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药物微型胶囊,是利用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将固体或液体药物包裹而成的直径为1—5000μm(微米)的微小胶囊。将药物微囊化是制备长效制剂的方法之一,其原理是通过减慢给药部位的药物扩散速度,延长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微囊化技术从60年代开始用于药物包囊,到目前,国内外已有30多类药物包成微囊后制备成各种制剂。  相似文献   

2.
<正>微囊化药物是指以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为囊材,将固体或液体药物即囊心物包裹成直径为1~5 000μm(通常为5~250μm)的微小胶囊,这种微小胶囊剂型药物称为微囊化药物,而这种制备微囊化过程的技术称为微囊化技术[1]。微囊化药物具有改善动物福利、提高生物利用度、减少耐药性等优点,在畜牧生产中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1微囊化药物的优势目前,我国猪、禽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这种养殖模式使疾病的给药方式以拌料口服、饮  相似文献   

3.
(接第3期)但是,微囊的释药速度会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如囊壁的厚度、囊壁的理化性质、药物的性质、囊心物与囊壁的重量比、附加剂的种类及工艺条件与剂型等的影响。所以.将药物制成援释微囊时必须充分考虑以上这些因素的存在是否适宜。现在常用作囊材的有聚酯类、聚酯聚醚类、聚氨基酸类、聚乳酸、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一己内酯与丙交酯嵌段共聚物等。壳聚糖是天然可被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与海藻酸钠配料也可作为囊材。毫微囊剂则是粒径在IO~IOO0nm的微囊制剂,也称毫微型颗粒,常用明胶、白蛋白、聚氨基丙烯酸烷烃酯、聚乳酸等…  相似文献   

4.
脂质体(liposomes)系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双分子层内形成的微型囊泡(vesicles)又称为类脂小球或液晶微囊,属微粒给药体系。它可以将药物包埋在纳米级的微粒中,在人体内主要被网状内皮系统所吞噬,从而改变药物  相似文献   

5.
微囊技术是将固体、液体或气体物质包埋封存在微型胶囊内制成固体微粒产品的一种特殊方法。形成胶囊壁的壁材 ,大多为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如明胶、阿拉伯树胶、海藻酸钠、环糊精以及纤维素衍生物等。目前在饲料工业应用较多的是喷雾干燥法和微粘合微胶囊法。喷雾干燥法是将液体成分在热气环境中雾化成小液滴 ,再干燥成固体颗粒的过程 ,该技术在制药工业中用于干燥热不稳定药物 ,或用于改善水中溶解度较低药物的溶解性 ,改善制备片剂用颗粒的流动性 ,改善药物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分散性 ,它也可用于制备药物微囊。喷雾干燥技术是微囊化的…  相似文献   

6.
微囊是利用天然或合成高分子作外膜,将极其微小的内芯物质(液体、气体或固体等)包覆成半透性或密闭性的微小囊状物。第一个微囊产品是1936年大西洋海岸渔业公司在液体石蜡中制备的鱼肝油明胶微囊。1949年,W urster发明了微囊的空气悬浮法,改进了药物的总包衣过程。1954年,G reen成功的将微囊技术应用于无碳复写纸的生产,从而开始了微囊技术的工业化。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人们开始研究把合成高分子的聚合方法应用于微囊制备,70年代以后,微囊技术的工艺日益成熟,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已从最初的药物包被和无碳复写纸扩展到食品、农药、肥…  相似文献   

7.
脂质体(liposomes)系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双分子层内形成的微型囊泡(vesicles)又称为类脂小球或液品微囊,属微粒给药体系.它可以将药物包埋在纳米级的微粒中,存人体内主要被网状内皮系统所吞噬,从而改变药物的体内分布状态,使药物浓集于肝、脾、肺等组织器官中,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药物剂量和降低药物毒性.  相似文献   

8.
微囊技术是一种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成膜材料把液体或固体药物包嵌形成直径1μm-500μm微小胶囊的技术。微囊具有良好的溶解分散、缓释、抗外界干扰等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生物、食品和饲料等众多领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微囊化技术逐步应用到动保行业中,如恩诺沙星微囊制剂、替米考星微囊制剂、吉他霉素微囊制剂等。  相似文献   

9.
阿维菌素缓释明胶微囊制备工艺及其体外释药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生物可降解材料明胶为囊材,采用单凝聚法制备了阿维菌素明胶微囊,通过L9(34)正交试验设计,对微囊制备工艺进行了优选,所得微囊粒径在2~70μm,其中20~50μm的占78%.药物包封率为(87.61±1.41)%,载药量为(15.77±0.23)%.体外释药试验,微囊释药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t1/2=9.2d,比原药提高5.4倍,表明所制备的明胶微囊具有一定的缓释药物效应.  相似文献   

10.
以生物可降解材料明胶为囊材,采用单凝聚法制备了阿维菌素明胶微囊,通过L9(34)正交试验设计,对微囊制备工艺进行了优选,所得微囊粒径在2~70μm,其中20~50 μm的占78%.药物包封率为(87.61±1.41)%,载药量为(15.77±0.23)%.体外释药试验,微囊释药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t1/2=9.2 d,比原药提高5.4倍,表明所制备的明胶微囊具有一定的缓释药物效应.  相似文献   

11.
兽药新剂型与新技术--微囊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药物微囊化技术,并对药物微囊囊材进行了评价,综述了药物微囊化的各种制备技术及微囊控制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12.
微囊技术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囊技术系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将固体或液体活性物质包裹而成直径 1~ 50 0 μm的微小胶囊。微囊的主要作用 :1 )改变物态 :能将液体或半固体物料转变为干燥的粉末状态 ,以提高其溶解性、流动性和贮藏稳定性 ;2 )保护敏感成分 :使芯材免受外界不良因素如光、氧气、温  相似文献   

13.
十二指肠贾第虫(又称肠贾第虫或蓝氏贾第虫)是一种常见的人兽共患寄生性原虫,寄生于人、家畜和犬猫等多种哺乳动物的小肠,由其导致的贾第虫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危害人类健康但被忽视的疾病之一。贾第虫生活史简单,由具有致病性滋养体和感染性包囊两个时期组成。在不良环境(胆固醇缺乏、碱性pH和高浓度胆汁条件等)刺激下,贾第虫滋养体会分化形成感染性包囊。形成包囊对贾第虫的生存、病原传播和致病至关重要。贾第虫感染往往是由于宿主吞食了感染性包囊污染的食物和饮水所致。包囊壁是贾第虫包囊抵抗外界不良环境、维持其生存能力和感染活性的重要屏障。包囊壁约40%由蛋白质组成,其余为N-乙酰半乳糖胺等碳水化合物和脂类等。贾第虫包囊壁主要含3种囊壁蛋白(cyst wall protein, CWP):CWP1、CWP2和CWP3。囊壁蛋白不仅在维持包囊活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且在贾第虫病诊断、口服疫苗开发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笔者综述了贾第虫包囊壁的组成和形成、包囊成囊的诱导及调节、囊壁蛋白在疾病诊断和疫苗方面的研究,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可生物降解材料壳聚糖为囊材,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盐酸多西环素壳聚糖微囊,考查其形态学特征、载药量、及体外释药情况等;将12只小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6只,分别按药物剂量20 mg·kg-1灌胃,采用HPLC法,以C18为固定相,流动相为乙腈∶甲醇∶0.01 mol· L-1草酸溶液(2∶1∶7),在346 nm处对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进行检测,研究其在家兔体内药动学特征.结果成功制得外观较均一、光滑,平均粒径约10 μm,药物含量为20.60%,平均包封率为85.54%且具有明显缓释作用的盐酸多西环素微囊;家兔口服给药盐酸多西环素原药和微囊后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1.74士0.00)和(1.10士0.00)mg·L-1,Tmax分别为3和12 h,AUC(0-t)分别为(11.71±0.17)和(32.51士0.20) mg· L-1 ·h,T1/2.分别为(1.16士0.53)和(7.51士2.87)h,T1/2β分别为(2.19士0.38)和(9.00±1.60)h,相对生物利用度为289.4%,药时数据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说明微囊化后的盐酸多西环素吸收、分布缓慢,生物利用度有了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15.
1.1脂质体(Liposome)或称类脂小球、液晶微囊,是一种定向药物载体,属于靶向给药系统的一种类似微型胶囊的新剂型。1971年,英国Rymen等人开始将脂质体用作药物载体。所谓载体,可以是一组分子,包蔽于药物外,通过渗透或被巨嗜细胞吞噬后载体被酶类分解而释放药物,从而发挥作用。它具有类细胞结构,进入动物体内主要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而激活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并改变被包封药物的体内分布,使药物主要在肝、脾、肺和骨髓等组织器官中积蓄,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减少药物的治疗剂量和降低药物的毒性。脂质体技术是被喻为“生物导弹”的第四代…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兽医学报》2017,(1):92-96
为了屏蔽药物的不良味道,本试验以聚丙烯酸树脂IV为囊材,采用液中干燥法制备了氧氟沙星掩味微囊。试验以包封率及载药量为指标,通过考察溶剂、囊材、乳化剂、抗黏剂的用量对微囊的影响来筛选处方工艺。应用最佳工艺制备的氧氟沙星掩味微囊,载药量为57.4%,包封率为48.6%。该微囊在模拟口腔环境(pH值为7.0)介质中释放极其缓慢,60min仅释放总药量的2.1%;随着释放介质的酸度提高,药物的释放速率显著加快;除此之外,在胃酸酸度(pH值为1.0~3.0)范围内,氧氟沙星的释放还呈现缓释特征,可持续近10h。体外试验显示,采用液中干燥法制备得的氧氟沙星微囊,既可掩味又能实现持续释药,而且制备工艺简便,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正弓形虫病是由龚地弓形虫(或刚第弓形虫)寄生于多种哺乳动物和人的多种有核细胞中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一、病原及生活史弓形虫为细胞内寄生虫,根据其发育阶段不同,可分为速殖子和假包囊、慢殖子和包囊、裂殖体和裂殖子、配子体和卵囊五个阶段,各阶段形态不一。在弓形虫的生活史中,猫是唯一的终末宿主,也是中间宿主之一。人、猪、牛、羊、鼠和禽类等都可作为中间宿主。如带有脑包囊的小鼠被猫捕获,包囊被猫吞食后,囊壁即在胃和  相似文献   

18.
<正> 兔豆状囊尾蚴在我县感染率达70%以上,使养兔生产受到一定损失,但目前尚缺简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为此进行了本项试验。 一、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1、选择外表健康,宰杀检查证明无其他疾病的兔的体内寄生豆状囊尾蚴包囊10—20个,收存于消毒过的容器内备用。 2、抗原的制备。用消毒过的镊子,夹取兔豆状囊尾蚴包囊放在75%酒精中消毒,凉干后,用8号针头刺破包囊,即流出豆状囊尾蚴囊泡,用镊子夹住头节,刺破囊泡流出囊泡液,装在消毒的比色杯里。用1毫升玻璃注射器吸取囊泡液备用。  相似文献   

19.
对牦牛的两新种住肉孢子虫进行了宿主范围的研究,其结果是:耗牛住肉孢子虫(S.Poephagi sp nov.),用20只无卵囊的健康幼犬,10只无卵囊的健康幼猫,分别口服感染其包囊4000条/只,感染后每天连续进行粪便检查,幼犬未见有印囊或孢子囊排出,幼猫感染后第7~10天开始排出孢子囊,排出持续期为8~12天,平均每克粪便内有43.6(11~71)个,孢子囊呈圆形或卵圆形,无色透明,大小为13.68×9.39(9~15.8×7~13.2)μm,牦牛住肉孢子虫是猫源性虫体,犬不能作为终未宿主。牦牛犬住肉孢子虫(S.Poephagicanis sp.nov.),用20只无卵囊的健康幼犬和10只幼猫,分别人工感染其包囊4000条/只,感染后连续检查粪便,幼犬在感染后第7~20天开始排出孢子囊,大多数是在第7~9天排出,持续期为13~26天,每克粪便内平均排出孢子囊203(15~286)个,孢子囊呈椭圆形,两端较钝,大小为14.63×10.63(10.5~18.5×7~14.25)μm,有两层囊壁,外膜光滑,该种为犬源性虫体,猫不能作为终末宿主。大白鼠、小白鼠、豚鼠、家兔和小鸡分别口服感染两种住肉孢子虫包囊,感染后经粪便检查,均未发现有孢子囊,上述实验动物各口服从幼猫粪便获取的牦牛住肉孢子虫孢子囊,或从幼犬粪便获取的牦牛犬住肉孢子虫孢子囊,90天后剖检,肌肉内均无包囊存在,证明这些动物均不能作其宿主动物。  相似文献   

20.
延边黄牛肉孢子虫病流行及种类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延边黄牛肉孢子虫病的调查中用直接压片法检查了201头延边黄牛肉孢子虫包囊(微囊)的感染情况,并将含包囊的肉分别对犬、猫进行感染试验。结果:1.直接压片法的检出率为94.53%;2.肉孢子虫的感染率有随着牛年龄的增大而增高的倾向;3.病理组织标本中检出的包囊壁都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