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尹燕迪 《现代畜牧科技》2019,(6):154-154,158
国际病毒分类学将腺病毒分为哺乳动物腺病毒和禽腺病毒两种。禽腺病毒与哺乳动物腺病毒在血清学上不同,基因结构也有差异性。禽腺病毒是全世界家禽、野禽常发的传染性疾病。许多禽腺病毒可在健康禽体内复制,症状轻微或不表现感染症状,但有其他诱因后禽腺病毒可成为条件性病原,从而影响被感染禽类的健康。禽腺病毒主要在临床上引起心包积液综合征与包涵体肝炎。  相似文献   

2.
禽腺病毒感染为感染家禽的传染性疾病,该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突发性强、死亡率较高。本文主要从禽腺病毒的病原、诊断及防治措施等方面展开论述,为禽腺病毒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一定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正禽腺病毒是一种常见的病毒载体,被用于基因工程苗的研究与应用。它能在健康禽体内复制,但不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当混合感染或其他因素造成鸡群抵抗力下降时,腺病毒可成为条件致病菌造成鸡群发病死亡及疫病传播。近段时间,豫北某些鸡场病鸡死亡率升高,经临床观察、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诊断,最终确定为鸡禽腺病毒感染。1材料与方法(1)病料。发病鸡肝脏。(2)主要试剂。禽腺病毒荧光PCR检测试剂盒,购自广州维伯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病毒RNA提取试  相似文献   

4.
禽腺病毒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许多国家的鸡场中均有污染或发病的报道。禽腺病毒感染除了能引起鸡发生包涵体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呼吸道感染、出血性肠炎和产蛋减少等临床症状和病理症候群外,还常与  相似文献   

5.
正1病原特性禽腺病毒(FADV)属于腺病毒科禽腺病毒属,是一种无囊膜的双链DNA病毒,是常见的家禽传染病病原。禽腺病毒种类繁多,多种家禽和野禽均可感染,常为混合感染时的条件性病原,有时也为原发性病原,对养禽业的危害十分严重。1.1病毒分类根据群特异性抗原的不同,禽腺病毒可分为三个群:I群禽腺病毒具有共同的群抗原,  相似文献   

6.
采集北京市平谷某鸡场病鸡肝组织,经研磨后接种SPF鸡胚,分离到一株禽腺病毒。经PCR扩增,扩增产物测序后进化树分析和病毒中和试验确定该毒株为禽腺病毒4型。动物回归试验复制出相同的临床症状,在电镜下观察到病鸡肝细胞中有典型的腺病毒粒子。综合上述结果确诊病鸡感染了禽腺病毒4型。  相似文献   

7.
为获得禽腺病毒毒株,将临床疑似Ⅰ群禽腺病毒感染病例的肝组织,通过接种SPF鸡胚进行病毒分离,用PCR方法对分离产物进行扩增,将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对测定的序列在NCBI网上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病料可分离出病毒,用PCR方法特异性地扩增出了与设计片段大小相一致的片段,序列分析表明,分离株序列与禽腺病毒SD1-15分离株序列同源性99%,说明分离株为Ⅰ群禽腺病毒血清4型。  相似文献   

8.
禽腺病毒在2015年开始在我国暴发流行,起初是以FAdV-4流行,从2018年后FAdV-4和FAdV-8都开始流行,目前主要感染肉鸡、蛋鸡和种鸡,近两年在水禽上发生率较低,目前禽腺病毒疫病对我国家禽养殖业带来严重的危害,给家禽养殖业造成严重的损失.本文通过对禽腺病毒Ⅰ群目前血清型流行情况,预防与治疗等相关情况进行综合阐述,为今后在临床上更好预防和治疗禽腺病毒疫病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鸡Ⅰ群腺病毒(FAV-Ⅰ)为腺病毒科,禽腺病毒属病毒,广泛存在于多种家禽的眼睛、上呼吸道及消化道内,大多数呈隐性感染或与其他疾病共同作用引起家禽发病或死亡[1]。2015年以来在我国北方鸡群内流行一种以心包积液、肝脏肿大出血为特征的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经研究证实为腺病毒感染,俗称安卡拉病,也称心包积液综合征。本病毒属于禽腺病毒Ⅰ群血清4型,与包涵体肝炎都属于Ⅰ亚群禽腺病毒。主要感染1~3周龄商  相似文献   

10.
正禽腺病毒属于腺病毒科,主要分为三个群,分别是Ⅰ群、Ⅱ群、Ⅲ群,而目前临床上禽腺病毒Ⅰ群表现的症状为鸡包涵体肝炎、心包积液综合征,禽腺病毒Ⅱ群临床表现为火鸡出血性肠炎,禽腺病毒Ⅲ群临床表现为鸡产蛋下降综合征,目前禽腺病毒Ⅲ群引起的鸡产蛋下降综合征用疫苗防控效果很好。当有其他病毒性疾病存在时,可增强禽腺病毒的致病性。禽腺病毒在呼吸道疾病中不是原发  相似文献   

11.
<正>鸡心包积水综合征是由Ⅰ亚群禽腺病毒血清4型引起的一种新型鸡传染病。该病发病急,传播迅速,雏鸡感染该病死亡率高,给养鸡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就鸡心包积水综合征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解剖病变和防治措施等进行了总结,以期为更好地防控本病提供参考。鸡心包积水征是由腺病毒科禽腺病毒属禽腺  相似文献   

12.
主要对禽腺病毒引起的产蛋下降综合征、包涵体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呼吸道感染、出血性肠炎和免疫力下降等作一介绍,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并以2例临床病例为例,介绍了生产实践中针对腺病毒感染所采取的具体防控措施。以期为广大养殖同仁临床防控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鸡的禽腺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要点、类症鉴别及防治,以期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群禽腺病毒感染主要引起禽包涵体肝炎、心包积液综合征等,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给我国禽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Ⅰ群禽腺病毒分为12种血清型,各血清型之间不仅能交叉感染,还能与其他禽类致病微生物发生混合感染而且各个血清型之间交叉保护很弱甚至没有,给Ⅰ群禽腺病毒病诊断和疫苗研发带来很多困难。文章对Ⅰ群禽腺病毒的分离鉴定、实验室检测以及疫苗研发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为Ⅰ群禽腺病毒检测方法和疫苗研发提出提供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了深入研究禽腺病毒4型的致病机理,以34日龄SPF鸡人工感染禽腺病毒4型建立了禽腺病毒感染病理模型,并在感染后第1~10天剖杀试验鸡,采集胸腺、心、肝、腺胃、脾、肾,采用常规病理学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其在感染SPF鸡体内的动态病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4日龄SPF鸡经口服途径感染禽腺病毒4型,成功建立了人工感染动物模型。感染后第3天鸡出现临床症状,第4~6天为死亡高峰期,第7天后病鸡开始恢复,发病率75%,死亡率67.8%。攻毒后第5天病鸡肝脏病变最重,病变肝细胞内可见嗜碱性、嗜酸性的包涵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攻毒后第5天鸡的肝细胞、脾脏网状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出现棕黄色阳性颗粒。  相似文献   

16.
主要对禽腺病毒引起的产蛋下降综合征、包涵体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呼吸道感染、出血性肠炎和免疫力下降等作一介绍,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并以2例临床病例为例,介绍了生产实践中针对腺病毒感染所采取的具体防控措施。以期为广大养殖同仁临床防控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腺病毒感染是普遍的,需要注意的是,Ⅰ群禽腺病毒感染当中的包涵体肝炎不是一个多发病,常常需要在应激和其他病原感染存在的情况下发生。追踪至一个种鸡源或者污染疫苗,对该病毒感染有一定的诊断价值。1禽腺病毒的类别禽腺病毒的类别主要分为三群:Ⅰ群禽腺病毒,宿主包括鸡、火鸡、鸭、鹅、鸽、多种野禽等;主要病种包括心包积液-肝炎综合征(HS)、包涵体肝炎(IBH)。  相似文献   

18.
2017年3月,四川省某养鸡场饲养的肉鸡突然出现精神萎靡、心包积液、肝脏肿大和坏死为主要特征的疫病,临床初步诊断为I群禽腺病毒感染,取送检的病料组织进行实验室病毒分离鉴定,并通过分子生物学PCR检测和序列分析,最终确定该养鸡场发生了血清4型I群禽腺病毒感染并分离到致病毒株,养殖场应该引起对该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研究对临床上疑似禽腺病毒感染鸡病例进行了病毒分离与鉴定。通过对病鸡肝组织研磨液接种鸡胚、电镜观察、PCR及序列鉴定,分离出一株血清4型禽腺病毒,命名为JH。动物回归试验证明,肌肉接种1 000 EID_(50)病毒量对3周龄SPF鸡的致死率高达90%;病死鸡剖解可见典型的心包积液与包涵体肝炎,肝组织切片HE染色可见典型的嗜碱性核内包涵体。这一高致病性血清4型禽腺病毒的分离报道,为探究国内禽腺病毒分子流行与毒力演变提供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20.
正腺病毒是全世界家禽和野禽常见的传染病原。许多腺病毒可在健康禽体内复制,症状非常轻微或不出现感染症状,但有一些因素,特别是并发感染时,腺病毒可成为条件性病原。Ⅰ群禽腺病毒感染可引起肉鸡突然死亡,并伴随有心包积水和肝炎等症状,夏季多发,死亡率较高,对生产带来不利影响。该病可通过心包积液、肝脏肿大发黄等临床现状初步诊断,确诊血清型则需要进行病毒分析和PCR诊断。临床上可通过注射抗体或干扰素、细胞因子等进行治疗。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