPG基因的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CLPG基因的第41 bp处存在一个错义突变位点(g.C > T),该位点有CC和CT 2种基因型,其中CC为优势基因型,C为优势等位基因。具CT型个体的初生重、断奶重、6月龄体重以及3月龄和6月龄各体尺指标,均明显高于具CC型的个体。综合以上结果,提示夏洛莱羊与小尾寒羊杂交优势较为明显,T等位基因可促进肉用绵羊的生长发育,建议在河北省唐山地区进行肉羊生产时,尽可能选择夏寒杂交组合且携带有T等位基因的个体。  相似文献   

18.
旨在分析线粒体DNA变异与产羔数性状的关系,寻找影响绵羊繁殖性能的分子遗传标记,为高繁殖力绵羊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本研究以有产羔记录的健康小尾寒羊多羔母羊(multiple Small tailed han sheep,XM)、湖羊多羔母羊(multiple Hu sheep,HM)、蒙古羊双羔母羊(twins Mongolian sheep,MT)、蒙古羊单羔母羊(singletons Mongolian sheep,MS)、欧拉羊双羔母羊(twins Oula sheep,OT)、欧拉羊单羔母羊(singletons Oula sheep,OS)、甘肃高山细毛羊双羔母羊(twins Gansu alpine fine wool sheep,GT)和甘肃高山细毛羊单羔母羊(singletons Gansu alpine fine wool sheep,GS)为研究对象,通过PCR和测序法检测试验羊mtDNA多态性,并结合产羔数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在A1099T、T1112C、C13576T、T13837C和T13855C位点,XM与HM之间基因型分布基本一致,XM与MS、OT、OS、GT、GS之间基因型分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T15668C位点,MT与MS之间基因型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T15445C、T15627C、T15657C、T15732C、G15977A、A16101G和C16429T位点,OS与OT之间基因型分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A15923G位点,GT与GS之间基因型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5)。T15668C变异位点显著影响蒙古羊产羔数(P<0.05);T15445C、T15627C、T15657C、T15732C、T15956C、G15977A和C16429T变异位点显著影响欧拉羊产羔数(P<0.05);A15923G位点显著影响甘肃高山细毛羊产羔数(P<0.05)。单倍型Hap_2(TTCTTACGC)和Hap_4(TTTTTATGC)对试验绵羊产羔数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旨在建立快速、高效、精准检测FecB突变的荧光qPCR技术,为滩羊多羔性能研究、群体改良及肉用多羔滩羊新品系培育提供技术支撑。基于荧光qPCR技术基本原理,设计特异性引物对,开发基于荧光qPCR检测绵羊FecB突变的方法;对85只已知FecB基因型的健康、适繁雌性滩羊血液基因组DNA样品分别采用PCR-Sanger测序法、TaqMan探针法和荧光qPCR法进行FecB基因分型,统计3种方法的准确率;采用开发的荧光qPCR方法对939只健康、适繁滩羊进行FecB基因分型,统计不同FecB基因型经产母羊的产羔率。结果表明,使用TaqMan探针法、PCR-Sanger测序法和开发的荧光qPCR法对已知FecB基因型样品检测的比较中,荧光qPCR法对各基因型鉴定的准确度均达100%,高于前两者。939只滩羊FecB基因分型结果显示,6只滩羊为FecB突变纯合型(BB)、57只为杂合型(B+)、876只为野生型(++),BB型、B+型和++型滩羊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64%、6.07%和93.29%,其中B等位基因频率为0.04,+等位基因频率为0.96;监测母羊群体的产羔数发现,FecB突变纯合型滩羊产羔率为166.67%,突变杂合型滩羊产羔率为153.12%,野生型滩羊产羔率为105.78%,纯合突变型和杂合突变型母羊群体的产羔率极显著高于野生型群体(P<0.01)。综上所述,与TaqMan探针法及PCR-Sanger测序法相比,本研究建立的绵羊FecB突变荧光qPCR分型方法具有简便易行、廉价高效的优点,在绵羊的分子选育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同时本研究证实了滩羊FecB突变可显著提高母羊产羔率,为多羔滩羊的分子选育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