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作为农业大省,黑龙江省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不容忽视.为此,首次选取国际比较的方法计算了2006年黑龙江省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为88.5万之多;同时,对采用国际标准结构比较法估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优劣进行了分析,此方法可通过统一标准估算农业剩余劳动力,但是不能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未来值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
张帆  王福林  吴昌友  张勇 《农机化研究》2013,35(6):48-50,54
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日益凸显,合理、准确预测未来几年的种植业劳动力需求是估算剩余劳动力的基础,且对发展农业生产和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为此,首先建立了劳动力需求关系模型,运用专家预测法对大庆市未来10年的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进行预测,用S曲线的趋势外推预测方法对机械化程度进行预测,并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估算了劳均可负担耕地面积.最后,得到未来10年大庆市种植业劳动力的需求量,以期对大庆市的农业经济发展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了辽源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的基础上,指出辽源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的条件已基本具备.强调解决好辽源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是关系到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并提出了辽源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甘肃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有较大比例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劳务输出在现在或将来都是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在分析甘肃农村劳务输出背景的基础上,对甘肃农村劳务输出进行市场供求分析。针对全国的大环境,分析了劳务输出的前景,并提出了“面对市场、发展重点”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东宁  惠宁 《农机化研究》2006,(11):8-10,21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巨大压力。为此,分别从宏观政策和微观经济两个角度运用经济学的有关原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负面影响。最后,通过经济学分析得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关键是促进农业技术创新。同时,应引起社会各界给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高度的关注和理性的思考,并为合理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献策献力。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呈明显加快趋势。统计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劳动力增长进入一个高峰期,中国各县市级城镇及农村人口占11亿多,占人口总数的90%。2004年国务院下达专门文件,在全国开展“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阳光工程培训基地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学到在城镇谋取职业的一技之长,从而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和稳定工作。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科学引导、合理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只有真正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才能确保十八大提出的“双倍增”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培养大量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大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转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文中首先分析了当前职业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接着提出了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必须进行的几项改革,最后则提出了“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要注重提高和转化并举”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随着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农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新形势,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路是,按照“围绕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农机,面向社会,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  相似文献   

10.
开封市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述了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问题,浅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必然将大量土地集中在农业生产能手中。要达到规模化经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必须加大对农业机械的投入力度,全面提高农机化水平。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1.
李兴  王健 《农业工程》2013,3(3):142-145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村产生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乡村旅游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场所,代表了我国现代农业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该文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出发,根据乡村旅游的调研资料展现的主要特征,将乡村旅游分为6大类。兼论分析不同阶段的乡村旅游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效应,通过案例剖析说明开展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王山松 《农业工程》2021,11(4):63-67
“十三五”时期,为了响应国家“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的大政方针,结合北京市秸秆禁烧、发展生态农业的政策要求,大兴区根据本地区农业发展现状,提出了区块化农林废弃物机械化综合治理新模式。探索通过机械化技术手段解决农林废弃物无害化利用新的高效路径,出台农林废弃物机械化处理办法并实施。“十三五”期末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以上,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村整洁,农民受益”的工作目标,为进一步提升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支撑,为“三农”工作者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十一五"期间,吉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推动力。"十二五"时期,吉林省农机化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必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突出重点,转变发展方式,扎实推进农机化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意义,并针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提出多渠道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途径和办法。  相似文献   

15.
“十五”节水灌溉发展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阐述了节水灌溉的概念和内涵,结合水资源现状分析了我国发展节水灌溉的必要性,并根据我国农业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了“十五”期间节水灌溉发展中存在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实用节水产品少、思想存在误区、灌区管理不善、缺乏激励机制和忽略生态环境等问题,最后探讨了“十一五”期间节水灌溉发展的适宜对策。  相似文献   

16.
易门县"十五"农业综合开发以改造中低产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优化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扶持优势农产品基地和龙头企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回顾和总结"十五"农业综合开发成功经验,对于推进"十一五"农业综合开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无线传感网络在节水灌溉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农田灌区范围广、数据量大、实时传输难的特点,提出在节水灌溉控制系统中利用无线传感网络传送农作物需水信息,该方案解决了灌区信息实时传输的问题。根据农田灌区的具体情况,结合无线传感网络的特点,设计了一个切实可行的灌区无线传感网络系统,系统中解决了网络结构、节点定位、路由和能量监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刘艳  徐辉 《湖南农机》2007,(5):57-58
近年来,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幅呈连年下降趋势,其根源就是我国落后的粗放式的农业生产方式无法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容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发展更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就成为了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为此需要用循环经济的运作规律来防治农业点源和面源污染;要以农业循环经济引导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引导资源耗费型农业向资源循环利用型农业转化;加快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的步伐,培植农业循环经济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