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半野生大额牛的研究进展和保护利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额牛(Bos frontalis)在我国又叫独龙牛,是一种半野生的珍稀牛种.本文较系统地介绍大额牛的起源、繁殖特点、生产性能与杂交利用、疾病调查、迁地保护、饲养管理等研究进展,提出我国独龙牛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大额牛(Bosfrontalis)是我国半野生半家养的珍稀牛种,于2000年列入我国《国家级畜禽品种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同时也是云南省重点保护的“滇产国宝”畜禽品种之一。因其产地是云南高黎贡山的独龙江和怒江流域的山区,加之,大额牛在过去由独龙族所驯养,傈僳语将大额牛叫“曲阿尼”,汉译即为“独龙牛”。因此,大额牛又叫“独龙牛”。  相似文献   

3.
大额牛(Gayal)仅分布于我国云南省西部高黎贡山的独龙江和怒江流域,以及印度的阿萨姆邦、东孟加拉、不丹和缅甸北部钦邦海波1500m以上的山区,是一种半家养半野生的珍稀动物。大额牛又称之为独龙牛,“独龙牛”一词来源于傈僳语“曲阿尼”,汉译为“独龙牛”,独龙族语将独龙牛叫为“阿布”,为体大有野性之意。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珍稀畜种资源--独龙牛保护与研究工作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独龙牛又叫大额牛,是牛亚科黄牛属中一个独立的牛种,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省独龙江流域,目前总数已达800余头,本文详细调查了独龙牛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繁殖性能,产肉性能及肉品质特性及其饲养管理。并对独龙牛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大额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大额牛又称独龙牛,为半野生半家养的珍贵畜类,在我国仅分布于云南省贡山怒族独龙族自治县的独龙江流域。根据形态特征和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大额牛是Bos属中独立的一个种,很可能起源于雄性野牛和雌性瘤牛的杂交后裔。  相似文献   

6.
中国牛亚科6个物种MSTN基因外显子2多态性及分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PCR扩增了6个中国牛种共101个样本的MSTN基因外显子2的编码区,序列分析显示,MSTN基因外显子2编码区含372个碱基对,在所检测样本中,存在10个核苷酸多态位点,定义了7种单倍型,雷琼牛、蒙古牛、独龙牛与巴音郭楞牦牛享有共同的单倍型;MSNT基因外显子2在6个牛种中多态性较丰富。结果表明:两水牛与牛属群体间分化明显;牛属群体中牦牛独自聚成一类;大额牛存在一个独立分支;雷琼牛与一部分独龙牛、大部分蒙古牛和瘤牛聚成一支,说明蒙古牛、雷琼牛、独龙牛种间存在着基因交流。牦牛与普通牛、瘤牛的分化较明显,亲缘关系较远;研究证实了水牛的属分类地位,一定程度上支持牦牛及大额牛划为牛亚科中单独的一个属。  相似文献   

7.
大额牛是我国惟一一种半野生半家养的珍稀物种资源。研究论证了大额牛的起源和种质特性(生活习性、外貌与体质特征、生理生化指标、生产性能),并就大额牛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和保护利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独龙牛在全国仅怒江独有,属于怒江生物多样性物种中的珍惜物种,是一种野生半野生的家养珍贵牛种,是国家列入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的畜种,也是我县特有的珍惜物种.通过二十多年的试验养殖,也证明福贡县的地理自然环境是独龙牛生长繁衍的良好之地.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物种和合理利用我县的资源,必须加大独龙牛的扩繁力度,进一步促进该种群数量的增加,做大做强独龙牛产业,加快地方特色养殖.该项目对保护地方品种资源和增加高寒上区农民的现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大额牛(bos frontalis),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境内的独龙江流域,又称独龙牛。长年在海拨2 000~3 800 m的山林草甸迁居。以竹叶和寒带杂草为食。草乌(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又称乌头,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怒江州海拔2 500~3 800 m的寒带草甸上,成片分布。大额牛食源广,经常将草乌的茎叶混同其  相似文献   

10.
独龙牛是我国云南省怒江州境内所独有的珍稀牛种,目前仍处于是半野生、半驯养的状态,生活在海拔2300m以上的高寒地带.福贡县具有多样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丰富的草山饲料资源为独龙牛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养殖独龙牛具有投资小、管理方便、市场广阔、效益高的优点,符合福贡县的气候条件,发展潜力大.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述了大额牛的品种特性、种群现状和保种措施.大额牛保种可采用原产地活体保种,迁地活体保种和现代生物技术保种.大额牛体型较大,产肉性能好、行动敏捷、结构紧凑、肌肉发达、肉质优良、耐粗饲、适应性、繁殖力和抗病力均较强等特点.种群体数量极小.大额牛是云南省一个地方品种,保种工作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牛亚科家畜GH基因编码区序列的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PCR产物直接双向测序法,分段扩增普通牛、瘤牛、牦牛、大额牛和亚洲水牛共5个牛种的GH基因,并拼接成编码区全序列,分析中国牛亚科家畜不同牛种GH基因编码区序列变异及其分子进化特征。结果表明,牛GH基因编码区序列全长654bp,种间核苷酸突变率在0.1%~1.84%。5个牛种编码区序列定义了10种单倍型,瘤牛的单倍型多样性最高,大额牛和水牛均无单倍型多样性。GH基因编码区序列的密码子使用存在偏倚性,共发现了25个偏好性密码子。核苷酸的替代以转换为主,转换明显高于颠换,转换/颠换比为3.0。非同义突变位点远远少于同义突变位点,同义与非同义替代发生的速率比都小于或等于1,表明GH基因编码区序列不受达尔文正选择的影响。以GH基因单倍型序列为基础的分子进化树表明,水牛与普通牛、瘤牛、牦牛、大额牛间分化很明显;普通牛、瘤牛、牦牛、大额牛间序列分化并不明显,并且它们共同拥有一条相同的祖先核苷酸序列。说明中国牛亚科家畜GH基因编码区序列的变异相当贫乏,并且由于功能的约束表现得相当保守,进化速率相当缓慢。  相似文献   

13.
对大额牛HSL基因外显子Ⅰ部分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及氨基酸预测,并同其它牛种的资料进行了比对分析,构建了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大额牛其核苷酸序列与牦牛、普通牛、瘤牛、水牛间的同源性分别为99.6%、99.4%、99.2%、97.0%。相应的氨基酸序列大额牛与水牛的同源性为97.6%;与普通牛、瘤牛、牦牛的同源性均为99.4%,仅在第33位有1个氨基酸变异,即大额牛为异亮氨酸,而其它3个牛种均为缬氨酸,这是由该基因片段的第97位碱基发生转换(A←→G)造成的。从分子系统进化树看,瘤牛和普通牛先聚为一类,再依次与牦牛、大额牛、水牛相聚,这与传统的牛种分类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4.
朊蛋白(prion protein,PRNP)基因编码朊蛋白,是引起疯牛病的主效基因。本研究利用PCR方法首次从杂交牛(大额牛×云南黄牛)基因组中扩增了PRNP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HQ875337。PCR产物直接双向测序表明,该序列包含杂交牛PRNP基因795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264个氨基酸前体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发现,该蛋白包含1个信号肽、3个α螺旋、2个β折叠、6个八肽重复序列、1个疏水区域、1个二硫键和1个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位点。与已报道的其他牛PRNP基因进行序列比对分析,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均在97%以上。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云南省怒江州独龙牛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情况,从怒江州的鸠门当、古泉村、亚左洛村、茨开镇、独龙江乡分四个季度(春、夏、秋、冬)采集独龙牛粪便样本1129份,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所调查地区独龙牛毕氏肠微孢子虫总感染率为1.68%(19/1129);各地点之间感染率差异显著(P<0.05),以独龙江乡感染率最高;4个季度中夏季感染率最高3.26%(9/276),春、秋和冬感染率分别为1.10%(3/272)、1.28%(4/312)和1.12%(3/269),但差异不显著(P>0.05)。序列分析发现,在19个阳性样本中成功鉴定出4种已知基因型(EbpC、BEB4、CHN3和CHN4)及2种新基因型(YNNJ1和YNNJ2),丰富了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数据。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所得6种基因型均为人兽共患基因型,提示怒江州独龙牛毕氏肠微孢子虫存在人兽互传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中国黄牛Y染色体STRs的遗传多样性及父系起源。[方法]利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选择2个牛Y-STRs位点INRA189和BM861,分析16个中国地方黄牛品种284头公牛与4头缅甸黄牛公牛的Y染色体遗传多样性。[结果]在中国16个黄牛品种中,2个Y-STR位点可以区分中国黄牛中的普通牛和瘤牛类型,表明中国黄牛有普通牛和瘤牛两种父系起源。4头缅甸黄牛均为瘤牛类型。在中国16个黄牛品种中,普通牛和瘤牛分布频率分别为57.0%和43.0%,其中普通牛频率在北方黄牛中占优势(98.3%),瘤牛频率在南方黄牛中占优势(76.1%),中原黄牛中普通牛频率较高为63.8%,瘤牛频率为36.2%。[结论]中国黄牛存在普通牛和瘤牛两种父系起源;普通牛频率自北向南逐渐减少,瘤牛频率自北向南逐渐增加,中原地区为普通牛和瘤牛的交汇处。  相似文献   

17.
In Bhutan in remote parts of the Himalayas the mithun (Bos frontalis) has been used probably for centuries in an ingenious system for crossbreeding with domestic cattle which results in highly profitable hybrid females. The hybrid males are infertile and so far no stable crossbreed has been developed. Genetic analyses reported in this paper support the view that the gaur is the wild ancestor of the mithun. Both have only 58 chromosomes in contrast to 60 in cattle and also different, hitherto undescribed haemoglobins and blood groups which would justify the revision of the present classification of the subfamily Bovinae. If, with the aid of modern genetic methods, a stable crossbreed could be developed, dairy and beef production in Bhutan and many climatically similar areas could benefit greatly. Because of its remarkable size the mithun may, in the hands of enterprising breeders, also make a useful genetic contribution to beef production elsewhere.  相似文献   

18.
Contents: " Madura cattle," the variety found on the Indonesian island of Madura, is most often referred to as a cross between Bos javanicus and Bos indicus, based largely on phenotypic appearance. The karyotypic patterns of Madura cattle resemble those of Bos taurus,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Y chromosome, which is of Bos indicus type. Based on what is known of Bos javanicus, it is concluded that Madura cattle could be the result of a cross between a Bos taurus or Bos javanicus cow and a Bos indicus bull .
Inhalt: Eine cytogenetische Untersuchung über das Madura-Rind
Das Madura-Rind, eine Varietät der indonesischen Insel Madura, wird wegen seines Aussehens oft als Kreuzung zwischen Bos javanicus ( Banteng) und Bos indicus ( Zebu) angesehen. Das karyotypische Bild des Madura-Rindes gleicht jenem von Bos taurus mit Ausnahme des Y-Chromosoms, welches dem Bos indicus- Typ entspricht. Nachdem, was über Bos javanicus bekannt ist, muβ man folgern, daβ das Madura-Rind ein Kreu-zungsprodukt zwischen einer Bos taurus- oder Bos javanicus-Kuh und einem Bos indi- cusBullen sein könnte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