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柴油机轴系扭振减振器的有限元优化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骞  郝志勇 《农业机械学报》2000,31(5):91-93,96
分别采用双扭摆模型法、多质量模型法和有限元模型法对一台N485型柴油机轴系扭振减振器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提出了一种内燃机扭振减振器有限元优化设计方法及其通用计算机模拟程序,并通过计算分析对3种方法设计的扭振减振器效果作了比较和评价。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CAE方法对某发动机轴系进行扭振分析,分别对不同的曲轴减振皮带轮参数进行计算,然后通过分析结果曲轴扭转角度、振幅等指标来评价减振器的效果,最后选择出一组较佳的曲轴减振器进行减振皮带轮(简称TVD)扭振试验并最终优选出最佳的减振器参数和减振器的匹配设计。  相似文献   

3.
对某一新设计出的直列六缸机的曲轴进行一维轴系扭振计算,为其确定出合适的减振器参数,即减振器惯性轮的惯量、连接刚度和阻尼。在此过程中,研究这些参数对轴系固有频率、临界转速、曲轴前端扭振振幅等扭振性能的影响。计算后发现曲轴的扭转刚度过小,造成合成扭振振幅值偏大。  相似文献   

4.
1双质量飞轮的发展 由于内燃机工作不连续造成了内燃机工作过程中的扭转振动,而在离合器上设置扭转减振器存在着致命的弱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更有效地达到隔振和减振的目的,双质量飞轮式扭转减振器(简称为双质量飞轮)就应运而生了。其基本结构有三部分:第一质量(第一飞轮),第二质量(第二飞轮)和两质量之问的减振器。  相似文献   

5.
陈艳玲 《河北农机》2014,(4):61-62,70
在深孔钻削过程中,钻杆容易产生扭振,在钻杆支架上安装动力减振器,可以有效抑制钻杆的扭振。首先简化深孔钻削系统扭振减振模型,建立钻杆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再用一加工实例来说明系统中各项参数的确定,以及动力减振器的结构参数的设计并对各项参数进行优化,最后利用Simulink软件对附加动力减振器前后的钻杆系统进行动力学仿真对比,结果表明经过优化的动力减振器取得了良好的减振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前应用的内燃机曲轴扭振减振器大多数是减振器和曲轴V带轮二合为一的产品。许多研究和设计着眼点都集中在解决内燃机轴系的扭振问题上,而忽略了由于橡胶减振层的原因导致V带轮径向跳动严重超差和动平衡质量下降,使高速运转的内燃机附加了一个振动源。经过整合研究和结构创新,在减振器上加了中心定位轴承后,就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7.
以一台多缸柴油机为例,采用结合有限元法(FEM)的多体系统仿真(MSS)方法,研究了扭转振动减振器振动对曲轴弯曲、纵向振动的影响;实验测量了有无扭振减振器时的曲轴自由端的弯曲和纵向振动,其与计算结果吻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8.
4102BZQ柴油机曲轴扭振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4102BZQ柴油机曲轴的离散型当量系统模型,对曲轴的自由振动模态进行了研究,采用霍尔茨法计算了4102BZQ柴油机曲轴的扭振自振频率和振型,并把计算结果与柴油机的扭振试验结果进行对比,证明了理论分析方法的精确性和正确性,说明了霍尔茨法分析曲轴的固有特性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内燃机曲轴轴系扭振控制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内燃机曲轴轴系扭振的产生原因,扭振控制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扭振利用的进展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基于ABAQUS对某发动机试验台的传动轴系进行扭振分析,并按试验台需求对5款不同发动机匹配时进行了对应计算。输出前15阶固有频率,其中1阶、6阶、12阶为扭振振型,并计算相应临界转速,为传动轴系的设计及与发动机的匹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对三轮农用运输车的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发动机扭转激励、路面激励和整车振动对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讨论了虚拟激励法的基本理论,构造了汽车振动系统组成环节的虚拟激励,以包含4自由度人体模型、单自由度座椅模型、单自由度车身模型的汽车振动系统为研究对象,使用虚拟激励法求解出系统振动响应的频响函数,将功率谱密度应用于该振动系统,推导了人体模型中各组成垂直加速度的功率谱密度。在给定条件下,应用自编程序进行仿真分析,给出了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3.
车辆怠速共振测试分析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车辆怠速共振问题,采用噪声、振动测量技术,分析了发动机振动的传递途径、声振耦合情况,查明该车怠速共振是由于悬置系统对发动机横向振动衰减不够,导致发动机二倍转频与车身固有频率产生耦合.运用汽车动力学设计方法对原悬置系统重新设计,改变了悬置刚度及悬置系统固有频率,提高了隔振性能,有效地控制了怠速共振现象,提高了乘座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14.
轮式车辆传动系自激扭转振动仿真计算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BJ212汽车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仿真计算。绘制出模拟逐步加载条件下半轴扭矩及桥壳垂直振动时间历程曲线。当车辆的平均滑转率大于滑转率门槛值时,系统将产生稳定的自激振动。通过试验验证了所建立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及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大型水力发电机组传统上忽略轴系扭转变形的假设可能导致轴系振动分析出现较大偏差的问题,采用Lagrange方法建立轴系振动方程和含轴系扭转效应的转子运动方程,通过定义广义动量,将这2个方程构建为统一形式的一阶微分方程组.以发电机转子上的阻力矩和水轮机转轮上的动力矩为纽带,构建包括水力系统、发电机、励磁、调速系统在内的完整水力机组模拟运行系统,并采用二阶Runge-Kutta法进行仿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在机组故障扰动条件下,计入轴系的弹性对轴系横向振动的影响不大,主轴扭转刚度对稳定工况下轴的扭转变形影响较大;故障扰动下,发电机转子和水轮机转轮之间的扭转角变化趋势与有功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仿真表明,所建立的轴系扭振模型能反映轴系振动的基本特征,模型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6.
推土机传动轴系扭转振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型号推土机经常发生传动轴系失效问题,本文从扭转共振方面入手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建立了传动系统的三维动力学仿真模型,分析了传动轴系上扭转减振器的弹簧刚度以及内燃机飞轮转动惯量对系统自振频率的影响,为有效地避免轴系因扭转共振产生破坏失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联合收获机主驾驶座振动强度及其频率结构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小麦联合收获机振源特点,运用DH5922动态信号测试分析系统,现场测试新疆-2A型联合收获机主驾驶座地板测点的动力响应,得到了测点不同工况下的垂直振动加速度时程曲线和快速傅里叶变换频谱。研究结果表明:小麦联合收获机任一点的振动强度、频率结构随工况不同而变化。收获机空转、发动机空转、田间作业和公路运输4种工况下测点的振动加速度有效值为0.1591m/s2、0.1087m/s2、0.0938m/s2、0.0704m/s2,振动主频分别为142.6Hz、56.6Hz、36.6Hz、36.6Hz。  相似文献   

18.
小麦联合收割机倾斜输送器振动强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联合收割机倾斜输送器外壳的剧烈振动,运用DH5922动态信号测试分析系统,现场测试了新疆―2A联合收割机倾斜输送器外壳在不同工况下的动力响应,得到了倾斜输送器外壳测点的垂直振动加速度时程曲线和快速傅立叶变换频谱。研究结果表明:联合收割机倾斜输送器外壳上任一点的振动强度、频率结构随工况不同而变化;收割机空转、田间作业、发动机空转、公路运输四种工况下测点振动加速度的有效值分别为24.68m/s2、14.64m/s2、4.26m/s2、3.23m/s2,振动主频为107.9Hz、117.7Hz、57.6Hz、67.4Hz。  相似文献   

19.
双质量飞轮设计与减振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弧形弹簧式双质量飞轮的设计方法及减振效果,总结了各主要设计参数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以某重型车辆为目标车型,根据其传动系统详细参数,设计出适合目标车型的双质量飞轮。利用ADAMS建立目标车型传动系统当量模型,通过仿真研究双质量飞轮减振效果。最后,通过实验进一步检验双质量飞轮减振效果。结果表明,双质量飞轮可有效降低车辆传动系统的扭转振动。  相似文献   

20.
建立了车辆动力传动系的力学模型,并用平均法对该力学模型进行了分析,得知:动力传动系在高滑转率下常失稳,从则在传动系中产生自激振动,对车辆产生了不利影响,给了传动系的稳定性判别式,讨论了影响传动系稳定性的因素,为研究抑制自激振动的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