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研究旨在对夏季四层层叠式笼养密闭式鸭舍环境参数进行测定与分析,以期为蛋鸭层叠式笼养舍环境控制提供参考。分别以开启10台、12台和14台风机四层层叠式笼养密闭式鸭舍为研究对象,使用风速测定仪和红外式气体检测仪于每天6∶00~8∶00、12∶00~14∶00和18∶00~20∶00对鸭舍水平方向不同位置的环境质量参数(包括温度、相对湿度、CO_2浓度和风速)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夏季在采取纵向通风的模式下,四层层叠式笼养密闭式鸭舍平均温度为27.62℃、相对湿度为77.91%、CO_2浓度为483.81 mg/m~3、风速为1.47 m/s,不同测定点之间环境质量存在差异。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夏季鸭舍内温度与相对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CO_2浓度和风速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对湿度与CO_2浓度和风速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CO_2浓度与风速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由此可见四层层叠式笼养密闭式鸭舍内不同位置环境质量参数存在差异,综合考虑能耗及舍内环境参数对蛋鸭产蛋性能的影响,开启12台风机可以取得最佳的舍内环境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2.
为了比较规模化猪场中不同环境条件下仔猪环境参数和有害气体浓度,探索仔猪和哺乳母猪生长的适宜环境,试验对规模化猪场哺乳仔猪舍和保育舍内早、中、晚温度、湿度和猪舍内有害气体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哺乳仔猪舍温度、湿度均低于国家标准;两类猪舍空气环境中有害气体浓度均在国家标准范围内;哺乳仔猪舍各时间点CO_2、H_2S、NH_3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且浓度高于保育舍。说明该猪场部分环境参数不符合国家标准,且哺乳仔猪舍与保育舍中的有害气体在不同时间段的浓度不同。  相似文献   

3.
比较不同气候条件下不同通风方式对两层两列式网床鸭舍环境状况的影响。分别于寒冷(0~15℃),适宜(15~25℃)与炎热(25℃)气候时饲养肉鸭,每次采用自然、纵向、横向与混合4种通风方式,检测舍内温度、湿度、气压、风速、NH_3、CO_2、PM_(10)、PM_(2.5)、气载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及葡萄球菌的浓度变化。结果表明:寒冷气候时,3种机械通风较自然通风均可显著降低鸭舍内湿度,其中横向通风未显著降低舍温;3种气候条件下,采用纵向与混合通风方式时鸭舍内NH_3、CO_2浓度均为最低,其中纵向通风改善颗粒物与气载微生物浓度效果最佳。4种通风方式NH_3、CO_2浓度分别为1.1~3.7 mg/m~3、911~2 607 mg/m~3,PM_(10)与PM_(2.5)浓度分别为234~551μg/m~3、166~361μg/m~3,气载细菌总数为5.18~5.78 lg(CFU/m~3),其中大肠菌群占细菌总数比例2%。此外,湿度与PM_(10)、PM_(2.5)间,PM_(10)与气载细菌总数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纵向通风为两层两列式网床鸭舍最优通风模式。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传统肉种鸡舍内主要内环境参数时空分布规律,采用自动检测仪器开展舍内主要内环境参数监测,测定期内各环境参数平均值分别为:氨气5.98 mg/m3、二氧化碳1 485.51 mg/m3、硫化氢0.028 mg/m3,温度9.14℃,相对湿度84.54%。从时间上分布,早晚有害气体浓度都较高,与夜间封闭门窗保温有关;从水平分布上,环境参数除二氧化碳外,分布较为均匀;在垂直方向上,舍内有害气体浓度与温度均随测定高度的增加而上升。综合监测表明:传统肉种鸡舍内环境参数虽接近或低于国家相关标准,但均匀度较差,且受舍外环境影响较大,尤其是温度和相对湿度,生产中需要增加通风换气系统以及辅助加热装置。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寒冷季节半开放式蛋鸡舍采用侧风机横向通风对内环境参数的影响,试验利用环境检测箱监测了半开放式蛋鸡舍内外温度和舍内H2S、NH3浓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当鸡舍内温度低于20℃时,为减少鸡舍的温差并降低鸡舍有害气体浓度,可采用横向通风方式定时通风换气,使鸡舍内温差控制在2℃以内、有害气体浓度保持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北方寒冷地区有窗式羊舍环境质量状况,试验对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有窗式羊舍的舍内外温度、相对湿度、风速、有害气体浓度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舍内温度、相对湿度、风速、NH3和CO2浓度与舍外相比均差异显著(P0. 05)。夜间舍内风速和NH3浓度符合环境质量标准,温度过低,相对湿度和CO2含量过高;舍内温度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 05),NH3质量浓度和CO2质量浓度均与温湿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 05)。说明该羊舍夜间存在保温较差、通风量不足、饲养密度过大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蛋鸡舍侧墙进风口不同位置高度对蛋鸡舍内小环境的影响,以及合理改善蛋鸡舍内气流分布的均匀性,以我国北方最常见的侧窗进风、纵向通风蛋鸡舍为研究对象,选择A、B两栋仅安装高度不同侧墙进风小窗的蛋鸡舍,侧墙小窗规格一致(宽0.65 m、高0.23 m),安装高度分别为2.25 m、1.65 m,分别测试两栋舍内温热参数以及舍内空气环境质量。结果显示:A、B两栋蛋鸡舍内平均温、湿度之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但不同走道间温、湿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栋蛋鸡舍内测点风速、氨气平均浓度差异显著(P0.05);舍内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A栋蛋鸡舍内温湿度波动低于B舍,测点风速普遍大于B栋蛋鸡舍风速,有害气体浓度低于B舍。说明侧墙进风口位置高度不仅影响蛋鸡舍内温、湿度状况,而且影响舍内污染物的分布及排除。  相似文献   

8.
针对北京地区发酵床猪舍夏季热应激严重以及冬季通风不足的问题,试验在发酵床猪舍改造安装湿帘-风机负压通风降温系统,研究其对冬夏季节舍内热环境和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在舍外日平均温度33.7℃时,与对照舍相比,妊娠试验舍和育肥试验舍内日平均温度分别低3.0℃和2.8℃(P0.05),有效环境温度(EET)分别低10.0℃和9.8℃(P0.01),猪只处于舒适区域而对照舍猪只处于热应激水平;在高温时刻14:00,妊娠试验舍内发酵床表面温度、母猪的呼吸频率和皮肤温度比妊娠对照舍分别低2.9℃、17.2次/min和1.6℃(P0.05)。冬季在气温较高时段开启小风量风机短时间通风期间,试验舍内温度降低0.4~1.3℃,NH_3和CO_2浓度及细菌总数降低幅度分别为58.1%~71.2%、49.6%~53.5%和21.9%~36.0%;当舍内相对湿度75%时机械通风后舍内PM_(2.5)和PM_(10)降低幅度分别为12.3%~20.0%和11.3%~24.9%,当舍内相对湿度75%时机械通风会增加舍内的粉尘浓度。因此,发酵床猪舍使用湿帘-风机系统既能满足夏季降温通风的需要,还能在冬季潮湿环境中改善空气质量,但冬季在适宜的相对湿度条件下应控制较小的气流速度。  相似文献   

9.
笔者通过对比全环控鸡舍纵向通风与横向通风2种模式的通风效果,以及纵向通风模式开启不同数量风机对舍内风速、温度、降温速率、氨气含量的影响,发现横向通风效果更好,但纵向通风更节能环保;纵向通风风机开启数量越多,鸡舍内风速和温度变化越快,氨气含量越低;增加开启2台风机,风速和温度分别提高16.2%和52.3%,氨气含量降低一半。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选用不同的保育及育肥猪舍,通过分别控制保育及育肥舍日清粪次数、猪只日龄及清粪方式设计了4组试验,分别探究保育舍日清粪次数、猪只日龄及育肥舍日清粪次数、清粪方式对猪舍内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对NH3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保育舍的日清粪次数对温湿度及有害气体浓度影响没有显著差异,增加育肥舍的日清粪次数可以显著降低舍内NH3浓度,而清粪次数过于频繁也使得舍内CO2浓度上升;随着猪的日龄增长,舍内的温湿度及有害气体浓度均有所增加;采用不同清粪方式的育肥舍中,水冲粪尿沟的育肥舍内NH3浓度显著低于只冲粪沟的猪舍。因此在猪舍的粪污管理中要注意及时清理粪尿沟,随着猪只日龄增加适当加强舍内通风,维持冬季猪舍良好的生长环境需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该试验通过研究添加不同比例苜蓿草粉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性能以及免疫指标的影响,以探明育肥猪饲粮中苜蓿草粉的较优添加比例。【方法】 选取健康、平均体重(75.5±1.03)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120头,随机均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1个重复1栏。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组)、5%、10%、15%的苜蓿草粉进行饲喂试验,预试期7 d,正式期45 d。测定每头猪初始体重、终末体重及每栏日采食量;试验结束后,每栏随机抽取1头猪,通过前腔静脉采血10 mL,测定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指标及免疫球蛋白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降低(P<0.05),5%和10%苜蓿组料重比(F/G)无显著差异(P>0.05),而15%苜蓿组料重比显著提高(P<0.05);各试验组抗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5%苜蓿组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提高(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10%苜蓿组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 添加15%苜蓿草粉会显著提高育肥猪料重比,添加5%、10%苜蓿草粉能够提高抗氧化能力。推荐在育肥猪饲粮中苜蓿草粉添加量以5%~10%为宜。  相似文献   

12.
旨在研究冷季自然放牧与育肥的饲养模式对牦牛肉品质、营养品质的影响。为评价冷季短期育肥营养调控牦牛肉品质提供理论和数据参考。本研究选择体重相近((270±10)kg),健康无疾病的5周岁公牦牛共12头,随机分为放牧与舍饲育肥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同时进行传统全放牧饲养与全混合日粮(total mixed rations,TMR)舍饲饲养,试验周期120 d。育肥试验结束后对两组牦牛进行屠宰,并分别采集其背最长肌(longissimus dorsi,LD)、肱二头肌(biceps brachii,BB)、股二头肌(biceps femoris,BF)各500 g,用于测定肌肉肉品质(加工品质、食用品质)及营养成分。结果表明:1)经舍饲育肥后,牦牛3个部位肉色亮度值(L*)均有显著提高(P<0.05),但红度值(a*)显著降低(P<0.05)。LD失水率显著降低(P<0.05);BB以及BF失水率极显著降低(P<0.01);LD的蒸煮损失和剪切力极显著降低(P<0.01);BB和BF的蒸煮损失和剪切力显著降低(P<0.05)。2)舍饲育肥对不同部位牦牛肌肉中水分、蛋白质、脂肪、钙和磷的含量均存在极显著影响(P<0.01),但灰分含量仅在LD中存在极显著影响(P<0.01)。3)舍饲育肥对LD的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s,EAA)和非必需氨基酸(non-essential amino acids,NEAA)含量都存在显著影响(P<0.05),其余两个部位则影响不大(P>0.05),在3个部位的肌肉中,脂肪酸都为以C16:0、C18:0、C18:1N9C、C18:2N6C和C20:4N6为主,极显著降低了各部位肌肉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含量(P<0.01),极显著提高了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的含量(P<0.01),并降低了各部位n-6/n-3的比值。结果提示,与传统放牧相比,冷季育肥的饲养模式对于牦牛肉亮度和红度有一定影响,提高了牦牛肉的加工品质,降低了蒸煮损失,同时一般营养价值也高于放牧牦牛。育肥牦牛背最长肌氨基酸组成优于放牧牦牛,蛋白质品质更好,虽然育肥损失了一些肌肉中丰富、健康的脂肪酸,但提高了脂肪含量,对于牦牛肉的食用品质和嫩度有了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以发酵麸皮多糖、肉桂醛、丁香酚和辣椒油树脂为主的复合营养素对杜寒育肥羊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及血清指标的影响,以期为复合营养素在肉羊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择体重为(29.69±3.11)kg的36只2~3月龄杜寒杂交母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羊。对照组(CON)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Ⅰ和Ⅱ组分别饲喂添加2.5和5.0 g/kg复合营养素的试验饲粮。预试期14 d,正试期60 d。试验开始和结束当天晨饲前称重测定其生长性能指标,并采集血液样品测定血清生理生化、免疫与抗氧化能力等指标;在正试期第24~30和54~60天持续采集7 d粪样和饲料样,早晚各采集1次,用于测定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结果】 ①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育肥羊的终末重和平均日增重均显著增加(P<0.05),料重比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Ⅰ和Ⅱ组育肥羊干物质采食量均显著升高(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在第24~30天时,试验Ⅰ组育肥羊对干物质和有机物的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③饲粮中添加复合营养素对育肥羊血清生化各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结束时,试验Ⅰ和Ⅱ组育肥羊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试验Ⅱ组育肥羊血清中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和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试验Ⅰ组育肥羊血清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 饲粮中添加2.5 g/kg复合营养素能够增加育肥羊干物质采食量和表观消化率,并改善其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氧化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试验旨在研究1~28日龄乳鸽嗉囊中鸽乳粗蛋白质和矿物元素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取36对种鸽,每对种鸽哺育2只乳鸽,于乳鸽1、3、5、7、14、28日龄采集鸽乳,每个时间点6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乳鸽,在种鸽哺喂后通过挤压嗉囊的方式采集乳鸽嗉囊内鸽乳。分别在乳鸽1、7、14、21、28日龄时称重,并记录种鸽每周的采食量。【结果】 乳鸽体重随日龄增加呈显著的线性和二次增加(P<0.05),在1~21日龄乳鸽体重随日龄增加而增加(P<0.05),之后维持稳定。种鸽颗粒料和原粮以及总采食量随日龄增加呈显著的线性和二次增加(P<0.05),原粮和颗粒料采食量以及总采食量均于7日龄后显著增加(P<0.05),并在15~28日龄维持稳定。不同日龄鸽乳的粗蛋白质和矿物元素含量均有显著差异(P<0.05)。粗蛋白质含量随日龄增加呈显著的线性和二次减少(P<0.05),1~5日龄粗蛋白质含量维持稳定,在7日龄显著降低(P<0.05),在14~28日龄维持稳定。钙含量随日龄增加呈显著的线性增加(P<0.05),磷含量呈显著的线性减少(P<0.05),钙磷比呈显著的线性升高(P<0.05)。铜、锰、锌含量均随日龄增加呈显著的线性和二次增加(P<0.05)。铁含量随日龄增加呈显著的二次增加(P<0.05),铜、铁、锰、锌含量均在1~3日龄维持稳定,铜含量在5日龄显著增加(P<0.05),之后维持稳定,于14日龄显著增加(P<0.05),随后于28日龄显著降低(P<0.05)。铁、锌和锰含量均于5日龄显著增加(P<0.05),在5~28日龄维持稳定;硒含量随日龄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乳鸽在21日龄前生长速度快,21~28日龄乳鸽体重维持稳定,种鸽颗粒料和原粮采食量以及总采食量均随乳鸽日龄增加而增加。鸽乳中粗蛋白质和磷含量均随日龄增加而减少,而钙、铜、铁、锰、锌含量均随日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负压条件下向Modena稀释剂中添加不同浓度牛磺酸对长白公猪精子常温保存质量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期为猪精液保存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方法】 向Modena稀释剂中分别添加浓度为0(对照组)、1、5及10 mmol/L牛磺酸,各组精液在―0.04 Mpa条件下保存11 d。于第1、3、5、7、9及11天利用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系统(CASA)检测精子活力、活率、畸形率、平均路径速度(VAP)、曲线速度(VCL)及鞭打频率(BCF);利用试剂盒测定精液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H2O2含量。【结果】 在保存1~11 d期间,3个牛磺酸组猪精子的活力及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11天时5 mmol/L牛磺酸组猪精子畸形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自第3天开始,1、5及10 mmol/L牛磺酸组猪精子的VA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5 mmol/L牛磺酸组效果最佳;第11天时,5 mmol/L牛磺酸组猪精子的VCL、BCF均显著优于其他各组(P<0.05);牛磺酸可显著提升猪精子的T-AOC (P<0.05),但第11天时T-AOC较弱;第1~3天时,所有试验组间猪精子H2O2含量无显著差异,第5~11天时,3个牛磺酸组的H2O2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0.04 Mpa条件下,向Modena稀释剂中添加牛磺酸可以显著改善常温保存猪精液的质量参数与抗氧化性能,其中以5 mmol/L添加量最好,保存时间在9 d以内为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广西地区不同饲养模式下不同季节水牛奶霉菌毒素污染状况。【方法】 随机采集2020年10-11月(秋季)和2021年4月(春季)每季3种饲养模式(规模化、养殖合作社或养殖小区、散养)原料水牛奶样品各8个,共计48个样品,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水牛奶的霉菌毒素(黄曲霉毒素M1(AFM1)、赭曲霉毒素A (OTA)、HT-2毒素(HT-2)、T-2毒素(T-2)、α-玉米赤霉烯醇(α-ZEL)、玉米赤霉烯酮(ZEN)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污染状况。【结果】 在48个样品中,有16个样品(33.33%)检测出AFM1,养殖合作社或养殖小区模式检出率最高(43.75%),散养模式检出率最低(18.75%)。检出样品的AFM1含量均低于中国的国家限量标准0.5 μg/kg,其中2个样品(4.17%)超过欧盟限量标准(0.05 μg/kg)。原料水牛奶中HT-2、T-2、α-ZEL、ZEN和DON的成人每日最大容许摄入量(PMTDI)均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下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JECFA)设定值,原料水牛奶中OTA的成人每周耐受摄入量(PTWI)也低于JECFA设定值,且OTA含量均低于欧盟限量标准(<2 ng/mL)。与养殖合作社或养殖小区模式相比,散养和规模化模式生产的原料水牛奶中HT-2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规模化模式生产的原料水牛奶T-2含量显著低于散养模式(P<0.05)。原料水牛奶中秋季AFM1平均含量和超欧洲限量标准率高于春季,但春季AFM1的检出率高于秋季;3种饲养模式中,春秋两季散养模式样品中AFM1检出率均最低;秋季各养殖模式原料水牛奶中OTA和DON的平均含量均高于春季。【结论】 目前广西地区原料水牛奶质量在安全范围(AFM1含量低于0.5 μg/kg,HT-2、T-2、α-ZEL、ZEN和DON的成人PMTDI及OTA的成人PTWI均低于JECFA设定值),但多种霉菌毒素在水牛奶中均有检出,污染风险仍应引起人们的警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种鸽感染毛滴虫对乳鸽的危害,为鸽场毛滴虫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选择18对未感染和18对感染毛滴虫的种鸽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对种鸽哺育2只乳鸽,试验期28 d,统计乳鸽的死亡率、生长性能和胴体性能,以及免疫器官指数和抗体水平等生化指标。【结果】 试验组乳鸽的口腔毛滴虫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虫株数量随乳鸽日龄增长而增长;试验组乳鸽死亡率为26.9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乳鸽1~7日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出栏重和胴体性能无显著差异(P>0.05);毛滴虫可造成口腔黏膜、胸腺、肝脏和脾脏等组织出现明显病理损伤,血液中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升高(P<0.05),可溶性抗原CD8(sCD8)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综上,种鸽感染毛滴虫后可通过哺喂鸽乳的过程导致乳鸽感染,引起乳鸽肝脏和脾脏等组织出现明显病理损伤,免疫功能下降,死亡率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辣蓼黄酮正丁醇部位(N-butanol fraction of Polygonum hydropiper flavonoids, FNB)对猪伪狂犬病毒(Pseudoabies virus, PRV)体外感染猪肺泡巨噬细胞(3D4/2细胞)氧化应激相关因子的影响,旨在初步分析FNB的抗氧化效果。【方法】采用10-1至10-10浓度PRV体外感染猪肾细胞(PK15细胞),计算病毒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50);将3D4/2细胞分为BC组、DMSO组、PRV组、FNB 1、FNB2和FNB3组,BC组用DMEM培养液处理,其余各组用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MOI)=0.1 RPV处理,孵育2 h后,PRV组添加DMEM培养液,DMSO组及FNB1、FNB2、FNB3组分别添加0.05%DMSO及12.5、25、50μg/mL FNB的DMEM培养液。培养4、8、12、24 h后,分别收取各组细胞培养液上清和细胞,通过试剂盒测定细胞培养液上清中一氧化氮(NO)的含量、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独龙牛(Bos frontalis)和云岭牛初乳成分测定,揭示两牛种初乳成分的差异性。【方法】 采集独龙牛和云岭牛(年龄、胎次和饲养管理基本一致)分娩第1天初乳样品共45份,测定其乳蛋白、乳脂肪、乳糖、总固形物(TS)、非脂固形物(SNF)和乳尿素氮(MUN)含量及体细胞数(SCC)和冰点(FP),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独龙牛和云岭牛初乳成分差异。【结果】 独龙牛初乳中乳蛋白、乳脂肪、TS、SNF含量分别为16.77%、4.70%、27.82%和22.39%,比云岭牛的分别高28.11%(P<0.01)、5.38%(P>0.05)、22.45%(P<0.01)和26.93%(P<0.01);乳糖、MUN含量和SCC分别为2.98%、354.2 mg/L和35.73×104/mL,比云岭牛的分别低10.38%(P<0.05)、39.63%(P<0.01)和78.60%(P<0.01);FP为-0.5337 ℃,比云岭牛的高0.1383 ℃(P<0.01);乳脂蛋白比(FPR)为0.266,比云岭牛的低0.131(P>0.05)。【结论】 独龙牛和云岭牛分娩第1天的初乳成分存在较大差异,独龙牛初乳营养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研究初生机会猪(体重<1.20 kg)灌服不同水平牛至精油和初乳复合物(EC)对其生长性能、血清抗氧化及免疫指标的影响,为促进机会猪健康发展提供技术依据。【方法】 选择128头体况相近、胎次相近(2/3胎)的大长二元母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32头,所有母猪饲粮配方一致。对每组母猪所产仔猪中的机会猪在出生后分别灌服0 mL(对照组,CON)、2 mL(EC2组,1次灌服)、4 mL(EC4组,连续2 d灌服)和6 mL(EC6组,连续3 d灌服)牛至精油和初乳复合物。试验期从出生到断奶共21 d,试验期间记录所有仔猪的初生重和结束体重,用于计算机会猪的平均日增重(ADG),并在试验结束后采集机会猪血清用于测定抗氧化和免疫相关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初生机会猪灌服EC显著提高了断奶重和平均日增重(P<0.05),且各腹泻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EC4和EC6组死亡率显著降低(P<0.05);EC4组各腹泻指标和死亡率均显著低于EC2组(P<0.05)。EC6组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均显著低于CON组(P<0.05),球蛋白(GLB)、免疫球蛋白A(IgA)、IgG、IgM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显著高于CON和EC2组(P<0.05)。【结论】 初生机会猪灌服EC可提高其生长性能,且连续灌服2 d可显著减少腹泻和死亡;连续灌服3 d可提高免疫性能和抗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