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年楚河沿断裂带发育,其流域内温泉出露分布广泛。本研究于2019年10月对该流域内5处温泉(金嘎温泉、康马察多温泉、查当微温泉、沙拉岗温泉和孟扎温泉)水化学特征及水体中主要组分的物源机制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年楚河流域这5处温泉水为中偏酸性水,水温在17.9~42.3 ℃之间,且热储温度为61.77~110.11 ℃之间,属于低温地热系统。各温泉的电导率、矿化度和总溶解性固体分别在1.00~4.09 mS/cm、0.49~2.48 g/L和0.71~2.87 g/L之间。与流域地表水不同,这些温泉水中主导阳离子和阴离子分别为Na+和HCO3-。其中,金嘎温泉为Na-HCO3·Cl水化学类型,康马察多温泉为Ca·Na-HCO3·Cl水化学类型,查当微温泉为Ca-HCO3,沙拉岗温泉为Na-HCO3水化学类型,孟扎温泉为Na·Ca-HCO3水化学类型。这些温泉水中的主要离子组分受长石、石英等硅酸盐岩的溶解影响显著。整体上金嘎温泉和察多温泉构造环境比较封闭,径流路径较长,受到浅层水的影响较小,而查当微温泉、孟扎温泉和沙拉岗温泉其构造开启性较好,储存环境较开放,受到一定程度的浅层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凤鲚生境履历重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琴  赵峰  宋超  张涛  庄平  姜涛  杨健 《中国水产科学》2019,26(6):1175-1184
利用 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技术(EPMA)对长江口崇明和邻近吕四凤鲚(Coilia mystus)耳石 Sr 和 Ca 的微化学进行了分析。定量线分析和 Sr 含量面分布图谱显示,凤鲚耳石核区的 Sr/Ca 比值存在 Sr/Ca<3、37 这 3 种类型,分别对应的耳石核心面分布同心环区域颜色为蓝色、绿色和黄-红色,据此推断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凤鲚孵化场存在 3 种,即淡水孵化场、河口半咸水孵化场及海水孵化场。凤鲚个体耳石从核心到边缘的 Sr/Ca比值变化波动极为显著,有对应淡水生活的低值阶段(Sr/Ca<3,最小为 2.04±0.87),也有对应海水生活的高值阶段(Sr/Ca >7,最大为 7.81±0.91),可将凤鲚的生境履历类型分为 4 种类型:淡水河口半咸水型、河口半咸水定居型、河口半咸水海水型和淡水河口半咸水海水型。长江口邻近海域吕四凤鲚有淡水和河口半咸水孵化个体,其生境履历类型包括淡水河口半咸水型、河口半咸水海水型和淡水河口半咸水海水型,而长江口崇明岛海域有海水及河口半咸水孵化个体,其生境履历类型包括淡水河口半咸水型、河口定居型及淡水河口半咸水海水型,这反映了长江口崇明岛及邻近海域吕四 2 个海域凤鲚个体间的共性以及差异性。通过本次研究,首次证明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凤鲚存在 3 种孵化场及 4 种生境履历类型,准确反映了凤鲚个体组成及其生活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20 0 1年 5月 1 7日~ 9月 2 8日 ,我们利用地下咸水兑淡水 ,最后用纯淡水进行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 ,获得成功。养殖 1 3 0天 ,平均规格 76尾 /kg ,平均亩产 92 4.0 5kg/亩。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 .1 养殖池试验地点在东营市牧海水产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一车间。池子是圆形水泥池 ,面积为 1 0 0m2 ,平均水深 1 .5m ,池底呈锅底形 ,中间排污口被堵塞 ,不能使用 ,共 1 0个池子。1 .2 充气设施用 7.5kW旋涡鼓风机充气 ,2台交替使用 ,气泡石密度为 0 .5个 /m2 ,连续充气。1 .3 养殖用水放苗时用地下咸水 ,由石油大学测定其主要成分 …  相似文献   

4.
利用地下咸水兑淡水进行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5月17日~9月28日,我们利用地下咸水兑淡水,最后用纯淡水进行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获得成功。养殖 130天,平均规格为76尾/kg,平均亩产924.05kg/亩。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 养殖池 试验地点在东营市牧海水产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一车间。池子是圆形水泥池,面积为100m2,平均水深1.5m,池底呈锅底形,中间排污口被堵塞,不能使用,共10个池子。1.2 充气设施 用 7.5 kW旋涡式鼓风机充气,2台交替使用,气泡石密度为0.5个/m2,连续充气。1.3 养殖用水 放苗时用地下咸水,由石油大学测定其主要成分(见表1),放苗后逐渐添加淡水,后逐渐过渡成纯淡水养殖,淡水直接用潜水泵抽自胜利油田东安水库。  相似文献   

5.
1 蓝鳃太阳鱼简介 蓝鳃太阳鱼原产于北美,个体较小,常见的多为50~150g/尾,大型约为2kg/尾;属广温、广盐性鱼类,能生存于1~40℃的淡水及半咸水环境中,自然越冬.最适生长温度26~31℃,pH值范围为6~9.5,最适宜7~8,耐低氧,可生存于溶氧1mg/L以上的水体环境中,最佳生长溶氧≥5mg/L以上.在我国...  相似文献   

6.
2016年7月至2017年5月对乌伦古湖12个采样点(4个湖区)的水质进行了监测,分析了不同湖区的水质特征,并对比历史资料探究水质变化及成因。结果显示,乌伦古湖2016-2017年度年均矿化度为1.64 g/L、p H为8.70、透明度为1.90 m、水深为8.78 m、溶解氧为7.55 mg/L,总氮1.06 mg/L,总磷0.03 mg/L。与2006-2008年相比,年均矿化度由2.31 g/L降低到1.64 g/L,各湖区矿化度含量均降低,其中靠近额尔齐斯河引水的小海子(由1.97 g/L降至0.82 g/L)和接受吉力湖来水的中海子(由2.41 g/L降至1.60 g/L)矿化度降低最为明显;年均总氮含量由0.86 mg/L增加到1.06 mg/L,年均总磷含量稳定在0.03 mg/L左右,各湖区总氮、总磷含量除小海子降低外(总氮由0.83 mg/L降至0.72 mg/L;总磷由0.03 mg/L降至0.01 mg/L),其他各湖区含量保持稳定或升高,其中中海子升高最为明显(总氮由0.94 mg/L升至1.43 mg/L;总磷由0.03 mg/L升至0.05 mg/L)。研究表明,额尔齐斯河引水对于乌伦古湖水体矿化度、总氮及总磷均有稀释作用,吉力湖来水虽然对乌伦古湖水体矿化度也有稀释作用,但同时提高了总氮和总磷含量。  相似文献   

7.
漠斑牙鲆微咸水养殖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盐度为2.0~3.0的微咸水条件下,用已淡化的漠斑牙鲆鱼种开展漠斑牙鲆工厂化养殖试验。经183d养殖,漠斑牙鲆平均体重由45g增长至313g,平均增重268g,日均增重1.46g,成活率92.9%,平均产量7.21kg/m2,投饲系数0.73。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9年6月南海综合调查数据,分析了分粒级叶绿素a (Chl a)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Chl a浓度为未检出至0.51 μg/L,平均值为(0.10 ±0.09) μg/L,自表层向底层逐渐升高,至50 m达到最高值,而后迅速降低,在100 m以深的水体中,Chl a含量很少,水深达到200 m时,Chl a的含量接近于零,部分站位Chl a含量低于检出限.分粒级Chl a结果表明,Pico级Chl a(<2 μm)浓度0.02 ~0.40 μg/L,平均值(0.10±0.07)μg/L,垂向分布上与Chl a总量一致,浓度最高值位于50 m;Nano级Chl a(2~ 20 μm)浓度0.004 ~0.12 μg/L,平均值(0.02±0.02) μg/L,垂向分布变化不大,在50 m为高值;Micro级Chl a(20 ~ 200 μm)浓度0.001~0.05μg/L,平均值(0.006±0.009) μg/L,垂向分布变化不大,在表层为高值.分级Chl a对总Chl a的贡献主要以细胞粒径0.7~2 μm的Pico级Chl a占优势(81.7%±8.9%),其次是2~20 μm的Nano级Chl a(13.2%±6.2%),粒径> 20 μm的Micro级Chl a的贡献最小(5.1%±3.7%).调查海域内普遍存在潜在氮限制因素,但不存在硅限制.温度、营养盐浓度、营养盐比值、真光层厚度和水文状况是控制不同粒级Chl a含量及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盐碱地池塘4种养殖模式的鱼产量及负荷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氯化物型盐碱地池塘中 ,采用围隔实验生态学方法对鲤、草鱼、罗非鱼和淡水白鲳等 4种鱼类混养模式的鱼产量、负荷力和搭配比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4种养殖模式中吃食性鱼类的日增重率和收获规格都随其本身放养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而鲢、鳙的日增重率和收获规格则随吃食性鱼类放养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吃食性鱼类的日增重率以淡水白鲳最快 ,草鱼生长最慢 ;吃食性鱼类的净产量为鲤模式 (CC) >罗非鱼模式 (TH) >淡水白鲳模式 (FP) >草鱼模式 (GC) ,混养的鲢在各种模式中的产量顺序为CC >GC >TH >FP ,鳙为CC >GC >FP >TH。CC、GC、TH、FP模式的总净产量分别为 4 .0 2~ 6 .5 5、3.0 5~ 5 .2 6、3.4 5~ 5 .86、2 .99~ 5 .34g/ (m2 ·d) ;FP、CC、TH、GC模式的负荷力分别为 0 .6 0 4、0 .4 92、0 .4 37和 0 .4 30kg/m2 。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禹城市辛店洼是黄淮海平原地区典型的低洼盐碱地,为水产养殖业后发展地区,该地区鱼塘水体为半咸水,矿化度一般为1~5g/L,主要养殖鱼类为鲢、鳙、鲤、鲫、草鱼等.近几年来,常规鱼类市场价格偏低,渔民养殖收入下降,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本文尝试在河蟹养殖塘内混养大口胭脂鱼,提高水产养殖效益. 1 试验塘概况 试验于2000年5~11月在山东省禹城市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辛店试验基地鱼塘进行.试验塘三个(1#、2#、3#),面积均为0.33hm2,水深0.3~1.0m,水源以地下水补给为主,引黄水和降水为辅,池底淤泥厚度0.4~0.5m.塘埂四周以网片(网片上边缘缝厚塑料片)防逃.3月初抽干塘水后每个池塘用市售漂白粉(有效氯≥28%)100kg消毒,清野杀菌.等漂白粉药性消除后,每个塘均匀撒入大茨藻种子(草种从江苏购回)0.75kg,并在塘四周栽种当地产菹草.至5月初池塘的1/3~1/2面积被水草覆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