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甬优13号强化栽培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籼粳杂交组合甬优13号在单季强化栽培条件下具有超强的分集能力,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稳定,插种密植规格为30.0cm×20.0cm~33.3cm的各处理(密度为0.67万~1.11万丛/667m2),以30.0cm×33.3cm(密度为0.67万丛/667m2)处理产量最高,但处理间产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水稻超稀植栽培丛插基数与插秧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研究了稻作超稀植栽培下 ,丛插基数和插秧密度对产量诸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 :超稀植时 ,插秧密度对分蘖率、结实率的影响不显著 ,而插秧基数成为增产的限制性因子 ;丛插基数和插秧密度具有密切的互补性 ,插秧密度 2 9 7cm× 19 8cm ,丛插基数为 1株 /穴的处理更有利于产量的增加 ;插秧密度相同而行株距有差异的两组处理相比 ,宽行距的处理更能协调群体的光能利用和改善通风能力 ,从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选取龙垦201为试验材料,以氮肥不同施入量和不同插秧密度两个因素为切入点,将不同施氮量6kg/亩、10kg/亩、14kg/亩,插秧规格30cm×12cm、30cm×10cm、每穴3、5、7株等因子进行随机组合,共设18个处理,通过对分蘖、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测定,结果显示穴株数与单株分蘖数成反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分蘖呈增加趋势,千粒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处理14(氮肥施用量10kg/亩,插秧规格30cm×12cm,每穴5株)产量最高,处理3(氮肥施用量6kg/亩,插秧规格30cm×10cm,每穴7株)产量最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新型叶面肥YZS和GZS在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组合喷施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方法]设置2个处理,处理(1)是先在分蘖期喷施YZS 750 g/hm~2,然后在孕穗期喷施GZS 750 g/hm~2;处理(2)是在处理(1)基础上,在水稻齐穗期再喷施GZS 750 g/hm~2,研究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水稻分蘖期喷施GZS 10 d后观察发现,2个处理水稻株高分别为86.5和86.3 cm,而对照株高为88.3 cm,差异极显著;根长分别为12.1和12.3 cm,对照为11.4 cm,差异显著,且处理根系数量多于对照。收获前2 d测产结果表明,2个处理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与对照无显著差异;2个处理结实率分别为82.72%和83.96%,对照仅为74.85%,差异显著;2个处理千粒重分别为24.77和25.80 g,对照为24.13 g,差异显著;2个处理理论产量分别为11 471.85、10 531.35 kg/hm~2,对照仅为9 662.4 kg/hm~2,差异显著。[结论]YZS对水稻株高有抑制作用,但对根系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种处理均显著提高水稻产量,齐穗期喷施GZS可明显增加千粒重,增产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杂交稻甬优2638连作栽培密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杂交组合甬优2638连作栽培中进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插种密度为21.45万~32.10万丛/hm2各处理中,以32.10万丛/hm2处理产量最高,但处理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甘蔗组培苗假植成活率,2011年进行了不同生根粉浓度、不同浸泡时间处理组合对甘蔗组培苗移栽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生根粉浓度、不同浸泡时间处理组合对甘蔗组培苗假植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处理4和处理7的表现最好,其成活率分别为95.4%、94.5%。处理4的根长比CK长1.3cm,平均根数比CK多2.7根/株,苗高比CK高1.3cm,叶长比CK长11.7cm,叶片数比CK多1.3片/株。  相似文献   

7.
为促进优良藤苗的生长,采用L9(34)正交设计开展施肥试验,探讨其对小省藤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组合的地径、苗高、叶片数和冠幅分别为0.28~0.51 cm、13.5~16.9 cm、1.5~3.4片/株和11.8~16.7 cm,处理组合间呈现极显著或显著差异(P0.01或P0.05);正交9个处理组合的4个指标均极显著地优于对照(P0.01),遮阴90%与施3 g/株过磷酸钙和0.7 g/株尿素生长最优。遮阴是影响苗高和叶片数的主导因子(RARCRB),影响地径和冠幅的主导因子则是尿素(RCRARB),即小省藤对遮阴和N肥的需求较高。  相似文献   

8.
在黑河上游祁连山北坡高寒退化草地,应用Ripley''s K函数检测种间格局控制关系的技术方法,按狼毒个体分枝数设置Ⅰ级株丛(1-10枝)、Ⅱ级株丛(11-20枝)、Ⅲ级株丛(21-30枝)、Ⅳ级株丛(31-40枝)、V级株丛(40以上)5个株丛,研究了各株丛之间的格局控制关系和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Ⅲ和Ⅳ级狼毒株丛对其他狼毒株丛有一定的格局控制作用,尤其是Ⅳ级狼毒株丛对其他狼毒株丛格局控制的程度和尺度最大;Ⅳ级狼毒株丛在20cm尺度内和Ⅰ、Ⅱ以及Ⅴ级狼毒株丛表现出正关联,Ⅲ级狼毒株丛在0-10cm尺度上和Ⅰ级狼毒株丛表现为正关联.狼毒种群中两个形体大小越相近的株丛之间存在格局控制关系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尤其是在种群内处于劣势地位或受其他株丛格局控制的株丛之间存在格局控制关系的可能性更小,Ⅳ级狼毒株丛表现出较强的格局控制作用,同时对其他狼毒个体有保护作用,在种群内具有重要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9.
大豆高油品种黑农41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9个试验处理研究,结果表明,高油大豆品种黑农41不同处理组合效果差异显著。窄行密植处理组合多数优于垄作处理,不同窄行密植处理组合差异显著,具有增产、提高油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以窄行处理组合3效果最好,基本模式为行距28cm、保苗36万株/hm2、施磷酸二铵50kg/hm2、尿素5kg/hm2、生物钾15kg/hm2,获得产量4085.8kg/hm2,增加经济效益2580.9元/hm2,为黑农41高产优质节本高效栽培技术的最佳农艺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窄冠速生刺槐在惠水山区的培育技术,进行了插根育苗密度试验和幼林施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窄冠速生刺槐最适宜的育苗密度是17株/m2(20 cm×30 cm),其次是22株/m2(15 cm×30 cm),最差50株/m2(10 cm×20 cm);幼林生长第1年最优的施肥组合方式为尿素25 g/株、氯化钾40 g/株。  相似文献   

11.
阔叶箬竹分株繁殖和埋鞭繁殖技术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扩大阔叶箬竹种群数量和栽培范围,对阔叶箬竹繁殖方法进行了研究。测量了分株繁殖和埋鞭繁殖2种方法下的生长指标变化并比较分析了2种繁殖方式。结果表明,采用分株方法繁殖时,秆数对阔叶箬竹的成活率、新竹高度、叶片数、叶长、叶宽和出笋数都有显著性影响。采用3秆·丛-1的分株繁殖方式相比1秆·丛-1和5秆·丛-1成活率更高,植株生长状况更好。采用埋鞭方法繁殖时,鞭长对阔叶箬竹的成活率和新竹高度有显著性影响,而对其叶片数、叶长、叶宽以及出笋数没有显著性影响。采用10 cm鞭段长度的埋鞭繁殖方式相比5 cm和20 cm鞭段长度成活率更高,植株生长状况更好。相同养护条件下,埋鞭繁殖成活率稍高于分株繁殖,而分株繁殖的竹苗比埋鞭繁殖的株高更高并且出笋数也更多。这些数据可为今后阔叶箬竹的产业化生产提供重要的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夏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于山东省德州市黄河涯村设置肥料施于地表(TT)、单侧单层施肥深度10 cm(UST10)、单侧单层施肥深度18 cm(UST18)、单侧2层施肥深度10 cm+18 cm(UTT10/18)、单侧3层施肥深度10 cm+18 cm+25 cm(UTT10/18/25)、农民常规种植(CK) 6个施肥处理,研究大田条件下不同施肥方式对夏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在各施肥处理中,UTT10/18施肥处理的株高、叶面积、干物质重等指标在玉米生长发育的前期与其他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在玉米生长发育后期UTT10/18施肥处理长势旺,株高、叶面积、干物质重等指标显著优于其他处理; UTT10/18施肥处理的产量分别较TT、UST10、UST18、UTT10/18/25、CK施肥处理提高18.6%、10.2%、6.5%、13. 6%、9.6%。[结论]UTT10/18(单侧2层施肥深度10 cm+18 cm)施肥处理,能够显著促进玉米植株后期生长发育,进而提高玉米产量。UTT10/18施肥方式对于提高玉米产量、保证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株行距配置对机采棉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分析机采棉适宜的种植方式。【方法】在同一密度(18×104株/hm2)下设置3种株行距配置方式:一膜三行(76 cm+76 cm+76 cm等行距,株距7 cm);一膜四行(76 cm +66 cm +10 cm +76 cm,平均行距57 cm,株距10 cm);一膜六行(66 cm +10 cm,平均行距38 cm,株距14.6 cm),分析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棉花农艺性状、叶面积指数、棉铃时空分布、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一膜三行模式下的棉花株高、果枝始节高度均优于其他模式;叶面积指数在盛铃期达到峰值,其中一膜三行处理叶面积指数较一膜四行、一膜六行处理分别高出11.57%、4.50%。产量以一膜三行处理最高,为6 269.46 kg/hm2,较一膜四行、一膜六行分别高出4.06%、4.85%,各处理间棉花纤维品质基本无差异。【结论】一膜三行等行距种植模式更适合作为机采棉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塔额盆地红花种植密度对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以期获得最佳种植密度,为塔额盆地红花种植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单因素密度梯度试验,3次重复,12个小区,小区净面积14 m2,走道50 cm;设置4个密度处理:M1(400 020株/hm2)处理,株行距(25+10)cm; M2(333 350株/hm2)处理,株行距(30+10)cm; M3(250 770株/hm2)处理,株行距(40+10)cm; M4(200 910株/hm2)处理,株行距(50+10)cm。[结果]不同密度水平显著影响花丝及籽粒产量,均表现为随着密度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以M2处理产量最高,分别为272.25、2 295.9 kg/hm2,且明显高于其他密度处理,4个处理产量均表现为M2>M1>...  相似文献   

15.
以有髯鸢尾1A(印度首领×白与蓝)继代5次组培苗为试验材料,以MS+2. 0 mg/L 6-BA+0. 5 mg/L IBA为基本培养基,分别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多效唑(PP_(333))、比久(B9)、矮壮素(CCC)、脱落酸(ABA)、甘露醇、山梨醇,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研究不同药剂及其质量浓度对组培苗离体保存的影响,并应用隶属函数法对各药剂浓度的保存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6种药剂对有髯鸢尾1A组培苗的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同一药剂不同浓度间指标的差异不同,分别添加PP_(333)、B9、甘露醇、山梨醇时,不同质量浓度处理的组培苗存活率均为100%;分别添加CCC、ABA时,不同质量浓度的组培苗存活率差异明显。当PP_(333)为8. 0 mg/L及16. 0 mg/L、CCC为20. 0 mg/L及40. 0 mg/L、甘露醇为30. 0 g/L及40. 0 g/L、山梨醇为30. 0 g/L时,株丛黄叶率均为0;当CCC为5. 0 mg/L时,株丛增殖倍数最高,为5. 8倍;当PP_(333)为1. 0 mg/L时,株高最大,为10. 5 cm。综合考虑,PP_(333)、B9、CCC、ABA和甘露醇、山梨醇的最适质量浓度分别为8. 0、15. 0、40. 0、4. 0 mg/L和40. 0、30. 0 g/L。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有髯鸢尾1A组培苗种质离体保存的最佳处理为甘露醇40. 0 g/L,培养至120 d时,其株丛存活率为100%,无黄叶现象,增殖倍数为2. 9,株高为2. 6 cm。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赤霉素(GA_3)对甘蔗实生苗产量性状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GA_3处理8个甘蔗实生苗组合,观察并测定处理后甘蔗丛有效茎数、株高、茎径、锤度等指标。[结果]对甘蔗实生苗叶片喷施不同浓度GA_3后,丛有效茎数、株高和茎径差异显著,锤度没有明显变化。GA_3处理能显著提高甘蔗实生苗产量,但对提高糖分无显著作用。[结论]该研究可为甘蔗育种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市各县区在黄芪种植上播种季节、株行距常有不同,一般以秋(11月或12月)栽、株行距10 cm×20 cm(株距10 cm,行距20 cm)较多。从本试验应用不同株行距、播期处理种植结果看,株行距三密15 cm×15 cm和一稀15 cm×25 cm的处理收获鲜根茎产量最高;株行距15 cm×20 cm的处理收获一二级成品鲜根茎量最高,经济效益显著,它的一二级鲜重占比和效益分别为78%和2.5万元/hm2,比生产常规效益增加1 995元/hm2。4月播期的处理净增鲜根茎量最高,经济效益非常显著,它的净增产量和效益分别为8 691.3 kg/hm2和5.4万元/hm2。因此,综合分析生产上应用株行距15 cm×20 cm处理,4月播期栽培黄芪较好。  相似文献   

18.
不同培育措施对浙江楠容器苗生长和根系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1年生苗木的苗高、地径、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根系形态为测定指标,对浙江楠容器育苗适宜的基质配方、容器规格、缓释肥量和育苗密度等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容器规格对除地径外的其他性状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而缓释肥量对所有性状无显著影响;基质配方和育苗密度仅分别对苗高、根冠比有显著、极显著影响;主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叶片数和苗高有显著、极显著影响。各性状在组合处理间的差异分析及多重比较显示,10 cm×20 cm容器规格显著或极显著优于4.5 cm×10 cm容器规格。以苗高、总干物质量、叶面积和根长等4个性状指标为浙江楠容器苗培育措施的选择指标,结合生产与造林成本,可选用V(泥炭)∶V(蛭石)=6∶4的基质配方、10 cm×20 cm的容器规格、2.5 kg/m3的缓释肥量、100株/m2育苗密度的组合培育措施。  相似文献   

19.
对矮嵩草及其株丛在不同放牧强度下分蘖数、分株数、生殖枝数以及株丛面积的变化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适度放牧有利于分株数的增加,而放牧过重或过轻不能刺激分株的形成。长期轻度放牧有利于矮嵩草的分蘖,放牧5 a后各株丛平均生殖分蘖数在不同放牧强度间均无显著差异。放牧过重,大株丛的分蘖数显著下降,放牧强度对大株丛生殖生长的影响小,第6年时中度放牧大株丛的分株数和面积显著大于其他处理;第3年时重度放牧中株丛的分株数显著增加,中株丛的生殖生长对放牧强度的响应不敏感,其面积在较长期轻度放牧时增加明显;放牧条件下小株丛的分株数显著增加,小株丛营养枝受放牧强度的影响较小,第6年时生殖枝数和面积均显著增加,放牧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不同处理组合及试验因素的水平对马尾松幼苗生长的影响,为马尾松苗木培育提供最佳基质配方。【方法】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分别以不同基质采用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GA3和GGR)对马尾松移栽幼苗进行蘸根处理。【结果】120d时平均地径和苗高分别为0.99~1.40mm、5.0~8.2cm,150d时平均地径、苗高、一级侧根数、根直径、地下和地上生物量鲜重分别为1.16~1.65mm、5.2~9.3cm、4.1~6.9条/株、1.22~1.89mm、0.327~0.809g条/株和0.343~1.467g条/株。处理组合间测定的所有指标具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差异。【结论】基质是影响幼苗生长的主导因子,60%黄泥加30%有机肥和10%椰糠的基质极显著地促进马尾松苗木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