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幼林病虫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林农间作对油茶幼林病虫害影响的情况,并制定相关的病虫害良好预防及控制的模式,针对油茶幼林当作所间作种植的大豆、金银花、花生3种作物不同间作模式对病虫害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试验、调查与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金银花、大豆及花生3种间作模式对油茶幼林病虫害的控制均有一定影响;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种间作模式中间作金银花达到的处理效果是最好的。3种间作模式均显著影响油茶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间作大豆是调控病虫害发生最适用的一种间作模式,利用这种间作模式可以有效地达到调控油茶幼林生态情况的目的,可促进种植作物经济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林农间作对油茶林病虫害的影响情况,从而确定病虫生态调控模式,在油茶幼林中分别间种金银花、大豆、花生3种作物,就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林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试验、调查与差异及回归分析。调查结果表明:3种间作模式对油茶炭疽病、油茶软腐病、油茶烟煤病以及油茶尺蠖、油茶毒蛾等油茶主要病虫害都有不同程度的控制作用。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3种间作处理的油茶林其油茶炭疽病的病情指数与纯林间的差异显著,其中,间作金银花处理的效果最好,防效达27.80%;3种间作处理的油茶林其油茶软腐病的病情指数与纯林间的差异不显著,防效都在10.00%左右;3种间作处理的油茶林其油茶烟煤病的病情指数与纯林间的差异也不显著,防效都在10.00%左右;间种花生、大豆的油茶林与其纯林的虫咬率间差异显著,防效分别为21.97%、20.33%。文中由此得出,3种间作模式对油茶主要病虫害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间作大豆是3种间作模式中最适用于调控油茶病虫害发生的间作模式,采用这种间作模式可以促进油茶幼林的生态调控,还可提高种植作物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为寻求油茶幼林林下经济作物高效间作模式,对花生、大豆、黄菊这3种经济作物进行油茶幼林林下间种试验,并对油茶幼树树体生长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油茶幼林林下间种均能有效促进油茶幼树树体的生长,其影响顺序分别为间种花生间种黄菊间种大豆,建议推广油茶幼林间种花生模式。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间作迷迭香对油茶幼林生长及病虫害的影响,结果表明:间种迷迭香对油茶幼林树高、冠幅生长影响不显著,但是显著促进了花芽的分化,比对照提高了29%;间种迷迭香能极显著(P0.01)降低油茶幼林虫害的发生程度,虫害指数减少了91.1%;效益分析表明,油茶幼林间种迷迭香平均年产值为29 250元/hm~2,平均年利润可达17 775元/hm~2。  相似文献   

5.
间种对油茶幼林生长的影响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黄豆、花生、红薯和烟叶4种农作物于油茶幼林内进行间作,研究不同间种模式对油茶幼树树体生长的影响,并对间种不同经济作物的油茶幼林林地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间种可促进油茶幼林的生长,其中间种黄豆效果最好,树高增加了0.11 m,地径增加了0.04 cm,冠幅增加了0.21 m~2,花芽数增加了20个/枝。间种可增加油茶幼林的经济效益,其中间种烟叶效益最高,经济产出为48 960元/hm~2。综合来看,油茶幼林间种的经济作物宜选择较矮小、具根瘤固氮菌的花生、黄豆。  相似文献   

6.
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幼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间种模式(间种黄豆、西瓜、花生、松苗和不间种)油茶幼林的生长量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得出,油茶新造林以间作花生和松苗较好,但是有间作植物的油茶林的成活率及生长量均低于未间作的油茶纯林。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须弥红豆杉幼树林无收入、抚育成本高的问题,进行了不同的间作模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效果较好的间作模式为“红豆杉-蚕豆-大豆”,能获得较大效益,间作植物的红豆杉幼林的树高生长高于未间作,且差异显著,依次为:红豆杉-蚕豆-大豆>红豆杉-蚕豆-不间作>红豆杉-不间作-大豆>未间作;而地径则小于未间作,对当年生最长枝及发新梢树无明显差异,须弥红豆杉幼树林进行豆类(大豆、蚕豆)间作经营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复合经营模式,可在适宜的区域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8.
不同间作对油茶生长量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春起对新引进油茶优良品种的不同间作方式(黄豆、花生、白术和未间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间作花生和黄豆对新造油茶幼林的生长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广西南丹县山口林场4种秃杉幼林间作模式(秃杉-旱谷、秃杉-小米、秃杉-玉米和秃杉纯林)的林木生长状况和经济效益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与秃杉纯林相比,秃杉幼林间作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林木生长,且增长作用随林龄增加而增大;但间作模式对秃杉幼林造林成活及保存率影响不大。(2)各间作模式较纯林相比均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不同间作模式2年内纯收益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秃杉-玉米秃杉-旱谷秃杉-小米。因此,在秃杉幼林地间种农作物可以有效地利用土地,促进秃杉幼林生长,提高林地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1994-1999年在板栗幼林内,进行4种不同海拔高度间作农作物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徂徕山区板栗幼林,以花生、大豆轮茬间作,可取得显著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兴安落叶松幼林合理间作模式,连续2年对造林当年和第2年的林地进行间作。结果表明:不同模式间兴安落叶松幼林树高和地径生长量差异均极显著,显著水平为0.0001。造林当年,生长量最大的间作模式是间作红小豆,树高和地径生长量分别达到59.49 cm和0.70 cm;造林第2年,生长量最大的间作模式是间作大豆,树高和地径生长量分别达到109.35 cm和1.77 cm。间作后净收入最大的作物是籽角瓜,造林当年为235.19元/667 m2,造林第2年为290.62元/667 m2。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浙江红花油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幼林空间利用率低的问题,并改善林地土壤、促进幼林健康生长,在庆元林场开展了浙江红花油茶间作旱稻、多花黄精为试验。结果表明:与浙江红花油茶清耕相比,浙江红花油茶+旱稻、浙江红花油茶+多花黄精间作经营的油茶株高、冠幅显著增加了51.2%~57.0%,52.7%~56.4%;2种间作经营模式的土壤含水率、非毛管孔隙度显著提高了17.7%~25.5%,21.1%~35.7%;土壤有机碳、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了18.4%~20.3%,36.2%~47.6%,29.2%~35.2%,24.8%~28.6%(P<0.05),经济效益增加了4倍。  相似文献   

13.
对核桃幼林采用3种不同的耕作方式进行试验观测,结果表明,耕作施肥并间作大豆的核桃幼林Ⅱ的土壤物理性状优于耕作不施肥间作玉米的核桃幼林Ⅲ和弃耕的核桃幼林Ⅰ;核桃幼林Ⅱ中的幼树单株平均地径、树高、冠幅、枝条数、花芽数、结果数均优于核桃幼林Ⅲ,显著大于核桃林Ⅰ。  相似文献   

14.
施肥是促进油茶生长的一种重要措施。该试验通过N、P、K 3种不同肥料类型、不同配方对3a油茶幼林和10 a油茶成龄进行正交施肥,共9种处理和1个对照,并采用多重比较法,对比了不同处理对幼龄油茶生理生长情况和成龄油茶结果量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配方施肥对油茶的生理生长和果实产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以6、7、8、9四种处理对幼龄油茶的生长影响最大;7、8、9三种处理对成龄油茶的结实产量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5.
对不同间种模式白木香幼林的生长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间作作物可有效提高幼林保存率;3种间作模式以间种花生的间作效果表现最好,其次是间种西瓜,最差的是间种番薯.  相似文献   

16.
我省杨树造林面积最大,特别是平原地区多为杨树.杂草对杨树幼林、特别是造林当年的幼树影响很大,如果不及时铲除,杂草丛生使苗木被压,容易产生病虫害,严重影响造林成活率及保存率.大面积杨树人工林传统用人工除草,耗时费力,成本高;而化学除草能灭除杂草于萌芽中.为了在杨树幼林使用和普及化学除草,我们进行了化学除草试验,筛选出几种除草剂品种及配方,可用于新植杨树幼林,并适合于间作大豆、玉米的杨树幼林.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比较了丘陵地区油茶单作、花生单作及油茶-花生间作三种种植模式下五种土壤酶(蔗糖酶、蛋白酶、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差异,并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油茶种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油茶生产中培肥和改良土壤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影响明显。与油茶单作相比,油茶-花生间作显著提高0~10 cm土层土壤蔗糖酶、蛋白酶、脲酶及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以及10~20 cm土层蔗糖酶活性;与花生单作相比,油茶-花生间作显著提高了0~10 cm土层土壤蛋白酶活性。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较高,特别是脲酶和酸性磷酸酶。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对蔗糖酶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有机质和速效磷是影响蛋白酶的主导因子,土壤全氮是影响脲酶的重要因素,土壤全氮和速效磷是直接影响酸性磷酸酶的重要因子。综合看来,与油茶单作相比,油茶-花生间作模式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酶活性,对提高土壤肥力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优良品种油茶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优良品种油茶杂优闽1进行引种栽培,林地套种大豆、木薯、地瓜等农作物,能促进油茶幼林生长.结果表明,油茶苗木栽培之后,苗木成活率可达98.6%.油茶林木经过3年的经营管理,抚育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树木生长迅速,林木生长良好.3年的油茶树木平均树高1.05m,冠幅1.22m.  相似文献   

19.
油茶幼林不同套种模式与综合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提高油茶林经营的综合效益,对油茶幼林不同套种模式进行了3年对比试验,对油茶苗定植成活率,幼苗地径、树高、分枝和冠幅的生长量,以及各年度的经济效益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油茶-花生为最佳套种模式,其次是油茶-花生、西瓜、花生轮作套种模式,再次是油茶-黄豆和油茶-紫薯套种模式,这几种套种模式可以因地制宜的推广。  相似文献   

20.
为建立油茶雾化扦插育苗模式,解决油茶扦插育苗生产的季节限制问题,对油茶雾化扦插育苗模式的喷雾时间进行了优化,观察分析了该模式下的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并进行了有效的防治。结果表明:不同间隔喷雾时间对油茶扦插成活率和生根率影响显著,其中间隔5min和10min的效果均较好,且差异不显著;但不同间隔喷雾时间对油茶穗条的混合生根率影响不大。油茶根腐病是周年油茶扦插育苗模式最为常见的病害,周年发生,生根后每隔15d浇灌一次800倍液的多菌灵+绿邦98溶液,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油茶扦插育苗极易发生的虫害为小绿叶蝉,育苗过程中建议每隔30d喷打一次10%吡虫啉1000倍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