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豆光能高效利用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合作用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国内外科学家通过高光效育种对大豆产量的提高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随着植物光合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有关大豆光合作用分子机制和光能利用效率分子调控的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本文总结了大豆光合作用相关的基因,综述了调控光能利用效率相关因子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大豆高光效分子设计育种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超高产小麦育种探讨及诱变技术在超高产小麦育种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超高产小麦的概念、超高产小麦培育的理论依据以及发展超高产小麦的重要意义进行详细阐述.同时,分析了现阶段超高产小麦育种现状,提出了我国超高产小麦育种中存在的问题,阐明了人工诱变创造种质资源在超高产小麦育种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根据自身多年诱变育种实践简要介绍了在超高产小麦育种以及种质资源创新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空心多茎株型短季棉施氮效应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高光效空心多茎株型短季棉施N效应结果表明 ,强源是空心多茎株型短季棉施N增产的主要原因 ,扩库对产量的作用有限。低N量即显著提高空心多茎株型短季棉皮棉产量 ,继续增施N肥则空心多茎株型短季棉仅对N素表现出较强适应性 ,而未能充分发挥其产量潜力 ,表明产量潜力的发挥需要配套栽培技术的支撑  相似文献   

4.
玉米叶夹角是影响高密度种植的一个重要性状,与株型及产量高度相关,是玉米非常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本文总结了近年来调控玉米叶夹角形成及发育相关QTLs/基因,综述了调控叶夹角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对控制叶夹角关键QTLs/基因的研究不仅为选育耐密理想株型的辅助选择提供有效的分子标记,还为通过提高群体光合效率而增加产量的分子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5.
作物高光效株型数字化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针对传统株型育种研究难以实现作物株型定量化设计的实际问题,在分析生长方程和形态建模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植物器官水平、垂直变化规律提出了可控式建模思想.基于此思想,对定量化的株型设计进行了方法研究,结合高光效机理建立可视化的株型数字化设计平台,针对不同地区的环境特点进行定量化的株型设计,同时为优化田间栽培和管理方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高光效树形冬季修剪是宁蒗县目前推广的优质苹果生产技术的重点,其目的是改善果园郁闭,解决因通风透光条件不良而导致果树成花困难,产量下降和优质果不多等问题。基于此,从传统树形存在的问题出发,阐述了高光效树形的结构特点以及目标树形的确定,介绍了高光效树形冬季修剪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超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济麦22产量形成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济麦22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育成的超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用国家和省区试的多年实验数据和高产攻关的实打产量记录对该品种进行了产量形成及稳定性分析,以期为当前超高产小麦育种提供借鉴。结果表明,济麦22在连续2年的国家小麦区域试验中均增产显著;株高72cm,高抗倒伏;成穗数40×104/667m2以上,穗粒数36粒以上,千粒重40g以上,产量3因素协调;适应度广,适应性强,静态和动态稳定性均较好。济麦22分蘖力强,自身调节能力非常强,在400~800kg/667m2产量水平范围内均有良好表现,最高产量789.9kg/667m2,创造了我国冬小麦单产新纪录。统计分析表明,提高成穗数是提升济麦22产量水平最简单有效的途径,成穗数每增加1×104/667m2,单产可提高12 kg;其次是千粒重。土壤肥力不足是阻碍超高产小麦产量提升的重要原因,育性、抗病、抗逆性差,适应性弱是限制超高产小麦大面积推广的关键因素,多点鉴定、水旱轮选、穿梭育种是解决超高产育种广适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大豆是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盐害作为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对大豆的生长、结瘤、农艺性状、种子品质和籽粒数造成负面影响,最终会降低大豆的产量。了解盐害对大豆生产造成的具体影响,能够帮助育种工作者在耐盐育种时进行针对性精确耐盐表型选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是一种高效的育种方法,可促进大豆耐盐品种育种进程;而从基因组水平上了解大豆耐盐相关机制,则为"组装"耐盐基因,培育耐盐大豆新品种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总结了盐害对大豆生长发育造成的具体影响,介绍了大豆耐盐相关性状的分子遗传研究以及大豆耐盐相关离子转运蛋白基因及其耐盐机制,以期为耐盐大豆新品种的选育及加速大豆耐盐精确育种进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大豆的产量,应用田间试验和统计分析方法,开展不同玉米株型和幅宽对大豆产量的研究,设计玉米株型和幅宽为因素的随机裂区试验,株型为主因素,有紧凑型、半紧凑型、平展型3个处理水平,开厢中,玉米与大豆间幅宽为副因素,有3个处理水平分别为1 m×1 m、1.15 m×0.85 m、1.55 m×0.45 m,比较各处理组合下大豆产量,分析其产值效益。结果表明,玉米品种优选登海11号,玉米与大豆间的播幅调整到1.15 m×0.85 m时,玉米和套作大豆综合产值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0.
核心提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物育种还有较大差距。当务之急是加强基础研究能力建设,减少低水平重复研究,尽快组建起具备研发能力的大型种子企业生物育种是指利用转基因、分子设计等现代生物学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有机结合,培育高产优质多抗高效农业生物新品种,是确保国家食物安全和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马氏珠母贝遗传育种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回顾了中国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遗传育种的历史,介绍了最新的研究进展以及传统育种方法与现代生物技术结合的情况,展望了马氏珠母贝遗传改良的前景.提出马氏珠母贝育种应该分别选育育珠贝(母贝)和细胞小片贝,形成两类不同的系列;育珠贝应是以提高生长速度和抗多毛类寄生虫病作为主要选育目标,两个目标可以同时选择;细胞小片贝应以分泌银白色、白色或粉红色珍珠质作为主要选育目标.进一步强调传统育种方法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科研单位与生产企业相结合,研究与推广相结合,加快育种步伐,缩短育种周期,在"十五"末培育出优良品系在海水珍珠养殖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喷施烯效唑对玉米-大豆套作群体株型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中,良好的玉米株型结构是群体高产的基础,为探究烯效唑对套作群体作物株型及产量的影响,本试验以川单418为材料,分别于玉米8叶展(A_1)、10叶展(A_2)、12叶展(A_3)和14叶展(A_4)期用烯效唑喷施叶面,以各时期喷蒸馏水为对照(CK),分析玉米、大豆产量及形态结构等指标。结果表明,烯效唑喷施对玉米株型结构影响显著,在A_1~A_3时期喷药可显著降低玉米株高、穗位高、穗上部高度及穗位叶叶夹角,增加茎粗;喷药处理下大豆顶层透光率和产量均以A_1最高(49.97%,2 093.58kg·hm~(-2)),分别较CK提高60.30%和38.68%;大豆株高随喷施时期呈上升趋势,茎粗、叶面积变化相反;玉米和群体产量呈先增后减趋势,均以A2最高,分别较CK增产5.91%和11.21%。相关分析、通径分析表明,玉米穗位高、穗上部高度、穗位叶叶面积及穗上位叶叶面积与透光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穗上部高度是影响透光率的重要因素,而大豆茎粗、叶面积与透光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在玉米10叶展期喷施烯效唑,对其作物株型结构调整较合理,可获较佳的群体产量。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国内大豆大田生产低损收获同时兼顾大豆育种小区收获,该研究设计了4LZ-1.5型大豆联合收获机,针对大豆成熟期易炸荚的特性,分析了大豆拨禾作业过程,建立了拨禾轮结构和运动参数求解模型,并对拨禾轮半径、拨禾速度比、拨禾轮转速等参数进行优化;针对大豆结荚低、收割易铲土的特性,分析了大豆籽粒尺寸参数统计规律,并对割台除土机构进行优化;针对大豆成熟期易脱粒、易破碎特性,对脱粒分离装置、清选装置和气力卸粮装置进行优化;针对育种小区收获要求,建立了清种装置曲柄摇杆机构数字化设计模型,确定了清种装置结构参数。分别进行大田生产和育种小区收获试验,结果表明,大豆大田生产收获的损失率<3.5%,破碎率<1.5%,含杂率<1%;大豆育种小区收获的损失率<3%,破碎率<1.5%,含杂率<1%,混种率<0.2%,清种时间200~270 s,满足大豆大田生产和育种小区收获作业要求。与现有大豆收获机械相比,4LZ-1.5型大豆联合收获机收获损失率降低1.5%~5%、破碎率降低3.5%~6.5%、含杂率降低2%~7%,研究结果可为后续大豆收获机结构改进和作业参数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郑登峰  陈懿  陈伟  梁贵林 《土壤》2018,50(4):718-725
以K326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试验不同施氮量和留叶数组合,培育不同烤烟株型,研究烤烟株型性状与产量、质量的关系,以提出烤烟的理想株型变化模式。结果表明:随着叶层高、叶层宽、根系长度、根系体积、净同化率、作物生长率、叶面积持续期等株型性状数值的增加,烤烟产量增加;烤烟质量综合得分随叶层宽和顶宽的增加呈抛物线变化趋势。本研究烤烟株型动态变化模式由3种株型的组合产生,分别为台形(table shape,简称T)、鼓形(drum shape,简称D)、筒形(cylinder shape,简称C),具体可划分为5种变化模式,其中,T-D-C模式属于低产量中等质量类型;T-D-T-C模式化学成分协调,单叶重适宜,属于低产量中等质量和适宜产量较好质量类型;T-D-T-D-C模式化学成分协调,单叶重和含梗率适宜,属于低产量较好质量和适宜产量较好质量类型;D-C模式化学成分不协调,单叶重偏大,含梗率偏高,属于适宜产量较差质量类型;D-T-D-C模式化学成分不协调,单叶重偏大,含梗率偏高,属于适宜产量较差质量、高产量较差质量、高产量中等质量类型。因此,本研究得出烤烟理想株型的动态变化模式为T-D-T-D-C。  相似文献   

15.
花叶病毒病、胞囊线虫病和疫霉根腐病,是我国较为流行的3种大豆病害,会影响大豆植株的正常生长,导致大豆减产,甚至绝收。如何提高大豆的抗病性,一直是大豆育种工作者们研究的热点。同样,非生物胁迫也是影响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关键因素,近些年大豆的耐逆育种引起了育种家们的关注。基于此,在总结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罗列了近两年国内外学者对大豆抗病性和耐逆性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后续的研究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我国第二阶段第二期(2021—2030年)沙棘育种工作,应在系统总结之前多年工作的基础上,重点着眼于服务“三北”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强化沙棘“选、引、育”措施,以提高沙棘果实内含物总量、目标物质(如油、黄酮、氨基酸、维生素、酚酸类等)含量等为主要目标,辅以基因工程选优,制定出“三北”分区育种目标。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将在职能框架内,逐步建立健全全国沙棘育种综合体系,全方位、多渠道服务于我国沙棘育种、种植和开发利用工作。  相似文献   

17.
《农业信息探索》2008,(10):F0003-F0003
李光发,男,1964年生,研究员,副院长,中共党员。1986年毕业于吉林省延边农学院农学专业,毕业后即从事大豆育种工作,1992年开始兼搞玉米育种工作。193年开始主持大豆育种工作以来,主持育成了通农10、11、12、13、14号吉林省审定高蛋白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18.
中国谷子辐射育种的成就和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报道了中国谷子辐射育种发展过程和成就。目前中国利用辐射诱变技术共选育出谷子新品种 (系 ) 4 1个。这些品种的特点是产量高、品质好、抗逆性强。本文还探讨了谷子的辐射育种特点、适宜剂量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为创制紧凑型糯玉米种质,本研究以紧凑型普通玉米自交系郑58为供体亲本,以平展型糯玉米自交系通759为轮回亲本,通过标记辅助回交结合叶夹角表型选择的方法,转移玉米叶夹角主效QTL(qLA5)有利等位基因,创制了29份紧凑型BC2F2单株。48个标记背景选择及高密度下株型、抗逆性、产量、品质等18个性状综合鉴定,筛选出株型紧凑、产量高、抗逆性强、品质优良的糯玉米新种质4份,使轮回亲本平均基因组含量由78.48%提高到88.67%,可作为紧凑型糯玉米育种的亲本材料。本研究结果为利用普通玉米改良糯玉米种质,选育紧凑型优质鲜食糯玉米新品种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大豆异黄酮的保健功效、生物合成及种质发掘与遗传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异黄酮系一类植物次生代谢物,属于二元酚类植物雌激素,具有显著的保健功能,为了更好地推动高异黄酮大豆生物育种及其产业化,本文综述了大豆异黄酮的研究进展,包括大豆类黄酮作用机制和保健功、产品开发和安全评估、生物合成、种质筛选鉴定与遗传育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