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虾,学名日本沼虾,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的江河、湖泊和池塘中,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名贵水产品。 一、食性特点 青虾是杂食性动物,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其食性也不同。幼体变态阶段,主要摄食单细胞藻类、无节幼体、轮虫等;人工培养条件下前期主要投喂豆浆、蛋黄等适口人工饵料,后可逐步投喂煮熟的鱼肉或其他细小的动物性饵  相似文献   

2.
以海蜇新生螅状幼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3种高温(室内恒温、夏季常温、夏季高温)、3种饵料投喂频率(无饵料投喂、每7 d投喂1次、每2 d投喂1次)及其交互作用对海蜇螅状幼体的死亡率、个体生长和足囊繁殖的影响,试验持续45 d。试验结果显示:高温条件下,饵料投喂频率显著影响海蜇螅状幼体的死亡率(P<0.05);而高温、饵料投喂频率及两者交互作用均显著影响海蜇螅状幼体的相对生长率(P<0.05);各高温组中螅状幼体生成的足囊数均随饵料投喂频率的增加而增多;足囊萌发率最多出现在夏季常温-每7 d投喂1次组,平均为34.34%;饵料投喂频率对海蜇螅状幼体生成足囊数及足囊萌发率影响显著(P<0.05),高温及两者交互作用对海蜇螅状幼体生成足囊数及足囊萌发率影响均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尽管高温条件下海蜇螅状幼体死亡率高,但存活的螅状幼体足囊繁殖速度快,足囊繁殖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可能是螅状幼体应对高温死亡率增加的一种繁殖策略。试验结果可为提高海蜇育苗技术和准确预报苗种产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不同饵料对中华虎头蟹幼体发育和存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中华虎头蟹苗种繁育过程中饵料及投喂的影响,进行了不同饵料对中华虎头蟹溞状幼体和大眼幼体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实验。实验结果,中华虎头蟹各期幼体生长发育效果较好的饵料为动物性饵料,Z1期以卤虫无节幼体为开口饵料,只投喂扁藻后期幼体发育较差;Z2以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的搭配为好;Z3期则以轮虫为适宜饵料;M期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4.
方格星虫幼体饵料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10种饵料投喂方格星虫幼体进行定性和定量试验,实验用的方格星虫幼体是通过人工催产孵化获得。试验结果表明:9种海产单细胞藻类和面包酵母都是方格星虫幼体的良好饵料,其中以扁藻、等鞭金藻、叉鞭金藻、绿色巴夫藻、牟氏角毛藻和三角褐指藻投喂效果最好,星虫幼体日平均生长率达46~52μm,存活率达80%以上。饵料密度对星虫幼体生长及存活的影响明显。饵料密度过低,星虫幼体生长率和存活率都较低;饵料密度过高时,虽然星虫生长率有所提高,但存活率明显下降。扁藻投喂密度以4000~6000cell ml、金藻、角毛藻密度以15000~20000cell ml为宜。初期幼体投喂金藻和角毛藻时,其生长率大于投喂扁藻的生长率;后期幼体投喂扁藻时,幼体生长率反而大于投喂金藻和角毛藻的生长率。因此,初期幼体宜投喂细胞较小的金藻和角毛藻,后期投喂扁藻。  相似文献   

5.
锯缘青蟹幼体培育实验表明在幼体培育过程中,单投轮虫、卤虫、人工饵料及藻类幼体的发育并不理想,均在某个变态阶段受阻.人工饵料和藻类在投喂的第四天已全部死亡.但适当添加人工饵料及藻类以几种饵料混合投喂方式可有效地提高幼体成活率.轮虫、丰年虫、裸腹蚤均是幼体良好的生物饲料.  相似文献   

6.
通过投喂沉、浮性颗粒饵料对淡水石斑生长指标和养殖效益进行了比较。投喂浮性颗粒饵料组比投喂沉性颗粒饵料组平均尾增重高15.4%,平均增重率高15.3%。投喂沉、浮性颗粒饵料对淡水石斑成活率没有显著影响。投喂浮性饵料组比投喂沉性颗粒饵料组节约养殖用水50%,投喂沉性颗粒饵料组平均饵料成本比投喂浮性颗粒饵料组高7.5%。  相似文献   

7.
笔者从淡水浮游动物(Fresh water zooplankton)的来源、淡水浮游动物的筛选与处理、蟹苗饵料的营养搭配、蟹苗饵料的投喂等方面。介绍了以淡水浮游动物作为主要饵料进行中华绒鳌蟹(Eriocher sinensfs)育苗的技术。笔者认为模仿生态,用淡水浮游动物进行中华绒螯蟹育苗不仅大大的降低了育苗饵料的成本,而且培育的大眼幼体出池产量高(0.35kg/m^3)、蟹苗规格大(15万只/kg)、质量好。  相似文献   

8.
史氏鲟南移驯养及生物学的研究:Ⅲ.仔鱼的开口摄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庄平  张涛  章龙珍  张征 《淡水渔业》1999,29(4):8-11
用单一的水蚯蚓、卤虫无节幼体、池塘浮游动物、人工配合饲料投喂及先卤虫无节幼体后人工配合饲料混合投喂等五种方式培育史氏鲟仔鱼。结果为:卤虫无节幼体是史氏鲟最好的开口饵料,可获得高的成活率和生长率;开口摄食后3-5天,即可开始投喂人工饵料进行食性驯化,20日龄的鱼苗可获得满意的饵料驯化效果。  相似文献   

9.
<正>3.合理进行投喂青虾喜欢在夜间活动,爱在池边觅食,因此青虾的投饵一般在下午5时左右进行,饵料尽可能在虾池四周浅水处均匀撒投,确保全池青虾都能吃到饵料。投饵次数一般1天1次,但主养塘口要求每天投喂2次为好。白天投喂每日总量的40%左右,夜晚投喂日总量的60%左右。日投饵量控制在池虾总重量的2%~3%。初夏或晚  相似文献   

10.
从稻田选择与准备、青虾放养、饵料投喂、水体管理、病害防治和收获等方面介绍了稻田青虾双茬生态高效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11.
1育苗饵料组成及投喂量与投喂方式 由于罗氏沼虾涵状幼体间具有相互残食的习性,尤其在饵料不适口或不足时,互相残食现象严重,所以饵料的适口性与营养及数量丰欠是影响幼体成活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国内育苗生产中,除主要饵料卤虫不可缺少外,为降低生产成本,常使用蛋羹、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单一饵料或混合投喂对玉足海参(Holothuria leucospilota)幼体生长的影响,采用2种单胞藻(牟氏角毛藻、球等鞭金藻)和2种酵母(酿酒酵母、海洋红酵母)单一或组合搭配投喂玉足海参耳状幼体,测定并比较海参幼体的体长、胃宽、水体腔长、变态成活率等指标。试验结果显示:单一饵料组中,牟氏角毛藻对玉足海参幼体体长的生长及变态存活最有利,而球等鞭金藻对其脏器(胃、水体腔)的发育最有利;综合所有处理组的投喂效果看,混合投喂组比单一饵料组更有利于玉足海参幼体的生长和存活,其中酿酒酵母+海洋红酵母的混合投喂组合得到了最高的体长、胃宽和水体腔长特定生长率,牟氏角毛藻+海洋红酵母投喂组的变态成活率最高,变态发育速度最快。结果表明,在玉足海参幼体培养早期适合以混合酵母为主投喂,后期则可较多投喂牟氏角毛藻和海洋红酵母。  相似文献   

13.
虾夷扇贝生产性育苗的高产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西方李虾夷扇贝生产性育苗的高产技术;受精卵孵化应在与种贝生水温相差较小条件下进行;幼体培育过程禁止投喂污染及老化的饵料,幼体饵料应多样化;中间育成时稚贝下海水温及育成器材网目大小要适宜。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青虾从溞状幼体变态发育到仔虾这一过程中不同投饵模式对其出苗率的影响,设计了3种不同的饵料组合:螺旋藻粉和早期虾片(A)、蛋黄和早期虾片(B)、螺旋藻粉和蛋黄(C),同时设计3种不同的投饵频率:一天4次(Ⅰ)、6次(Ⅱ)、8次(Ⅲ),进行正交试验,共产生了9种不同组合的投饵方式。结果表明,在CⅢ模式下,即在溞状幼体阶段投喂蛋黄和螺旋藻粉,且一天投喂8次时,青虾室内苗种培育出苗率最高,达44.5%。  相似文献   

15.
不同饵料对中华绒螯蟹幼体发育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江洪波 《水产学报》2000,24(5):442-447
采用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营养强化的轮虫、轮虫与卤虫组织投喂中华绒螯蟹幼体,以各项幼体的存活率为评判指标,对不同饵料及其组合的投喂效果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轮虫是中华绒螯解早期幼体(Ⅰ、Ⅱ期)的适口饵料,幼体存活率随轮虫密度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但当轮虫数量超过最适密度时,幼体存活率反而有所下降。其中,未强化的轮虫达投喂密度为60ind.mL^-1,强化轮虫最适密度为40ind.mL^-1。Zao状Ⅰ、Ⅱ期投喂40ind.mL^-1轮虫,从Ⅲ期开始投喂10ing.mL^-1卤虫无节幼体,能较好地满足中华绒螯蟹幼体发育的营养需求,提高大眼幼体的存活率。表明强化幼体饵料HUFA特别是EPA和DHA能有效地促进幼体的发育与存活和脱壳率。  相似文献   

16.
不同开口饵料对克氏原螯虾幼虾发育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采用丰年虫无节幼体、草鱼鱼糜、水蚯蚓、1号人工配合饲料和2号人工配合饲料为克氏原螯虾的开口饵料,观察幼虾存活率和生长情况。经过40d的培育,对幼虾的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投喂丰年虫无节幼体的实验组幼虾存活率最高,为75,增重率和增长率也最大,分别为4746.00和171.00。幼虾的胃蛋白酶活性与投喂的饵料密切相关,投喂丰年虫无节幼体组幼虾的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分别为2.18U/mgprot和0.96U/mgprot,极显著高于投喂草鱼鱼糜实验组。实验的5种开口饵料中,丰年虫无节幼体是克氏原螯虾幼虾的最佳开口饵料。摄食丰年虫无节幼体可能提高了主要消化酶的活性,从而促进了克氏原螯虾幼体的生长。  相似文献   

17.
2012年采取"合理搭配多品种、种草投螺造环境、精选饵料细投喂、生态防病重管理"等综合技术措施,开展蟹池混养"太湖1号"青虾养殖试验。介绍了其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18.
在青虾育苗中,饵料是影响幼体变态和成活的关键因素之一。2000年,我们在进行青虾育苗试验的同时,进行了青虾幼体饵料研究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采用单胞藻(SA)、配合饵料(AF)、轮虫(BP)和卤虫幼体(BS)4种饵料,设计了SA+AF、SA+AF+BP、SA+AF+BS和SA+AF+BP+BS 4种饵料组合并用于中国对虾苗种培育,投喂SA+AF饵料的受精卵分设“碘伏”消毒及未消毒组,投喂其他饵料的受精卵均为“碘伏”消毒组。分析各期幼体成活率、P10体重及WSSV携带量,结果表明,N-Z期间,受精卵消毒与否及投喂不同饵料对中国对虾的成活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Z-P期间,投喂BP的成活率明显高于未投喂BP组(P<0.01);投喂SA+AF+BS的幼体在M-P期间成活率与其他饵料组差异极显著(P<0.01);投喂SA+AF+BP 饵料组P10幼体的平均体重小于投喂SA+AF+BP+BS组的幼体(P<0.01);SA+AF消毒组P10仔虾WSSV携带量为10.52±3.3 copies/ng DNA,低于其他饵料组仔虾的WSSV携带量(P<0.05)。在P11-P60培育期间,分别投喂菲律宾蛤仔足肌(CF)+配饵(AF)、60Co γ辐照菲律宾蛤仔足肌(RCF)+配饵(AF)、高锰酸钾消毒菲律宾蛤仔足肌(DCF)+配饵(AF)和配饵(AF)4种饵料组合。结果表明,CF+AF组对虾体重和体长增长最大,但与AF组差异不显著,而CF+AF组和AF组与其余两组差异显著(P<0.05);4组对虾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WSSV人工感染实验结果表明,4种饵料投喂的对虾累积死亡率都在90%以上,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0.
目前刺参育苗设施中60%-70%的水体用于幼体孵化和培育,30%-40%的水体用于培养单细胞藻类,供投喂耳状浮游幼体。培养单胞藻的工作,通常要早于幼体培养2个月之前进行。这不仅造成幼体培育水体缩水、生产周期延长,而且培养和储存大量优质单细胞藻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山东省文登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经过多年的育苗生产发现,刺参浮游幼体并不是必须以单胞藻类作为主要饲料来源,采用以面包酵母为主、多种营养成分综合配制的饵料投喂刺参浮游幼体,也取得了很大成功。因此试验总结出取消单胞藻饵料培养环节,利用人工配制饵料培育刺参苗种的新技术。现将刺参育苗新技术试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