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乙肝病毒抗原阳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方法:采用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临床与病理活检资料及实验室相关检查作对照分析。结果: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患者中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即伴有肾组织HBV阳性)的发病率为47.5%;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78.9%);主要病理类型为膜性肾病(52.6%)和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1.1%),免疫荧光IgG、C3和C1q阳性率明显增高(P<0.05),肾小管间质病变明显较肾组织HBV阴性组严重(P<0.01);血清免疫学检查发现,乙肝病参相关性肾炎患者血清e抗原阳性率较高(84.2%),而e抗体阳性率较低,肾组织HBV阴性组则相反。结论:血清乙肝病参抗原阳性患者肾组织HBV阳性组与肾组织HBV阴性组在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和实验室相关检查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在缺乏肾活检的情况下,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对诊断乙肝病毒抗原阳性肾小球肾炎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粤西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病毒标记物(HBVM)不同模式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7348例HBV感染者的血清标本用ELISA法检测乙肝二对半(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对每一HBVM模式进行剖析。结果与结论:HBV感染者血清以HBsAg阳性率最高(92.58%),然后依次为抗-HBc(88.34%)、HBeAg(44.26%)、抗HBe(41.83%)、抗-HBs(3.93%);HBVM模式共有26组,其中以“大、小三阳”模式为主,共占71.39%。  相似文献   

3.
对入学新生进行乙肝带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乙肝感染率较高,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揭示对入学新生进行肝功监测,同时加强对HBV携带者的随访,这在乙肝传染源管理中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健康人群HBV感染及获得性免疫的状况,为更好的防治乙型肝炎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健康体检人群血清中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五项指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995例健康人群血清中HBV抗原抗体系统五项指标阴性者为48.4%,抗-HBs阳性者为44.7%,感染指标阳性者为6.9%,出现10种感染模式:五项指标均阴性;抗-HBs阳性;HBsAg阳性;抗-HBe阳性;HBsAg、HBeAg、HBcAb三项阳性;HBsAg、HBeAb、HBcAb三项阳性;HBsAg、HBeAb两项阳性;HBsAb、HBeAb、HBcAb三项阳性;HBeAb、HBcAb两项阳性和HBsAg、HBcAb两项阳性.结论:健康人群HBV感染近年来明显下降而免疫力明显上升,但尚有近1/2的人缺乏免疫力,并存在少数传染性强的乙型肝炎患者;应提倡健康人群普种乙肝疫苗,即使注射了乙肝疫苗也要注意自身一般性预防,常规检测乙肝五项指标,及时发现病情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前,乙肝是全球性的传染病,HBV是病毒性肝炎最常见的病原之一.从世界范围来看,HBV的传播流行以非洲、远东和亚太地区最为严重.由于乙肝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广、发病率高、治疗困难,所以对人类健康危害相当严重.据统计,慢性肝炎患者终身危险率可达40%,其中主要威胁为肝硬化及肝癌.因此,乙肝多年来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我国是乙肝高发的国家之一,HB_sAg携带者达1.3亿,携带率8~15%,江南及沿海地区人群携带者多于北方.对本病的防治,历来受到我国各级医疗卫生部门的重视.许多专家从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恢复受损肝细胞正常生理机能出发,扶正驱邪、综合防治,在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为了密切配合洛阳市卫生防疫部门搞好HBV感染的综合防治工作,洛阳农专与中国人民解放军五三四医院共同协作,于1993年10月对在校的1460名大学生进行了HB_sAg普查.既而又对其中HBsAg阳性者进行了乙肝五项检测.现将调查情况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的变化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变化的关系。方法:对191例CHB患者[包括CHB轻度、中度、重度以及慢性乙型重型肝炎(CSHB)、乙型肝炎性肝硬化(HBC)],采用荧光定量PCR(FQ-PCR)法检测每组血清HBV DNA水平.并进行组阀对比分析。结果:血清HBV DNA水平、HBV DNA阳性率随病情加重均有下降趋势(P〈0.01);CSHB组、HBC组与CHB轻度、中度、重度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CSHB组HBV DNA水平和阳性率最低,但CSHB组与HBC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CHB)轻度、中度、重度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病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肝脏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7.
14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HBV感染情况与AFP水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PHC)患者乙肝病毒感染情况与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及化学发光法分别测定140例PHC患者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及AFP水平。结果PHC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模式分析中,HBV感染124例(88.6%),其中感染模式HBsAg、抗-HBe、抗-HBc 3项阳性(小三阳)为69例(49.3%),HBsAg、HBeAg、抗-HBc 3项阳性(大三阳)32例(22.9%),单纯HBsAg阳性10例(7.1%)。140例PHC患者中,HBV-M阳性者AFP升高比例明显高于HBV-M阴性者(P<0.01)。结论HBV是原发性肝癌发生的重要病因,在PHC患者中AFP升高与HB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食品生产经营和公共场所等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为制定控制相关传染病传播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1年百色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体检结果的相关数据,对检查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在11 938名从业人员中,检出职业禁忌人员60人,占0.50%.其中肺部结核或疑似者29人,占0.24%;甲型肝炎阳性20人,占0.17%;戊型肝炎阳性7人,占0.06%;梅毒抗体阳性4人,占0.03%;未检出皮肤病及肠道带菌者.不同职业人群中疑似活动性肺结核和梅毒抗体阳性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性别对体检不合格率没有影响;不同年龄组体检总检出率差异也有高度显著性(P <0.01).结论 本区食品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仍有甲型肝炎、戊型肝炎和肺结核等传染性疾病,其感染途径和感染时间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跟踪调查.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114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e抗原抗体系统与病情和预后的关系。结果表明,HBeAg阳性者大多数表现为慢性迁延性肝炎(CPH),而HBeAg(-)抗HBe(+)者较多表现为慢性活动性肝炎(CAH)、肝硬化、慢重肝或肝癌。抗-HBe(+)者的病情和预后较HBeAg(+)者严重(P<0.001)。抗-HBe(+)者可能为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突变株感染所致。分析CHB患者血清e抗原抗体系统以及其它HBV标记物的特点,对估计其所感染的HBV类型、肝病轻重和预后好坏,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乙肝五项指标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抗原(PreS1-Ag)与乙型肝炎五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ELISA法对1249例携带不同血清学标志物的乙肝患者进行PreS1-Ag和乙肝五项项指标检测。结果:在HBsAg、HBeAg、HBcAb阳性组中,PreS1-Ag阳性率为71.1%;在448例HBeAg阳性标本中,PreS1-Ag阳性312例,阳性率69.6%;717例HBeAg阴性而HBeAb阳性的标本中,PreS1-Ag阳性195例,阳性率27.2%;在801例HBeAg阴性的标本中,PreS1-Ag阳性233例,阳性率29.1%。结论:PreS1-Ag作为HBV感染、复制的指标较HBeAg更敏感,与乙型肝炎的活动性有关,对乙肝五项指标检测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健脾法、补肾法、解毒法分别联合西药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外周血细胞因 子白介素-2(IL-2)和干扰素-γ(IFN-γ)的影响。方法将120 例慢性HBV 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健脾组、补肾组 和解毒组各30 例。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治疗,健脾组给予拉米夫定+四君子汤治疗,补肾组给予拉米夫定+六味地黄丸 治疗,解毒组给予拉米夫定+甘露消毒丹治疗。疗程1 年。观察各组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血清IL-2 和IFN-γ 水平。结 果治疗前各组血清IL-2 和IFN-γ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血清IL-2、IFN-γ 水平均显著上 升(P<0.05),其中健脾组、补肾组上升较对照组显著(P<0.05,P<0.01),补肾组上升较健脾组显著(P<0.05),解毒组与健脾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法改善慢性HBV 感染患者细胞因子IL-2 和IFN-γ 失衡状态优于健脾 法和解毒法。  相似文献   

12.
对甘肃省兰州市周边地区采集的300份猪血清的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E抗体(抗-HBe)、核心抗体(抗-HBc)、表面抗体(抗-HBs)5项指标进行检测,并从HBsAg和抗-HBs抗体阳性血清中提取DNA,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S基因和C基因的巢式PCR扩增、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血清学检测的上述5项指标阳性率分别为10.7%3、.0%、6.1%、3.3%和88.5%,大三阳(即HBsAg、HBeAg、抗-HBs抗体均为阳性)的猪血清样本6份,阳性率为2%;序列分析表明,猪类HBV的S基因和C基因与GenBank中的人HBV同源性达到99%,说明猪存在类HBV感染,且猪类HBV与人HBV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拉米呋啶对携带乙肝病毒(HBV)癌症患者化疗导致病毒重激活的预防以及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在本院进行化疗的携带HBV癌症患者89例,随机分为化疗组(n=45)和拉米呋啶组(n=44),检测两组化疗前后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白蛋白(ALB)、血清淀粉酶、HBV标记物和HBV DNA水平,同时进行肿瘤化疗及疗效的常规指标检测。结果治疗前两组的AST、ALT、总胆红素、ALB和HBV DN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拉米呋啶组4.5%的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而化疗组为86.7%,同时化疗组的AST、ALT和HBV DNA水平明显增高,而总胆红素和ALB无明显变化;毒副反应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拉米呋啶可预防HBV感染的癌症患者化疗后病毒的重新激活,且毒副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某奶牛场,采成年母牛血清200头份,鲜牛奶100份,用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两对半”,阳性结果如下:牛血清HBsAg7份,抗-HBs52份,HBeAg1份,抗-HBe2份,抗-HBc零份。100份鲜牛奶阳性数:HBsAg2份,抗-HBs10份,HBeAg1份,抗-HBe2份,抗-HBc零份。电镜观察到HBV核心抗原阳性血清中有球形病毒颗粒。HBV表面抗原阳性血清中有球形和管形病毒颗粒:其直径约20nm。确证该奶牛场有部分奶牛感染乙型肝炎,其病原为人类乙型肝炎病毒。PCR扩增奶牛HBV-DNA,均未扩增特异的DNA片段,表明奶牛类乙肝病毒只是在抗原上与人乙肝病毒交叉,但在DNA水平上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一种嗜肝性DNA病毒,慢性HBV感染会引起严重肝脏病变(如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大量研究表明HBV能够响应肝代谢变化,病毒基因调控与肝代谢基因调控存在密切关联。虽然相关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但是在感染过程中病原与宿主代谢基因调控及肝代谢状态间的关联机制可能成为一种极具潜力的临床治疗策略。介绍了HBV感染与宿主代谢方面间的联系,指出适时进行营养疗法有望成为一种抗HBV感染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素抗凝血浆用于乙肝标志物测定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全自动酶免疫分析仪测定92例患者血清和肝素抗凝血浆中的乙肝标志物,并测定48例不同时间肝素抗凝血浆与30例不同浓度的肝素对乙肝标志物的影响。结果血清和血浆的乙肝标志物结果基本一致,3d内不同时间测定肝素抗凝血浆对乙肝标志物无影响,但不同浓度的肝素对乙肝标志物有一定的影响。结论肝素抗凝血浆适合于检测乙肝标志物,但脂血、溶血、抗凝不完全的标本及在灰区和阳性模式罕见的病例应予以复查,同时应重视肝素抗凝管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38例 HBsAg 携带者和58例正常人血清中的HBV DNA 特异性片段,通过与 HBsAg 滴度及 HBV 血清标志物进行对比分析发现 HBV DNA 阳性率与 HBsAg 滴度呈正相关(r=0.981,p<0.005),与 HBeAg 减低,抗-HBe 产生以及其后的 e系统消失过程呈相应递减趋势。并且在单项抗-HBs 阳性的血清中,HBVDNA 检出率可达10%。  相似文献   

18.
为全面了解新乡市街头食品的卫生状况,1998年5~7月,对新乡市区内的500户街头食品经营单位进行了抽查。结果表明:卫生设施合格仅占54.6%,餐具消毒合格仅占58%;“卫生许可证”办证率为91.4%;“健康证”办证率为88.1%;受调查的1934名从业人员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0.1%。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HB sA 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PBM C HBV感染状况。方法:采用原位杂交(ISH)技术检测114例孕妇和新生儿PBM C涂片中HBV DNA。结果:114例HB sA 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PBM C HBV DNA的检出率分别为28.07%(32/114)和32.46%(37/114);HB sA g阳性孕妇与其新生儿之间的PBM C HBV感染存在一致性(K app a=0.52,P<0.01)。结论:证实HB sA g阳性孕妇与其新生儿之间的PBM C HBV感染存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与庚型肝炎病毒(HGV)混合感染的状况。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315例乙型肝炎患者检测抗庚型肝炎抗体(抗—HGV)。结果,315例乙型肝炎患者中抗—HGV阳性者62例(19.7%),其中以重型肝炎组抗—HGV阳性率较高(23.7%),依次为慢性肝炎(21.0%)、肝炎肝硬化(18.0%)和急性肝炎(9.4%),经统计学处理各型肝炎之间抗—HGV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χ^2=2.848 P>0.05);抗—HGV阳性与抗—HGV阴性组肝功能指标(包括血清丙氨酸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有输血或血制品史组抗—HGV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输血或血制品史组(32.6%vs2.2%,χ^2=44.887,P<0.01)。结论:HGV感染主要经血液及血液制品途径;HGV无致病性或致病性很轻微,其与HBV混合感染并不加重乙肝患者的肝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