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旱稻具有省水,省时,省工等优点,需水量仅是水稻的1/4,且管理容易,具有广泛的种植适宜性。总结了沿淮地区旱稻高产栽培新技术,包括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整地、大田管理、微肥应用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节水抗旱稻在淮河流域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以“小麦+节水抗旱稻”取代“小麦+玉米”的“玉改稻”种植模式受到农民欢迎,表现明显的省工、稳产和增效作用。后续需要注意进一步改良品种耐直播性状、选择适宜耕地、优化栽培技术,特别是做好杂草控制和及时补水抗旱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北京郊区陆续有乡镇开始规模种植旱稻。通过查阅文献和访问调查等方式,对北京地区种植旱稻的规模布局、发展模式、品种应用、栽培技术、产量水平、产品销售、融合开发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北京旱稻的种植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在种植发展旱稻的过程中存在品种引进不规范、良种良法缺配套、产品认知不够高、三产融合不深入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引导合理布局、规范引种丰富品类、开展研究配套技术、三产融合创新发展、打造品牌突出特色等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北京地区旱稻的种植和发展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安徽凤阳县旱稻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旱稻生产存在一定误区、旱稻种植存在一定风险;提出了旱稻种植风险的化解对策:找准适宜区域、选准适宜品种、掌握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出熟期适宜、抗逆性好、产量高、米质优,综合表现突出,适合沿淮流域推广种植的节水抗旱稻新品种,以期指导广大农民科学种植管理,从而提高节水抗旱稻种植效益。根据沿淮流域节水抗旱稻生产实际,近两年引进了11个节水抗旱稻新品种进行对比筛选试验,从品种生育特性、主要经济性状、主要农艺性状、产量与田间自然发病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从而筛选出适合沿淮流域种植的优质、高产、多抗节水抗旱稻新品种。试验结果表明,“旱优650”、“旱两优8200”的产量较高、农艺性状、抗性等综合性状表现较好,适宜在沿淮流域推广种植。初步筛选出了适宜沿淮流域种植耐旱、抗病虫、高产节水抗旱稻新品种。为提升节水抗旱稻增产潜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以巴西旱稻艾巴9号为对照,对旱稻502、旱稻10号等5个品种进行小区比较试验。结果表明,5个品种的产量都明显高于对照,为3847.5~5497.5kg/hm2,比对照增加6.6%~52.2%,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以旱稻502、旱稻10号的增产幅度最高。通过对经济性状、农艺性状等进行考查,旱稻502、旱稻10、旱稻65号在田林县高寒山区表现为丰产性优、抗性强,适宜大面积推广种植;中旱3号、旱稻277表现为丰产性较低,抗性较差,不适宜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市节水抗旱稻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作为水稻的一种新型栽培方式,在种植户中掌握适宜栽培技术不足,本文以广西省桂林市全州县节水抗旱稻种植为例,从节水抗旱稻旱种旱管栽培生产地环境、整地、品种、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收获、档案管理等方面探讨节水抗旱稻栽培技术,为节水抗旱稻的生产提供技术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黄淮地区时稻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旱稻 ,也称陆稻 ,是一种能够在近似旱地生态条件下生长发育的特殊稻类。它适宜于低洼易涝旱地、雨水较多的山地及水源不足或能源紧缺的稻区种植。近年来 ,黄淮流域旱稻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但由于过去对旱稻品种改良和栽培技术研究不够 ,旱稻的单产较低 ,影响了农民收益。为此 ,现将我们研究的旱稻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1 选用优良品种根据 2 0 0 0年国家旱稻联合区域试验和河南省旱稻产量鉴定试验结果 ,适宜黄淮各地种植的旱稻品种有郑旱 2号、旱稻 5 0 2、郑旱 96 7、济旱97- 1 5、旱稻 2 77和巴西陆稻等。2 种子处理2 .1 晒种播种前选…  相似文献   

9.
旱稻是水稻长期驯化演变形成的一种生态类型,主要分布在夏季雨水稳定但缺乏灌溉条件的旱地、山坡地。目前,全世界旱稻种植面积约 1 900 万 hm2,约占水稻栽培总面积的 12.7%。旱稻在我国具有丰富的资源和悠久的种植历史,在国内不同稻作区均有分布。农业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其中水稻种植过程中需要建立较长时期的水层,排放的温室气体约占农业的 16%。而旱稻种植在减少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光温条件和降雨量总体相对平衡,广东各生态区以双季水稻种植为主,旱稻发展相对滞后。随着农村劳动力减少、水资源短缺,以及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的不断发生,广东乃至华南稻作区对旱稻品种的需求逐年增加。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旱稻抗旱机制、品种培育及配套技术研究进展,对广东旱稻研究和种植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广东旱稻研究的建议,以期为广东旱稻品种的分子育种、低碳栽培技术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当前旱稻栽培面积扩张很快,说明种植旱稻的好处很多。尤其旱稻能提升中低产地区单位面积产量和粮食质量,可以说旱稻是缺水稻区和低洼易涝地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最佳作物。但是,为什么过去旱稻一直没有发展呢?一是草害问题难解决,无法种植旱稻,因草害严重减产或绝收;二是人们对旱稻需水问题存在误区,认为旱稻就像旱作物一样种植,往往遇到干旱不灌溉浇水,造成减产或绝收。  相似文献   

11.
霍邱有大量的低洼滩涂耕地,适宜种植旱稻。为引进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较好的旱稻新品种(组合),开展了不同旱稻品种对比试验,初步筛选出适合霍邱种植的绿旱3号、绿旱优1号、旱优88旱稻新品种。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桂林市节水抗旱稻种植面积不断增加。节水抗旱稻作为栽培稻品种的一种新类型,应掌握其适宜栽培技术。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节水抗旱稻种植为例,从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整地、适期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收获、生产档案管理等方面介绍了节水抗旱稻旱种旱管栽培技术,以期为节水抗旱稻的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旱稻直播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旱稻,1999年度在我县试种成功,开创了我县种植旱稻的先河。虽然,前些年有过种植,由于品种生育期长,产量低,有的甚至不能抽穗结实,在我县没有发展起来,这几年绝迹。今年县农业局引进的旱稻一号、旱稻277、巴西陆稻在我县袁家庄、许家湖镇等五个乡镇示范200亩,获得成功,经市农业局、县科委等部门组织联合验收、测产,平均单产达437公斤,高产地块达563公斤,较种植夏玉米经济效益提高了一倍以上。现把旱稻直播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总结了旱稻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与处理、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内容,以期为旱稻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水资源日益匮乏,湖北省发展旱稻种植已迫在眉睫。阐述了湖北省发展旱稻生产的意义,介绍了湖北省的旱稻种植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湖北省发展旱稻生产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先锋农业     
旱稻———二十一世纪新粮源 (连载三)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下)中国农业大学(原北京农业大学)北方稻作研究室经多年研究培育出一批高产、优质旱稻新品系“旱稻2号”、“8号”、“10号”、“65号”、“277”、“297”、“502”等。经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多年多点试种、示范表现抗旱性强 ,丰产潜力较大 ,品质优良 ,适于全国多区域不同茬口种植。现已在北京、河北、山东、山西、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四川等省扩大生产示范。其主要特点表现为 :一、抗旱性强旱直播可持续忍耐干旱天气 ,一般苗期20天~40天…  相似文献   

17.
节水抗旱稻结合了水稻高产优质和旱稻节水抗旱特性,具有省工、省时、节水、抗旱等特点,符合现代农业的绿色发展需求。为进一步推广种植节水抗旱稻,现对节水抗旱稻品种优势和营销策略进行分析,并针对节水抗旱稻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节水抗旱稻市场营销的对策与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旱稻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选用耐旱、早熟、抗倒、优质高产的旱稻新品种可供选择种植的旱稻新品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国外引进的品种 ,如巴西陆稻等 ;另一类是国内培育的品种 ,如北京 2 77、2 97等。这些品种的耐旱性 ,丰产性 ,米质 ,成熟期 ,抗倒性等差别较大。夏季种植旱稻应选用耐旱性好 ,早熟 ,高产 ,优质 ,抗倒的品种 ,根据示范种植结果 ,北京 2 77和巴西陆稻两个品种表现突出 ,可供选择种植。2 选好茬口 ,力争早播旱稻夏季种植时间不能太晚 ,一般不要迟于 6月 1 5日 ,尽可能早播。一般选择油菜茬、大蒜茬、小麦茬或蔬菜茬口为宜。小麦茬要注意抢收抢种。3…  相似文献   

19.
旱稻是一种能够适应较为干旱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农作物,它对水分的需求量不如水稻那样高,只要有少许的水分,便能使其得到生长,也可称之为陆稻。所以较为适合在新疆地区种植。文章为促进旱稻在新疆阿勒泰地区推广、种植,对旱稻的播种栽培以及田间管理等措施提出了探讨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节水抗旱稻在湖南的发展前景与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节水抗旱稻以较强的耐旱性、丰产性,对轻简栽培和机械化生产的适应性,成为棉田改种和水资源不足稻田的高效种植选择。国内多家育种单位培育的一系列节水抗旱稻品种,但湖南省内尚未有育成品种或栽培技术研究。为此,提出了选育和引进适应湖南省栽培的节水抗旱稻品种、研究推广配套的栽培技术规范,提高农民种植效益的技术策略,即:加强节水抗旱稻新品种引进筛选,加强节水抗旱稻新品种选育,加强节水抗旱稻种植技术研究与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