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通过对分子蒸馏液膜表面流体流动和传质、传热分析,建立了二维分子蒸馏模型的传质和传热方程,并对菜籽油脱臭馏出物中维生素E的分离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蒸馏温度和进料温度的增加,维生素E质量分数增大;随着进料速率增加,维生素E质量分数降低。维生素E达到最高质量分数时的模拟蒸馏温度比试验结果提高了20K,质量分数相差15%,为分子蒸馏分离脱臭馏出物中维生素E的操作参数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分子蒸馏技术富集猕猴桃籽油中α-亚麻酸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分子蒸馏技术对猕猴佻籽油中的α-亚麻酸进行了富集研究。通过正交试验对影响分子蒸馏的主要因素,即蒸馏压力、蒸馏温度、进料速度、刮膜转速进行了优化,得到刮膜式分子蒸馏装置富集猕猴桃籽油中α-亚麻酸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蒸馏压力3.0Pa,蒸馏温度110℃,进料速度20滴/min,刮膜转速400r/min,在此条件下α-亚麻酸的质量分数提高到83.69%;4级分子蒸馏后猕猴桃籽油中α-亚麻酸质量分数达到86.27%。  相似文献   

3.
以质量分数11%的谷氨酸发酵液为对象,研究了膜蒸馏技术对谷氨酸的分离效果、脱色效果和产水质量,探讨了温度、谷氨酸浓度提高率对膜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膜蒸馏技术可以显著提高谷氨酸滤液和谷氨酸脱色液中的谷氨酸质量分数(由最初的11%分别浓缩到63.2%和65.17%).采用脱色工艺可以降低膜污染、提高膜蒸馏的通量.用正交试验进行脱色试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组之间活性炭用量具有显著性差异,其最佳方案为活性炭用量30 g/L、脱色时间0.5h、转速120 r/min.气相色谱法检测可知,产水中挥发性物质各组分的出峰时间和谷氨酸滤液气相色谱的出峰时间相同,表明膜蒸馏产水可以回到谷氨酸发酵罐中循环再利用,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能耗和污染、提高产水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利用高速摄像机对刮膜式分子蒸馏器壁面上的液膜形态进行了研究,实验发现随着进料率和转速的增加,不同物料在蒸发壁面上主要存在4种流动形态:液滴状、股状、不连续液膜和连续均匀液膜,同时测得水、乙醇、质量分数为12%乙二醇溶液、质量分数为50%乙二醇溶液和质量分数为50%丙三醇溶液在不同转速下出现连续均匀薄膜的临界流率。利用高斯过程进行数据预测表明:在一定转速下,临界流率随表面张力的增大而增大,随粘度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5.
在自行设计的生物质热解挥发物两级冷凝特性参数测试系统上,进行了木屑在450、550、650℃下热解挥发物冷凝特性研究,其中,一级冷凝采用空气作为冷凝介质,二级冷凝采用水作为冷凝介质,计算了表面局部冷凝换热系数,以及冷凝液膜热阻和厚度。结果表明:一级冷凝换热系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在热解温度为450℃时达到最大值671.02 W/(m2·K);二级换热系数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在热解温度为550℃时达到最大值1.484×105W/(m2·K)。基于冷凝器内壁一维稳态冷凝换热特性,分析了冷凝液膜形成过程,存在3个阶段:液膜形成、液膜积累、液膜流动。在液膜形成和积累阶段,液膜厚度逐渐增大,热阻变大;液膜厚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冷凝液产生流动,在液膜流动初期,液膜厚度逐渐减小,热阻变小;在稳定流动期,热阻基本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6.
为深入探究沟灌覆膜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规律及其转化机理,利用了稳定氢氧同位素技术分析了土壤水和膜下凝结水的同位素分布特征。表明,膜下凝结水富集~(18)O,富集程度明显高于由表层土壤蒸发而富集的重同位素;膜下表层土壤蒸发后凝结于膜下形成水珠的过程经历了重同位素贫化后再富集,之后凝结水发生二次蒸发,重同位素再次富集;覆膜沟灌下土壤水氧同位素随土壤深度呈梯度分布,垄上富集~(18)O比沟中显著;沟中蒸发前缘发生在0~10cm土层,土壤水直接以水汽分子形式扩散到大气中;垄上蒸发前缘主要发生在10~20cm土层,蒸发水汽分子通过土壤孔隙向上扩散,部分水汽分子被0~10cm的土壤水吸附并与其水分子发生交换进而扩散到土壤表面。  相似文献   

7.
在换热器设计过程中适当应用直接接触膜蒸馏,可以提高换热器的性能,从而使换热器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通过对膜换热器简化模型进行分析,通过最终分析结果可以发现,采用逆流布置,可以提升传质在应用过程中的换热效果。换热器设计过程中,加强对膜蒸馏原理的研究与应用,可以提高换热器的性能,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本文针对直接接触膜蒸馏原理引入到热换气设计的应用进行分析,希望对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通过自主设计多级冷凝器对油茶果壳在500℃热解挥发物冷凝获得的生物油进行燃烧特性实验研究,实现了在冷凝过程中对生物油的粗分离,各级生物油的含水率得到了明显的降低,且热值显著提高。通过热重实验对生物油进行燃烧过程和燃烧特性分析可知:生物油的燃烧共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为生物油水分和低沸点组分的蒸发;第2阶段为中质组分的蒸发;第3阶段为重质组分的裂解反应,生成焦炭和气体;第4阶段为焦炭剧烈燃烧。第1级和第3级收集到的生物油可燃性能、燃尽性能和综合燃烧性能比较好,第2级生物油的3个性能最差。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牛粪厌氧发酵的产气效率,采用牛粪发酵前固液分离和分离液中添加猪粪进行混合发酵两种方法.结果表明,对牛粪进行发酵前固液分离,降低了物料的粘度,利于微生物的传质.在牛粪分离液与稀牛粪的对比发酵试验中,分离液较稀牛粪产气量提高32.68%,甲烷产率也有较大幅度提高.牛粪分离料液和猪粪按一定比例混合可获得较好的产气效果,在试验中总固体(TS)质量分数为10.49%的混合料液产气过程稳定,产气周期相对较短,累计产气量最大为59.8L,比TS质量分数为8.00%猪粪组提高了26.24%,比TS质量分数为8.54%混合料液组提高了43.51%.研究表明牛粪分离液与猪粪混合TS质量分数为10.49%时,可以取得较好的产气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电容式土壤湿度传感器在砂性土壤蒸发不同阶段水分含量测定时存在测值偏差问题,采用直接称重求含水率法对比电容式土壤湿度传感器测量水分含量法,分析了初始饱和砂土柱蒸发条件下水分含量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电容式湿度传感器量测法与电子秤量法在不同阶段含水率测值表现出差异性与相关性;传感器的插入影响试样蒸发过程:相较于原状土,前期扰动土蒸发速率偏高,中期偏低,后期基本一致。电容式湿度传感器测值偏差是由于插入电极薄片改变了原状土壤试样蒸发条件,其偏差程度与形成机理可从微观角度阐述,电容式土壤湿度传感器测量砂土蒸发过程中水分含量时具有分段式最佳表征形式。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掌握南水北调东线江苏境内工程输水河道和调蓄湖库水面蒸发损失水量,及其所造成的泵站机组损失功率,了解水面蒸发对工程调水效率的影响,分析比较了适用于工程所在地区的水面蒸发量计算模型和计算公式,计算了工程沿线输水河道和调蓄湖库的水面蒸发量,分析了工程水面蒸发量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通过积分,计算了水面蒸发造成的各梯级泵站的流量损失和输入功率损失,求解并分析了水面蒸发对整个江苏段工程调水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工程沿线水面年蒸发量自南向北、西北方向逐渐递增;蒸发量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全线平均水面年蒸发量为862.2 mm.洪泽湖、骆马湖、白马湖和输水河道蒸发损失水量分别占总蒸发损失水量的77.7%,13.3%,3.6%和5.4%,蒸发损失水量约占源头泵站抽水量的17.46%,使工程平均调水效率降低10.33%.调水工程可以考虑采用管道输水,从而避免蒸发损失.  相似文献   

12.
杂草叶片表面结构对雾滴铺展和蒸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揭示不同表面结构的杂草叶片上雾滴的铺展和蒸发情况差异,设计试验研究了0.5%草甘膦在含有系列体积分数有机硅助剂的情况下,选择228,288μm两种粒径雾滴,分别沉积于毛刺、蜡质、粗糙等3种结构叶片表面时的铺展与蒸发情况.试验过程由数码摄像机记录,以获取雾滴完全蒸发所需的时间.并使用Matlab图形处理工具箱对视频中表征雾滴最大铺展面积的数字图像作分割处理,计算雾滴最大铺展面积.结果显示,粒径相同的情况下,在同一结构的叶片表面,雾滴所含有的有机硅助剂体积分数与雾滴的铺展面积呈正相关,而与雾滴的蒸发时间呈负相关.粒径大小相同、含有机硅助剂体积分数相同的雾滴在毛刺叶片表面的铺展效果最好,而蒸发最快;雾滴在蜡质叶片表面铺展面积与蒸发时间受有机硅体积分数变化的影响最为明显;在粗糙结构叶片表面,粒径较小的雾滴受其"沟壑"结构影响较难铺展,而粒径较大雾滴的铺展受"沟壑"结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采用VOF两相流模型研究了气液叉流条件下受热液膜热质传递特性,在模型中添加了表面张力源项和气液相间传质源项.为了验证所建立模型的可靠性,采用非接触式红外热成像测温方法,进行了相应的气液叉流试验.对叉流条件下受热液膜热质传递过程进行了试验和模拟计算,结果显示无量纲壁面温度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很好.应用所建立的模型,模拟计算并分析了表面张力、固液接触角、液膜流量等因素对液膜流动侧形和热质传递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其他参数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表面张力从0.014 N/m增大到0.072 N/m的过程中,液膜覆盖面积由82.7%减小到73.2%;固液接触角从30°增大到60°的过程中,液膜覆盖面积由80.6%减小到69.4%;液膜流量越小,液膜厚度越小,越有利于液膜的蒸发;相反,较高的液膜流量会使液膜厚度增大,阻碍了液膜蒸发,从而使外掠过液膜的单位体积空气含湿量减小.  相似文献   

14.
膜上灌作物需水量和地膜覆盖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和 1 999年在新疆自治区乌兰乌苏农业气象实验站内进行了膜上灌条件下的覆膜棉花和玉米的需水规律及地膜覆盖效应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具有明显的增温保墒效应 ,在苗期增温效应尤为显著 ,覆膜农田地表下 5 cm、1 0 cm、1 5 cm、2 0 cm和 2 5 cm在 8:0 0、1 4:0 0和 2 0 :0 0等 3个时刻 ,苗期平均地温比露地棉田分别高 5 .7℃、3 .3℃、3 .5℃、1 .5℃和 1 .2℃。同一灌水下限条件下 ,在整个生育期内覆膜棉花、玉米耗水较未覆膜棉花、玉米分别减少水分蒸发损失 73 .6mm和 60 .1 mm。在当地气候条件、土壤质地和作物栽培方式下覆膜棉花、玉米在全生育期内分别耗水 3 74.5 mm和 3 74.81 mm,平均耗水强度为 2 .2 6mm/d和 2 .97mm/d。  相似文献   

15.
地膜覆盖对土壤棵间蒸发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门旗  李毅  冯广平 《灌溉排水学报》2003,22(2):17-20,25
农作物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 2 0世纪 8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技术 ,其保温、保墒和增产效果明显 ,但不同地膜覆盖率对减少土壤棵间蒸发影响规律 ,目前国内研究不多。通过在室内研究覆膜灌溉土壤蒸发规律 ,研究出不同土壤含水率的水分蒸发和不同覆盖率对土壤蒸发的影响关系 ,并在田间进行验证。为今后定量评价农作物地膜覆盖减少土壤棵间蒸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水果表面亮度不均校正及单阈值缺陷提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出了一种水果表面亮度不均校正算法.以脐橙为研究对象,首先提取R分量图像并除去背景后获得原始图像;然后根据照度-反射模型,利用低通滤波获得该图像的入射分量图,将此入射分量图作为该图像的亮度图像;最后,原始图像与亮度图像相除后即为亮度校正后的图像.基于亮度校正后的图像,利用单阈值对水果表面缺陷一次性成功分割.利用开发的算法对正常样本和带有10类不同缺陷的样本共计788幅图像进行处理,总体识别正确率达到97%.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汽车空调制冷循环,建立了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的数学模型。利用Matlab中Simulink仿真工具建立了汽车空调制冷系统稳态仿真模型。通过仿真模型对汽车空调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的匹配进行研究,得出了冷凝温度、蒸发温度、空气进口温度、空气进出口温差等参数对系统的影响关系,为空调制冷系统合理选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A discussion on and alternative to the Penman-Monteith equ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Penman-Monteith (PMe) equation that estimates evaporation from leaf/canopy surfaces is based on a few approximations. Several authors discussed ensuing errors and suggested improvements. This paper reminds those discussions which ended in the early nineties. It compares linearized PMe− with non-linear iterative solutions and illustrates resulting deviations. It differentiates between deviations for daily and hourly evaporation rate estimates. The latter are found to be higher. It also demonstrates deviations obtained at two different altitudes above sea level. Considering present tendencies to refine evaporation estimates for practical purposes and making use of easily available methods for solving non-linear equations this paper offers a new method to estimate evaporation.In a first step, a simple algebraic term,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control sum, is introduced to find approximate differences between air and evaporating surface (leaf, canopy) temperatures. It suggests to concentrate research on the rs/ra ratio. A new formula is derived for estimating leaf/canopy surface temperatures for non-water stressed plants.In a second step, the estimates of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are used to calculate evaporation estimates. This two-step approximation leads to appreciably smaller errors as compared to the PMe-solution over the full range of input parameters of agro-meteorological relevance. It is, however, less accurate than some of methods proposed in literature. The method is meant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9.
分离式热管换热器传热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俊林  陈岚  王震坤 《农机化研究》2006,(7):161-162,165
传统分离式热排管换热管的研究大多数都针对竖直并联型,而对水平排管串联型热管的研究,目前还未见报道。为此,对高强化传热分离式热管换热器的传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了换热器冷凝侧及蒸发侧传热系数的经验公式,以及外部通道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的准则方程式。其研究成果可作为干燥系统中此种换热装置设计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