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焉耆县1951~2012年近62a的气候资料以及1977~1979年两个气象哨和2010年以后建设的3个区域自动站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Mann-Kendall突变特征统计检验方法、累积距平等方法,分析焉耆地区春季终霜的年际变化趋势、地区差异和突变特征。  相似文献   

2.
王业宏  高慧君  张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062-9063,9076
[目的]研究山东省霜冻的气候变化特征。[方法]以秋季或春季日最低地面温度≤0℃作为霜冻指标,利用1961~2008年山东省67个气象监测站的逐日地面最低温度资料,采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对山东省初、终霜日期和无霜期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近48年来,山东省的初、终霜日和无霜期的气候特征具有明显地域差异。初、终霜日和无霜期的极差均为标准差的3倍以上,说明初、终霜日和无霜期离散程度均较大。近48年山东省平均初霜日以1.99 d/10a的速率推迟,终霜日以1.46 d/10a的速率提早,初霜日推迟幅度比终霜日提早幅度大;无霜期以3.42 d/10a的速率延长。从年代际变化来看,初霜日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明显推迟,终霜日90年代之后明显提早,无霜期是90年代开始明显延长。[结论]该研究为霜冻灾害的预测预防和农作物结构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国家气象监测站、区域气象站及林草气象监测站的相关资料,对近30年和近5年固原市气候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近5年全市降水增加明显,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超过了400 mm;年平均气温随年份递增呈波动上升趋势;热量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近30年全市≥10℃积温随年份递增呈上升趋势,但从5年平均值来看,从2010年开始的2个5年≥10℃积温有所回落;春季终霜日虽然总体呈提前趋势,但年变化较大,林草生产霜冻预防难度加大。  相似文献   

4.
利用1966—2015年西吉县国家基本气象站初、终霜日(最低地温≤0℃)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该县近50a初、终霜日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a西吉县初霜日总体呈推迟趋势,终霜日呈提早趋势,无霜期增加。初、终霜日存在一定的异常性,正常初、终霜日的出现年份最多,出现概率为67%;偏早和特早初霜日、偏晚和特晚霜日出现概率为7%,会对农业生产会造成一定危害。初霜日的年际(代)波动大于终霜日的年际(代)波动。  相似文献   

5.
利用1973-2014年衢州地区5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最低气温观测资料,采用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方法对衢州地区霜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衢州地区多年平均初霜日期为12月7日,多年平均终霜日期为2月22日,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86 d,多年平均霜冻日数为27 d;整体上,衢州地区多年平均初霜日推后,终霜日提前,无霜期延长,霜冻日数减少;衢州地区多年平均初霜日期在1998年发生突变,终霜日在1996年前后发生突变,无霜期在1996年前后发生突变,霜冻日数存在多个突变点,1988年前后的突变相对明显;衢州地区多年平均初霜日存在准16,3~4年的周期,终霜日存在9~12,5~7,2~3年的周期,无霜期存在16,8~10,4~5,2~3年的周期;霜冻日数存在8~10和3~4年的周期。  相似文献   

6.
侯少众  刘春明  韩秀坤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751-15754
利用1956~2008年辽阳地区的地面观测资料和1972~2008年粮食产量资料,对该地区春季的气候变化特点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56~2008年辽阳地区春季气候变化年代和世纪间变化明显,大体可分为20世纪90年代前和20世纪末~21世纪以来2个时段,前1个时段的特点是气候要素年际间变化平稳,后1个时段是气候要素变化幅度剧烈并有逐渐变暖的趋势,主要在3、4月;降水分布也逐年发生改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3月降水开始逐渐增多,4月逐年减少;日照时数逐年减少;终霜日期显著提前,无霜期日数、有效积温增多。由于无霜期天数增多,热量充足,可选择晚熟品种增加产量和提高粮食品质。根据辽阳地区气候变化特征,播种期可相应提前,选择晚熟品种增加粮食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7.
基于朝阳地区2个国家一级台站朝阳、叶柏寿多年的观测资料,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所取数据进行一元线性拟合分析了该地区东西两个测站的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的变化特征以及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6年朝阳地区东西部初霜日推迟,终霜日提前,无霜期增长,其中西部初、终霜日和无霜期变化比东部明显。西部初霜日推迟约3d/10a,终霜日提前约5d/10a,无霜期延长约7d/10a。东部初霜日推迟约2d/10a,终霜日提前约1d/10a,无霜期延长约3d/10a。无霜期增长,使东西部∑T≥0℃、∑T≥10℃积温明显增加,可为作物生长发育提供更为有利的热量条件,使作物受霜冻影响的机率减小,同时对调整农业品种布局和改进种植结构非常有利。  相似文献   

8.
近50年来锦州地区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及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滑动平均、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锦州地区1956~2006年气温、降水、≥10℃积温、初霜日、终霜日、无霜期日数等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锦州地区年平均气温以0.28℃/10年速度递增;≥10℃积温逐年增多;无霜期延长;初霜日提前;终霜日变化不大;降水以13.9 mm/10年速度递减;气候变化使锦州地区生态环境及农业生产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程晓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483-17484,17488
[目的]研究近53年邢台地区气温和无霜期变化趋势。[方法]根据邢台市和南宫县1958~2010年的气候资料,对邢台地区的气温及初霜日、终霜日、无霜期日数变化趋势进行一些统计分析,探讨近53年来该地区气温和无霜期的变化规律。[结果]无论城市或农村,年平均气温均呈升高趋势,邢台和南宫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5、0.2℃/10a,尤其自1996年以后,年平均气温升高趋势约1.0℃/10a;四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且与年平均气温升高幅度大致相当,其中冬季平均气温增幅最大,年平均气温的升高主要是由于冬季平均气温的升高引起的;城市的年平均气温明显高于农村,体现出城市的热岛效应特征。无论城市或农村,初霜日、终霜日、无霜期日数均呈现出相同趋势,即初霜日推迟,终霜日提前,无霜期日数明显延长;城市的初霜日晚于农村,终霜日则早于乡村,无霜期日数明显长于农村,间接受到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结论]该研究为邢台地区热量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选取周口市10个气象站点1961—2015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和霜观测资料,应用气候线性倾向率法、相关分析法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分析周口市冬小麦生育期内主要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变化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近54年冬小麦生育期内≥0℃积温显著增加,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加趋势更加显著,1993年为突变年;生育期内降水量年际和年代际波动明显,空间上从南至北递减;参考作物蒸散量有明显减少趋势,年际和年代际波动比较剧烈,空间上呈东西递减趋势;生育期内日照时数有明显减少趋势,21世纪初以来减少趋势更为显著,突变年为2005年,空间上东多西少;初霜冻日期呈推迟趋势,终霜冻日期呈提前趋势,导致霜期缩短,且三者的年际波动明显。  相似文献   

11.
《现代农业科技》2016,(17):182-185
利用焉耆盆地3个气象站1961—2014年的气温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检测方法对年、季气温的变化趋势、突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4年来,焉耆盆地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分别以0.29、0.12、0.48℃/10年的倾向率呈显著上升趋势,以最低气温增温幅度最大;春、夏、秋、冬四季分别以0.32、0.18、0.34、0.37℃/10年的倾向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冬季增温最明显,夏季最低;年、季平均气温最低都出现在1960年代,2001—2010年平均气温上升最明显,主要表现为春季、夏季、秋季增温;焉耆盆地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气温分别于1979年、1988年、1971年、1972年、1977年、1971年、1988年发生了突变性升高,突变后较突变前其平均气温分别升高了0.4、0.5、1.5、0.7、0.6、1.0、1.3℃。  相似文献   

12.
利用前郭县1981~2010年初终霜日及出现初终霜日的日最低气温和地面最低气温等观测资料,分析了初、终霜日和无霜期的基本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初霜日呈逐渐推迟趋势,终霜日呈逐渐提前趋势,而无霜期呈平稳延长趋势,气温2℃,地面温度0℃时,初终霜均可出现,因此要注意最低气温较高时初终霜的预报,做好农业气象服务。  相似文献   

13.
宝鸡市近50年水热资源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宝鸡市11个气象站近1961-2010年气温和降水资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①近50年来,宝鸡市年平均气温以0.238℃/lOa倾向率显著升高,以冬、春季平均气温上升最快;年降水量以15.305mm/10a的倾向率波动减少,这种减少主要是由春季和秋季降水量减少而减少的。②由于气温升高,各界限温度的初日明显提前,终日推迟,持续日数明显增多,积温呈显著增多;初霜日推迟,终霜日略有提前,无霜期增长。③气候变化必将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布局和结构。秋粮生育期缩短,单产显著增加;秋粮面积趋于稳定,产量不高。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为了全面分析共和地区近50年霜冻的气候变化特征,为该地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及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青海省海南州气象台1961--201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统计方法,对共和地区霜期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共和地区终霜日呈显著提前趋势,以每10年4.5d的速度提前,50年来终霜日提前了23d;初霜日呈显著推后趋势,以每10年7.1d的速度推后,50年来初霜日推后了35d;无霜期呈显著延长趋势,以每10年11.9d的速度延长,50年来延长了60d。共和地区初(终)霜提前(推迟)的概率为42%(52%),说明共和地区终霜的危害大于初霜。温度对初、终霜日的出现及无霜期的长短有较大影响。随着温度的显著增加,导致初(终)霜日逐渐推迟(提前)以及无霜期的延长;最低气温对初、终霜日及无霜期的影响大于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共和地区初霜日和无霜期与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而终霜日则呈极显著负相关,且在年际尺度上呈现出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郝莹  鲁俊  李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422-8423,8547
利用安徽省19712000年30年整编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对安徽省霜期、初、终霜日气候特征及其气候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安徽省多数地区终霜日有所提前,初霜日略有推后,霜期明显缩短。但安徽初霜日、终霜日的年际变化有增大的趋势,因此遭受异常早、晚霜的概率也趋于增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1979—2013年一日4次的ECMWF-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近35年来春季(3—5月)维持1 d以上的小金县西南低涡进行了初步统计,并对其年际变化特征与周期性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5年来,小金地区春季西南低涡有384例,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周期振荡,主要表现为存在着明显的2年、3年、8年的年际周期变化和17年左右的年代际周期振荡信号。  相似文献   

17.
利用山西62个测站1961—2010年的逐日最低地温资料,分析了终霜冻的历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 1961—2010年平均终霜冻日呈现提早结束的趋势,并伴有明显的波动变化;21世纪的10年是平均终霜冻波动最为剧烈的时期。(2) 山西省1961—2010年平均终霜冻日为4月12日,其分布整体呈现南早北晚的特征,从3月中旬到5月中旬,终霜冻自南向北相继结束。(3) 山西省正常终霜冻的发生概率为54%~74%,从东北到西南的分布为“小-大”相间分布,概率较大的地区主要位于中部和东南部;偏晚终霜冻的发生概率为2%~22%,南部和北部是其发生概率最大的地区;特晚终霜冻的发生概率为14%~36%,概率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中部。(4) M-K突变检验 表明,山西平均终霜冻在1990年发生了一次显著的气候突变;1975—1996年,山西大部分站点的终霜冻日都发生了显著的气候突变。(5) 1961~2010年山西终霜冻变化趋势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从南到北呈“大-小”相间分布,提前幅度较大的地区主要位于中西部和南部,推后幅度较大的地区集中在西北部以及中东部。(6) 2001—2010年山西轻微、中度和重度终霜冻的主周期分别为15 a、12 a和7 a;次周期分别为1 a、1 a和5 a。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近50年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方法]利用1961~2010年本溪满族自治县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常规数理统计方法,对该县单站较小尺度的气温、降水年代际气候特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1961~2010年本溪满族自治县气温年均值为7.0℃,历年年平均气温随着年份的变化趋势升高明显,气候倾向率达0.517℃/10a,近50年趋势升高2.6℃;近10年比20世纪60年代平均升高2.0℃,而近20年平均气温升高不明显;春、夏、秋、冬季气温存在不同程度的升高趋势,其中以冬季最为明显。年降水量、四季降水量变率较大,稳定性较差;历年平均降水量为781 mm,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6.941 mm/10a;春季和冬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夏季和秋季呈减少趋势,且春季和冬季降水量变率大于夏季和秋季。[结论]该研究为大尺度气候分析提供气候背景,也为当地管理部门了解和掌握地方性气候变化特征、防灾减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利用云浮地区4个气象站(市区、新兴、罗定和郁南)1965—2011年降水量、暴雨日数等资料,采用气候统计方法讨论分析云浮地区降水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云浮地区降水量呈较明显下降趋势;夏季降水量最多,其次是春季、秋季,冬季最少;夏季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呈较显著上升趋势,其他3个季节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均呈现较显著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冬小麦适宜播种期的变化特征,选用宝鸡市11个气象站1961-2010年气温资料和1981-2010年冬小麦生长状况观测资料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宝鸡市年平均气温以0.238℃·10a-1倾向率显著升高,以冬、春季升温幅度最为显著,影响冬小麦播种期气温明显升高;气温稳定通过0℃、14℃、18℃的终日以不同趋势延后,冬小麦越冬前有效积温显著增加,平均播种期推迟3~7 d,利于长成壮苗安全越冬;在目前正常的气候年份内适当晚播冬小麦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