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阿拉善荒漠地区开垦、轮牧、过牧、禁牧4种不同干扰条件下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的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在2016年的4月、7月、10月采用铗日法调查了子午沙鼠种群数量,并采用最近邻体距离法对不同干扰条件下的子午沙鼠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子午沙鼠平均密度为0.53只/hm~2,禁牧区子午沙鼠种群密度相对最大,为0.60只/hm~2,开垦区相对最小,为0.39只/hm~2,轮牧区和过牧区居中,分别为0.55和0.56只/hm~2;子午沙鼠在开垦区、轮牧区、过牧区、禁牧区的各个季节表现均为集聚分布。  相似文献   

2.
2002~2007年,在阿拉善荒漠区选择开垦区、轮牧区、过牧区和禁牧区四种植被生境,采用标志重捕法研究不同植被生境中鼠类栖息地选择的特性。结果表明:6个年度中啮齿动物群落的优势种群在四种不同植被生境中各不相同,各个群落的组成种类和主要种类的数量有较大变化;6年中不同植被生境中啮齿动物群落组成种的年平均种数为轮牧区=过牧区=禁牧区>开垦区。不同植被生境中主要组成种变化较大:开垦区为长爪沙鼠、黑线仓鼠;轮牧区为子午沙鼠、小毛足鼠;过牧区为三趾跳鼠、五趾跳鼠;禁牧区为小毛足鼠。长爪沙鼠在开垦区与其他三种干扰区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而在其他三种干扰区间无差异;三趾跳鼠在过牧区与其他三种干扰区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3.
2012年7、9月及2013-2014年5、7、9月,采用标志重捕法研究了连续放牧、季节轮牧和禁牧对呼伦贝尔典型草原啮齿动物捕获率、捕获量比例、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啮齿动物捕获率表现为连续放牧季节轮牧禁牧,连续放牧区显著高于禁牧区(P0.05)。2)不同放牧方式使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连续放牧区主要以草原黄鼠(Citellus dauricus)为主,捕获量比例为38.60%;季节轮牧区以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和草原黄鼠占的比例较大,捕获量比例分别为37.30%和31.50%;禁牧区以黑线仓鼠为主,捕获量比例为38.89%。3)连续放牧区啮齿动物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为最高;季节轮牧中均匀性指数为最高;禁牧中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性指数均为最低。连续放牧中的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高于禁牧(P0.05)。不同放牧方式明显改变了啮齿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综上,本研究结果表明,季节轮牧方式更利于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并且能够抑制鼠害发生。  相似文献   

4.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典型草原区,设置过度放牧、季节轮牧和禁牧(对照)3种干扰区,采用标志重捕法对啮齿动物群落与栖息地植物群落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度放牧与禁牧干扰区,啮齿动物群落主要成分布氏田鼠种群密度与植被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28;R=0.21,P<0.01);在季节轮牧干扰区,植物密度、地上生物量与草原黄鼠种群密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R=-0.23;R=-0.28,P<0.01),而且草原黄鼠种群密度与Simpson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21,P<0.05),与Pielou均匀度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32,P<0.01);在禁牧干扰区,布氏田鼠种群密度还与植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21,P<0.05),植物高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与黑线仓鼠种群密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0.40;R=024;R=0.50,P<0.01)。  相似文献   

5.
2014~2016年在阿拉善荒漠区选择开垦、轮牧和禁牧三种典型生境,应用夹日法对五趾跳鼠和三趾跳鼠进行野外调查,并对两种跳鼠的年龄结构及其季节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三种不同类型生境中五趾跳鼠和三趾跳鼠均以II龄组数量为最高;五趾跳鼠种群在开垦生境中为下降型种群,在轮牧和禁牧生境中夏季为增长型种群,春季和秋季为下降型种群;三趾跳鼠种群在开垦和轮牧生境中3个季节均为下降型种群,在禁牧生境中春季为增长型种群,夏季为下降型种群。  相似文献   

6.
呼伦贝尔草甸草原群落特征对不同放牧制度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划区轮牧和自由放牧两种放牧制度植物群落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羊草的密度在自由放牧区显著高于划区轮牧区,高度、盖度不同放牧处理之间差异不明显;贝加尔针茅高度和盖度轮牧区显著高于自由放牧区,密度对照区显著高于两放牧处理区;苔草高度、盖度和密度自由放牧区高于划区轮牧区.Margalef丰富度指数、S...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暖温性草原区植物群落特征和草地生产力对不同放牧模式的响应,探讨草地生产力和多样性指数的关系,选择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暖温性草原区短花针茅群落作为样地,采用划区轮牧、自由放牧Ⅰ(载畜率3.48只羊/hm~2)、自由放牧Ⅱ(载畜率4.00只羊/hm~2)和围栏禁牧4种放牧方式,2017年连续6个月进行草地健康监测。结果显示:不同放牧方式对草地群落特征及α多样性均存在显著影响(P0.05),围栏禁牧表现最好;划区轮牧的草地群落特征及α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放牧方式;8月围栏禁牧下的草地生产力虽高于其他放牧方式,但10月份4种放牧制度下草地生产力差异较8月份小。综上,和林格尔县暖温型草地可以支持放牧行为,划区轮牧可保证草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2016年和2017年9月,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甸草原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栖息地设连续放牧区(CG)、按月轮牧区(MG)、季节轮牧区(QG)、过度放牧区(OG)和禁牧区(CK)共5个不同放牧强度样区,对植被性状和东北鼢鼠新土丘数量及其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放牧降低了物种的多样性,草丛高度、株丛数、生物量和盖度在季节轮牧区均最大。2)东北鼢鼠新土丘数量在不同放牧强度样区存在极显著差异(F=7.80,P0.000 1),放牧区土丘密度依次表现为MGQGCKCGOG。3)鼢鼠新土丘数量与植物株丛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与生物量和Shannon-Wiener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草丛高度和盖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这些结果说明不同放牧方式下,草甸草原植被性状和鼢鼠新土丘数量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季节轮牧区可以在控制东北鼢鼠土丘密度的同时,维持植物性状的最优化和较高的生产力。因此,本研究认为在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区应采用季节轮牧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不同放牧制度对高原鼢鼠的生物调控机制,本研究以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危害严重的天然草场为研究对象,通过网围栏设置禁牧区、季节性放牧区及自由放牧区,分析草地群落结构及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与单子叶、阔叶类植物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禁牧区禾本科植物重要值两年均高于季节性放牧和自由放牧区。3个样区的多样性指数在第二年都有所增加;同时,自由放牧区第一年的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高于季节放牧区和禁牧区;季节性放牧第二年草地群落多样性指数高于禁牧区和自由放牧区,同时季节性放牧区的优势度指数显著高于禁牧区和自由放牧区(P<0.05)。另外,禁牧区单子叶植物地上生物量最高,季节放牧区阔叶类植物地下生物量最高。高原鼢鼠相对鼠群密度表现为:季节性放牧区>自由放牧区>禁牧区,且禁牧区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与单子叶植物地上生物量、阔叶类植物地下生物量呈正相关;季节性放牧区的相对鼠群密度与地上生物量呈负相关,与地下生物量呈正相关;自由放牧区的相对鼠群密度与单子叶植物地上生物量呈负相关,与单子叶植物地下生物量、阔叶类植物生物量(地下、地上)均呈正相关。综上所述,建立合理的放牧制度可以改善高寒草甸草地群落结构,进而调控高原鼢鼠的种群密度。  相似文献   

10.
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对气候变化滞后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阿拉善典型温性荒漠为试验区,选取不同放牧干扰下2009~2014年4~7月啮齿动物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和2006~2014年气象因子,分别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模拟啮齿动物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对气候变化的滞后响应。结果表明:不同放牧干扰下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效果不同(拟合优度分别为0.9499、0.9442和0.8678),轮牧干扰优于禁牧和过牧;啮齿动物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禁牧、轮牧、过牧干扰下分别滞后3个月、3个月、1个月;根据滞后效应和滞后时间,可以提前预测不同放牧干扰下Shannon-Wiener指数的变化趋势,继而为鼠害防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家庭牧场不同放牧方式对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家庭承包制的推广实施改变了传统放牧制度,变化的放牧方式对草原植被群落造成不同影响。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内蒙古陈巴尔虎旗草甸草原3种放牧方式草场植物群落组成及α多样性指数,探究不同放牧方式对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为改进草原家庭承包制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四季轮牧草场的植物种数最多,四季轮牧与两季轮牧草场的原生建群种重要值较大,定居放牧草场中出现了大针茅(Stipagrandis)、羊草(Leymus chinensis)及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aulis),且星毛委陵菜的重要值最大。四季轮牧草场植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均高于两季轮牧与定居放牧草场,且与定居放牧草场相比,Shannon-wiener指数与Margalef指数差异显著(P0.05),两季轮牧草场与定居放牧草场的4种α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差异。Shannon-wiener指数与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21,0.5825,0.8550(P0.01)。从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角度考虑,四季轮牧更有利于草场群落复杂结构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持。  相似文献   

12.
1草场分割过小20世纪80年代以前,内蒙古草原利用方式主要是常年轮牧,那时牧民把全部草场分为放牧场和打草场。放牧场又按季节划分,每个季节都备有专门放牧场,春季接羔保育在春营地,夏季在夏营地渡过,秋季抓膘在秋营地,过冬则有冬营地。  相似文献   

13.
定居游牧     
定居游牧亦称“定居移场放牧”,是牧区畜牧业的一种经营形式。定居,是指牧民有固定的定居点,并有较好的棚圈设备;游牧,是指有计划地移场放牧,它将草场划分为春、夏、秋,冬四季牧场,或冬春、夏、秋三季牧场。或冬春,夏秋两季牧场,按季节进入不同的牧场放牧。定居有利于牧区建设和提高牧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计划的游牧有利于草场的公理利用和增畜保畜,并为划区轮牧建立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草甸草原,针对划区轮牧和自由放牧对植物群落及主要植物种群的影响进行做了比较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羊草的高度、盖度和密度在划区轮牧区较在自由放牧区高,说明划区轮牧有利于多年生根茎禾草的繁殖,对一年生植物的生长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2)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划区轮牧区均高于自由放牧区,说明划区轮牧较自由放牧更有利于提高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度。(3)植物群落总的地上现存量划区轮牧较自由放牧高,说明划区轮牧较自由放牧能够保持群落具有更高的地上现存量。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桑蚕粪便的真菌多样性及群落组成,利用高通量测序和平板分离技术分析广西春、夏、秋3季5龄蚕粪中的真菌类群.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3个季节蚕粪样品中的真菌隶属于8门、31纲、77目、181科和311属,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55.98%~84.50%)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6.31%~17.45%);3个季节蚕粪中真菌 DNA 序列的共有OTU聚类数为112个,只占总数的6.78%,表明不同季节之间真菌种类相似性指数低;秋季蚕粪中真菌群落丰富度与多样性均高于春、夏两季蚕粪;春、夏、秋3季的优势菌属分别为介球菌属(Plectosphaerella)(15.49%)、茎点霉属(Phoma)(18.94%)、镰刀菌属(Fusarium)(21.15%).通过平板分离共获得43株真菌,归属18个属,不同季节蚕粪的优势菌属不同,其中5个属(Nagan-ishia、Meyerozyma、Neodidymella、Cephalosporium、Dirkmeia)在高通量测序中未检测到.研究结果表明蚕粪真菌多样性丰富,不同季节对蚕粪真菌的多样性与丰度有显著的影响,该结果有望为蚕沙的合理利用和综合处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对乌兰布和沙漠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封育区、轮牧区和未封育区3种管护类型的植被特征及病虫害进行了调查,分析了不同管护措施下的群落和种群特征。结果表明,封育区梭梭生长好于轮牧区的,轮牧区又好于未封育区的;群落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大小顺序为封育区轮牧区未封育区,而生态优势度则相反;封育区和轮牧区梭梭种群年龄结构均表现为增长型,未封育区梭梭年龄结构表现为稳定性。乌兰布和沙漠梭梭林采取封育和轮牧措施能够促进梭梭正常生长,是较为理想的管护类型。  相似文献   

17.
6 农区、半农半牧区和有条件的牧区为什么要逐步改变依赖天然草地放牧的生产方式 ?长期以来 ,广大农牧民习惯于依赖天然草地放牧发展草原畜牧业。但长期掠夺式的超载过牧和粗放经营 ,不仅造成草原退化、沙化、碱化日趋严重 ,而且引发的草畜矛盾尖锐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趋势。在农区、半农半牧区和有条件的牧区实施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牲畜舍饲圈养的意义重大。一是从根本上解决超载放牧问题 ,草原植被能够得到恢复。牲畜数量的逐步增加对草原长期长年无节制的随意放牧 ,是草原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实施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牲畜舍饲…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西部3个盟市自实施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生态建设工程以来,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个盟市禁牧、休牧、划区轮牧面积231万hm^2,占草场总面积的9.37%。草场实施禁牧后,草原生态恶化趋势得以遏制,牧区草场植被覆盖度由禁牧前的10%提高到禁牧后的15%;牧草株高由20cm增加到25cm,产草量由300kg/hm^2提高到375kg/hm^2。牧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牧民接受科学养畜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市场意识增强了,传统的饲养方式和经营管理观念逐步转变。牧户能繁母畜比例由47.6%提高到58.3%,出栏率由36%提高到52%。实施禁牧后,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得到转变;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农牧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改变。  相似文献   

19.
短期禁牧对天山北坡蒿类荒漠群落特征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天山北坡蒿类荒漠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取样的方法,探讨不同区域荒漠围栏内外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对禁牧的响应规律,分析禁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禁牧能改变荒漠植被功能群结构,禁牧后不同生态经济类群群落盖度和生物量分别上升40.2%~57.0%和44.4%~81.0%;2)荒漠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对短期禁牧的响应较小,但从区域上看,玛纳斯荒漠放牧区Patrick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比博乐和奇台显著高16.7%~20.0%,而禁牧区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高了8.6%~17.7%;3)短期禁牧有利于荒漠群落稳定性的维持,且稳定性可能与禁牧年限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均有一定的关系。因此,短期禁牧能显著提高荒漠草地生产力,有利于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的维持。  相似文献   

20.
2014~2018年,在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典型草原区,选定试验区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3个处理,即过度放牧(OG)、季节轮牧(QG)和禁牧(GE,对照样区),对不同草地利用方式人为干扰下啮齿动物群落的演替和优势种群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典型草原不同草地利用方式人为干扰下出现了啮齿动物群落在不同年度的动态演替,表现为群落组成、结构明显改变和优势种替代,共同特点是典型草原不同利用方式草地经过4~5年,啮齿动物群落的优势种均被布氏田鼠替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