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4 毫秒
1.
对一种成年鹅的传染性疾病的病原进行了初步鉴定.用成年病死鹅和病鹅肝组织悬液接种12日龄鹅胚,48~72 h鹅胚死亡,再用第一代鹅胚尿囊液连传6代均死亡(为GVF1-6).用GVF2接种鸡胚,48~96 h死亡, 连传4代均死亡(为EVF1-4);用GVF3回归到成年母鹅,出现与自然感染类似的病变;用EVF4进行毒力测定,对ELD50为10-5.3;鸡胚平均死亡时间为96 h;用EVF4胚尿囊液进行纯化和浓缩,作电镜检查,观察到大小为120~220 nm有囊膜的近似球形病毒颗粒和六角形的病毒,初步怀疑为副粘病毒和小鹅瘟病毒混感;经用2种血清进行中和处理,得到2种病毒,其中一株进行血凝试验能凝集鹅、豚鼠、牛、羊、人等多种红细胞;进行血凝抑制试验,能被相应的血清和鸡新城疫血清所抑制;经理化测定对乙醚、氯仿敏感,胰蛋白酶不敏感;不耐酸,对热较敏感;核酸型测定,核酸为RNA.经初步确定本病毒可能是鹅副粘病毒.另一种经中和试验和电镜确定为小鹅瘟病毒.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H9亚型HP株禽流感病毒接种非免疫鸡胚后病毒的繁殖规律,试验用H9亚型HP株禽流感病毒接种非免鸡胚,记录不同时间段死亡的鸡胚数量,并分别收获各时间段死亡鸡胚的尿囊液,测定不同时间段尿囊液的病毒效价。结果表明,接种H9亚型HP株禽流感病毒后,非免鸡胚死亡高峰期出现在60~84 h,死亡数量占接种鸡胚数的80%以上,而该时间段死亡鸡胚尿囊液的病毒滴度也处于最高峰,最高到达109.63EID50/mL,直到96 h病毒仍维持较高水平(109.50EID50/m L),而96 h后病毒滴度开始衰减。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鸵鸟新城疫病毒的分离及生物学特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湘南某鸵鸟养殖场饲养的鸵鸟发生一起疫病 ,疑似鸵鸟新城疫 ,为了准确迅速地对其进行确诊 ,用 SPF鸡胚进行病毒的分离 ,进行了HA、HI、病毒中和试验及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最初接种的 SPF鸡胚 48~ 96h全部死亡 ,其尿囊液 HA效价为 2 3,死亡胚充血、出血 ,将尿囊液继续传代至第 3代时 ,死亡胚尿囊液 HA在收稿日期 :2 0 0 3- 0 4 - 0 9基金项目 :湖南省林业厅资助 (97- 2 4 )作者简介 :刘振湘 (1971- ) ,男 ,湖南耒阳人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预防兽医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2 5~ 2 6 ;其 ND HI试验为阳性 ;鸡胚中和试验结果接种经 ND标准阳性血清处理的病料未见死亡 ,HA效价为 2 0 ,而接种未经处理病料的鸡胚于 2 6~ 3 8h后全部死亡 ,HA效价为 2 6~ 7;其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 ICPI为 1 .62 ,IVPI为 1 .0 ,MDT为 45h,对氯仿和酸敏感 ,NHAT为慢 ,HOT为 1 5min。结果表明该分离毒为 NDV并表现出与鸡 NDV相同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刘燕  荀来武 《中国畜牧兽医》2009,36(12):123-124
取病死鹅的脑和脾脏,常规处理,接种9~10日龄非免疫鸡胚,结果可使鸡胚致死;用死亡鸡胚的尿囊液进行血凝试验,结果能凝集鸡、鸭、豚鼠的红细胞;再用死亡鸡胚的尿囊液进行血凝抑制试验,结果死亡鸡胚的尿囊液的血凝性能被抗鸡NDV阳性血清所抑制,而不能被抗AIV-H5N1阳性血清和抗EDSV-76阳性血清所抑制。试验结果提示,本试验所分离的病原为一株鹅源的新城疫病毒(命名为:KM2007株)。  相似文献   

5.
1 雏鸭肝炎弱毒疫苗 用于预防雏鸭肝炎,采用雏鸭肝炎鸡胚化或鸭胚化弱毒株,接种12~14日龄鸭胚尿囊腔或9~10日龄鸡胚尿囊腔,收获48~96h内死亡胚的尿囊液,  相似文献   

6.
为了获得适宜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NGVEV)体外培养的细胞系,开展了NGVEV强毒株在鸭胚成纤维细胞(DEF)适应性和增殖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NGVEV强毒株经尿囊腔接种10日龄鸭胚传4代,取尿囊液接种DEF,第1代无明显细胞病变;第2代培养至72~96hDEF出现颗粒状缺失、脱落,但无典型蚀斑出现;第3代培养至96~120h,DEF形成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的典型蚀斑;第5代以后的NGVEV可稳定适应于DEF,典型细胞病变出现于48~72h。取适应DEF的NGVEV感染DEF细胞后制作超薄切片经电镜观察,可见典型的腺病毒粒子,大小为70~90nm。NGVEV在DEF上的TCID5。值随着传代次数增加而增高,由第1代的10^1.23增加到第8代的10^8.02,最高毒价出现于96~144h,96~120h是收获病毒的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7.
1 病原 该病原为副粘病毒,能够引起10日龄SPF鸡胚死亡,鸡胚尿囊液具有较高血凝效价(达210左右),并能被康复鹅血清特异抑制.传代毒株接种鹅胚,可在48小时致死鹅胚,尿囊液血凝效价达210,病毒不能致死鸭胚,但能从病料中回收到病毒. 2流行特点 各种年龄的鹅均有易感性,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对10日龄以内的雏鹅具有高度的致死性,感染后其病死率可高达100%;11 ~15日龄雏鹅感染后病死率也高达90%以上.随着鹅群日龄的增长,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产蛋鹅群感染本病后,除了发病死亡外,产蛋率大大下降.  相似文献   

8.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LH2/01/10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在我国黑龙江省某鸡场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发病鸡群中,分离到一株病毒,将该病毒接种10日龄SPF鸡胚,取72h的尿囊液进行电镜观察并用1%胰酶处理,结果发现尿囊液中存在典型的冠状病毒,用胰酶处理过的尿囊液能凝集SPF鸡的红细胞,初步鉴定为鸡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将该病毒尿囊液再次接种10日龄SPF’鸡胚,通过病毒对鸡胚的致病作用、病毒超微形态特征以及病毒凝集鸡红细胞的特性等对该毒株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胰酶处理后的病毒尿囊液可凝集鸡红细胞。鸡胚的第二代病毒尿囊液(命名为LH2,/01/10)分别接种1日龄和15日龄的SPF鸡,发现对不同日龄的鸡表现不同的致病性,对1日龄接种鸡和同笼饲养的同居对照鸡致病力高,发病率为11/11,致死率分别为4/6和2/5;15日龄接种和同居感染鸡发病率为9/9,致死率分别为1/5和1/4。实验应用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对LH2/01/10的膜蛋白基因进行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该基因具有IBVM基因的共有分子特征.与IBV标准株M41的M基因核苷酸的同源性为90%,氨基酸的同源性为91%。这从分子水平进一步证实引起鸡群死亡的病毒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相似文献   

9.
从陕西渭南蛋鸡场疑似心包积液-肝炎综合征病例中分离鉴定病原,并研究其致病性与分子特征,为防控心包积液-肝炎综合征提供参考。采集并处理临床样品,通过SPF鸡胚绒毛尿囊膜接种传代分离病毒,测定分离毒株的血凝性和鸡胚半数致死量(ELD50),进行攻毒试验、组织病理观察和病毒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检测,测定hexon基因序列并比对分析。结果显示,病毒传至第5代后鸡胚死亡出现规律性,鸡胚不同部位病毒分布检测发现肝脏、卵黄囊、尿囊液和绒毛尿囊膜中有病毒分布,将获得的病毒命名为SX17株。血凝性测定结果表明,SX17株对鸡、鸭、鹅红细胞均无血凝特性;测得ELD50为10-3.54/0.1mL;攻毒2d后试验鸡陆续出现临床症状,病理组织学检查肝脏、脾脏、心脏和肾脏均有典型变化;攻毒死亡鸡只肝脏、肠道、心包积液和肾脏中有病毒分布,在肌肉、粪便、心肌、肺脏和气管中未检测到病毒核酸。hexon基因序列比对提示SX17株为FAdV-4型流行毒株。结果表明,鸡胚分离血清4型禽腺病毒可收获肝脏、卵黄囊、绒毛尿囊膜和尿囊液,临床病例样品采集以肝脏、肠道、心包积液和肾脏为佳,分离到的SX17株为致病性较强的FAdV-4型流行毒株。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根据NDV、IBV二种病毒能在鸡胚中繁殖的特点,通过筛选上述二种病毒的最适稀释比例,将混合毒种接种9~10日龄鸡胚尿囊腔内(筒称同胚培养),使接种鸡胚尿囊液96h二种病毒毒价同时达到高峰,每0.1ml尿囊液含NDV≥10~8EID_(50)、IBV≥10~7EID_(50).本试验用兔抗NDV、IBV血清抗体封闭相应病毒测定混合毒获得成功.本研究目的在于为制备鸡二联油乳剂灭活苗时改进繁毒方法,降低疫苗成本.  相似文献   

11.
1 病原学检测 将病料以尿囊腔途径接种于9~11日龄的SPF鸡胚.收集死亡鸡胚尿囊液,将收获的鸡胚尿囊液进行血凝价检测,当血凝滴度达1:16以上时,确定病毒分离为阳性。若初次传代获得的尿囊液未检测到血凝性,需再盲传2代。若仍未检测到血凝性则认为病毒分离阴性。  相似文献   

12.
取疑似雏鸭病毒性肝炎病死鸭肝脏制成1:1匀浆,分别接种9日龄鸡胚和11日龄鸭胚,鸡、鸭胚均于接种后24~36小时全部死亡,取鸡胚尿囊膜制成1:2匀浆接种11日龄鸭胚,鸭胚于接种后64小时死亡,取鸡胚尿囊液回归4日龄雏鸭进行人工发病雏鸭于24~96小时全部死亡;用已知抗鸭肝病毒卵黄液对发病鸭群紧急被动免疫注射,病鸭群于注射后3天全面停止死亡,取鸡、鸭胚尿囊液制成油乳剂免疫产蛋鸡,免疫后21天的鸡卵黄经3倍稀释,1ml可抵抗10~(-2)0.5ml鸡胚尿囊液对2日龄樱桃谷鸭的致病性,获100%保护,而对照鸭的发病率为100%,致死率为66.7%,从而确诊某鸭群为雏鸭病毒性肝炎,用鸭肝病毒无需灭活制成油乳剂免疫产蛋鸡以制取抗鸭肝病毒鸡源性卵黄抗体防治雏鸭病毒性肝炎,取材方便,制作简单,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14.
鹅细小病毒HG5/82株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研究通过对1982年黑龙江某鹅场发生的鹅细小病毒病疑似病例的肝病变组织病毒分离,进行回顾性研究.将肝脏加PBS研磨后,-70℃/37℃反复冻融三次,除菌过滤后接种12日龄鹅胚.发现病毒对鹅胚的致死时间为5~6 d,胚体体表有轻微出血点.鹅胚尿囊液经磷钨酸染色,可见具有典型特征的细小病毒粒子.将该病毒尿囊液在12日龄鹅胚中连续传16代,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胚体多集中在3~4 d死亡.病毒传至第三代时死亡胚体头、颈、背部出现较为严重的出血点,体表有水肿.第五代病毒尿囊液(命名为HG5/82)对12日龄鹅胚的ELD50为10-5.92/0.1 mL.将20只12日龄雏鹅分为三个试验组和一个阴性对照组,各组分别接种鹅胚尿囊液104.92ELDso、103.92ELD50、102.92ELD50及生理盐水,发现雏鹅接种HG5/82后4 d出现轻微腹泻,随后恢复正常.用套式PCR检测雏鹅肛拭子病毒的体外排放情况.发现三个试验组在接种病毒后1~20 d用套式PCR均可检测到病毒.对照组及试验组接种后20~56d没有检测到病毒.将套式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并于参考毒株进行比较,表明该序列具有GPV相应区域的共同分子特征,与GPV参考毒株B的相应序列同源性达93.6%.本研究结果表明,该分离毒株为典型的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对雏鹅的致病力较弱.  相似文献   

15.
将病料以尿囊腔途径接种9-11日龄的SPF鸡胚,收集死亡鸡胚尿囊液。将收获的鸡胚尿囊液进行血凝价检测,当血凝滴度达1:16以上时。确定病毒分离为阳性。若初次传代获得的尿囊液未检测到血凝性,需再盲传两代.若仍未检测到血凝性则认为病毒分离阴性。将收获的鸡胚尿囊液进行血凝抑制试验,若被AIV标准阳性血清抑制,  相似文献   

16.
采集病死鸡法氏囊经处理后绒毛尿囊膜途径接种5枚SPF鸡胚,接种胚均于接种后48~96 h死亡,死亡胚病变特征为体表和皮下出血,胚水肿,肾脏出血,肝脏有坏死灶,心肌苍白。琼扩试验结果显示法氏囊样品孔、绒毛尿囊膜样品孔与标准血清孔间均可出现明显的沉淀线,说明样品中含有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根据实验室检查情况,诊断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相似文献   

17.
采用同一批种子批种毒3种稀释倍数接种3批SPF鸡胚,分别收获其不同时间段死亡的鸡胚胚液,然后分别测定胚液EID50,结果发现,3批接种鸡胚的死亡高峰都是在84~96h,而且都是84~96h时间段死亡的鸡胚胚液病毒含量最高,其中第2批接种的鸡胚在84~96h的死亡率最高。试验表明可以通过调节种毒稀释倍数让死亡高峰期集中在84~96h,提高鸡胚在84~96h的死亡率,从而提高疫苗效价。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的病毒是从广东患病鹅的小肠组织中分离的,初步鉴定为小鹅瘟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命名为QY/05后,对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鉴定。病料经过处理后,接种12日龄非免疫鹅胚,传代,发现病毒对鹅胚的平均致死时间为3~4d,胚体全身出现较为严重的出血点。病毒接种鹅成纤维细胞和番鸭成纤维细胞,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圆缩、脱落、折光性增强等明显的细胞病变。鹅胚尿囊液经梯度离心后,磷钨酸负染,电镜下可见明显细小的病毒样粒子。这株小鹅瘟病毒尿囊液对鹅胚的EID50为10-3.67/0.3ml。对鹅胚成纤维细胞的TCID50分别为2-5.425/0.1ml。感染一个病毒最小致死量的鹅胚平均死亡时间(MDT)分别为96h。提取DNA后,PCR扩增,在阳性对照处扩增出需要的目的条带。研究结果表明,该分离毒株为典型的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  相似文献   

19.
我国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地方分离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某鸡场发病症状及病理变化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鸡有出血点病变的腺胃组织中分离病毒,在9-11日龄SPF鸡胚上连续传代9次,通过病毒对鸡胚的致病作用、病毒在电镜下的形态观察、病毒在鸡胚中的增殖动态变化、病毒在CEF中的增殖特性、凝集鸡红细胞的特性以及动物回归试验等来研究我国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地方流行株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毒株的第一代尿囊液对鸡胚无肉眼可见的致病作用,当继代到第5代后,胚体严重病变;电镜观察该病毒为典型的冠状病毒;病毒在鸡胚中随着接种病毒时间的延长,其效价增高,96小时可达到48小时的1倍,该毒株可在CEF上生长,但不能形成明显的蚀斑;并且经1%胰酶处理后可疑集鸡红细胞;鸡胚的第4代尿囊液病毒回归动物体,可致鸡病变病死鸡肾脏病变尤为明显,呈典型的花斑肾,腺胃则未见肉眼可见的病变,接种鸡、同居鸡和对照鸡之间NDV疫苗免疫后其HI抗体水平无明显差异,但从发病症状来看,IBV对ND疫苗具有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AIV)H9N2亚型株的鸡胚适应毒经尿囊腔接种10日龄鸡胚,从24h后死亡胚及96h后4℃致冷死亡胚收集尿囊液,尿囊液的血凝价约7log2,每毫长约含10^8.6个ELD50的病毒。将尿囊液经0.1%福马林灭活后,用超滤器将尿囊液浓缩5倍后分别制成双联灭活疫苗。对4周龄SPF鸡肌肉注射0.5ml或0.3ml单联H9亚型AIV灭活苗,在接种后2、3、4、5周后,血清中对H9亚型AIV的血凝抑制(HI)抗体效价分别是5.1、7.2、8.3、10log2或3.8、6.5、6.3、8.31log2。注射0.5ml的H9亚型AIV和NDV二联油乳苗的鸡,在接种后2、3、4、5周对H9亚型AIV及Lasota株NDV的HI滴度分别是4.6、5.6、6.7、8log2及7、7.6、6.7、7log2。显然,二联苗对H9亚型AIV及NDV均产生了理想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