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对小麦吸收重金属汞和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大田施用有机肥对小麦吸收重金属汞和铅的影响,通过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对土壤有效态汞、铅以及小麦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效态汞、铅含量的高低受有机肥施用量的影响明显,继而影响小麦对土壤汞、铅的吸收;土壤有效态汞、铅的含量及小麦吸收汞、铅量均与施用有机肥呈显著负相关性,土壤有效态汞、铅的含量及小麦吸收汞、铅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性。说明,施用有机肥可抑制小麦吸收土壤中的汞和铅。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土壤不同浓度汞污染对白菜生长的影响,以及白菜对土壤汞的吸收状况。结果表明:白菜生物量随土壤汞浓度的升高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白菜对汞的吸收基本随添加浓度的升高而升高;白菜根对汞的吸收大于叶片。  相似文献   

3.
有机肥对土壤-小麦系统汞污染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冬小麦为试验对象,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有机肥、不同外源汞施用量对土壤和小麦的汞污染、迁移和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汞施入量的增加,土壤全汞和有效汞含量逐渐增加,使小麦吸收汞增加.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土壤有效汞与小麦根、茎叶、籽粒吸收的汞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性.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有效态汞含量逐渐减少,继而降低小麦对汞的吸收.相关分析表明,有机肥施用量与土壤有效汞呈显著负相关.有机肥对土壤有效汞的抑制效果以低汞高有机肥处理效果最为显著,苗期达到58.94%,收获期达到62.29%.有机肥施用量与苗期低汞处理下小麦茎叶和根部汞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收获期的所有汞处理下小麦茎叶、根部和籽粒汞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在低汞处理,施用有机肥完全抑制了土壤中汞向籽粒中转移.所有处理小麦各器官汞含量的分布规律为根>茎叶>籽粒.  相似文献   

4.
万山汞矿区水稻吸收无机汞及甲基汞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贵州万山汞矿区土壤等因素对水稻吸收无机汞和甲基汞的影响,通过在万山垢溪、熬寨、四坑和五坑典型区域采集水稻和土壤样品进行测试,利用相关分析研究了水稻在分蘖期吸收无机汞和甲基汞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水稻根与茎中积累的无机汞含量和土壤中无机汞含量显著正相关(r=0.987和0.786),而叶中无机汞含量与土壤pH显著负相关(r=-0.645),与土壤中总硫显著正相关(r=0.621)。水稻根和叶吸收的甲基汞含量与土壤中甲基汞含量显著正相关(r=0.710和0.599),但与土壤中其他参数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垢溪水稻根表铁膜量高于其他区域,根表铁膜吸附无机汞与水稻根吸收无机汞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891),而吸附的甲基汞并没有与根中甲基汞存在相关性。因此,在万山汞矿区,土壤中无机汞和甲基汞含量是影响水稻吸收无机汞和甲基汞的关键因素,同时反映出水稻对甲基汞和无机汞的吸收存在不同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连续施用有机肥对小麦苗期吸收汞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小麦为试验对象,采用盆栽方式,利用前人研究有机肥对土壤-高粱系统中重金属污染的环境效应试验(已完成重金属和第1次有机肥的施入)后的土壤,研究了不同外源汞水平下,连续施用有机肥对土壤汞的形态转化及小麦吸收汞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汞水平条件下,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有效态汞含量逐渐减少,小麦茎叶和根对汞的吸收也逐渐减少.试验以低汞高有机肥处理对土壤汞的有效态的减少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小麦幼苗实验表明 ,小麦幼苗根主要吸收土壤中小分子有机质结合的汞(FA结合态汞) ,并在根部累积 ,其他形态汞可以转化为FA结合态 ,表现为间接作用 ,残渣态汞是植物根吸收的库源。在实验条件下 ,小麦幼苗叶片可以很快吸收土壤中挥发出来的汞 ,并在茎叶中积累。土壤汞植物利用率较低 ,可被带出土壤的汞量有限。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天津市汉沽区汞对农业的污染实际研究表明:作物具有吸收、积累汞的能力,尤其是当土壤中含汞量增加时、植物会吸收积累更多的汞。不同植物种类,同种植物不同器官,不同生长阶段以及同一植物在不同含汞量的土壤上,植物对汞的吸收积累和分布,都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8.
冶金工业生产过程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尤其以汞、砷为最,本文重点探讨冶金工业汞、砷重毒性污染土壤的高效修复技术,采用化学淋洗法、热脱附法、稳定化法,实现对冶金工业中汞、砷重毒性污染土壤的修复,进行土壤中汞总量的有效、稳定检测,有效实现对高汞、砷污染土壤的高效稳定化处理和修复。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在不同含量外源汞土壤中施加不同量的氮肥,分析土壤中不同形态汞的转化状况。结果发现,施尿素0.4 g/kg(T3)能显著提高土壤活性,促进土壤中汞向有效态转化,同时可提高植物对土壤中汞的吸收;其余氮肥水平对土壤不同形态汞的转化活性依次为施尿素0.6 g/kg、施尿素0.2 g/kg、不施肥处理。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植物对土壤中汞的吸收积累规律,汞在植物体内的分布特征,汞对植物的毒害作用以及植物对汞的耐性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温度对黑龙江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以吉单261号、吉单505号和龙丰2号为试材,研究了温度对玉米播种-出苗、出苗-抽雄、抽雄-成熟的影响。[结果]不同玉米品种的吸水量各异。低温时种子吸水速度明显降低,种子萌发时,低温主要影响种子的吸水量和吸水速度。玉米生育后期,低温主要影响籽粒灌浆速度。吉单261号有较强的耐寒性,其次为龙丰2号,吉单505号耐寒性最差。[结论]低温品种间吸水速度差异明显,可将低温下种子吸水速度作为不同品种玉米的耐寒性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检测方法对玉米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测定结果的影响,为玉米淀粉含量检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双波长分光光度计测定不同玉米中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比较不同玉米中淀粉溶液参比波长、吸光度和吸光谱,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淀粉颗粒结构,研究影响玉米淀粉含量测定的因素。【结果】高直链玉米、普通玉米和糯玉米中直链淀粉淀粉含量分别为64.8%、25%和1.9%,支链淀粉含量分别为32.3%、75.6%和97.1%。乙酸和盐酸处理后,3种玉米淀粉溶液pH值均降低,其中乙酸对高直链玉米淀粉溶液pH值影响最大。【结论】盐酸处理后3种淀粉溶液吸光度值以及吸收峰值均高于乙酸处理的吸光度值,并且直链淀粉吸光度及吸光谱高于支链淀粉。普通玉米淀粉颗粒膨大,表面凹凸不平,呈不规则形状,高直链玉米淀粉颗粒结构改变虽有变化,但没有普通玉米剧烈。直链淀粉水溶液没有支链淀粉水溶液稳定。  相似文献   

13.
长期施肥对棕壤主要养分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在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棕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微区内进行,对长期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监测,并对不同施肥处理玉米养分吸收量、产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长期施肥尤其是长期施用有机肥,土壤全氮、全磷、有机质均有显著增加。土壤碱解氮、速磷、速钾在玉米拔节期呈现最大值。之后逐渐降低,至玉米灌浆期过后趋于平稳。玉米产量与生物量均以。M2N1P处理为最高,CK处理最低。相关分析表明,玉米N、P吸收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磷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玉米吸钾量与土壤养分相关性不显著。而与玉米N、P吸收量极显著相关。玉米产量及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磷相关性达极显著或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用氯化亚铁、硫酸亚铁、硫酸亚铁铵和硫酸铁铵等形式的饮化合物与过氧化氢溶液构成引发剂,分别引发玉米淀粉-丙烯腈接枝共聚反应;用硫酸亚铁胺-过氧化氢引发玉米淀粉、小麦淀粉、交联玉米锭粉和交联氧化甘薯淀粉与丙烯腈的接枝共聚反应。以共聚物吸水力和产率为指标,研究了不同条件、引发剂及来源的淀粉对淀粉-丙烯腈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淀粉的来源并不重要,铁的形式对产物的吸水力和得率的影响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挤压膨化与改性处理海带渣的油污吸附特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挤压膨化和改性处理的海带渣进行了油污吸附材料制备的试验研究,探讨了海带渣粒度和玉米碴添加量对挤压膨化海带渣油污吸附特性的影响,以及硬脂酸添加量、海带渣粒度和改性时间对改性海带渣油污吸附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增加玉米碴添加量,可提高挤压膨化海带渣的吸油率、吸油速率和漂浮率,但吸水率亦提高;海带渣粒度越小,挤压膨化后的海带渣吸油和漂浮效果越好,越不易吸水;当海带渣粒度为0.9 mm、玉米碴添加量为30%时,挤压膨化海带渣具有良好的油污吸附效果,其吸油率、吸油速率和漂浮率分别为142.8%、94.1%和49.4%,吸水率为89.2%。改性试验结果表明:硬脂酸改性可显著提高海带渣的漂浮率,降低其吸水率,但油污吸附效果随硬脂酸添加量的增加而下降;选择粒度较小的海带渣并且保证一定的改性时间,有利于提高油污吸附效果;当海带渣粒度为0.9 mm、硬脂酸添加量为8.5%、改性处理2 h时,海带渣的吸油率、吸油速率和漂浮率分别为217.5%、94.3%、94.0%,吸水率在31.0%以下,吸油率和漂浮率分别是挤压膨化海带渣的1.52倍和1.90倍,吸水率降低了65.2%。  相似文献   

16.
锌对玉米生长和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第四纪红土红壤上进行玉米盆栽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在施锌浓度0.5~200 mg/kg土范围内,施锌对玉米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有利于玉米对氮的吸收;施锌玉米拔节期-抽雄期吸锌强度最大,随着玉米的生长,玉米体内含锌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7.
赤泥、石灰对Cd污染稻田改制玉米吸收积累Cd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利用Cd污染稻田改制玉米的大田试验,研究了施用赤泥、石灰对玉米吸收积累Cd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赤泥、石灰对春玉米、秋玉米产量无显著影响,但与施用石灰相比,施用赤泥能显著增加玉米产量和生物量;施用赤泥、石灰皆显著提高了土壤pH值、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效态Cd含量,减少了玉米对Cd的吸收积累;春玉米、秋玉米施用赤泥后其籽粒Cd含量分别比对照降低了27.5%和21.1%,施用石灰后则分别降低了26.4%和31.1%;施用赤泥、石灰皆抑制了玉米对Cd的富集和转运,且赤泥抑制玉米茎、叶、籽粒富集Cd的能力优于石灰,但石灰阻控玉米由茎向籽粒及叶片中转运Cd的能力优于赤泥。大田试验结果还表明,稻田改制玉米结合赤泥、石灰等钝化剂的施用可能是一条实现Cd污染农田安全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也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8.
利用红外光谱分析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偏光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不同取代度马铃薯淀粉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物理、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比较.马铃薯淀粉经辛烯基琥珀酸酐(OSA)处理后,随着马铃薯淀粉取代度的增加:红外光谱图在1 724 am-1和1 565 cm-1处产生了吸收峰,并与608 cm-1的吸收峰逐渐加强;X射线衍射图中淀粉微晶结构略有增加,亚微晶结构相对减少,总结晶度下降,但淀粉的结晶类型未改变;偏光显微镜观察显示部分淀粉颗粒偏光十字开始消失或者变的模糊,脐点处随之发生爆裂,裂缝甚至沿脐点向外扩大;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淀粉颗粒表面被腐蚀程度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9.
一次深施肥对玉米供肥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一次深施肥对玉米供肥规律的影响。[方法]设置肥料施用量相同的2个处理(常规施肥和一次深施肥),在玉米生长的不同时期取样,测定叶片、茎+雄穗、雌穗、籽粒的鲜重、干重及植株N、P2O5、K2O含量。[结果]一次深施肥的玉米比常规施肥增产521.5 kg/hm2,提高了5.76%。一次深施肥促进玉米在生育中后期对氮、磷的吸收。玉米大喇叭口期以前,氮、磷主要集中在叶片中;在玉米成熟期,钾的分布比例为茎秆>叶片>籽粒,施肥方法对钾的分布有影响而对氮、磷的分布则无影响。常规施肥钾在叶、茎、粒中的分布比例约为3∶6∶2;一次深施肥分布比例为2∶2∶1。[结论]一次深施肥可促进玉米在生育中后期对养分的吸收,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20.
A field trial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phosphorous (P) absorption, grain quality and yield between high oil corn and common cor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high oil corn var. Tongyou 1 obtained lower highest P absorption rate (HAR) and later occurring date of HAR, in comparison with common corn var. Simi 25. The highest HAR and the earliest occurring date of HAR was obtained by the treatments of P45 and P75 in Tongyou 1 and Simi 25 separately; while the total amount of P accumulated by maize plant was achieved by P105 treatment in both varieties. P in grain relied mainly on root uptake at maturation that accounted for 85.7-96.8% and 79.3-84.3% for Tongyou 1 and Simi 25, respectively. Tongyou 1 contained more oil and protein contents, but less starch content with lower grain yield. P application at appropriate rate enhanced contents of protein and fatty acid, but the increment of starch content was neglecta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