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泽涛 《食用菌》2012,(2):31-32
绿霉又称木霉,是食用菌栽培中极为常见、致病力强、为害最严重的竞争性杂菌,主要是与食用菌争夺养分和生长空间并分泌出毒素毒害菌丝及子实体。几乎所有的食用菌在不同生产阶段都会受到绿霉侵染,每年都有大量的培养料和食用菌子实体因受到侵害而损失。下面介绍它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2.
刘文华  孙艳霞 《食用菌》2012,(4):57-57,77
在食用菌制种过程中,经常因为杂菌污染而成品率低,有的甚至会全部报废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另外,在一批菌种出现一定比例的污染状况时即使剩余菌种能够用于生产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人们常把杂菌称为食用菌的"克星"。下面介绍菌种制培中的几类常见的杂菌及预防措施。1几种杂菌1.1细菌菌落多为白色,无色或蓝色,粘液状;常见包围食用菌接种点,使食用菌菌丝不能扩展,菌落形态特征与酵  相似文献   

3.
比较了5种杀菌剂施保功、库力班、克霉灵、多菌灵和H2O2对食用菌生产中5种常见污染霉菌总状毛霉、黑根霉、绿色木霉、黑曲霉和青霉孢子萌发或菌丝生长及对栽培平菇苏研7号杂菌污染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H2O2对该5种霉菌孢子的萌发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EC50和EC90均很低,分别在0.24%-1.61mg/L和1.09-2.89mg/L,但对杂菌菌丝没有抑制作用。H2O2对食用菌菌丝生长、出菇和菇产量没有影响,可有效抑制杂菌污染,且易分解无残毒,是高效无公害食用菌防杂药剂。  相似文献   

4.
郭永生 《食用菌》1992,14(6):36-37
木霉菌Trichoderma spp.,是分布广,发生普遍、为害多种食用菌的杂菌.它不仅繁殖快,生命力强,与食用菌争夺养分,而且还能产生毒素抑制食用菌菌丝生长,甚至导致子实体死亡.木霉一旦大量发生,再次侵染就很难防治.在目前还没有理想的化学药剂和防治方法的情况下,从木霉的生长条件及其发生规律出发来寻找防治方法很有必要,笔者以平菇为试材,经三年试验,取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常见杂菌主要症状:木霉又称绿霉,是食用菌栽培中极为常见、致病力强、为害最大的一种杂菌,几乎所有的食用菌在不同生产阶段都会受到侵染。食用菌受木霉侵染后,先产生白色棉絮状菌丝,并向四周扩展呈浅绿色,最后转为深绿色的粉状物。菌丝受害后呈褐色,死亡,子实体受害后先在柄部出现褐色水渍状病斑,逐渐扩展到菌盖呈褐色凹陷,菌盖表面出现绿色霉层,最后整个菇体腐烂。  相似文献   

6.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食用菌产业已逐步成为一个出口创汇、繁荣城乡经济和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行业。但在大面积袋栽食用菌过程中 ,菌棒杂菌污染一直严重威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为此 ,笔者进行了多年试验调查和研究 ,找到了菌棒杂菌发生根源。现将菌棒杂菌发生原因及其防止措施总结如下 :1 菌棒杂菌发生原因1.1 原辅材料品质低劣 发霉、结块、掺假、劣质原辅材料直接削弱菌棒抗病虫能力 ,严重影响菌丝正常生长 ,促使杂菌的侵染和滋生。1.2 培养料酸败 在高温时节 ,由于培养料调水拌好后没有及时装袋灭菌 ,常常引发培养料发酵酸败 ,而杂…  相似文献   

7.
食用菌常见杂菌的无公害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常见杂菌主要症状1.1木霉又称绿霉,是食用菌栽培中极为常见、致病力强、为害最大的一种杂菌,几乎所有的食用菌在不同生产阶段都会受到侵染。食用菌受木霉侵染后,先产生白色棉絮状菌丝,并向四周扩展呈浅绿色,最后转为深绿色的粉状物。菌丝受害后呈褐色,死亡,子实体受害后先在柄部出现褐色水渍状病斑,逐渐扩展到菌盖呈褐色凹陷,菌盖表面出现绿色霉层,最后整个菇体腐烂。木霉可由培养料和覆土带入,多年使用的生产场所及作业工具是初侵染源,高温高湿、通气不良、培养料偏酸性时更易滋生。1.2青霉主要在菌丝生长阶段为害,青霉侵染培养料初期,菌…  相似文献   

8.
六种生物杀菌剂对平菇及杂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马林  宋金俤  曲绍轩 《食用菌》2010,32(3):58-59
采用平板内菌丝生长抑制率测定法测定了6种生物杀菌剂稀释1000倍后对木霉、黄曲霉、黑曲霉及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生物杀菌剂对3种杂菌及平菇菌丝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中生菌素对3种杂菌菌丝的抑制作用最大,5d后黄曲霉菌丝的生长完全受到抑制,木霉和黑曲霉菌落的平均直径分别为1.43mm、11.83mm,其次为宁南霉素;宁南霉素和中生菌素对平菇菌丝的抑制作用最小,5d后平菇菌落直径分别为12.50mm和12.33mm。试验表明中生菌素和宁南霉素适合在食用菌生产中使用。  相似文献   

9.
在食用菌栽培中 ,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杂菌污染 ,给生产带来严重损失。为防止杂菌污染 ,常需在培养料中加入化学药剂 ,这些化学药剂在浓度较高的情况下 ,可能会抑制食用菌菌丝的生长。为此作者开展了多菌灵、石灰 2种常规消毒药物对食用菌栽培中较常见的 5种霉菌 (根霉、木霉、曲霉、青霉、毛霉 )的抑菌浓度和效果的研究 ,取得了较好的结果。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菌种 霉菌为根霉 (Rhizopus)、木霉(Trichodermaspp .)、曲霉 (Aspergillus)、青霉(Pericilliumspp .)、毛霉 (Mucor)各 1个菌株 ,由塔里木农垦大学食用菌研究所自行分离鉴定。1…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科研中试产品,蘑菇祛病王在山东等地食用菌生产中的应用性试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预期效果:对绿色木霉、青霉、黄曲霉、毛霉等主要杂菌的预防率达92%,对该杂菌菌丝的抑杀率达100%;对褐斑病、褐腐病、软腐病、霜霉病等常见病害的预防率为89%,抑杀率达98%以上,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1.
香菇是我国生产规模及产量最大的食用菌。pH值是反应菌棒质量及培养条件的重要指标之一,不同种类的食用菌其菌丝生长要求的pH值不同。作者对适宜香菇菌丝生长的pH值范围开展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高温灭菌不仅能有效杀死培养基质中的杂菌,降低菌种接种后的污染率,而且还能引发基质内部养分含量、pH值等的变化;不同的酸性物质对香菇菌丝生长的影响有一定的差异;香菇液体菌丝可在营养液pH值5.0~5.9的范围内生长,最适pH值为5.6,营养液pH值为5.0时菌丝生物量显著降低;用草酸和柠檬酸调节营养液初始pH值时,香菇菌丝生长的适宜pH值范围较广,为5.6~5.9;用酒石酸及磷酸调节营养液初始pH值时,最适pH值为5.6。  相似文献   

12.
王育娜  张航飞  王珂 《蔬菜》2015,(2):76-77
近年来,金针菇生产过程中杂菌污染频发,给生产者造成一定损失。介绍了金针菇生产中杂菌的种类、特征、发生原因、预防措施以及杂菌产生后的防治措施,以期为广大食用菌生产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食用菌制种和栽培上,因各种原因引起的杂菌污染屡见不鲜。各种杂菌(如霉菌和细菌)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竞争性的,它们和食用菌生活在同一培养基上,争夺食用菌的营养和生活空间,影响食用菌的生长;许多杂菌还通过产生一些有毒物质来抑制食用菌菌丝的生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食用菌制种和栽培的中心工作就是如何来防止和控制各种杂菌的污染,以获得菌丝体或栽培体的纯培养。  相似文献   

14.
通常情况下母种带杂菌,往往采取多次提取母种方法进行母种分离纯化。但在特殊情况下(只有一块组织或取野生菌种由于季节的原因时间上又不允许),需要在带菌情况下进行脱毒,笔者尝试在母种试管用小米母种培养基进行分离。其脱毒原理是细菌在小米母种培养基中生长.扩展速度很慢,而食用菌菌丝的生长速度较快,试管底部的菌丝不带细菌,从试管底部取出的菌丝就是无杂菌的纯菌丝。  相似文献   

15.
基于现有研究成果,提出一种食用菌冷链物流中杂菌交叉污染风险控制措施。研究乡村产地构建微型冷库,分析预冷后的食用菌储藏模式,构建由订货系统与配送系统构成的食用菌冷链信息系统,通过该系统实现食用菌冷链的产品即时配送,缩短配送时间,降低杂菌交叉污染风险。集成无线传输、电子地图、温度检测、GPS技术,形成开放式食用菌运输定位监控平台,对食用菌冷藏车资源实施定位跟踪管理;在食用菌的冷链物流中,结合使用多种保鲜技术并对该食用菌冷链物流中杂菌交叉污染风险控制措施进行分析,比较实施措施后与实施措施前猴头菇冷链物流的杂菌交叉污染几率,试验结果证明实施食用菌冷链物流中杂菌交叉污染风险控制措施能够有效控制食用菌冷链物流中杂菌交叉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6.
杂菌污染是食用菌生产中经常碰到的问题。一般来说,在母种斜面试管培育中发生较少,而在原种、栽培种,以及大面积生产上发生较多,夏季为害特别严重。几年来,在防治杂菌污染方面,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科学使用优良菌种:优良菌种是食用菌获得高产优质的先决条件,但对优良菌种亦应重视科学保管和合理使用。从近20年来,我国农村食用菌生产几起几落的情况来看,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让菌种无限制地传代,使其丧失原有优良性状,则是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我们建议食用菌母种应  相似文献   

17.
在指导食用菌生产的过程中,发现陕西省汉中市各县(区)黑木耳原种生产成品率普遍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易感染杂菌。主要原因有:①培养料灭菌不彻底。表现为整个培养袋上都长出均匀的杂菌菌落,污染率达90%。②接种过程不规范或菌袋有问题。表现为杂菌在袋口周围或培养袋被刺破的地方形成圆形扩散的菌落,且菌丝稀疏。③菌种本身  相似文献   

18.
在香菇菌种制作和生产栽培过程中,由于绿色木霉、毛霉和链孢霉等杂菌的危害,导致成活率下降,甚三菌种成批报废,栽培袋无法出菇。近两年,杂菌的污染更为严重,使食用菌生产的发展受到限制。了解杂菌的防治方法,对食用菌的兴旺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几年的试验,我们总结出了杂菌综合防治的几项措施,现介绍如下供参考: (一)安排适宜的生产季节 杂菌容易在高温(25~30℃)、高湿(80%~90%)的环境下发生,在栽培中尽量避开高温、高湿的梅雨季节,应安排在春、秋两季晴天的上午进行接种较为保险。 (二)选择优良菌种和培养料 根据气候条件选用适温的品种。菌龄以菌丝长满瓶底5天左右最适宜,菌丝生长均匀、粗壮、绒毛多、色泽洁白、未扭结成原基有鲜菇香味,杜绝使用带杂的菌种。木屑、棉子壳、麦麸等原料要新鲜、优质、无霉变,培养料,配方适宜,含水量适当(50%~55%)。  相似文献   

19.
在生产食用菌种中,由于常常发生不定殖现象,给菌种生产厂家造成了不少损失,我所菌种厂在一九八五年春生产黑木耳枝条菌种时,发生了上万瓶菌丝不定殖现象,遭受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为了弄清原因和找出比较经济的解决办法,曾作了多次探讨,现简述如下。不定殖原因在菌种生产中不定殖的原因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培养料水分不足。水分是食用菌赖以吸收营养物的溶剂,如果水分不足,培养料过干,接种后菌种不易吸收到含有营养的水分,因而被干死。我所在生产黑木耳菌种中,一次用的陈枝条(按理能用陈枝条,因杂菌感染多,但为了减少浪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竞争性杂菌发生的严重性,对食用菌生产所造成的危害;分析了竞争性杂菌发生蔓延的主要原因;根据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对竞争性杂菌的系统综合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