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的寄生适合度与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自河北省14个玉米产区的28个玉米弯孢霉叶斑病标样进行了分离鉴定,发现新月弯孢(Curvularialunata)占57.1%,棒状弯孢(C.clavata)占17.9%,画眉草弯孢(C.eragrostidis)占14.3%,中隔弯孢(C.inter-media)占10.7%。将4种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接种在9个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上进行寄生适合度测定,发现新月弯孢和中隔弯孢的致病性最强,其次为棒状弯孢,画眉草弯孢的致病性最弱。用23条随机引物对28个菌株进行RAPD扩增,共获得了185个RAPD标记,其中多态性标记142个,多态性几率P=76.8%。利用菌株间的遗传相似性进行聚类分析,发现4种弯孢在种间存在的遗传差异可能是导致致病性差异的一个原因。在新月弯孢种内也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部分新月弯孢菌株与其它3种弯孢霉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2.
玉米弯孢菌黑色素性质及其在致病性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玉米弯孢菌黑色素性质及其在致病性中的作用。利用酸碱沉淀法提取了玉米弯孢菌胞内及胞外黑色素,并分别采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研究了黑色素的性质;采用黑色素抑制实验研究了黑色素在玉米弯孢菌致病性中的作用。紫外光谱分析表明,黑色素在紫外及可见光区光谱扫描没有极值,吸光值取对数后对波长作图可以得到一条斜率为负值的直线,说明该实验提取的物质确实是一类黑色素类物质。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菌株CX-3胞内与胞外黑色素红外光谱图有一定差异。玉米弯孢菌胞内黑色素以DHN为主,胞外是DOPA;初步证明DHN黑色素在病菌侵染感病玉米叶片过程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 cascad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extracellular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are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icity of fungal pathogens to host plants. In Curvularia lunata, the roles of two MAPK genes, Clk1 and Clm1, have already been studied. Clk1 is involved in conidia formation and pathogenicity, and Clm1 is closely related to pathogen cell wall formation and pathogenicity to maize leaves. In this study, a third C. lunata MAPK gene, Clh1, which is homologous to hog1, was successfully cloned. We found that a Clh1 deletion mutant had lower intracellular glycerol accumulation than the wild-type stain and was unable to grow normally under osmotic stress conditions. Furthermore, the deletion mutants of three C. lunata MAPK genes (Clk1, Clm1 and Clh1) had lower levels of acetyl-CoA, which is an important intermediate product in the synthesis of melanin and furan toxin, and down-regulated expression of pathogenicity-associated genes. Furthermore, pathogenicity and the ability to produce toxin were restored after adding acetyl-CoA to the culture medium, suggesting that acetyl-CoA is closely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 MAPK signaling pathway.  相似文献   

4.
分别利用Nit突变体技术和RAPD标记,对来自河南省不同地区的10个新月弯孢菌株的营养体亲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利用Nit突变体技术将供试菌株分为3个VCGs;利用RAPD标记,以0.5为阈值将供试菌株分为3个遗传类型;来自同一个VCGs的菌株属于同一个遗传类型,表明Nit突变体技术可用于玉米弯孢叶斑病菌菌株间亲缘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玉米弯孢叶斑病新月弯孢菌的遗传变异情况,利用8个随机引物对来自河南省不同地区的22个新月弯孢菌株进行RAPD分析.结果显示:①22个受试分离株共产生89条谱带,其中70条为多态性带,约占谱带总数的79%;②利用UPGMA法对DNA扩增图谱进行聚类分析,以遗传距离0.65为阈值,将22个受试菌株分为5种遗传类型.上述结果表明,河南省玉米弯孢叶斑病新月弯孢菌群体内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态性,即存在明显的种内遗传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链霉菌对玉米弯孢霉菌抑制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 39株链霉菌株对玉米弯孢霉菌进行了拮抗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 ,有 7株对玉米弯孢霉菌表现一级拮抗作用 ,15株表现二级拮抗作用 ,17株没有表现拮抗作用。其中E17-P、B17-G菌株的抑菌效果达到福美双5 μL·L-1稀释液作用的 6 0 %以上 ,并且超过了退菌特 5 μL·L-1稀释液的作用 ,是较好的具有潜力的生防菌。同时 ,所有一级拮抗菌的抑菌稳定性都好于杀菌剂对照  相似文献   

7.
玉米叶斑病菌对2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孢子萌发法测定了玉米大斑病菌(Exerohilum turcicum)、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Curvualaria lunata)、玉米灰斑病菌(Cercospora zeae-maydis)孢子萌发对2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抑菌圈法测定了玉米大斑病菌和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菌落生长对各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3种病菌孢...  相似文献   

8.
为了防治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研究了营养条件和保存条件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生长发育及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源及氮源的种类对菌丝生长有影响,最适碳源为多糖,最适氮源为有机态氮。弯孢菌生命力较强,孢子萌发率除与病菌保存时间长短有关外,还与病菌自身状况有关。保存时间长短与弯孢菌叶斑病发生程度无明显关系,也说明不同年度菌株本身的致病力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lunata(Wakker)Boed.]是我国新近几年玉米上发生的重要病害。其危害性在一些地区已经超过大小斑病,成为主要玉米病害.国内外关于该病害的研究,在寄主方面主要侧重在抗病性、抗病性遗传及品种抗病性鉴定上。在我国,普遍缺少高度抗病的品种和自交系,抗病的品种和自交系的遗传背景和抗病基因也不清楚,目前主推的品种遗传基础过窄,是寻找多抗品种的主要障碍.在病原菌方面,我国以新月弯孢菌气生变种(Curvularialunata)危害玉米为主,该病菌致病性和产毒能力都很强,不同地区的病菌菌株存在致病力的差异,但其遗传背景和相互关系尚需深入研究。该病害蔓延快,危害重,应引起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10.
玉米杂交种对弯孢菌叶斑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12个玉米杂交种,进行了室内人工接种、田间人工接种和田间自然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杂交种3262、沈9728和丹3034对弯力叶斑病具有较稳定的抗性,适合在葫芦岛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是近年我国玉米生产中发生的一种叶部病害,在黑龙江省已演变为主要病害。通过采集黑龙江省哈尔滨、绥化、大庆、齐齐哈尔和牡丹江等玉米产区病叶标样,经病原菌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形态鉴定和rDNA-ITS序列分析,明确黑龙江省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可由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棒状弯孢Curvularia clavata、不等弯孢Curvularia inaequalis、苍白弯孢Curvularia pallescens 4种弯孢霉引起,且对玉米叶片均具有致病性,其中新月弯孢为优势种,致病力最强。  相似文献   

12.
华南地区17个农作物病原真菌菌株间拮抗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PDA平板对峙试验研究了华南地区17种农作物病原真菌菌株之间的共生关系和拮抗关系,结果表明菌丝对峙生长可分为5种类型。稻小黑菌核病菌株与大部分供试菌株有明显的拮抗作用,稻黑粒病新月弯孢霉菌株与大部分供试菌株不能共生,花生冠腐病菌株的菌丝能覆盖大部分供试菌株的菌落,茶云纹叶枯病菌株、桑炭疽病菌株和柚子炭疽病菌株的菌落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拮抗木霉菌对玉米弯孢叶斑病的诱导抗性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在温室和田间条件下研究了木霉菌株H6、D9、C40、SH2303包衣种子诱导玉米抗弯孢叶斑病的效果。研究结果发现,在温室条件下H6、C40、D9、SH2303包衣种子长出的幼苗对于弯孢叶斑病的防效分别为20.69%、53.77%、72.74%、37.52%。田间试验表明:H6可诱导玉米对弯孢叶斑病的防效可达到50%470%。防御酶系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包衣种子后PAL、POD酶活性显著增加,SOD酶活性均无明显变化趋势。因此,木霉诱导寄主抗性效应与寄主PAI。、POD活性增加有关,但与SOD活性没有明显相关性。本研究表明:利用木霉菌剂处理玉米种子可系统诱导玉米幼苗产生对叶斑病的抗性,为深入研究木霉菌诱导玉米系统抗性机制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4.
以分生孢子萌发法和生长速率抑制法比较了5种杀菌剂对玉米弯孢叶斑病菌(Curvularialunata(Boed)Wakker)的毒力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杀菌剂、同种杀菌剂不同系列浓度之间存在差异,且同种杀菌剂对分生孢子与菌丝毒力作用不同。分生孢子萌发试验中,百菌清、退菌特、多菌灵、粉锈宁和代森锰锌的EC50分别为0.171,0.064,0.241,0.193和0.591mg/mL;生长速率抑制试验中,百菌清、退菌特、多菌灵、粉锈宁和代森锰锌的EC50分别为0.094,0.039,0.026,0.284和0.159mg/mL。  相似文献   

15.
利用10个新月弯孢和2个画眉草弯孢分离株作为测试菌株,分别比较了在KNI、MMC和KPS3种诱变培养基和KPS培养基6个KClO3浓度梯度下产生Nit突变体的情况。结果表明:①Nit突变体的数量、产生率等指标在KPS培养基与KNI、MMC培养基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KPS培养基更适合于Nit突变体的诱导。②KClO3浓度为2.5%的KPS培养基最适合玉米弯孢叶斑病菌Nit突变体的诱导。  相似文献   

16.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流行动态及产量损失测定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lunata(Wakker)Boed.]是近年来玉米生产上新流行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供试品种全部发病,无高抗品种。通过人工接种观测了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并绘制了病害季节流行曲线。根据田间传播梯度观测结果,拟合了病害传播梯度模型。田间产量损失测定结果表明,发生此病玉米可减产1.67%~36.95%,平均产量损失率为15.38%。  相似文献   

17.
1986年从全国采集到小麦秆锈病标样175份,繁殖存活125份,成活率为71.4%。在185个菌株中鉴定出21C3、34C2、34、34C1和34C35个生理小种,出现频率各为75.7%、14.6%、4.3%、3.8%和1.6%。21C3仍为当前优势小种,34C2居第二位。小麦秆锈菌的离体叶培养通过3年对比试验,已进入实用阶段。  相似文献   

18.
不同杀菌剂对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的抑菌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内,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观测杀菌剂扑海因、百菌清、速克灵、烯唑醇、新万生、多菌灵、腈菌净、春雷霉素、甲基托布津对新月弯孢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扑海因和新万生对新月弯孢菌的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有强的抑制作用,速克灵次之。  相似文献   

19.
基于图像技术的玉米叶部病害识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野外光照条件下玉米叶部病害的图像识别问题,采用Retinex算法进行图像增强,消除光照的不利影响,在R-G灰度空间中运用自动阈值法进行病斑图像分割,提取病斑的颜色、纹理及不变矩特征,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支持向量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玉米叶片常见病害的分类识别。实验结果显示,小斑病、锈病和弯孢菌叶斑病的总识别精度为90.74%。表明本研究方法在自然光照环境下可获得良好的病害识别效果,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种子带菌量检验和田间小区接种诱发病害试验的结果表明:9个拟在广东省推广的水稻优质米品种的种子均携带了病原菌的分生孢子,但带菌量与品种的田间发病程度不呈正相关。参试品种中抗性最差为新软占,其次为新雪占,其它品种的抗性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