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研究初生重对新生梅山仔猪肝脏发育和脂代谢的影响。选取正常初生重(NBW)和低初生重(LBW)新生梅山仔猪各6头,不喂食母乳,出生6h内颈动脉放血致死。取仔猪血液测定血浆脂代谢指标,屠宰取样测定肝脏器官指数、肝脏脂代谢指标及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与NBW组相比,LBW组新生梅山仔猪的肝脏细胞粒径和面积极显著降低(P<0.01);血浆总胆固醇(TC)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血浆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浆甘油三酯(TG)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肝脏TC含量显著降低(P<0.05),肝脏TG含量和脂蛋白脂酶(LPL)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肝脏肝脂酶(HL)活性呈下降趋势(P=0.086);肝脏脂肪酸合成酶(FAS)和LPL的基因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肝脏激素敏感脂肪酶(HSL)的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上述结果显示,LBW会抑制新生梅山仔猪的肝脏发育,降低脂代谢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罗汉果皂苷改善高脂喂养诱发肥胖的小鼠脂代谢异常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健康雄性昆明小鼠60只,以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辛伐他汀组,以及罗汉果皂苷高(200 mg/(kg·d))、中(100 mg/(kg·d))、低(50 mg/(kg·d))剂量组,连续灌胃给药4周,同时维持高脂喂养。给药完成后,称量各组小鼠体重及脂肪组织重量,计算脂肪系数;检测小鼠血清和肝脏组织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含量,以及血清载脂蛋白A1(ApoA1)和载脂蛋白B (ApoB)含量,并测定肝脏中脂蛋白脂肪酶(LPL)和肝酯酶(HL)的活性。【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脂肪重量及脂肪系数均极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罗汉果皂苷高、中剂量组小鼠的脂肪重量及脂肪系数均显著降低(P<0.05);高剂量罗汉果皂苷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了小鼠血清及肝脏TC、LDL-C含量(P<0.05;P<0.01),极显著升高了血清HDL-C含量(P<0.01);高、中剂量罗汉果皂苷极显著降低了血清ApoB含量(P<0.01),极显著或显著升高了小鼠肝脏LPL和HL的活性(P<0.01;P<0.05)。【结论】 罗汉果皂苷能预防高脂饲料诱导的肥胖小鼠血脂、肝脂和体脂的增加,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影响ApoB的合成及HL、LPL的活性。研究结果为将罗汉果皂苷开发为新的减肥降脂产品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建立高脂动物模型,探究牛磺酸对肥胖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将20只5周龄SPF级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3%牛磺酸组和5%牛磺酸组,每组5只,试验期为15周。空白组小鼠饲喂对照饲粮,模型组饲喂高脂饲粮,其余两组在模型组饲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3%、5%的牛磺酸。试验结束前2周分别进行口服葡萄糖耐受实验(OGTT)和胰岛素耐受实验(ITT)。试验结束后乙醚麻醉眼球取血,采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采集肝脏、肾脏、脾脏、附睾脂肪组织并称重,计算脏器/脂肪系数。测定血清中各项生化指标及瘦素(LEP)、脂联素(ADPN)含量,以及肝脏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的含量,采用油红O染色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分别观察肝脏脂滴分布和脂肪组织形态变化。【结果】①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极显著增加(P<0.01),血糖(GLU)及血脂指标出现异常,葡萄糖耐受和胰岛素耐受的曲线下面积极显著升高(P<0.01),符合肥胖模型的特征。②与模型组相比,添加牛磺酸后小鼠总增重、肝脏系数和脂肪系数均极显著降低(P<0.01);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及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GLU含量显著下降(P<0.05);肝脏中TG和TC含量极显著下降(P<0.01),ADPN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葡萄糖耐受和胰岛素耐受的曲线下面积均极显著降低(P<0.01);肝脏中的脂滴数量减少,脂肪细胞的细胞截面积极显著减小(P<0.01),细胞数量极显著增多(P<0.01),脂肪细胞分布较均匀。【结论】牛磺酸可通过调节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糖脂代谢水平,改善其肝脏及脂肪的组织病理形态,可能对肝脏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绞股蓝多糖(Gynostemma pentaphyllum polysaccharides, GPP)对D-半乳糖(D-galactose, D-gal)致衰老小鼠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 60只4周龄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6组(雌雄各半): 空白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D-gal)、阳性对照组(Vc)及绞股蓝多糖低(50 mg/kg)、中(100 mg/kg)、高(200 mg/kg)剂量组(GPP-L、GPP-M和GPP-H), 每组10只。采用生物化学、酶联免疫吸附及组织学技术等方法分别对各试验组小鼠的体重及增重变化、肝脏指数、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活性氧(ROS)、丙二醛(MDA)含量及肝脏组织形态和肝索面积比进行测定分析。【结果】 各组小鼠体重均呈增长趋势, 增重均呈下降趋势, 其中GPP-M组小鼠体重低于其他各组, 增重最少; GPP各剂量组肝脏指数、血清T-AOC水平均高于D-gal组; GPP各剂量组的小鼠肝脏组织SOD水平与D-gal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GSH-Px、CAT活性水平与D-gal组相比均有所增强, 其中GPP-M组小鼠肝脏中GSH-Px活性显著高于D-gal组(P<0.05);GPP-L组小鼠肝脏中CAT活性显著高于D-gal组(P < 0.05), ROS、MDA含量均显著低于D-gal组(P<0.05)。HE染色发现, D-gal组胞浆嗜酸性增强, 肝细胞之间连接松散, 肝血窦扩张明显, 而GPP各组肝脏组织结构均有所改善, GPP-M与GPP-H组改善较明显; GPP-H组肝脏肝索面积占比与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相当, GPP-M和GPP-H组肝脏肝索面积占比与GPP-L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结论】 GPP可以有效提高D-gal致衰老小鼠肝脏的抗氧化能力, 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其中GPP-M(100 mg/kg)组对D-gal致衰老小鼠肝脏抗氧化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通过在基础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研究其对肉鸡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1日龄180只健康爱拔益加肉鸡,随机分为3个组,分别为无抗对照组、抗生素组和丁酸梭菌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无抗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 mg/kg黄霉素、75 mg/kg金霉素和20 mg/kg吉他霉素,丁酸梭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5×108CFU/kg丁酸梭菌,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饲粮添加丁酸梭菌未显著影响肉鸡21日龄和42日龄体重、1~21日龄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P>0.05);与无抗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丁酸梭菌极显著降低了1~21日龄肉鸡平均日采食量(P<0.01)。2)与无抗对照组和抗生素组相比,饲粮添加丁酸梭菌显著提高了42日龄肉鸡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P<0.05)。3)与无抗对照组或抗生素组相比,饲粮添加丁酸梭菌显著提高了42日龄肉鸡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含量(P<0.05);与无抗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丁酸梭菌极显著降低了21日龄和42日龄肉鸡血清氨含量(P<0.01),显著降低了21日龄肉鸡血清尿酸含量(P<0.05)。综上,饲粮添加丁酸梭菌显著改变了肉鸡脂类代谢,提高了血清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了蛋白质代谢废物含量。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丁酸梭菌和乳酸菌对青年鸽生长性能、血清免疫指标和生化指标、肝脏抗氧化指标及与繁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80日龄左右的雌性青年鸽384只,将其随机分成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其中A组饲喂基础饲粮,B、C和D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10^8CFU/kg丁酸梭菌、5×10^9CFU/kg乳酸菌和5×10^9CFU/kg乳酸菌+1×10^8CFU/kg丁酸梭菌。预试期7d,试验期28d。结果表明:1)与A组相比,B、C和D组青年鸽的平均日增重分别提高了22.0%、32.0%和22.0%,但差异不显著(P>0.05)。2)与A组相比,C和D组青年鸽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显著提高(P<0.05),各组间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IgA)和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3)与A组相比,D组青年鸽血清中的总胆固醇(TC)含量显著降低(P<0.05),B、C和D组血清中的甘油三酯(TG)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4)与A组相比,B、C和D组青年鸽肝脏中的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 Px)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C和D组青年鸽肝脏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 AOC)显著提高(P<0.05),D组青年鸽肝脏中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5)与A组相比,C和D组青年鸽卵巢中的骨形态发生蛋白15(BMP15)、促卵泡素受体(FSHR)基因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在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和乳酸菌能够提高青年鸽肝脏抗氧化功能并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从而提高青年鸽的生长性能,对青年鸽的繁殖潜力也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研究丁酸梭菌对肉鸡腿肌脂肪代谢的影响。试验选用1日龄爱拔益加肉公鸡192只,随机分为2个组,每个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10~9CFU/kg丁酸梭菌的饲粮,试验期为42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显著增加了21日龄肉鸡腿肌肌内脂肪含量(P0.05),但对42日龄肉鸡腿肌肌内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2)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显著降低了21日龄肉鸡腿肌激素敏感脂肪酶活性(P0.05),显著提高了21日龄肉鸡腿肌脂蛋白脂酶活性(P0.05),且有增加42日龄肉鸡腿肌脂蛋白脂酶活性的趋势(0.05P0.10)。3)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显著降低了21日龄肉鸡血清中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含量(P0.05)。4)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显著降低了21日龄肉鸡腿肌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mRNA表达量(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可通过改变21日龄肉鸡腿肌脂肪代谢相关酶活性和基因表达来增加肉鸡腿肌肌内脂肪含量。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丁酸梭菌对小尾寒羊生长性能、肉品质、血清生化指标、肌肉脂肪酸组成及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3月龄小尾寒羊16只,平均体重(27.36±0.59) kg,随机分为2组,每组8只羊。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丁酸梭菌组在饲粮基础中添加活菌数为5×108CFU/g的丁酸梭菌,添加量为每只羊5 g/d。预试期7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1)丁酸梭菌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丁酸梭菌组的背最长肌pH24 h、亮度(L*)值、黄度(b*)值、蒸煮损失和剪切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丁酸梭菌组的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丁酸梭菌组的背最长肌硬脂酸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背最长肌油酸、花生四烯酸、α-亚麻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丁酸梭菌组的背最长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背最长肌一磷酸腺苷激活蛋白激酶α2 (AMPKα2)和肉碱脂酰转移酶1-B(CPT1-B)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添加丁酸梭菌可影响小尾寒羊生长性能、改善肉品质,并通过一磷酸腺苷激活蛋白激酶通路影响小尾寒羊脂肪酸组成及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地菍粗多糖对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0.025 mg/g奥利司他)及高、中、低剂量地菍粗多糖(1.2、0.6和0.3 mg/g)处理组,每组12只。空白组小鼠喂食普通维持饲料,其余各组小鼠喂食高脂饲料,空白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阳性组给予0.025 mg/g奥利司他,高、中、低剂量地菍粗多糖组分别给予1.2、0.6和0.3 mg/g地菍粗多糖,每天灌胃1次,连续给药30 d。给药结束,称量小鼠体重、附睾及肾脏周围脂肪和肝脏组织的重量;HE染色法观察脂肪和肝脏病理变化;生化法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及肝脏TC、TG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肝脏中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C1)基因相对表达量。[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高、中剂量地菍粗多糖组小鼠体重、Lee's指数、摄食量、肝脏及附睾和肾脏周围脂肪的重量均显著降低(P<0.05),低剂量地菍粗多糖组小鼠体重、脂肪重量均无显著变化(P>0.05),阳性组小鼠摄食量、肝脏重量均无显著变化(P>0.05);阳性组、高剂量地菍粗多糖组小鼠的脂肪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阳性组、高剂量地菍粗多糖组小鼠血清TC、TG、LDL-C及肝脏TC、TG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血清HDL-C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中剂量地菍粗多糖组小鼠血清TC、TG及肝脏TC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阳性组及高、中、低剂量地菍粗多糖组小鼠脂肪细胞均不同程度变小,肝细胞内脂滴小空泡明显减少,且ACC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下调(P<0.05),分别降低了20%、42%、15%和11%。[结论] 地菍粗多糖可通过调节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的脂代谢水平,从而干预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对蛋用仔公鸡肠道菌群、形态结构及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影响。试验选择240只1日龄健康海兰褐蛋用仔公鸡,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各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组)和150 mg/kg金霉素(抗生素组)以及250、500、750、1 000 mg/kg丁酸梭菌,试验期为42 d。结果表明:1)750 mg/kg丁酸梭菌组与1 000 mg/kg丁酸梭菌组的盲肠内大肠杆菌数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除250 mg/kg丁酸梭菌组外,其他各丁酸梭菌组盲肠内乳杆菌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P<0.05)。2)1 000mg/kg丁酸梭菌组小肠各肠段的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绒毛长度/隐窝深度(V/C)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空肠的黏膜厚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3)1 000 mg/kg丁酸梭菌组的空肠与回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抗生素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杯状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与抗生素组(P<0.05)。1 000 mg/kg丁酸梭菌组的十二指肠和空肠的免疫球蛋白A(IgA)阳性物质有效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抗生素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丁酸梭菌能够促进生长发育,维持肠道健康,在本试验条件下,最适宜的添加水平为1 000 mg/kg。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丁酸梭菌在肉鸡消化道内的定植能力以及丁酸梭菌对肉鸡肠道短链脂肪酸含量和菌群多样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90只健康状况良好的1日龄爱拔益加肉鸡,随机均分为空白组和丁酸梭菌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空白组灌喂生理盐水,丁酸梭菌组灌服荧光标记的丁酸梭菌,3 h及16日龄进行解剖并采集回肠上皮细胞观察荧光情况。随后另外选择30只健康状况良好的1日龄雏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1~6 d饲喂含丁酸梭菌的饲粮,之后饲喂基础饲粮,对照组全程饲喂基础饲粮,试验期21 d。在16和21日龄时,分别采集回肠和盲肠中段内容物,测定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己酸和总短链脂肪酸含量,并进行微生物种类、物种丰度比例、菌属以及蛋白功能丰度等差异分析。【结果】 3 h及16日龄丁酸梭菌组回肠上皮细胞周围均呈现出荧光现象,表明丁酸梭菌能够定植于消化道上皮细胞。短链脂肪酸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在肉鸡回肠内容物中,试验组16日龄乙酸、丙酸、异丁酸、异戊酸和戊酸含量均极显著增加(P<0.01);21日龄丙酸、异戊酸和戊酸含量均极显著增加(P<0.01),乙酸、异丁酸和总短链脂肪酸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在盲肠内容物中,试验组16日龄肉鸡丁酸和戊酸含量均极显著增加(P<0.01),异戊酸和己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21日龄丁酸和异戊酸均极显著增加(P<0.01),乙酸、异丁酸、己酸和总短链脂肪酸均显著增加(P<0.05)。门水平上微生物种类分析发现,16日龄样本中厚壁菌门为优势菌群,丰度最高;21日龄样本中微生物种类增多,其中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优势菌群,丰度较高,16和21日龄试验组的优势菌群均高于对照组。物种丰度比例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6日龄试验组厌氧菌属的物种丰度比例显著增加(P<0.05),而去氟球菌属、丛毛单胞菌属、肠杆菌属等7种菌属的物种丰度比例显著降低(P<0.05);21日龄试验组铁杆菌属、毛球菌属等6种菌属的物种丰度比例显著增加(P<0.05),变形菌属、浮霉菌属、装甲菌门GP5的物种丰度属显著降低(P<0.05)。菌属差异分析结果显示,16日龄试验组起重要作用的微生物是布劳特氏菌属,对照组起重要作用的微生物是梭状芽孢杆菌属和未分类毛螺旋菌属;21日龄试验组起重要作用的微生物是未分类拟杆菌、毛球菌属、乳酸杆菌目、乳球菌属等,对照组起重要作用的微生物是诺兰克酸杆菌GP4、丛毛单胞菌科等。菌群蛋白功能丰度分析结果显示,16日龄试验组甲基受体趋化性蛋白、谷胱甘肽S-转移酶、氨基酸转移酶亚基A的丰度均高于对照组,21日龄试验组ECF亚家族RNA聚合酶δ-70因子、丙氨酸的丰度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丁酸梭菌可以在肉鸡回肠上皮细胞中定植;丁酸梭菌可增加肠道内容物中短链脂肪酸含量、微生物种类及有益菌属,提高物种丰度及功能蛋白丰度,从而促进肠道功能发挥。  相似文献   

12.
The effects of Clostridium butyricum on calcium and phosphorus metabolism and tibia indexes in broiler chickens were evaluated in this study.One hundred eighty 1-day-old healthy Arbor Acres broiler chickens were randomly allotted to three groups:the control group,antibiotic group and Clostridium butyricum group with six replicates per group and 10 chickens per replicate.The broilers in control group were fed with the basic diet,while the antibiotic group was fed with 5 mg/kg of flavomycin,75 mg/kg of aureomycin and 20 mg/kg of kitasamycin.Clostridium butyricum group was fed with 2.5×108 CFU/kg Clostridium butyricum in the basic diet for 42 days.The results showed that: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①the supplementation of Clostridium butyricum did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serum calcium and phosphorus level of broilers (P>0.05),and adding antibiotic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erum calcium level of 21-day-old broilers(P<0.05).②The addition of Clostridium butyricum increased tibia strength at 21-day-old (P<0.05),and phosphorus content of tibia at 42-day-old (P<0.01).③The supplementation of Clostridium butyricum extremely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phosphorus content in feces of 21-day-old broilers (P<0.01),and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ATB group (P>0.05).The supplementation of Clostridium butyricum increased calcium content (P<0.01) and phosphorus content (P<0.05) in feces of 42-day-old broilers.Based on the above results,adding 2.5×108 CFU/kg Clostridium butyricum could improve the tibia development,increase the absorp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alcium and phosphorus by broilers,and efficiently reduce the calcium and phosphorus excretion of 21-day-old broilers,but not for 42-day-old broilers.  相似文献   

13.
试验通过在基础日粮中添加丁酸梭菌,研究其对肉鸡钙磷代谢和胫骨指标的影响。选择1日龄180只健康AA肉鸡,随机分入3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6个重复,分别为对照组、抗生素组(ATB)和丁酸梭菌组(CB)。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ATB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5 mg/kg黄霉素、75 mg/kg金霉素和20 mg/kg吉他霉素,CB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5×108 CFU/kg丁酸梭菌,试验期42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①CB组肉鸡血清钙(Ca)、磷(P)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21日龄ATB组肉鸡血清钙含量显著提高(P<0.05);②21日龄CB组肉鸡胫骨强度显著提高(P<0.05);42日龄CB组肉鸡胫骨磷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③21日龄CB组肉鸡排泄物中磷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并与ATB组无显著差异;42日龄CB组肉鸡排泄物中钙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排泄物中磷含量显著提高(P<0.05)。综合上述结果,在AA肉鸡基础日粮中添加2.5×108 CFU/kg丁酸梭菌有利于改善肉鸡的胫骨发育,改善肉鸡对钙、磷的吸收利用,能有效降低21日龄肉鸡钙、磷排泄量,但并未降低42日龄肉鸡排泄物中钙、磷含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脂高果糖饮食对老年小鼠视网膜形态结构改变的影响。【方法】将12只4周龄的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饲养至12月龄后分成普通饮食组(ND)和高脂高果糖饮食组(HFHFD),每组6只,普通饮食组饲喂普通饲料,高脂高果糖饮食组饲喂高脂高果糖饲料,18月龄取眼球,左眼球用眼球固定液固定,右眼球冻存备用;采用HE染色法观察小鼠视网膜组织结构改变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小鼠视网膜组织中磷酸化乙酰辅酶A羧化酶(p-ACC)表达,采用免疫荧光(IF)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的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ing法检测p-ACC、p-AMPK、SREBP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与普通饮食组相比,高脂高果糖饮食组视网膜组织出现视杆和视椎层厚度不均匀,局部增生,延伸入外颗粒层,细胞排列疏松等现象;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普通饮食组相比,高脂高果糖饮食组p-ACC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普通饮食组相比,高脂高果糖饮食组SREBP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Western bloting结果显示,与普通饮食组相比,高脂高果糖饮食组p-AMPK和p-ACC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SREBP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高脂高果糖饮食可诱导老年小鼠视网膜病变,抑制AMPK的活化,降低p-ACC的表达,升高SREBP1的表达,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索高脂高果糖饮食影响视网膜结构改变的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探索了丁酸梭菌分离株的益生特性,旨在为其在仔猪日粮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常规方法分离丁酸梭菌并进行纯培养,经生化检测和16S rRNA基因测序,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采用活菌计数法和牛津杯法研究分离株培养上清对3种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分离株黏附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的特性及其对致病菌黏附细胞的抑制作用;采用细胞计数法研究分离株对IPEC-J2生长的影响;采用ELISA检测分离株处理细胞后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水平。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分离到一株丁酸梭菌。与对照组相比,丁酸梭菌培养上清对3种致病菌生长抑制效果均显著(P<0.05);丁酸梭菌可黏附于IPEC-J2,并且黏附效果最佳的感染复数(MOI)为50,最适处理时长为3 h;丁酸梭菌对3种致病菌黏附IPEC-J2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丁酸梭菌MOI为1、10和50时细胞生长正常、形态完好,MOI为100时IPEC-J2生长受到显著抑制,同时出现部分细胞死亡;MOI为1时细胞因子水平无差异,MOI为10、50和100时细胞因子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综上所述,本研究分离的一株丁酸梭菌具有较好的益生特性,为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生物素在蛋鸭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蛋鸭卵巢发育和胫骨性状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432羽健康、处于产蛋高峰期的福建龙岩山麻鸭随机分为6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2羽。采用小麦-豆粕型基础饲粮,生物素添加水平分别为0、0.05、0.10、0.15、0.20、0.25 mg/kg,试验期12周。于第12周,每个重复随机选取4枚蛋,以及2只试验鸭进行采血、屠宰取样,检测蛋品质、血液生化指标及卵巢发育和胫骨性状指标。【结果】(1)饲粮生物素添加水平对产蛋性能影响不显著(P>0.05)。(2)饲粮生物素添加水平为0.10 mg/kg时,蛋黄重量最低,显著低于0.05和0.20 mg/kg添加组(P<0.05);随饲粮生物素添加水平升高,蛋黄中胆固醇(CHO)含量呈现升高趋势(P<0.05)。与对照组相比,生物素添加水平为0.25 mg/kg时,蛋黄中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下降(P<0.05)。(3)饲粮生物素添加水平对蛋鸭血浆生化指标、卵巢发育指标及胫骨发育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饲粮中添加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健脾消导中药复方对6月龄西门塔尔牛×本地黄牛杂交犊牛(西杂牛)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参数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体重为193 kg±20 kg的西杂牛28头,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5%健脾消导中药复方,预试期7 d后连续饲喂90 d,于第91天晨饲前称重并采集瘤胃液和血液,测定瘤胃液短链脂肪酸和血清生理生化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平均日增重(ADG)显著增加(P<0.05),料重比(F/G)降低;瘤胃液pH、乙酸、丙酸、丁酸、总短链脂肪酸含量及乙酸/丙酸比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总胆固醇(CHO)含量升高;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和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胃泌素(GAS)、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胃动素(MTL)和生长激素(GH)含量虽有升高但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6月龄西杂牛的饲粮中添加健脾消导中药复方可以调节激素分泌、促进草料消化吸收、增强抗氧化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力,进而提升西杂牛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豫西黑猪营养成分及肉质性状在不同体重阶段的发育性变化规律。【方法】选取平均体重约为60、75、90、105、120 kg 5个体重阶段的豫西黑猪,每组5头,共25头,每组随机选取3头进行屠宰,公母随机。屠宰后取背最长肌测定眼肌面积、背膘厚、脂肪率、失水率、脂肪酸、氨基酸和胆固醇等指标,测定肌内脂肪含量、脂滴直径和脂滴数目,采集100 g腰大肌测定熟肉率。【结果】豫西黑猪在体重达到120 kg之前,随着屠宰活重的增加,眼肌面积、背膘厚、脂肪率、熟肉率、肌内脂肪含量、肉色、剪切力、脂滴数目和脂滴直径均随之增加。眼肌面积在105、120 kg时均极显著高于60、75 kg(P<0.01),显著高于90 kg(P<0.05);背膘厚在90、105、120 kg时均极显著高于60 kg(P<0.01);肌内脂肪含量在90、105、120 kg时均显著高于60、75 kg(P<0.05);脂滴直径和脂滴数目在75、90、105、120 kg时均显著高于60 kg(P<0.05);脂肪酸中饱和脂肪酸以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等为主,不饱和脂肪酸以棕榈油酸、油酸、亚油酸等为主,氨基酸种类丰富,组氨酸、酪氨酸、缬氨酸和异亮氨酸含量在120 kg时均显著高于105 kg(P<0.05)。体重与熟肉率、粗蛋白质、肉色、粗脂肪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P<0.01;P<0.05);肌内脂肪含量与大理石花纹、粗脂肪、肉色、脂滴直径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P<0.01;P<0.05)。【结论】屠宰活重在120 kg时,豫西黑猪肌内脂肪含量适中,大理石花纹丰富,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例适宜,鲜味氨基酸含量增加,胆固醇含量较低,肉色鲜嫩,胴体品质和肉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饲粮中添加地衣芽孢杆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常规、血清生化及抗炎抗氧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108头28日龄杜长大断奶仔猪,按体重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其余两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 g/kg地衣芽孢杆菌、1 g/kg解淀粉芽孢杆菌,试验期28 d。在试验第14和28天,空腹称重并计算采食量,每个重复选取2头仔猪,前腔静脉采血并用血细胞分析仪和试剂盒方法测定血常规及血清生化指标。【结果】各组断奶仔猪之间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解淀粉芽孢杆菌组断奶仔猪的腹泻率显著降低(P<0.05);地衣芽孢杆菌组和解淀粉芽孢杆菌组断奶仔猪第14天血液淋巴细胞百分含量均显著升高,白细胞介素-2(IL-2)、丙二醛含量及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解淀粉芽孢杆菌组断奶仔猪第14天血液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降低,血红蛋白含量显著升高,第28天血液中IL-2含量显著降低,总蛋白、球蛋白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饲粮中添加地衣芽孢杆菌或解淀粉芽孢杆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但能够改善仔猪血液指标,保护肝脏功能,且添加解淀粉芽孢杆菌还可以提高仔猪新陈代谢,降低仔猪腹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熟地黄多糖对环磷酰胺诱导的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为熟地黄多糖用于临床治疗免疫低下疾病或开发相关保健食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用36只昆明系小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免疫抑制模型组、黄芪多糖组及熟地黄多糖低、中、高(分别灌胃熟地黄多糖50、100、200 mg/kg)剂量组(PRRPL、PRRPM、PRRPH),每组6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腹腔注射80 mg/kg环磷酰胺,建立免疫抑制模型。造模后各组小鼠分别灌胃相应药物,1次/d,连续15 d,测定小鼠体重、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免疫器官系数、脾淋巴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血清细胞因子含量,观察脾脏和胸腺组织形态学、肠道派氏节数目等免疫指标。【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脾脏指数极显著升高(P<0.01),脾脏红髓、白髓界限不清,脾淋巴细胞数量减少;胸腺指数降低,皮质、髓质不清,结构破坏;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γ-干扰素(INF-γ)水平均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脾淋巴细胞滞留在G0/G1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