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实验组大鳞副泥鳅分别体腔注射5、10、20 g/L和40 g/L豆薯多糖溶液(0.2 m L/尾),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0.8%Na Cl溶液,在实验开始后第7、14、21 d和28 d,取样测定5个处理组的红细胞总数(RBC)和白细胞总数(WBC),血清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SZ)活性和补体C3含量;并在实验开始后第7 d,从每个处理组中随机采取大鳞副泥鳅15尾,每尾体腔注射1×108 CFU/m L的嗜水气单胞菌悬液0.1 m L,记录接种7 d后各组鱼的累积死亡率,然后计算免疫保护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注射适量的豆薯多糖能显著增加大鳞副泥鳅的RBC和WBC(P0.05),显著增强血清ACP、AKP、LSZ活性和补体C3含量(P0.05);明显增强大鳞副泥鳅对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抵抗力。综合考虑各因素,以体腔注射10 g/L剂量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2.
茯苓多糖对刺参体腔液中免疫因子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水煎煮法提取茯苓多糖,苯酚-硫酸法测得茯苓多糖的含量为50.57%。利用分光光度技术,分析茯苓多糖对刺参体腔液中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SZ)、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补体C3含量的影响。试验组向各组刺参体腔内分别注射质量浓度为0.6、1和1.4mg/mL的茯苓多糖溶液500μL。在注射免疫增强剂后第2、4和6天,检测AKP、LSZ和SOD活性及补体C3含量。结果显示,注射后6d内,试验组刺参体腔液中LSZ活性、SOD活性、补体C3含量及AKP活性分别在第4、4、4和6天达到最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分别为对照组的5.5倍、1.2倍、2.6倍和1.5倍。注射0.3mg茯苓多糖的刺参AKP和LSZ活性高于另外2组,注射0.5mg茯苓多糖的刺参SOD活性和补体C3含量高于另外2组。研究结果表明:茯苓多糖能提高刺参的非特异性免疫水平,可作为刺参免疫增强剂使用,有成为刺参饲料添加剂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拉萨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youughusbaudi)幼鱼免疫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择健康、大小均匀、已驯化完全、体重(22.42±0.56) g的拉萨裸裂尻鱼幼鱼54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各组试验鱼分别投喂蛋白质水平为20%、25%、30%、35%、40%、45%的等脂等能饲料。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1) 30%、35%蛋白质水平组的体重增长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2)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拉萨裸裂尻鱼幼鱼的血清和肝脏的免疫和抗氧化指标有显著影响(P0.05)。血清溶菌酶(LSZ)、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以及肝脏ACP、AKP、SOD、CAT活性均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肝脏丙二醛(MDA)含量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呈先降低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其中,血清或肝脏免疫酶LZM、ACP、AKP活性和抗氧化酶CAT、SOD活性及血清IgM含量均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0%或35%时最高,肝脏MDA含量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5%之后趋于稳定。综合考虑生长、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经多项式回归分析得出,(22.42±0.56) g拉萨裸裂尻鱼幼鱼人工配合饲料的适宜蛋白质水平为30.43%~33.88%。  相似文献   

4.
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5%复方中草药,饲喂山女鳟、白点鲑、亚东鲑,并分别于第0、7、14、21、28 d检测其肝脏中丙二醛(MDA)含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总抗氧化能力(T-AOC)、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活力、一氧化氮(NO)浓度、溶菌酶(LSZ)含量,以研究复方中草药对山女鳟、白点鲑、亚东鲑肝脏抗氧化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表明,山女鳟肝脏中,T-SOD活力7 d时显著高于其他时间段(P0.05),AKP活力7 d时显著高于0、21、28 d(P0.05),NO含量和LSZ含量7 d时显著高于其他时间段(P0.05)。白点鲑肝脏中,T-SOD、CAT、T-AOC活力14 d时显著高于0 d(P0.05),ACP活力呈现升高后降低的趋势,7 d时升至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时间段(P0.05)。亚东鲑肝脏中,T-SOD和T-AOC活力14 d时显著高于0 d(P0.05),MDA含量14 d时显著低于其他时间段(P0.05),AKP活力21 d时显著高于其他时间段(P0.05);ACP活力7、14 d时显著高于其他时间段P0.05),NO含量和LSZ含量14 d时显著高于0 d(P0.05)。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鱼诺卡氏菌全肽聚糖(WPG)对鱼类的免疫效应,应用1%鱼诺卡氏菌WPG溶液对乌鳢进行腹腔注射,在注射后第0、1、2、3、4、5、6、7、8天对乌鳢血液、黏液、肝脏、头肾组织进行取样,测定血细胞吞噬指数(PI)、血清替代途径补体活力(ACH50)以及组织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SZ)活力等非特异性免疫相关指标。同法等量注射0.7%灭菌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此外,通过攻毒试验测定鱼诺卡氏菌WPG对感染鱼诺卡氏菌乌鳢的免疫保护效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红细胞和白细胞PI及血清ACH50在注射后第1天就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并分别在注射后第2天、第2天和第1天达到峰值,峰值分别为2.45%、3.64%和306.67 unit/mL。试验组血清中LSZ和AKP活力分别从注射后第3天和第4天开始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血清中ACP和SOD活力则在注射后第1~7天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注射鱼诺卡氏菌WPG后,黏液、肝脏、头肾中ACP活力均有升高现象,达峰值时间分别为第2天、第4天、第7天;黏液和头肾中AKP活力在各时间点均无显著变化(P>0.05),肝脏中AKP活力仅在第3天、第4天出现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肝脏和头肾中SOD活力在各时间点均无显著变化(P>0.05),而黏液中SOD活力在各时间点均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黏液和肝脏中LSZ活力在第1天就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在第2天均达峰值,而头肾LSZ活力呈现逐渐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仅在第5天表现出显著升高(P<0.05)。鱼诺卡氏菌攻毒试验结果显示,鱼诺卡氏菌WPG腹腔注射免疫7、21、35 d后对乌鳢的保护率分别为35%、55%、60%。以上结果说明,鱼诺卡氏菌WPG对乌鳢血细胞PI、血清ACH50及组织中ACP、AKP、SOD、LSZ活力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但调节作用的强弱存在组织差异性;鱼诺卡氏菌WPG腹腔注射免疫21 d以上对乌鳢诺卡氏菌病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评价了不同水平的肠膜蛋白替代鱼粉对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幼鱼的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用大鳞副泥鳅幼鱼[初始体质量(0.45±0.05)g]1,08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0尾鱼。基础饲料(粗蛋白39.64%、粗脂肪6.93%)中鱼粉的添加量为52.8%,试验组采用肠膜蛋白分别替代20%、40%、60%、80%和100%的鱼粉,养殖时间为56d。结果表明:肠膜蛋白替代鱼粉的比例从20%增加到100%,对大鳞副泥鳅幼鱼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系数(FCR)则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P40组达到最小(1.63),而P80和P100组饲料系数呈明显上升趋势,并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P80和P100组幼鱼成活率较鱼粉组和低比例替代组显著下降(P0.05)。肝胰脏及前肠蛋白酶活性均随肠膜蛋白替代水平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均在P60组达到最高,分别为16,185.9μg/(g·min)和4,93.1μg/(g·min)(P0.05),除与P80组差异不显著外(P0.05),显著高于其余各试验组(P0.05)。肠膜蛋白替代水平对泥鳅后肠蛋白酶活性无明显影响(P0.05);随肠膜蛋白替代水平的升高,肝胰脏、前肠及后肠脂肪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均在P60组达到最高(分别为1.35μg/(g·min)、1.66μg/(g·min)和0.44μg/(g·min),肝胰脏和前肠脂肪酶活性除与P80组差异不显著外(P0.05),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随着肠膜蛋白替代水平的升高,肝胰脏和前肠淀粉酶活性呈先下降后逐渐趋于稳定的趋势,而后肠淀粉酶活性则呈先上升后逐渐趋于稳定的趋势。随着肠膜蛋白替代水平的增加,试验鱼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逐步上升趋势,P80和P100组SOD活性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肠膜蛋白替代对大鳞副泥鳅幼鱼的生长性能没有显著影响,但60%以上的替代水平影响泥鳅幼鱼的饲料效率和成活率。但对肝胰脏和肠道消化酶,及对肝脏抗氧化机能的研究,未发现肠膜蛋白替代与其活性的变化的显著相关性,具体原因需要进一步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7.
为建立环磷酰胺诱导的中华绒螯蟹免疫抑制试验模型,以10 mg/kg体质量的环磷酰胺对试验组中华绒螯蟹进行体腔注射,每隔5 d注射1次,共注射3次,对照组注射等量的氯化钠注射液,试验组与对照组均投喂基础饲料。自最后一次注射环磷酰胺的次日开始,将试验组分为自然恢复组和竹笋多糖调节组2个组,分别投喂基础饲料和含2 g/kg竹笋多糖的饲料,对照组则继续投喂基础饲料。在竹笋多糖调节试验开始的第0天(最后一次注射环磷酰胺的次日)、第3天、第6天和第12天,采样测定中华绒螯蟹血清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肝胰腺总抗氧化能力(T-AOC)与丙二醛(MDA)含量,以考察竹笋多糖对免疫抑制中华绒螯蟹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2 g/kg饲料的竹笋多糖能显著提高环磷酰胺诱导的免疫抑制中华绒螯蟹的血清ACP、AKP、SOD和POD活性及肝胰腺的T-AOC,降低肝胰腺MDA含量(P0.05)。由此表明,竹笋多糖能增强免疫抑制中华绒螯蟹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可作为中华绒螯蟹的免疫增强剂和饲料添加剂。  相似文献   

8.
分别以0(对照)、50、100和200 mg/kg体质量的剂量将恩诺沙星拌入基础饲料,制成颗粒饲料投喂中华绒螯蟹7 d,在试验开始后第1、第4和第7天,分别采样测定中华绒螯蟹血清过氧化物酶(POD)、溶菌酶(LSZ)、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并在试验开始后第7天,以0.2亿CFU/kg体质量的剂量,体腔注射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CL99920菌株,记录接种7 d后中华绒鳌蟹的累计病死率。结果表明:50 mg/kg组中华绒螯蟹在大多数采样时间点的血清POD、LSZ、AKP和AC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100 mg/kg组中华绒螯蟹的血清POD、LSZ及ACP活性,200 mg/kg组的POD、LSZ、AKP及ACP活性均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转变,其中,200 mg/kg组在试验开始后第7天,上述4个免疫指标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嗜水气单胞菌攻毒后50 mg/kg组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100和200 mg/kg组的病死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200 mg/kg组的病死率高于对照组20%。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配合饲料和血液对菲牛蛭水蛭素活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用配合饲料和血液对菲牛蛭进行60 d的养殖,测定和分析这两种投喂方式下菲牛蛭水蛭素活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情况。结果显示:配合饲料组水蛭素活性略低于血液组,差异性不显著(P>0.05);肠道组织中,配合饲料组溶菌酶(LSZ)活性显著低于血液组(P<0.05),而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高于血液组(P<0.05);嗉囊组织中,配合饲料组LSZ活性稍低于血液组,而AKP和ACP稍高于血液组,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菲牛蛭摄食配合饲料,水蛭素活性未受影响;在AKP和ACP方面能达到或超过血液饲养水平,但对菲牛蛭的LSZ活性有一定的下降。  相似文献   

10.
以鱼粉基础料和30%豆粕饲料为对照,向鱼粉基础料中添加0.1%~0.9%大豆皂甙,在室内循环系统中养殖异育银鲫(Allogynogenetic silver crucian carp)(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Cyprinus carpio ♂)70 d,分析测定了鱼体血清和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粘液溶菌酶(LSZ)、血清和肝胰脏丙氨酸转氨酸(ALT)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酸(AST)活力、血清血糖(GLU)、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CH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结果表明:①摄食含大豆皂甙饲料的异育银鲫血清SOD活力较2个对照组高,血清血糖含量较低.②各试验组肝胰脏SOD活力、LSZ活力、血清脂质成分、血清和肝胰脏ALT和AST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大豆皂甙对异育银鲫的非特异性免疫防御力有促进作用,对肝胰脏功能和血清生化指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注射不同剂量的小肽对刺参体腔液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抗病力的影响。各试验组(0.2 mg组、0.4 mg组、0.6 mg组)分别注射浓度为0.4、0.8、1.2 mg/mL的小肽溶液500μL/只,对照组注射等体积无菌过滤海水。在注射后第2、4和7天,检测刺参体内ACP、AKP和SOD活性。结果表明,试验组刺参体腔液中ACP(0.4 mg组)、AKP(0.4 mg组)活性及SOD(0.6 mg组)活性分别在第4、4、7天达到最高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显著(P<0.05),分别为对照组的2.6、2.3、1.9倍。攻毒试验结果证实,各试验组均产生了一定的免疫保护率,0.4 mg组最大,达33.3%。结果提示,小肽作为饲料添加剂能够提高刺参的非特异性免疫水平,且注射量为0.4 mg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旨在研究在高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蛋白酶和有机酸盐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免疫酶和消化酶的影响。实验采用2×2完全随机设计,在基础饲料(对照组,D)中分别添加175 mg/kg的蛋白酶(P)、325 mg/kg有机酸盐(OA)和175mg/kg蛋白酶+325 mg/kg有机酸盐(P+OA),配制成4种等氮等能的饲料。选择初始体重为(0.33±0.02)g的虾苗64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虾,实验期9W。结果表明:蛋白酶、有机酸盐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有显著影响(P0.05),对成活率影响不显著(P0.05)。饲料中添加蛋白酶显著提高血清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酚氧化酶(PO)活性(P0.05);添加有机酸盐对血清中AKP、ACP及T-SOD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对血清PO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凡纳滨对虾血清AKP、ACP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对血清T-SOD和PO活性影响不显著(P0.05)。饲料中添加蛋白酶对凡纳滨对虾的肝胰脏中的AKP、ACP及T-SOD的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添加的有机酸盐对ACP及T-SOD的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对AKP的活性影响不显著(P0.05);两者的交互作用对T-SOD的活性影响显著(P0.05),对AKP及ACP的活性影响不显著(P0.05)。饲料中添加蛋白酶或有机酸盐都对凡纳滨对虾的肝胰脏中胰蛋白酶、脂肪酶及淀粉酶的活性影响显著(P0.05);两者的交互作用对胰蛋白酶的活性影响显著(P0.05),对脂肪酶及淀粉酶的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本实验结果表明:在高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蛋白酶,有机酸盐能够提高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免疫酶、消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鸡血藤醇提物对黄颡鱼抗氧化能力、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力的影响,选取健康1龄全雄黄颡鱼720尾,初始体重为(35.25±1.63)g,初始体长为(14.07±0.24)cm,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分别投喂添加0、0.04%、0.08%、0.16%、0.32%和0.64%鸡血藤醇提物的等氮等能饲料,依次标记为T1~T6组,并以T1组为对照组。饲养60 d后测定黄颡鱼各组织(鳃、脑、头肾、中肾、肝胰脏、脾脏)及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与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一氧化氮(NO)含量,以及肝胰脏及血清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活性与血清中补体3(C3)、免疫球蛋白(IgM)、白蛋白(ALB)含量。饲养试验结束后,通过注射嗜水气单胞菌进行攻毒,计算攻毒7 d后的累积死亡率和免疫保护率。结果显示:添加0.16%~0.32%鸡血藤醇提物能显著提高黄颡鱼各组织及血清中SOD、CAT、GSH-Px活性与GSH含量以及血清中C3和ALB含量(P0.05),并能显著降低黄颡鱼各组织及血清中M DA含量(P0.05);GOT和GPT活性在肝胰脏中随着鸡血藤醇提物添加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二者在血清中呈相反的趋势;各组血清中IgM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肝胰脏、血清、头肾中NO含量随着鸡血藤醇提物添加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鳃、脑中NO含量则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脾脏和中肾中NO含量不随鸡血藤醇提物添加量的变化而显著变化(P0.05);攻毒试验中,饲料中添加0.16%~0.32%鸡血藤醇提物能显著降低攻毒7 d后的累积死亡率(P0.05),并有效提高免疫保护率。由此得出,综合抗氧化能力、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力,黄颡鱼饲料中鸡血藤醇提物的适宜添加量为0.16%~0.32%。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草鱼肝脏对高脂饲料的代谢调控机理,试验研究了连续12周投喂含8.1%脂肪的饲料对草鱼血清生化指标、肝胰脏生化指标及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C1)mRNA表达的影响。将120尾平均体重为(15.0±2.4)g的健康草鱼随机为高脂组和基础组,分别投喂含8.1%脂肪的高脂饲料和4.6%脂肪的基础饲料,并在试验的第4、8、12周检测草鱼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含量及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以及肝胰脏中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试验第12周,制作病理切片观察肝胰脏组织形态,并应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肝胰脏ACC1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试验期间,高脂组草鱼肝细胞出现损伤,并随投喂时间的延长而加重;高脂组草鱼血清中AST、ALT活性及TG、CHO含量以及肝胰脏中MDA含量均随投喂时间的延长而显著或极显著上升(P<0.05或P<0.01),而肝胰脏中SOD和CAT活性则随投喂时间的延长而显著或极显著下降(P<0.05或P<0.01)。在试验第12周,高脂组草鱼血清中AST、ALT活性及TG、CHO含量以及肝胰脏中MDA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基础组(P<0.05或P<0.01),而肝胰脏中SOD和CAT活性则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基础组(P<0.05或P<0.01);与基础组相比,高脂组草鱼肝胰脏ACC1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由此得出,高脂饲料的连续投喂升高了草鱼的血脂水平,并使草鱼肝胰脏出现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高脂饲料降低草鱼抗氧化能力以及促进肝脏脂肪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15.
在基础饲料中以新型蝇蛆蛋白饲料替代基础饲料中20%、40%、60%、80%、100%的鱼粉,制成6种等氮等能的饲料(分别记为Ⅰ、Ⅱ、Ⅲ、Ⅳ、Ⅴ组,Ⅵ为对照组),饲养泥鳅50 d,通过比较各饲料组泥鳅的生长性能和抗氧化指标,研究新型蝇蛆蛋白饲料替代鱼粉对泥鳅生长性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新型蝇蛆蛋白饲料比例的增加,泥鳅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呈先上升后逐渐平稳的趋势,其中Ⅲ组达到最大值,并显著高于Ⅵ组(P<0.05)。新型蝇蛆蛋白饲料替代不同比例鱼粉对泥鳅肌肉的常规成分并无显著影响(P>0.05)。Ⅱ和Ⅲ组血清和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溶菌酶(LZM)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Ⅱ和Ⅲ组血清和肝胰脏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泥鳅配合饲料中新型蝇蛆蛋白饲料替代鱼粉的比例为60%时能提高泥鳅的生长性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鳞副泥鳅幼鱼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0.15±0.01)g的大鳞副泥鳅幼鱼1 62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90尾鱼,分别投喂脂肪水平为2.50%、4.49%、6.48%、8.47%、10.46%和12.45%的试验饲料,养殖时间为60 d。结果表明:大鳞副泥鳅幼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在饲料脂肪水平为8.47%时最高,为4.99%/d,除与10.46%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显著高于其余各试验组(P0.05);饲料系数(FCR)在饲料脂肪水平为8.47%时最低,为1.09,除与10.46%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显著低于其余各试验组(P0.05)。通过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可知,大鳞副泥鳅幼鱼SGR、FCR最优时饲料脂肪水平分别为9.18%、9.00%。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大鳞副泥鳅幼鱼肝胰脏及前肠蛋白酶、脂肪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均在8.47%组达到最高值,除与10.46%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显著高于其余各试验组(P0.05);肝胰脏和前肠淀粉酶的活性则呈先下降后逐渐趋于稳定的趋势。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均在8.47%组达到最高值,除与10.46%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显著高于其余各试验组(P0.05)。由此得出,适宜的饲料脂肪水平可促进大鳞副泥鳅幼鱼的生长,提高其蛋白酶与脂肪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大鳞副泥鳅幼鱼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其饲料的适宜脂肪水平为8.47%~10.46%。  相似文献   

17.
CpG寡脱氧核苷酸对中华绒螯蟹3种血清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每千克体重1、5、25μg的剂量,对中华绒螯蟹分别注射“人最适免疫刺激序列(ODN-2006)”和“鱼合适免疫刺激序列(ODN-1670)”,在注射开始之前(即第0d)和注射后的第1、3、5、8d采集血清,对血清溶菌酶(LSZ)、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剂量为每千克体重5、25μgODN-2006能使血清ACP和ALP活性显著增加(P<0.05),但对LSZ活性没有显著影响;与此同时,剂量为每千克体重5、25μgODN-1670对3种酶活性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由此表明,ODN-1670和ODN-2006能增强中华绒螯蟹的免疫功能,可作为甲壳动物潜在的免疫增强剂加以研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研究小肽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体成分、非特异性免疫力及抗病力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0.5%、1.0%、2.0%、4.0%和6.0%的小肽,共配制6种试验饲料,分别命名为S0、S0.5、S1.0、S2.0、S4.0、S6.0。选取初始体重为(0.19±0.01)g的凡纳滨对虾幼虾,随机分为6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饲养试验持续56 d。结果表明:各添加小肽组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蛋白质效率(PE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FCR)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对虾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中,酚氧化物酶(PO)活性在S1.0和S2.0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S0.5和S1.0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在S1.0和S2.0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碱性磷酸酶(AKP)和溶菌酶(LSZ)活性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丙二醛(MDA)含量在S4.0和S6.0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肝胰腺中,LSZ活性在S0.5、S2.0和S4.0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S6.0组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OD活性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ACP活性在S0.5和S1.0组较高,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AKP活性在S4.0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DA含量在各小肽添加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S4.0组还显著低于S6.0组(P0.05)。通过哈维氏弧菌攻毒试验发现,小肽添加量为0.5%~4.0%的组凡纳滨对虾幼虾攻毒7 d后的累积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小肽添加量为6.0%的组则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1.0%~2.0%的小肽可促进凡纳滨对虾幼虾的生长,提高其非特异性免疫力及抗病力。  相似文献   

19.
半胱胺对草鱼酮体代谢、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草鱼鱼种腹腔注射半胱胺(Cys—teamine)的测定结果表明:注射后3h,鱼体肝、胰脏酮体生成量达最大值,比对照组增加357%。注射后5h,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GPT)、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GOT)、碱性磷酸酶(AKP)活性达最高值,此时肝、胰脏GPT、GOT和AKP活性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86%、58.8%、110%。肌肉GOT、GPT和AKP活性比对照组增加了34.8%、33.3%、58.56%。AKP活性11h恢复到正常水平,GPT、GOT活性恢复正常水平时间较长。一次性注射半胱胺0.375~1.500mg/kg BW。草鱼肝、胰脏和肌肉的酮体生成量和AKP活性和肝胰脏的GOT、GFT活性均比对照组显著增加,肌肉中GOT、GPT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分别以0(对照)、50、100和200 mg/kg体质量的剂量将皮质醇拌入基础饲料,制成颗粒饲料投喂中华绒螯蟹7d,在试验开始后第1天、第4天和第7天,分别采样测定中华绒螯蟹血清酚氧化酶(PO)、过氧化物酶(POD)、溶菌酶(LSZ)、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并在试验开始后第7天,以0.2 CFU/kg体质量的剂量,体腔注射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CL99920菌株,记录接种7d后中华绒螯蟹的累计病死率.结果表明:对中华绒螯蟹饲喂50、100和200 mg/kg体质量剂量的皮质醇7d后,3个试验组的血清AK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100和200 mg/kg组的血清LSZ和ACP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3个试验组的血清PO和POD活性亦显著低于对照组;嗜水气单胞菌攻毒后,3个试验组的病死率均高于对照组,以200 mg/kg组的病死率最高,高出对照组26.6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