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段峰森  刘虹  陈雁  覃瑞  李刚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2):2548-2552
采用药用野生稻C基因组DNA及C0t-1 DNA为探针,分别对药用野生稻(CC)自身和大颖野生稻(CCDD)体细胞染色体进行了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利用C基因组DNA探针进行分析显示,药用野生稻24条染色体都被杂交信号覆盖;而在大颖野生稻中可区分为24条CC型染色体(杂交信号较强)和24条DD型染色体(杂交信号较弱)。以C基因组C0t-1 DNA探针进行分析显示,在药用野生稻染色体的端粒、着丝粒、近着丝粒区域有很强的杂交信号,而大颖野生稻中也有24条染色体在这些区域红色杂交信号较强,另24条染色体的杂交信号很弱。表明利用C基因组DNA和C0t-1 DNA为探针的GISH和FISH技术,都能很好地将大颖野生稻C、D染色体组区分开,C和D基因组亲缘关系较远,二者具有不同起源。与药用野生稻C基因组相比,大颖野生稻C基因组出现了一些分化。这些都为研究大颖野生稻C和D染色体组起源,探讨异源四倍体进化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刘凤麟  赵侯明  李刚  吴绮  覃瑞  刘虹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0904-10906
[目的]采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研究稻属2种CCDD基因组型的野生稻宽叶野生稻和高杆野生稻基因组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药用野生稻C基因组总DNA为探针,分别对高杆野生稻和宽叶野生稻中期染色体进行基因组原住杂交。[结果]杂交结果显示,在一定的洗脱严谨度下,可以把CCDD染色体组中的C、D基因组染色体分开,并且发现高杆野生稻的CCDD基因组中的某些属于CC基因组的染色体与宽叶野生稻和药用野生稻中的CC基因组染色体存在较大差异,宽叶野生稻的基因组更加原始。[结论]对稻属中有相同基因组型的种进行比较分析,将有助于深入阐明植物基因组进化和物种进化及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棉属(Gossypium)的栽培种草棉(C.herbaceum L.)、亚洲棉(G.arboFeumL.)、陆地棉(G.hirsutum L.)和海岛棉(G.barbodense L.)为材料,通过种间杂交产生二元、三元和四元杂种F_1,首先进行同染色体组内的种间杂交,然后用0.2%秋水仙碱溶液处理(亚洲棉×草棉)F_1获得双二倍体,并进一步以该双二倍体与陆地棉或(陆地棉×海岛棉)F_1进行正反交,产生三元杂种F_1和四元杂种F_1。形态学研究表明,各二元、三元和四元杂种的F_1均生长旺盛,两个二元杂种F_1的叶片和花器或表现为明确的显隐性关系或超过双亲的平均值(如叶片的长度和宽度)。三元和四元杂种F_1在叶形和花器形态上表现了三个和四个棉种的一些性状。这表明把几个栽培棉种的某些性状组合于同一杂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4.
水稻雄性不育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对杂交水稻雄性不育系、恢复系、F_1,F_2,和由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杂种F_1、F_2,以及回交低代的雄性不育性进行了遗传研究,认为水稻的雄性不育性是一个数量性状。  相似文献   

5.
获得了纤毛鹅观草(2n=4x-28,SSYY)、竖立鹅观草(2n=28)和鹅观草(2n=6x=42,SSHHYY)之间3个组合的种间杂种。杂种F_1生活力强,分蘖旺盛,形态上基本呈双亲的中间型。竖立鹅观草与纤毛鹅观草的杂种F_1自交结实率为55%,其他两个杂种F_1自交结实率为0,F_1花粉母细胞中期Ⅰ染色体配对构型和平均臂配对频率(C)(竖立鹅观草×纤毛鹅观草)F_1为12.49+1.21+0.60Ⅰ,C=0.935;(纤毛鹅观草×鹅观草)F_1为11.59+1.58+8.74Ⅰ,C=0.910;(竖立鹅观草×鹅观草)F_1为12.30+0.88+8.64Ⅰ,C=0.884.经3个杂种F_1配对资料分析。它们最适合的数学模型分别为2:2,2:2:1和2:2:1。笔者认为。竖立鹅观草亦为一完全的异源四倍体。其染色体组为SSYY。与纤毛鹅观草的S、Y染色体组相同。与鹅观草对应的S、Y之间也是一致的。从细胞学分类结合形态特征考虑。将竖立鹅观草划为纤毛鹅观草的一个变种可能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6.
进行了一年生二倍体种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 Cosson)和多年生二倍体种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 Keng)属间杂交,通过幼胚培养,成功地获得了它们的属间杂种。杂种F_1为一年生,形态趋于双亲中间型。杂种F_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构型为:12.20Ⅰ+0.124Ⅱ+0.004Ⅳ。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还观察到多极分裂,不正常的胞质分裂,接合孔和多核体。结果表明:节节麦的D染色体组同华山新麦草的N染色体组间的亲缘关系甚远。  相似文献   

7.
1.以三个不同的球茎大麦(4x)为父本,分别与二棱大麦各品种(2x)配制了5个杂交组合。杂交后8—12天内,杂种幼胚细胞和胚乳核中,除2n=21和3n=28外,部分细胞中出现染色体消失。在杂种F_1的花粉母细胞中有33~41%的细胞具有21条染色体,不发生消失(杂种大20、大22除外);约占60%的细胞有数目不等的染色体已经消失。其中(浙农3号大麦×加拿大球茎大麦)F_1中有1/3细胞消失了7条染色体,而用苏联的和匈牙利的球茎大麦配制的杂种F_1内一般只消失1—4条。认为在三倍体杂种内主要是普通大麦染色体发生消失。对消失的原因作了一些分析和讨论。 2.用球茎大麦(4x)作母本与大麦(4x)杂交,不需幼胚培养,可得到大麦的双单倍体,表明杂种内的球茎大麦染色体已消失。但发现部分细胞中有16—17条染色体,可能除14条大麦染色体外,还有2—3条球茎大麦染色体保留下来。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AD)_2)、与瑟伯氏棉(C.thurberi,D_1)、辣根棉(G.armourianum,D_(2-1))、裂片棉(C.lobatum,D_7)和松散棉(C.laxum,D_8)等4个D染色体组的杂种三倍体F_1主要形态遗传变异及其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的研究结果。这4个种间杂种F_1,有的表型象海岛棉,有的象野生二倍体棉,有的表现为中间型。每细胞染色体平均构型依次为:12.83Ⅱ+13.27Ⅰ+0.024Ⅲ;12.10Ⅱ+14.84Ⅰ;12.44Ⅱ+14.24Ⅰ+0.02Ⅲ和12.70Ⅱ+13.40Ⅰ+0.025Ⅲ+0.033Ⅳ;完全配对成13Ⅱ和13Ⅰ的细胞,其比例分别为60.3%、19.9%、42.2%和45.9%。这表明:在这4个D染色体组棉种中,以瑟伯氏棉与海岛棉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为松散棉、裂片棉,而辣根棉的关系最远。本文还讨论了这4个D染色体组种与海岛棉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9.
抗菌核病双低油菜——中双9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品种来源 该品种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利用高产、稳产、抗菌核病及广适应性的中油821作母本,双低优良品系84004作父本杂交,得到杂种F_1,再以上述杂种F_1作母本,双低常规品种中双4号作父本进行复合杂交,所获得的复合杂交F_1,并对复合杂交后代的优良单株(株系)进行小孢子培养和染色体加倍培育的双低油菜品种。该品种2002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具有一个共同亲本的杂种F_1所表现出的育性差异进行了研究。【方法】观察了F_1的育性、减数分裂配对情况;采用SLAF-Seq-BSA(specific-locus amplified fragment sequencing and 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技术,对与育性有关系的基因进行关联分析;对不育F_1及其两个亲本的花药的转录组进行了分析。【结果】在不同播期下,正反交杂种F_1表现出稳定的不育特性,其自交结实率低于0.5%(国内法)。雄性不育的014-459/川麦55和可育的014-459/绵08-9杂种F_1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行为相似。SLAF分析将不育相关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关联区域限定在2D染色体上的3个区域,转录组分析将亲本和F_1之间表达有差异的基因确定出来,结合SLAF分析和转录组分析,找到了F_1不育的育性相关基因。【结论】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异常不是014-459和普通小麦的杂种F_1表现不育的原因。F_1不育是一种新的不育类型,初步确定与F_1表现出不育的关联基因是2D01G027900,GO注释号是0009753,其主要功能是对茉莉酸起响应。  相似文献   

11.
八倍体小滨麦(OctoploidTritileymus)与硬粒小麦(Triticumdurum)的杂交研究结果表明以八倍体小滨麦作母本,硬粒小麦作父本时,杂交结实率较高,平均为28.47%,而其反交结实率较低,平均仅为5.84%。杂种F1自交结实率极低,平均为1.11%;F1形态兼具硬粒小麦、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和滨麦(L.mollis)特性;杂种F1PMCMI染色体构型主要是14 14 ,平均为13.51 13.82 0.14 0.10 0.02 ,普通小麦D染色体组与滨麦J、N染色体组配对频率分别为3.02%和3.57%,说明D组与J、N组间基本无同源关系。同时杂种F1PMC后期有落后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末期和末期出现大量二分孢子、四分孢子带微核现象。  相似文献   

12.
采用CMA(chromomycin A3,CMA)和DAPI(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双荧光染色方法,分析了沙田柚实生苗根尖染色体的荧光带型和核型结构。结果表明:沙田柚实生苗染色体存在6种不同类型的CMA荧光带型,即染色体臂两端及近着丝粒部位均有荧光带(A型)、染色体臂一端及近着丝粒部位共有2处荧光带(B型)、染色体臂两端有荧光带(C型)、仅染色体臂一端有荧光带(D型)、染色体臂一端有较弱荧光带(E型)及染色体上无荧光带(F型)。大部分实生苗染色体的CMA带型公式是2n=18=3A+1B+2C+4D+8F,其他实生苗的染色体组成是2n=18=3A+1B+2C+4D+4E+4F、3A+1B+2C+4D+8E、2n=18=2A+2B+2C+4D+8F和2n=18=2A+2B+2C+4D+4E+4F。染色体的DAPI带型与CMA带型有相反带纹,并存在不同程度的弱带。同时观察到体细胞染色体联会现象和2~4个染色体脆性位点。  相似文献   

13.
小麦-滨麦-偃麦草三属杂种的创制及其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八倍体小滨麦和八倍体小偃麦杂交,创制出小麦-滨麦-偃麦草三属杂种,对杂种F_1进行了形态学、育性和细胞学分析。结果表明:以小滨麦作母本较易创制出三属杂种,其杂交结实率平均为20.8%。杂种F_1形态特征介于双亲之间,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生长旺盛,熟期晚,自交结实率较低。F_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平均染色体构型为18.58Ⅰ 18.59Ⅱ 0.085Ⅲ 0.028Ⅳ,PMC后期Ⅰ观察到部分落后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二分体、四分体和小孢子时期,细胞内普遍观察到微核,且出现大量异形细胞。三属杂种F_1的花粉育性较低。  相似文献   

14.
利用杂种优势生产鹅肥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狮头鹅一代杂种和湖南溆浦灰鹅、白鹅作父本与吉林省本地鹅杂交筛选肥肝鹅的最优杂交组合。4个杂交组合试验结果表明:(狮头鹅一代杂种)F_1×(狮头鹅一代杂种)F_2,溆浦灰鹅×本地鹅的2个杂交组合,肥肝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本地×本地)(P<0.01);F_1×F_1组合显著高于溆浦白鹅×本地;(P<0.05);F_1×本地与本地×本地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文通过甘蓝型油菜和特早熟白菜型油菜种间杂交,实现遗传物质的互相转移,选育新型甘蓝型油菜。【方法】对甘蓝型油菜与特早熟白菜型油菜种间杂交早期世代F_1、F_2和F_3进行细胞学分析。【结果】(1)以甘蓝型油菜为母本的甘白杂交比以特早熟白菜型油菜为母本白甘杂交更易获得杂交种。(2)甘白杂交F_1植株形态偏甘蓝型油菜,花粉育性不佳,染色体数目为29。PMCs减数分裂时染色体配对以二价体方式为主,数目在9~14个之间,后期I分离方式以15/14为主,并出现落后染色体和染色体桥。(3)杂交后代F_2细胞学分析,表型偏白菜型的植株2n=20,中间型植株2n=23~28,偏甘蓝型植株2n=29~58,其中2n=38的植株较少。(4)偏甘蓝型的F_2植株自交后代F_3植株全为偏甘蓝型,2n=35~38的植株后代中2n=38的植株占25.00%以上。(5)F_1花期介于双亲之间,F_2群体中偏白菜型植株大都开花较早,而中间型、偏甘蓝型植株中早花植株的概率较低,且F_3中早花植株更少,不足20.00%。【结论】甘白杂交以甘蓝型油菜为母本更易获得杂交种,且F_1植株偏甘蓝型,2n=29,减数分裂过程出现单价体、多价体、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等异常行为,且育性不佳。F_2群体植株以偏甘蓝型为主,其自交后代F_3全为偏甘蓝型,其中F_2中2n=38的植株较少,且自交后代染色体并非全为38条。甘白杂交后代中早花植株所占比例随着世代的增加趋于减少。该试验为甘白杂交选育特早熟甘蓝型油菜提供了细胞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普通大麦(Hordeum vulgare L.2n=4x=28)与球茎大麦(H.bulbosum L.2n=4x=28)的种同杂交试验结果如下:无论是以普通大麦为母本,还是以球茎大麦为母本。在F_1杂种中都出现了三种类型植株,即似普通大麦的双单倍体,中间类型的混倍体和似球茎大麦的四倍体杂种。 F_1杂种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大多数为14~28条。在减数分裂期,双单倍体植株中所有球茎大麦染色体都已消失;混倍体和四倍体杂种植株在减数分裂期的染色体行为则表明普通大麦与球茎大麦染色体之间有高度的亲和性。因此,把有用的球茎大麦基因导入普通大麦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7.
以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AABBVV,2n=6x=42)为母本,荆州黑麦为父本,经杂交获得硬粒小麦-簇毛麦-黑麦三属杂种F_1代。杂交结实率为8.2%。杂种自交不孕。形态上呈双亲中间型,并保持双亲具有的优良抗逆性。杂种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x=28,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平均配对构型为26.63Ⅰ 0.68Ⅱ 0.004Ⅲ。用普通小麦作回交亲本获得的回交一代仍自交不孕,染色体数目的变幅为37~49。本文对簇毛麦、黑麦的有用种质在小麦改良中的综合利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以棉属(Gossypium)的四个栽培种的种间杂种F_1植株为材料,观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染色体行为和测定花粉萌发率。结果表明:在中期Ⅰ,二元杂种(亚洲棉×草棉)F_1出现一个四体环;(陆地棉×海岛棉)F_1通常联会成26个二价体。三元杂种[(亚洲棉×草棉)F_1×陆地棉]F_1,[(亚洲棉×草棉)F_1双二倍体×陆地棉)F_1和四元杂种[(陆地棉×海岛棉)F_1×(亚洲棉×草棉)F_1双二倍体]F_1分别出现11.7个、8.8个和8.4个单价体以及1.2个,5.6个和5.7个三价体。在后期Ⅰ,两个二元杂种F_1的染色体分离较规则,而三元和四元杂种F_1极不规则。在四分体形成时期,两个二元杂种F_1的异常四分体频率为18.3~20.2%,三元和四元杂种F_1高达71.2~74.7%。各杂种F_1及其亲本花粉萌发率测定表明:(亚洲棉×草棉)F_1花粉的萌发率为54.3%,表现半不育;(陆地棉×海岛棉)F_1为85.7%,与其双亲基本一致;而三元和四元杂种F_1的花粉萌发率极低,仅为7.1~12.4%,表现高度的不育。  相似文献   

19.
以地高辛标记的栽培稻基因组(基因组为AA)DNA为探针,对非洲野生稻(基因组为BBCC)的体细胞染色体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分析,研究AA染色体组和BBCC染色体组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杂交后的染色体进行同源染色体配对。结果表明:栽培稻A基因组和非洲野生稻基因组有较高的同源性,其中高度重复DNA序列在栽培稻和非洲野生稻间具有保守性。  相似文献   

20.
禾本科作物的染色体一般较小,以根尖细胞中期染色体进行核型研究比较困难。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粗线期分析,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Yao,S.Y.等(1958)首先将粗线期分析技术应用于水稻品种间杂交后代,阐明了F_1杂种不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