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浅谈围塘养殖的病害防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岩雄 《海洋渔业》2000,22(3):131-133
<正> 我国的海水围塘养殖业起步较晚,早期养殖的主要对象是中国对虾,以后逐渐有贝、鱼、蟹的养殖。1993年开始,全国暴发对虾病害,各地都开展了病害防治研究,效果不理想,对虾养殖陷入低谷。尽管由于全国范围内普遍推广了虾塘综合利用,综合效益有很大提高,但是暴发性病害不仅在养殖虾类而且在鱼、贝、蟹类中都有出现,严重影响我国海水围塘养殖业。 本文对海水围塘养殖的病害防治研究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围塘养殖病害防治的二大策略,以期对围塘养殖病害防治技术研究有  相似文献   

2.
正目前,关于对虾偷死病的相关防治技术仍以预防为主,本文阐述了对虾偷死病的危害、特征、病理研究和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以期为建立有效防控技术方案提供参考。近年养殖对虾偷死病已成为我国对虾养殖地区危害日益严重的疫病,该病贯穿养殖全过程,危害最严重的是养殖对虾早期死亡综合征(Early Mortality Syndrome,EMS)和养殖中后期的对虾偷死综合征(Covert Mortality Syndrom,CMS),主要发生在高密度养殖的虾塘,由于患病对虾在池底深水区陆续死亡,不易及时察觉,故被养殖者称之为"偷死病"。虾病呈现出爆发性流行的趋势,部分养殖场累计死亡率达80%~100%,经济损失巨大。  相似文献   

3.
“亚太地区对虾养殖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于今年9月12日至16日在北京召开。研讨会主要议题有:对虾养殖与环境;对虾的营养研究;对虾养殖中的病害及防治;对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三年来连江大官坂垦区养殖对虾应急防病操作研究的结果,针对连江大官坂垦区对虾养殖的客观现状,阐述了养殖对虾的防病操作要点,以其供形成一套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防治养殖对虾毁灭性病毒病的生产技术方案参考。  相似文献   

5.
陆建伟 《水产科技》1995,(3):21-22,26
在对虾的养殖中,疾病的危害越来越严重。湛江市自1992年以来,虾病濒发,养殖对虾的产量逐年下降。为稳定对虾养殖业,对疾病的防治研究,已是燃眉之急。作者根据多年的养殖工作实践,对湛江市对虾养殖中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进行了总结,希望对广大对虾养殖工作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对虾养殖业是我国海水养殖的支柱性产业,也是亚洲和美洲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支柱性海洋产业。我国的对虾养殖产量和养殖规模曾在19881992年居于世界首位,年产量达20多万吨,年产值近百亿元,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沿海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1993年养殖对虾病害的暴发性流行,导致了整个对虾养殖产业的严重滑坡,不仅对虾养殖业本身经济损失巨大,而且相关的对虾加工和出口等行业也受到严重影响,我国由对虾出口国变为进口国。近几年来,我国加强了对虾病害防治和养殖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同时也积极引进凡纳对虾(俗称南美白对虾)和细角对虾(俗称蓝对虾)等新的虾种进行养殖,特别是我国华南地区采用高位池和过滤海水防病养虾系统等高新技术进行凡纳对虾和斑节对虾养殖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促进了我国对虾养殖产量的迅速回升,对虾养殖业又开始出现增产增收的良好局面。2000年华南地区养殖对虾产量增长迅速,达到12万多吨,其中约5万吨是凡纳对虾;仅广东省就达到7.5万多吨.超过全国产量的1/3。采用新的集约化防病养殖技术,凡纳对虾单造产量普遍达到510吨,公顷,高的年产量已达到20吨,公顷,在江苏、山东等地进行小规模养殖也取得了成功,其养殖成功率和效益优于我国原有的斑节对虾和中国对虾,华南地区现已成为我国养殖对虾的主产区。2000年我国华南地区引进细角对虾进行试养取得成功,个别地区单造产量达到610吨,公顷,成为我国南方对虾养殖中又一个新的种类。但是,国内对于细角对虾的研究刚刚开始,缺乏专门介绍该虾的资料,广大虾农对此虾也了解不多。作者在此对细角对虾的养殖技术作一简单介绍,并与凡纳对虾等其他滨对虾属种类进行比较,提供给有关科研人员和养虾业者参考,希望对我国细角对虾养殖技术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水产杂志社和海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联合主办,辽宁省水产技术推广站、天津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和山东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协办的第二届全国对虾养殖与病害防治经验交流研讨会于1999年11月24目一27日在海口市召开。这次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沿海地区的近200位代表参加,会议既邀请了来自科研单位的有关专家就对虾的营养平衡与健康养殖等内容作了专题讲座,也邀请了来自生产一线的辽宁、山东及海南对虾健康养殖示范区的专家就对虾的健康养殖模式、新品种养殖和病害防治等方面作了经验介绍,来自泰国的专家还就东南亚一带的对虾养殖与病害防治…  相似文献   

8.
对虾是我国水产经济动物的一大品种,随着人工养殖时间的延长,对虾自身抗病力减弱,环境污染,病原体较多,对虾病害已成为威胁对虾养殖业的一个严重问题。多年来,我们对养殖对虾主要疾病的病原及防治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养殖过程中建立了严格的消毒措施,控制病毒的传播途径,建立了实用、灵敏、准确的病原监测程序,推广使用快速、灵敏的对虾病毒检测技术(PCR检测方法及核酸探针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水产杂志社和海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联合主办,辽宁省水产技术推广站、天津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和山东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协办的第二届全国对虾养殖与病害防治经验交流研讨会于1999年11月24日-27日在海口市召开.这次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沿海地区的近200位代表参加,会议既邀请了来自科研单位的有关专家就对虾的营养平衡与健康养殖等内容作了专题讲座,也邀请了来自生产一线的辽宁、山东及海南对虾健康养殖示范区的专家就对虾的健康养殖模式、新品种养殖和病害防治等方面作了经验介绍,来自泰国的专家还就东南亚一带的对虾养殖与病害防治情况作了介绍,农业部渔业局有关处室的领导就我国目前对虾业的发展形势作了阐述,会议还组织代表们参观了当地的高位池养虾及南美白对虾养殖.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超微气泡技术在水产养殖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在小型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生态系统中,以常规鼓风充气作为对照组,应用超微气泡发生装置,研究对比其在对虾养殖过程中的增氧效果、水体相关理化和生物因子的响应及对虾生长情况。结果显示:超微气泡能有效地提高水体中溶氧质量浓度,并使之维持更长的时间;与常规充气相比,在超微气泡技术条件下,养殖水体溶氧质量浓度平均高出7.66%,差异显著(P0.05);超微气泡能加快养殖水体颗粒物的降解,并对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结构产生影响;对虾在两种充气方式下,生长率和存活率都没有明显差异。研究表明:超微气泡技术对提高养殖水体溶氧的效果显著,在对虾养殖中应用是可行的;超微气泡技术为水产养殖新装备的研究应用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为加强对虾病害防治,促进养虾业持续健康养殖, 2月 27日,由荣成市海洋与水产局主办,汉宝集团北京智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及荣成经销部协办的对虾养殖病害防治技术专题讲座在石岛开班,会上,邀请国内著名的海水养殖专家、上海水产大学教授纪成林主讲。来自全市各养殖生产单位的 50多名技术负责人参加了本次讲座。纪成林教授重点从虾池、苗种、饵料、水质、敌害等五个方面,分别对虾病的发病机制、表现症状、防治方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详细解答了学员们提出的疑难问题,并对我市的对虾养殖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会上,汉宝集团…  相似文献   

12.
为尽快扭转虾病造成的被动局面,力争尽早恢复我国对虾养殖生产,农业部把防治对虾病害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为有效防治虾病,在深入调查研究、集思广议的基础上,确定了今年对虾病害防治和养殖生产的指导思想:以病害防治为重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从实际出发,合理调整养殖结构,优化养殖模式,推广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由于养殖环境恶化、良种不良及养殖操作不规范等因素,导致对虾病害严重,生长速度慢,养殖成功率下降,尤其是对虾肝胰腺坏死症、对虾白斑综合症病、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和对虾细菌病(副溶血性弧菌)的控制力不足,对虾病害已严重困扰了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大家都在寻找对虾养殖的出路。本项目通过优质虾苗筛选技术、鱼虾混合生态养殖调控水环境及病害防治技术、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技术及规范养殖管理,形成鱼虾混合生态养殖技术规范,该技术易理解、  相似文献   

14.
我国目前业已查明且危害较大的虾病有30种以上,但对不少疾病尚未研究出一套有效的治疗方法。现就我们几年来在斑节对虾、中国对虾和墨吉对虾育苗和养殖过程中对对虾疾病的防治经验,结合其他研究资料,将常见的对虾疾病与防治技术分述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 由于受到种质资源限制, 养殖中出现生长

速度慢、存活率低以及抗病抗逆差等问题。针对凡纳滨对虾养殖产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研究人员积极开展育种工

作, 并取得了一定进展。近年来, 水产动物遗传改良技术发展迅速, 现代分子育种技术的引入为凡纳滨对虾育种带

来了革命性变革。本文综述了凡纳滨对虾分子育种技术研究概况, 包括种质资源研究、基因组研究、分子标记挖

掘与辅助育种、基因组选择以及基因编辑等研究与应用, 并对凡纳滨对虾分子育种技术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以期为利用现代分子育种技术培育凡纳滨对虾新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索健康、高效的对虾养殖模式,利用移动床生物滤器水处理技术和藻类净化技术,构建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并进行养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养殖期间DO为(5.85±1.09)mg/L;pH为8.11±0.40,TAN为(0.39±0.12)mg/L,水质指标符合养殖要求;对虾生长情况良好,经过92 d的养殖,收成时养殖密度4.96 kg/m2,成活率80.9%,饲料系数1.34,取得了健康、经济、高产、高效的养殖结果。  相似文献   

17.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免疫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是一种引起养殖对虾爆发性死亡的病毒,由于它宿主范围广、蔓延速度快以及致死率高,已经成为对虾养殖中的第一杀手,因此有效防治WSSV爆发在水产养殖中具有重要意义并极具挑战性。本文主要介绍WSSV基因组以及结构蛋白、对虾WSSV免疫机制、对虾WSSV疫苗研究进展,以及我国对虾养殖中WSSV防治措施,认为对虾WSSV疫苗将是今后对虾大规模养殖中病害防治的一种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方斑东风螺是国内近年来新兴的一个养殖品种,市场消费潜力巨大,但产量有限,市场上供不应求,为发展方斑东风螺养殖业,对其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技术进行了研究.生物学特性研究主要包括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食性与生长等;养殖技术研究包括苗种繁育技术和成螺养殖技术,目前方斑东方螺成螺养殖方式主要有池塘养殖、对虾高位池养殖、自然海区砂滩养殖、海区沉箱养殖、鲍笼养殖等;另外,还探讨了方斑东风螺的病害防治对策,认为应以预防为主,采用防治相结合的原则.鉴于方斑东风螺市场消费潜力大、养殖适应性广等特点,对其养殖前景十分看好.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生产中弧菌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阻碍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文章介绍了凡纳滨对虾养殖过程中容易发生的几种弧菌病及其防治方法的相关研究,并对常见的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霍乱弧菌和副溶血弧菌这4种弧菌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海水养殖中弧菌病的防治和控制...  相似文献   

20.
不同养殖措施防治对虾暴发性流行病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水泥池、土池及不同水处理方法等不同措施养殖对虾,研究养殖升旗与对虾暴发性病毒发生的关系,探讨合理养殖模式。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水泥池、沙滤水、封闭式循环水养殖和使用防病药物等措施对防治暴发性疾病都有一定的效果;使用优质饵料强化对虾体质,合理使用防病药物及水质净化剂,优化养殖生态环境对增强对虾抗病能力有效;虾池内放养部分肉食性鱼类能延缓对虾发病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