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通过对采集于山东省肉鸡屠宰场的202株空肠弯曲菌进行喹诺酮类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包括7种可以移动耐药基因筛查,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突变检测和parC的筛查,确定了我国山东省鸡源空肠弯曲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表型主要为gyrA中QRDR C-257-T突变所造成.并发现在空弯中存在于gyrA和gyrB基因上的部分沉默突变有着地域流行性特点.这些观察结果为解释我国食品动物源空肠弯曲菌耐药性现状,防控耐药空肠弯曲菌传播和流行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肉鸡生产链中弯曲杆菌的流行规律,从广东省广州市、佛山市的家禽养殖场、屠宰场和市场中采集了1 414份样本,通过分离细菌、检测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等方法分析该病的流行规律。结果显示:共分离出201株弯曲杆菌,阳性率为14.21%,且养殖场(25.1%)到屠宰场(11.9%)到市场(7.1%)的弯曲杆菌污染率呈现递减趋势;弯曲杆菌分离株对喹诺酮类和磺胺类药物具有高耐药率且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菌株的gyrA基因QRDR区域发生了C257T的突变,突变率为100%;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菌株的23 S rRNA基因均发生了A2075G点突变。此外,大环内酯类耐药株的甲基化酶耐药基因ermB的携带率为52.38%,四环素类药物耐药株的tet(O)基因的携带率为97.37%。研究表明广东省部分地区禽源弯曲杆菌对喹诺酮类耐药率高且多重耐药情况普遍,提示加强禽源弯曲杆菌耐药基因的监测。  相似文献   

3.
《畜牧与兽医》2016,(12):95-98
为分析并比较我国5省份屠宰场鸡胴体分离的空肠弯曲菌的耐药状况,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鸡酮体空肠弯曲菌分离株对8类14组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表明:72株空肠弯曲菌分离株对8类14组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其中对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头孢菌素类显示为高度耐药(环丙沙星98.6%、萘啶酸93.1%,四环素94.4%、多西环素90.3%,头孢他啶87.5%);对青霉素类、磺胺类显示为中等耐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45.8%,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44.4%);对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林可酰胺类显示为低耐药(红霉素2.8%、阿奇霉素6.9%,庆大霉素18.1%、链霉素4.2%,克林霉素4.2%);对碳青霉烯类(美罗培南)和氯霉素均显示为全敏感。72株分离株均对4种及以上抗生素有耐药性,共产生31种耐药谱型,其中以TET-CIP-NAL-CAZ-DOX型最多,占比22.2%。各省份之间耐药状况差异不明显。说明我国5省份屠宰场从鸡酮体分离的空肠弯曲菌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多重耐药菌占比较高,应加强鸡场养殖环节抗生素使用的监管,防止药物滥用,保障动物和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4.
为了了解唐山和秦皇岛地区肉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携带情况,试验采用K-B纸片法和PCR法分别检测了22株肉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株的耐药性和耐药基因携带情况。结果表明:22株菌对β-内酰胺类、磺胺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严重,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相对敏感。分离菌株至少耐6种抗生素,其中对14种和12种抗生素的耐药菌株数最多。耐药基因TEM、sulⅡ、tetA、tetB、floR、cmlA、acc(3)-Ⅱ、SHV、sulⅠ、aph (3)-Ⅱ的检出率分别为100%、100%、86. 4%、81. 8%、81. 8%、68. 2%、63. 6%、45. 5%、36. 4%、36. 4%,未检测到qnrB、OXA基因。22株肉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携带耐药基因与GenBank中登录参考株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98%~99%。说明该地区肉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性严重,呈现多重耐药,携带耐药基因多样化。  相似文献   

5.
过去对空肠弯曲菌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来源或体外培养系的菌株方面。本研究用来自同一母系菌株的红霉素耐药(Ery(r))变异菌株同时进行体外和体内试验来研究空肠弯曲菌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性的产生、稳定及遗传基础。给15日龄鸡接种低剂量Ery(r)变异菌株(MIC=32或64μg/mL),然后持续暴露在低剂量泰勒菌素下,但没有出现耐更高剂量的Ery(r)变异菌株(MIC〉512μg/mL)。在缺乏大环内酯类药物选择压力的情况下,低剂量的红霉素耐药性在体内或体外都不稳定。但是,高剂量的红霉素耐药性在体内和体外都表现出显著的稳定性。69株被选Ery(r)变异菌株的核糖体序列分析表明特异性点突变(A2074G或者A2074C)在所有高耐药性Ery(r)变异菌株中都存在。在体外选择的Ery(r)变异菌株中没有观察到核糖体蛋白L4突变。但是,在体内选择的Ery(r)变异菌株中,在核糖体蛋白L4上发现了3种特异性突变:G74D、G57D、G57V。仅在体外选择菌株中发现了1株变异菌株,该变异菌株在核糖体蛋白L22的98位上插入了3个氨基酸,TSH。CmeABC外排泵的缺失显著降低了Ery(r)变异菌株的红霉素MIC值。结果表明,鸡中高度耐药性Ery(r)弯曲菌的出现是由多因素造成的,揭示了空肠弯曲菌大环内酯类耐药性的耐药剂量依赖的稳定性,也揭示了空肠弯曲菌在体内和体外利用外排泵及不同机制产生红霉素耐药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选用22种常用抗菌药物,对98株动物源沙门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菌株对磺胺类、四环素类药物及萘啶酸普遍耐药,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率较低,对氟喹诺酮类药物高度敏感;菌株多重耐药率为67.35%(66/98).采用PCR方法检测菌株Ⅰ类整合子的流行情况,并分析其携带的耐药基因盒.结果98株沙门菌中Ⅰ类整合子的检出率为50.0%(49/98),并且均携带耐药基因盒,基因盒以dfrA17-aadA5的组合形式最为常见;Ⅰ类整合子阳性菌株的多重耐药率为95.92%(47/49),阴性菌株的多重耐药率为38.78%(19/49).上述结果表明Ⅰ类整合子普遍存在于兽医临床耐药沙门菌中,其流行与菌株多重耐药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根据耐药表型和基因型研究耐氨基糖苷类药物猪源大肠杆菌的流行情况,采用K—B法检测大肠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性,同时用PCR技术扩增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基因以明确其基因型。结果显示,60株临床分离菌中,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菌株54株,耐药率为90%;aac(3)-Ⅰ基因PCR扩增均为阴性;aac(3)-Ⅱ基因检出阳性28例,阳性率为46.7%;aac(6’)-Ⅰ基因检出阳性54例,阳性率为90%。结果表明,耐氨基糖苷类药物的大肠杆菌比较普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以aac(3)-Ⅱ和aac(6’)-Ⅰ为主。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鸡舍环境中大肠杆菌生物膜形成与耐药性及消毒剂抗性之间的关系,试验采用96孔微量板法对鸡舍空气中分离鉴定的114株大肠杆菌测定其体外生物膜的形成能力和耐药情况。结果表明:114株气载大肠杆菌生物膜阳性率为34.21%,以弱阳性为主;形成生物膜的菌株呈现多重耐药性,生物膜阳性菌株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阴性菌株,阳性菌株的消毒剂耐药性也高于阴性菌株。说明气载大肠杆菌生物膜形成和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率及消毒剂的耐药性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室2016年7月从广东省佛山市某杂交鳢(Channa maculata×Channa argus)养殖场分离到一株编号为WL-23的细菌,为对该菌株进行鉴定与分析,本研究首先对该菌进行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将该菌株进行人工回归感染试验对其进行致病性分析,并对其耐药性和耐药基因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显示,WL-23株为舒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schubertii),该菌株人工感染杂交鳢的临床症状与自然发病鱼的症状一致,且对杂交鳢的LD_(50)为2.6×10~6cfu/mL。药敏试验结果显示WL-23株具有8重耐药特征,该菌对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氯霉素类、林可酰胺类、磺胺类和利福平等药物耐药。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该菌株携带大环内酯类mph(A),四环素类tet(A),氨基糖苷类aad(A)、aacC4和aphA1,氯霉素类Flor,喹诺酮类qnrS、磺胺类sul1、sul2和dfra1以及利福平aar-2/3等耐药基因。WL-23菌株的耐药基因与其耐药表型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表明以上11种耐药基因是WL-23株具有耐药性的关键原因。近年来鳢源舒氏气单胞菌对四环素类和氨基糖苷类的耐药性明显增强,这与该菌获得了大量的耐药基因有关。本研究为鳢源舒氏气单胞菌的流行病学和耐药性等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对其科学防控提供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鸡源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变化和钝化酶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及耐药基因与耐药性的相关性,从陕西、河南、河北、山西、宁夏和甘肃6省(区)的部分规模化养鸡场的病、死鸡中分离鉴定320株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采用K-B药敏纸片法检测分离菌对6种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敏感性,PCR方法检测6种氨基糖苷类钝化酶耐药基因,用DNA Star软件对获得的耐药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的相关序列进行比对。结果显示,鸡源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分离株对庆大霉素、链霉素、妥布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53.4%、49.3%、37.5%、34.7%、22.8%和5.3%,对妥布霉素和卡那霉素耐药率呈上升趋势,而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虽呈下降趋势,但仍维持在40%以上。3重以上耐药菌株占80%(256/320)。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基因aac(3)-Ⅱ、aph(3′)-Ⅰ和aac(6′)-Ⅰ的检出率分别为50.9%、25.9%和3.1%,未检测到aac(3)-Ⅳ、ant(3′′)-Ⅰ和aph(3′)-Ⅱ基因。研究表明,分离的鸡源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普遍存在,以多重耐药为主,且对妥布霉素和卡那霉素的耐药性不断上升。耐药基因aac(3)-Ⅱ和aph(3′)-Ⅰ的检出率与其耐药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河南省肉鸡屠宰加工生产链中沙门菌血清型分布及耐药性,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采集肉鸡屠宰加工厂的肉鸡样本,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沙门菌的定性检测和血清型鉴定,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对阳性分离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554份肉鸡样本中检出沙门菌77份,其中肛拭子阳性率(32份)8.7%,肉鸡胴体阳性率(45份)24.2%。共鉴定出5种血清型,以印第安纳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为主。耐药性结果显示分离株对磺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等均具有严重的多重耐药性,其中,喹诺酮类耐药性高达100.0%,耐药最小抑菌浓度分布主要集中在中高浓度区间。提示河南省肉鸡屠宰加工生产链中沙门菌污染以印第安纳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血清型为主,且存在较严重的耐药性,应从源头加强肉鸡孵育、养殖环节卫生控制,减少沙门菌的污染和抗菌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12.
鸭大肠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鸭大肠杆菌的耐药性与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关系,为临床相关感染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采用CLSI推荐的初步筛选试验和表型确证试验方法,检测了临床分离的12株鸭大肠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情况,用微量稀释法测定了环丙沙星等9种抗菌药对其的抗菌活性。临床分离的12株鸭大肠杆菌中,有4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出率为33%。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菌株对多种药物耐药,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之间产生交叉耐药,对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产生多重耐药性,产酶菌的耐药性明显大于非产酶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是鸭大肠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了28种药物对临床分离的34株猪链球菌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以美国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NCCLS)的临界浓度做为判断标准,判定了猪链球菌对28种药物的耐药谱。结果表明,临床分离的菌株以耐药菌为主,且91.18%的菌株呈多重耐药,菌株耐药谱型达14种,对磺胺类药物(82.3%~100.0%)、氨基糖苷类药物(79.4%~94.1%)、四环素类药物(88.2%~97.1%)、林可胺类药物(79.4%~85.3%)、大环内酯类药物(50%~88.2%)耐药性最为严重,对β-内酰胺类(14.7%~35.3%)、喹诺酮类(38.2%~73.5%)、酰胺醇类(32.4%~41.2%)耐药性次之,对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噻呋和头孢唑啉、头孢噻吩敏感率分别为85.3%和82.3%。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从9例有腹泻症状的病犬分离菌株并进行16S rDNA鉴定、药敏试验及耐药基因检测,分离得到12株菌株,经鉴定有8株大肠杆菌、3株绿脓杆菌和1株粪肠球菌。药敏试验显示,12株分离菌对临床常用的3大类抗菌药物均产生了耐药性,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和恩诺沙星耐药率较高。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bla_(TEM)和bla_(SHV)检出率均为100%;ESBL-抗生素耐药基因bla_(CTX-M-8)的检出率为83.3%。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c(3)-Ⅱ、aac(6’)-Ib、aacC2检出率分别为100%、66.7%、41.7%。氟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S和qepA的检出率分别为83.3%、58.3%。因此,药敏试验与耐药基因检测结果均表明犬腹泻分离菌株对临床常用3大类药物均已产生耐药性,且存在多重耐药现象。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鱼源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现状,试验采用KirbyBauer纸片法检测12株鱼源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对3种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表型,PCR方法分析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ph(3)-Ⅲ、ant(3″)-Ⅰ、aac(6')-Ⅰ和aac(3)-Ⅱ在致病菌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2株菌株均对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高度敏感,其中1株菌株对链霉素中度敏感。4种耐药基因aph(3)-Ⅲ、ant(3″)-Ⅰ、aac(6')-Ⅰ和aac(3)-Ⅱ的检出率分别为91.7%、83.3%、83.3%、0。鱼源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耐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基因检出率显著高于耐药表型,因此检测耐药基因比耐药表型更能体现该类药物的耐药现状。  相似文献   

16.
对动物源大肠杆菌采用二倍稀释法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及其他药物进行了MIC的测定,结果显示对十种西药全部耐药。应用1/2MIC的中药提取物对耐药菌株进行了耐药性消除的初步探索研究,结果表明临床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用中药提取物作用24代以后,地锦草提取物耐药消除最强,三黄汤提取物次之,对某些氨基糖苷类药物的MIC明显下降。另外,对消除前后的细菌提取质粒,扩增氨基糖苷类的耐药基因,发现随着MIC的降低,耐药基因的数量也不同程度地减少和消失。由此可见地锦草等中药提取物对可移动的耐药基因元件有一定的消除作用,对耐药基因的扩散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从主动外排机制、膜孔蛋白缺失及氟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靶位改变等几个方面探讨,临床分离的20株动物源性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耐药分子特征。实验结果表明,20株临床分离大肠杆菌gyrA83、gyrA87、parC80的突变率分别为95%、85%、55%。gyrA和parC共同突变的有11株,突变率为55%;20株多重耐药菌大肠杆菌普遍存在主动外排机制,主要介导对部分氨基糖苷类、四环素、氟苯尼考和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当添加外排泵抑制剂PAβN后多数菌株庆大霉素、新霉素、四环素、氟苯尼考及氟喹诺酮类药物的MIC都降低了2倍~256倍。利用建立的ELISA方法检测外排泵AcrA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证实所有,临床分离菌外排泵表达都增高;20株分离大肠杆菌中,部分菌株缺失OmpC或OmpF蛋白,同时缺失这两个蛋白的只有3株。部分菌株OmpF蛋白条带附近存在有多重耐药相关蛋白(Mar)。本研究结果揭示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高水平的耐药表型是主动外排机制、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外膜通透性的改变及其它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对临床送检的疑似鸡白痢的病例进行细菌分离,采用PCR方法扩增沙门菌特异的invA基因,结合血清分型和生化鉴定,分析分离株对药物的耐药性。结果共分离出7株细菌,分离菌可以扩增出invA基因的目的条带,均与沙门菌O1、O9、O12因子血清发生凝集反应,不能发酵乳糖,能够发酵葡萄糖,不产生吲哚,与沙门菌菌株的生化反应基本相符。由此判定该分离菌为鸡白痢沙门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β内酰胺类、酰胺醇类药物的敏感性较强,有4个分离株为多重耐药菌株。  相似文献   

19.
动物源大肠杆菌整合子携带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540株不同动物源大肠杆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其对22种药物的耐药性;利用多重PCR方法检测菌株携带3型整合子的情况;采用χ2检验分析1型整合子阳性菌及阴性菌的耐药性;采用PCR—DNA测序法对整合子阳性菌株携带的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盒进行分析。结果显示,540株菌对链霉素等20种药物耐药率超过37%,全部菌株均呈多重耐药;1型整合子检出率为86.48%,未检出2及3型整合子;整合子阳性菌株对头孢唑啉等13种药物耐药率显著高于整合子阴性菌;随机选择的67株1型整合子阳性菌株中,有92.54%菌株携带有编码氨基糖苷核苷转移酶和乙酰转移酶基因(aadA2、aadA5、aadA22、aacA4),共有5种类型基因盒,其中以介导对甲氧苄啶、链霉素和大观霉素耐药的dfrA17+aadA5组合最为常见;在2株茵中分别发现介导对阿米卡星、氯霉素及甲氧嘧啶耐药的aacA4+catB3+dfrA1组合,和介导链霉素、大观霉素耐药的aadA22基因盒,是在四川分离菌中首次发现这2种基因盒。结果表明,1型整合子广泛存在于大肠杆菌临床菌株中,大肠杆菌耐药性与整合子相关,菌株中广泛携带氨基糖苷类及甲氧苄胺嘧啶耐药基因盒。  相似文献   

20.
为检测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性aac(6')-Ib-cr基因在食品动物源沙门菌的分布状况.采用PCR结合BstC1酶切法,以及DNA测序法检测316株食品动物源沙门菌中aac(6')-Ib-cr基因;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aac(6’)-Ib-cr阳性和阴性菌株对1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采用PFGE分析阳性菌株的亲缘关系.结果是aac(6')-Ib-cr基因检出率15.82%(50/316);aac(6')-Ib-cr阳性株对氨基糖苷类耐药率高于阴性株,但对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和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低于阴性株;aac(6’)-Ib-cr阳性菌株具有不同的PFGE谱型.结论:aac(6’)-Ib-cr基因在本次检测的食品动物源沙门菌中普遍存在,以水平和垂直传播方式在菌群间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