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乌鳢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乌鳢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试验,采取强化培育亲鱼,塑料大棚水泥池催产孵化,水泥池和土池培育鱼种以及泼洒药液等技术措施,结果;50组亲鱼共产卵150万粒,平均受经率74.58%。孵出鱼苗113万尾,平均成活率47.32%,育成鱼种51.2万尾。试验证明:催产孵化以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宜,孵化最适水温为23-26℃。认鉴定认为,试验结果达省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2.
匙吻鲟人工繁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匙吻鲟在内塘培育8—9年后可达到性成熟。在水温16—20℃时,用HCG、LRH—A催产,产卵率100%,受精率达到88.30%,孵化率达到76%。  相似文献   

3.
胭脂鱼全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在从化茂墩养殖基地对人工繁殖子一代胭脂鱼经强化培育达性成熟的亲鱼,注射DOM、LRH—A2及HCG混合催产剂,在水温15-19℃时催产,效应时间为12—20h,催产率平均达89%。采用人工干法授精、流水孵化,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可达92%、85%。鱼苗和鱼种在微流水条件下培育,成活率可达80%和93%。  相似文献   

4.
对南美鲱鱼亲鱼培育、人工繁殖、鱼种培育以及成鱼养殖进行了研究,催产激素采用DOM8mg LRH-A210μg/kg混合液效果较好,繁殖最佳水温为26.5~28.5℃,夏花鱼苗经过5~7个月、越冬鱼种经过3~4个月养殖可达到商品规格。  相似文献   

5.
胭脂鱼人工繁殖和资源增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了胭脂鱼人工繁殖、仔幼鱼培育及池塘培育亲鱼技术.1988—1992年,催产亲鱼7组,一般受精率为85%—95%,孵化率为50%—60%。仔鱼培育在平游以前是关键阶段,平游以后,在室内玻璃钢盆培育,成活率可达90%。池塘培育苗种成活率也较高,可达80%—90%。一般经5个月养殖,从平均体长4.8cm,体重3.5g可长至13cm、63g.亲鱼在池塘内培育可以达到性成熟,并能进行人工催产。为增殖资源,向长江和水库放流了胭脂鱼种,并对水库胭脂鱼生长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6.
菊黄东方鲀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采捕野生菊黄东方鲀进行驯养培育,使之达到性成熟,选出6组进行催产;采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简称LHRH—A2),剂量为:雌鱼20-40μg/kg,雄鱼减半;在水温21~22℃条件下,催产效应时间为48h,催产率83%;产卵量为39万粒。本试验的受精率为80.5%,孵化率为81.7%;鱼苗在水温23~25℃下培育20d,育出体长15mm的乌仔22.87万尾,其育苗成活率为85%.  相似文献   

7.
我国胭脂鱼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集钱塘江野生粗唇能,在池塘中培育至性成熟,成熟率64.4%。经测定,绝对怀卵量为7200粒/尾,相对怀卵量为49.9粒/g体重。采用DON、HCG、LHRH—A:混合催产剂,分两次注射,在25~28%水温下,分3个批次进行了人工繁殖,共催产亲鱼114组,效应时间为17h至20h,催产率83.8%,共获取受精卵46.7万粒;孵化率63.5%,共获得鱼苗26.0万尾,出苗率81.5%;共培育出夏花鱼种17.8万尾,培育成活率68.5%。  相似文献   

8.
黑尾近红鲌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黑尾近红鲌的人工繁殖技术,进行了人工催产、受精卵孵化和苗种培育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温25~29 ℃的条件下,给亲鱼一次性注射不同组合的催产剂,其效应时间为9.5~16 h,平均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79.47%、85.08%和86.64%;受精卵的孵化时间在36~39 h;试验共获得鱼苗116.82万尾,经40~50 d的培育,育成全长5 cm左右的夏花鱼种35.6万尾,成活率30.47%.  相似文献   

9.
欧洲丁鱥人工繁殖的亲鱼以3~4龄较好,个体要求雌鱼到达400g,雄鱼到达250g以上;催产时间(鹰潭地区)为4月下旬-5月中上旬为好;适宜水温为18~30℃,最适水温为25~28℃,32℃以上时产卵率、受精率和孵化率都较低;催产激素可选择混合激素,剂量为50μg/kg LHRH—A2和5mg/kg DOM合剂;催产方法以两针注射法为好,针距为8~10h;效应时间(水温25℃时)为11—16h;产卵既可自然产卵也可人工授精,孵化一般在网箱中充氧孵化即可,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行脱粘后在环道或孵化漕中进行孵化。三年的最高产卵率87%、受精率91%、孵化率93%。  相似文献   

10.
稻田笼捕的黄鳝强化培育后可达到性成熟。在水温24-26℃时,用LRH-a、DOM催熟催产,受精率迟到85%,孵化率达到80%。  相似文献   

11.
南方地区欧洲丁桂在人工养殖情况下,1年达到性成熟,4月中旬至5月上旬可进行人工繁殖,成熟亲鱼注射DOM LRH-A2就可产卵。2003年共催产亲鱼5批次,催产成功率为60%-100%,孵出水花60万尾,从水花至6cm左右鱼种的成活率为80%。初步确立了欧洲丁桂苗种规模化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2.
淡水鲳亲鱼经温水越冬,强化培育,其性腺可提早成熟。采用常规催产技术可提早产卵。孵化所得的鱼苗育成夏花鱼种,当年即可养成商品鱼。  相似文献   

13.
对引进的欧洲鳇鱼种在生态循环水工厂化养殖车间进行人工驯养、亲鱼培育和全人工繁殖试验.2012年11月从中挑选亲本4组,在16.3℃的水温条件下,模拟自然产卵生态环境,通过人工注射催产药物地欧酮(DOM)和鲑鱼释放激素类似物(S-GnRHa)诱导亲鱼产卵和排精,催产的4尾雌鱼中有3尾催产成功,获得受精卵67.6万粒,孵出优质仔鱼38.3万尾,其催产率、孵化率、受精率、亲鱼成活率分别为75%、70%、81%、100%.  相似文献   

14.
采用捕自黑龙江水域的怀头鲶为母本,鲶鱼为父本,应用自制催产药物DOS与LRH-A2、HCG进行人工催产,使催产率、受精率分别达到92%和88%。20-21.5℃水温条件下43h孵化出苗,孵化率75%。出膜仔鱼体长3.93mm,7.83mm下塘,池塘培育8天达到34.08mm,培育成活率50%。  相似文献   

15.
高体型异育银鲫的人工繁殖和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1993年使用PG、HCG、LRH-A对17批4564尾高体型异育银鲫进行人工催产繁殖,两年催产率分别为64.8%、77.9%,受精率为35.2%、47.9%,出苗率为85.9%、90.8%。两年共出苗3615万尾。养殖试验结果,在鱼种池、成鱼池套养了3—4cm夏花鱼种,可获单产180—470kg/ha,成活率70%—90%,个体规格0.20—0.31kg。鱼种阶段主养,可获单产2288kg/ha,规格25—40g。成鱼阶段主养,获单产4300kg/ha,规格250g以上。  相似文献   

16.
《淡水渔业》1976,(7):4-7
我场有苗种培育池180亩,亲鱼培育池30亩(兼套养鱼种)。为了养出大鱼种,促进商品鱼生产的发展,我们针对本省鱼苗生产晚,培育期短的特点,从1967年开始全面采取一养到底的饲育方法。几年来,通过不断的实践、认识,培育技术有所提高。一般每年都生产出秋片鱼种150—170万尾,出池鱼种有70—80%达到8寸以上,其中鲢、鳙鱼约半数达到3.5寸以上。苗种池平均每亩育成鱼种7,000—9,000尾,全期培育成活率50%左右。  相似文献   

17.
沙塘鳢人工繁殖及鱼苗培育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PG、LRH-A2、HCG等药物联合催产.在水温21~23℃条件下,效应时间42~45 h,催产率约65%,受精率87%左右.水温16~18℃,胚胎发育历时255~277 h;水温21~23℃,胚胎发育历时207~215 h.鱼苗开口饵料以轮虫、枝角类活饵为主.经过1个月左右培育可得2cm左右夏花鱼种.  相似文献   

18.
1991年8月中下旬,催产鲢、鳙28组,产卵19.5组,获卵1972万粒(其中受精卵1498万粒),出苗1116万尾。产卵率69.6%,受精率76%,孵化率74.5%。到1992年4月20日,获13cm以上大规格鱼种63166尾。技术关键是:调整、控制亲鱼池、孵化环道和鱼苗、鱼种培育池水温。  相似文献   

19.
利用杭州湾河口区的天然海水,对人工繁养的菊黄东方鲀亲鱼进行强化培育,使其达到性成熟,挑选其中性腺发育良好的进行催产,并采用半干法人工授精。在水温21—22℃下,受精卵经过100—120h的静水充气孵化后仔鱼出膜;在水温24—25℃下,经过约25d的培育,乌仔的全长达15mm。试验结果表明:2004年分4批共计催产18组,催产率为94.4%,获得受精卵67.5万粒、初孵仔鱼58.1万尾、乌仔29.3万尾,受精率为70.2%,孵化率86.1%,育苗成活率50.4%;2005年催产12组,催产率83.3%,获得受精卵110.3万粒、初孵仔鱼90.8万尾、乌仔49.6万尾,受精率为77.5%,孵化率为82.3%,育苗成活率54.6%。试验结果还表明:两个不同盐度(15,25)对菊黄东方鲀受精卵孵化和苗种培育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鲂鱼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俊  潘炯华 《淡水渔业》1993,23(3):22-24
单独或混合使用鲤鱼脑垂体、LRH-A和HcG对2~+—4~+龄鲂亲鱼进行8批人工催产,采用人工授精方式获得受精卵;产卵率和受精率分别为50—100%和80—90%,但由于孵化过程中有水霉感染故得苗率均比较低,只有6.3—13.9%,鱼苗培育阶段成活率达64.5—76.2%,鱼种培育阶段成活率可超过9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