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云南光唇鱼人工催产与孵化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注射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_2(LRH-A_2)、注射用绒促性素(HCG)、多潘立酮注射液(DOM)3种催产药物,采取不同剂量、多次注射的组合方式对池塘养殖条件下的仔一代云南光唇鱼进行人工催产试验。结果表明,水温为16.2~17.5℃时,第1针剂量2μg/kg LRHA2+1.5 mg/kg DOM+175 IU/kg HCG,间隔20~21 h后注射175 IU/kg HCG,能够获得较好的催产效果,云南光唇鱼催产率达90%以上,雌鱼受精卵排空率80%以上。受精卵采用孵化框孵化,受精率和出膜率均超过70%。  相似文献   

2.
沙塘鳢室内繁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沙塘鳢繁育技术,为规模化养殖提供基础。[方法]采用了人工繁殖和自然繁殖两种方法对沙塘鳢天然捕捞成熟个体进行室内繁殖研究。人工繁殖分别用催产剂HCG、催产合剂LRH-A2+DOM催产亲本;自然繁殖选择性腺成熟雌雄鱼按1.0∶1.2比例放入塑料箱中交配产卵,定期收集卵粒、统计产卵雌鱼数。[结果]注射HCG人工催产沙塘鳢雌鱼易发生流产现象,获得的受精卵在卵巢中分散粘附,孵化第2天卵粒开始发白、脱落,未孵化出鱼苗;催产合剂LRH-A2+DOM催产亲本未获得受精卵。自然繁殖组中沙塘鳢自然产卵率70%,受精卵在鱼巢上粘附规则,经孵化获得鱼苗,孵化率50%。[结论]沙塘鳢宜采取自然繁殖方式进行繁殖。  相似文献   

3.
王宇希  应建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909-10910
[目的]比较光唇鱼和厚唇鱼的肌肉营养成分与氨基酸含量。[方法]对光唇鱼和厚唇鱼的肌肉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并探讨了2种鱼的营养价值。[结果]光唇鱼粗蛋白含量为19.4%,高于厚唇鱼(18.9%)。光唇鱼粗脂肪含量为1.05%,比其他鱼类低,具有良好的适口性。光唇鱼氨基酸总量达13.19%,也高于厚唇鱼(13.04%)。光唇鱼的必需氨基酸总量为5.31%,而必需氨基酸的占氨基酸总量的40.27%,均高于厚唇鱼。从与鱼肉味道相关的4种鲜味氨基酸来看,光唇鱼为5.11%,也高于厚唇鱼。[结论]该研究为光唇鱼和厚唇鱼的配合饲料研制和人工繁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人工养殖云南光唇鱼的营养需求、饲料配制及鱼肉的加工利用提供参考,对人工养殖及野生云南光唇鱼肌肉的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人工养殖云南光唇鱼肌肉中蛋白质含量为18.40%,显著(P0.05)高于野生云南光唇鱼;粗脂肪含量为0.80%,显著(P0.05)低于野生云南光唇鱼。两者的脂肪酸组成一致,人工养殖云南光唇鱼的不饱和脂肪酸总量(63.775%)显著(P0.05)低于野生云南光唇鱼(65.191%),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30.93%)显著(P0.05)高于野生云南光唇鱼(14.06%);两者间饱和脂肪酸总量无显著差异(P0.05)。人工养殖和野生云南光唇鱼的氨基酸组成一致,均含有18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分别为76.43%和73.30%,必需氨基酸总量分别为37.39%和34.43%,鲜味氨基酸总量分别为19.61%和19.81%,必需氨基酸总量/氨基酸总量分别为48.92%和46.97%,必需氨基酸总量/非必需氨基酸总量分别为95.77%和88.58%,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75.01和70.63。云南光唇鱼经过驯化养殖及人工驯养的营养价值得到提高,更适合人体对氨基酸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光倒刺鲃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光倒刺鲃人工繁殖试验结果表明,采用LRH-A3催熟后用3mg/kg PG 3μg/kg LRH-A2 3mg/kg DOM催产,光倒刺鲃亲鱼的繁殖率达83.3%;以塑料篮盛受精卵微流水孵化,孵化率达79.8%;光倒刺鲃人工繁殖适宜水温为23~27℃;桂东地区最适宜的人工繁殖季节为5月中旬至6月末。应用小试成果进行生产性试验,共催产雌鱼312尾,其中产卵鱼275尾,亲鱼繁殖率88.1%;获得受精卵59.9万粒,平均受精率87.8%;孵出鱼苗45.7万尾,平均孵化率76.3%。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卡拉白鱼全人工繁殖技术要点,即后备亲鱼培育、人工催产、产卵和鱼苗孵化的关键技术。采用鱼类催产药物促黄体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4μg/kg)、马来酸地欧酮(DOM 2 mg/kg)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0.12 mg/kg),三者混合注射亲鱼,进行人工催产,采用自然受精或人工干法受精,孵化桶流水孵化等方式,卡拉白鱼受精率达97%,鱼苗孵化率83.60%。简述了仔鱼、苗种培育及池塘养殖技术。鱼苗生长阶段采用室内平面槽强化培育仔鱼,投喂蛋黄、豆浆和虾苗饲料,仔鱼10~15 d下塘,结果表明:苗种成活率85%。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优化南方马口鱼人工繁育技术,以雌鱼重30±3 g、雄鱼重50±3 g规格的南方马口鱼为试验对象,研究了不同催产激素组合对亲鱼催产及孵化效果的影响,并比较分析了产后护理对降低人工繁殖操作影响的效果。结果表明:南方马口鱼的最佳催产激素配伍为5μg/kg LRH-A2+1 000 IU/kg HCG,催产率达到100%,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93.47%和91.17%;与2020年采用DOM+LRH-A2的催产药物组合进行人工繁育的记录相比,2021年采用最佳催产激素配伍的雌鱼生产效率提升了53.2%,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提升了10、7.0和4.3个百分点;与传统的产后护理相比,优化的产后护理有效降低了亲鱼的损耗,存活率提高了15.4个百分点,说明科学有效的产后护理措施将有助于促进亲鱼快速恢复体质,降低繁殖生产带来的应激损失。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须叶须鱼人工繁殖技术。[方法]试验采用2次胸鳍基部注射法,开展双须叶须鱼人工繁殖及鱼苗培育技术研究。[结果]第1针注射剂量为LRH-A24μg/kg、PG 2 mg/kg,间隔48 h注射第2针,剂量为LRH-A210μg/kg、PG 6 mg/kg,催产率可达86.7%;利用人工干法授精方式,2批次共获得受精卵149 288粒,平均受精率为80.1%;在水温12~13℃条件下,经过微流水孵化,共获得初孵仔鱼120 327尾;在水泥池经过30 d培育,获得平均体长为(1.95±0.24)cm以上鱼苗80 138尾,鱼苗成活率可达66.5%。[结论]研究结果可为雅鲁藏布江中游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和开展增殖放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唇[鱼骨]人工繁殖和鱼苗培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唇[鱼骨]的亲鱼培育、人工繁殖、孵化和鱼苗培育等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唇[鱼骨]野生亲本在池塘条件下经人工驯养可达性成熟;在水温19.0—21.0℃时经一次性注射LRH—A、HCG和DOM混合催产剂,其效应时间18-21.5h;采用人工催产,自然产卵及人工授精,流水孵化,豆浆法培育鱼苗等方法,2005-2006年共催产雌鱼44尾,平均催产率81.5%,共产卵45.7万粒,平均受精率82.6%,孵化率77.4%,共孵出鱼苗24.5万尾。鱼苗经25—30d培育后可达3cm以上,平均成活率为65.5%,共培育夏花15.1万。  相似文献   

10.
采用常规生物学调查方法和组织切片技术,对瓯江光唇鱼(Acrossocheilus fasciatus)各期卵巢和卵母细胞的组织学结构特征及繁殖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瓯江光唇鱼卵母细胞发育可分为5个时相,其卵巢发育可分为6个时期。Ⅰ期卵巢透明,呈细线状;Ⅱ期卵巢以第Ⅱ时相卵母细胞为主;Ⅲ期卵巢以第Ⅲ时相卵母细胞为主,只有少量第Ⅰ和Ⅱ时相卵母细胞,此期伴有液泡和卵黄颗粒的出现;Ⅳ期卵巢呈长囊状,卵巢中卵粒清晰可见,以第Ⅳ时相卵母细胞为主,此期卵黄颗粒增多,核移位;V期卵巢为成熟期的卵巢,卵细胞游离。Ⅵ期卵巢处于衰退期,此时卵巢松弛,体积缩小。瓯江光唇鱼的繁殖期为每年5-8月。进入繁殖期的5-6月的卵巢以Ⅳ期为主,7-8月的卵巢有Ⅲ或者Ⅴ期卵巢。在繁殖期内5-8月平均成熟系数分别为2.75%、8.54%、3.25%和1.44%。瓯江光唇鱼的产卵类型属于连续产卵类型,在同一繁殖期内可以反复产卵数次。研究亮点:现今江浙一带已经开展了瓯江光唇鱼网箱养殖生产,但由于天然苗种远不能满足瓯江光唇鱼养殖业发展的需求,已严重制约了瓯江光唇鱼养殖业的发展,而瓯江光唇鱼全人工繁殖技术尚未完全突破。本研究首次阐明了自然条件下的瓯...  相似文献   

11.
不同外源激素对鲤鱼斯氏小体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鱼类的生产繁殖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在鲤鱼繁殖期前,分别腹腔注射外源激素E2、HCG、HCG+CS,每7d注射1次,共2次,14d后观察其形体指标变化和cs的组织学变化。[结果]肉眼观察发现,对照组CS外观松弛,较柔软;各处理组cs外观较充盈,有紧绷感。显微观察发现,对照组CS细胞处于生长初期或中期;E2处理组CS细胞处于生长中末期;HCG+CS处理组CS细胞处于生长末期;HCG处理组CS细胞处于分泌期。HCG处理组鲤鱼的发育进程比HCG+CS处理组更快。对照组雌、雄鲤的平均GSI分别为12.080%和4.630%;其CS平均重量为9.050mg/尾。雌、雄鲤的CS重量与GSI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900和0.658,决定系数分别为0.81和0.54.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3.69+0.29x和y=3.83+0.37x。[结论]初步研究了外源激素与CS间的相互作用,为渔业生产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缺帘鱼人工繁殖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通过组织切片技术,研究水泥池养殖缺帘鱼的生物学特征和性腺发育情况。[结果]结果表明:3龄缺帘鱼卵巢发育到I期,精巢为Ⅱ期;4龄缺帘鱼雄鱼可以发育至性成熟;4-5龄可以进行人工催产。缺帘鱼精巢为叶型壶腹型结构。[结论]雌雄鱼性腺发育存在不同步现象,需进一步研究并调节其生长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长白山区野生宽叶杜香的临床应用、新药研发和人工扩繁提供试验依据。[方法]以雄性昆明种小鼠为试验动物,长白山区野生宽叶杜香叶为试材,通过动物试验研究宽叶杜香的镇咳祛痰作用。[结果]各试验组小鼠状态基本相同,都比较活泼,饮食量与饮水量稳定,体重增长速度基本一致。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宽叶杜香低、中、高剂量的水蒸气蒸馏液均可以延长氨水致小鼠咳嗽的潜伏期,减少咳嗽次数,且低剂量组效果显著,中剂量组效果极显著;宽叶杜香低、中、高剂量的水蒸气蒸馏液均可以增加小鼠呼吸道的酚红排泌量,且高剂量组效果显著,中剂量组效果极显著。[结论]长白山区野生宽叶杜香叶水蒸气蒸馏液具有镇咳祛痰作用,对于治疗慢性气管类且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三斑海马的驯化与苗种培育试验,丰富三斑海马的生物学基础资料。[方法]从海南本地收集三斑海马亲本,开展人工驯化和苗种培育,并探索其繁殖生物学行为。[结果]亲鱼驯化成活率达到85%,获得三斑海马初孵幼苗2.9万尾,培育1月龄鱼苗1.1万尾,海马最适开口饵料为"小球藻+轮虫+桡足类幼体"。三斑海马亲鱼抱卵量和孵化量存在个体差异,亲鱼抱卵量最少350粒/尾,最多1 020粒/尾,平均660粒/尾。亲鱼孵化量最少220尾,最多720尾,平均580尾。[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海马的苗种繁育和人工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张丽珍  杨冬业  刘贤贤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798-18799
[目的]获得高质量的罗汉果组培苗。[方法]分别通过在培养基里加入不同的浓度的6-BA和IBA来培养罗汉果组培苗。[结果]在培养基中加入1 mg/L的6-BA利于罗汉果的快速繁殖,其芽的增殖系数达到5.75;0.5 mg/L的IBA最适于罗汉果根的分化。[结论]不同浓度、不同种类的植物激素对罗汉果的快速繁殖影响有差异。该试验得出了适合罗汉果组织培养的激素种类和浓度,这为获得高质量的罗汉果组培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人工催熟过程中其外表形态、性腺发育和性类固醇激素含量的变化关系,以期为星康吉鳗的人工繁殖提供数据支撑。实验共收集野生星康吉鳗100尾[(288.30±62.34)g],分为对照组和3个激素注射组:实验组A(CPE:2 mg/kg),实验组B(HCG:200 IU/kg)和实验组C(CPE:1 mg/kg和HCG:100 IU/kg)。每周进行1次激素注射,共注射12次激素,对照组不做处理。结果表明:实验组C亲鱼卵母细胞发育至细胞核移位阶段,星康吉鳗性腺发育状态最佳。完成12次激素注射后,所有的实验组星康吉鳗卵母细胞发育均达到Ⅲ期,而对照组卵母细胞发育仍停滞在第Ⅱ期。通过对类固醇激素进行ELISA检测表明,在第12次注射后,实验组C星康吉鳗性腺中睾酮含量[(217.00±31.76)ng/g]显著高于对照组[(123.24±21.05)ng/g]。与对照组相比,注射激素实验组星康吉鳗性腺中17α-羟基孕酮含量呈现缓慢上升趋势。至实验结束时,CPE和HCG组合激素注射的星康吉鳗性腺发育到第Ⅴ期。综上所述,CPE+HCG能够有效地促进星康吉鳗的性腺发育,可作为催熟激素用于星康吉鳗的人工繁殖。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万源花萼山太白贝母资源现状,为其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走访调查和实地调查对万源花萼山太白贝母资源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万源花萼山太白贝母野生资源被过度采挖,已濒临灭绝,蕴藏量仅约0.1 kg;该区有农户栽种,但面积小、管理技术落后、产量低。[结论]对太白贝母种源进行扩繁和工厂化生产是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太白贝母野生资源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北移大鲵人工繁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北移大鲵人工繁殖成功的可能性及大鲵进行异地保护的可行性。[方法]通过温度、营养调控进行亲鲵培育,采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2)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组合对人工驯养的性成熟的北移大鲵进行人工繁殖。[结果]繁殖亲鲵共产卵41468粒,平均催产率83.0%,受精卵总数为24507粒,受精率平均为56.4%,在17.5~19.5℃经35~40d孵化,合计出苗5036尾,受精卵平均孵化率为23.9%,苗种培育30d后共成活4482尾,成活率平均为91.3%。[结论]大鲵可以在北方进行人工繁殖。大鲵的异地保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