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雌激素症多指镰刀菌雌激素中毒。玉米赤霉烯酮引起的雌激素中毒,表现为发情前后备母猪采食霉玉米后发生外阴阴道炎。临床表现不易与雌激素过多症相区别,诊断主要依据畜群的繁殖力、临床症状和饲喂史。防控措施包括停止摄入玉米赤霉烯酮、使用前列腺素F2α,或饲喂能促进排泄玉米赤霉烯酮的饲粮。  相似文献   

2.
1 影响种猪繁殖性能的霉菌毒素。1.1 玉米赤霉烯酮。玉米赤霉烯酮是由曲霉菌产生的植物源雌激素,常见于被污染的玉米。种猪对玉米赤霉烯酮特别敏感,早在1928年,McNutt等就发现喂饲发霉玉米的猪发生雌激素综合症。当玉米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超过1mg/kg时,有时既使达到0.1mg/kg时,对于猪也有雌激素过量分泌症发生,造成青年公猪雌性化,要影响生殖能力则需要50~100mg/kg。  相似文献   

3.
刘超 《养猪》2012,(5):I0006-I0006
霉菌毒素慢性中毒的预防与治疗2012年7-8月间,湖南湖北部分地区猪场发生霉菌毒素慢性中毒的现象,根据发病情况,诊断为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玉米赤霉烯酮具有雌激素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能够同时检测牛肉组织中玉米赤霉醇(又名α-玉米赤霉醇)及3种相关物(β-玉米赤霉醇、玉米赤霉酮和α-玉米赤霉烯醇)残留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样品均质后,用甲醇提取样品中的待测物,浓缩,用水稀释后,乙酸乙酯萃取,浓缩。用氢氧化钾溶液溶解,正己烷去脂,乙醚萃取,氨基固相萃取柱净化,衍生化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外标法定量。玉米赤霉醇、β-玉米赤霉醇、玉米赤霉酮和α-玉米赤霉烯醇线性范围均为0.5-10.0 ng/mL,检测限均为1.0 ng/g,在添加5.0 ng/g时,回收率为71.5%-81.4%,变异系数为1.4%-5.0%。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动物饲料小麦中是否含有玉米赤霉烯酮毒素,应用竞争性酶免疫分析法快速定量测定43个小麦样品中玉米赤霉烯酮毒素的含量,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被检的43个小麦样品中,含有玉米赤霉烯酮的有5个(5/43),检出率占11.6%,玉米赤霉烯酮含量超过国家粮食卫生标准的有3个(3/43),超标率占7.0%,说明作为畜禽饲料原料的小麦,存在引发动物玉米赤霉烯酮毒素中毒的潜在危险。本法适宜于大批量小麦样品中玉米赤霉烯酮含量的快速测定,这对于选择品质优良的小麦作为饲料、避免玉米赤霉烯酮对畜禽生长危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玉米赤霉烯酮毒害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赤霉烯酮是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饲料及饲料原料中.作为一种内酯类化合物,它具有类雌激素作用,能够产生肝毒性、免疫毒性、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给养殖业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合理的存储方式可以减轻玉米赤霉烯酮发生的机率.对玉米赤霉烯酮的研究不仅限于其毒害作用,有关其作用机理的研究将会给饲料生产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降解玉米赤霉烯酮毒素及其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龙淼  李鹏  朱连勤  王哲 《动物医学进展》2011,32(11):116-119
玉米赤霉烯酮毒素是世界上污染广泛的真菌毒素之一,具有强烈的雌激素样效应及致癌性,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动物健康.为了清除玉米赤霉烯酮对粮食及其副产品的污染,避免玉米赤霉烯酮毒素中毒,需不断的研究玉米赤霉烯酮脱毒的方法,但传统的脱毒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目前具有无残留及特异性的生物脱毒技术成为研究热点.论文主要就降解玉米赤霉烯...  相似文献   

8.
玉米赤霉烯酮的毒性及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赤霉烯酮是由某些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极强的毒性,给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该毒素的解毒与去毒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论文结合国内外的最新研究结果,对玉米赤霉烯酮的生殖发育毒性、免疫毒性、肝肾毒性、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及生物降解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阐明了玉米赤霉烯酮的危害及去除玉米赤霉烯酮的重要性及紧迫性,为进一步研究生物转化玉米赤霉烯酮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
玉米赤霉烯酮毒性强,主体饲料中很常见,生产中常利用霉菌毒素吸附剂来降低玉米赤霉烯酮对动物的毒性作用,并取得了一定效果。本文综述了玉米赤霉烯酮对猪繁殖机能、免疫功能和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及其机制,并阐述了吸附法去除玉米赤霉烯酮毒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正奶牛玉米赤霉烯酮中毒是指奶牛由于采食了被镰刀菌产生的毒素玉米赤霉烯酮污染的饲料后引起的以小母牛乳腺增大、阴户肿大、不孕,母牛受胎率低下、胚胎早期死亡、流产等繁殖机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中毒性疾病。本病各种动物均可发生,但敏感性有差异,是一种人兽共患性中毒病。1病因分析玉米赤霉烯酮(ZEA)是由镰刀菌产生的一种霉菌毒素。研究发现,玉米赤霉烯酮是由镰刀菌属的若干菌种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污染极其普遍,主要污染玉米、大麦、小麦、高  相似文献   

11.
通过文献检索获得猪的生理学和解剖学参数及玉米赤霉烯酮在猪各组织中的组织-血浆分配系数,之后利用这些参数建立了一个包含14个隔室在内的血流限速型生理药动学模型。模型中包含了玉米赤霉烯酮的口服暴露模块、吸收模块和肝肠循环模块及玉米赤霉烯酮的肝脏代谢模块。利用该模型预测了玉米赤霉烯酮经口多次(1 mg/d,连续7 d)暴露后,各组织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浓度。预测结果显示,玉米赤霉烯酮经口暴露后吸收迅速,分布广泛,在脂肪和小肠中消除缓慢,且存在一定程度的蓄积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玉米赤霉烯酮是由镰刀菌产生的类雌激素样真菌毒素。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真菌毒素如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的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和烟曲霉毒素的各种生物标记物可用来证明两种酶制剂降解玉米赤霉烯酮和烟曲霉毒素的体内功效和两种木质纤维素吸附剂无法吸附猪胃肠道中的玉米赤霉烯酮。  相似文献   

14.
通过玉米赤霉烯酮与对苯二胺反应,制备出玉米赤霉烯酮免疫磁珠分离富集试剂盒,试剂盒对样品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捕获量为50ng/ml,与玉米赤霉烯酮结构或者功能相似的竞争药物: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M1、T-2毒素、赭曲霉毒素A、展青霉素等5种药物进行特异性反应时,均无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15.
信息之窗     
停止生产使用“玉米赤霉醇”农业部最近发出通知,停止生产使用“玉米赤霉醇”促生长剂。通知指出:近年来,一些科研单位研制的“玉米赤霉醇”埋植剂(本刊1996年第4期已曾以“肉牛增重剂——玉米赤霉醇”为题作过报导)在我国部分畜牧生产地区推广使用,有些地区也将此作为新技术来推广。据农业部畜牧兽医司介绍,“玉米赤霉醇”具有雌性激素样的作用,大多数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饲料企业和养殖户越来越重视镰刀菌属霉菌毒素的污染,尤其是玉米赤霉烯酮类霉菌毒素。不同畜种对玉米赤霉烯酮的敏感性差异较大,猪对其最为敏感。但是,饲用谷物一般都存在多种霉菌毒素混合污染,在这种情况下,增加了肉鸡、奶牛等其他畜种对玉米赤霉烯酮的敏感性。通过分析奥特奇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多年来的检测数据发现,中国饲用谷物存在多种霉菌毒素混合污染的现象。其中,饲料的玉米赤霉烯酮类检出率达到93.60%,不同省份检出率略有差异,但均高于87.50%,云贵川和两广地区的饲料样品玉米赤霉烯酮类检出率最高,达到100%和99.06%。玉米副产物仍是玉米赤霉烯酮污染最严重的饲料原料,平均值达到198.49 μ g/kg。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市场应用证实,酵母细胞壁来源的酯化葡甘露聚糖(E-GM)可以有效地吸附玉米赤霉烯酮类霉菌毒素,降低养殖过程中玉米赤霉烯酮污染带来的风险,对各畜种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近期接诊一例东营某牛场以育成牛以假发情、且发情紊乱、阴部红肿为主要特征病例,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确定为采食发霉玉米致玉米赤霉烯酮慢性中毒病例,本文对此做一总结分析。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又称F-2毒素,玉米赤霉烯酮是玉米赤霉菌的代谢产物,玉米赤霉烯酮其产毒菌  相似文献   

18.
重组玉米赤霉烯酮降解酶ZENC是一类酯水解酶,可水解玉米赤霉烯酮12-C的酯键,破坏玉米赤霉烯酮的结构,本研究采用正交试验法,探索ZENC对麸皮中玉米赤霉烯酮的降解条件。结果表明:当pH为6.5、含水量为50%、处理时间为24 h时,毒素降解率达到87.29%。在乳酸菌的麸皮发酵中,ZENC与植物乳杆菌菌粉复合使用效果好于与植物乳杆菌发酵液的联用,麸皮发酵48 h后,玉米赤霉烯酮的降解率最高可达53.4%。  相似文献   

19.
玉米赤霉烯酮是饲料中常见的霉菌毒素,具有生殖系统毒性,对养殖业造成威胁。研究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脱毒技术对提高动物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对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脱毒技术方面进行综述,重点阐述目前饲料的生物脱毒技术研究进展,并探讨玉米赤霉烯酮脱毒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非甾体雌激素样作用的霉菌毒素。大量研究表明,玉米赤霉烯酮具有生殖发育毒性、免疫毒性,对肿瘤发生也有一定影响。本文综述了玉米赤霉烯酮的毒性毒害作用及对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以引起养殖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