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鹅的绦虫病 据资料记载,寄生于鹅、鸭的绦虫主要是剑带绦虫(膜壳科Hymenolepididae剑带属Drepanidotaenia的矛形剑带绦虫D.lanceololata)和膜壳绦虫(Hymenolepis),这2种绦虫的中间宿主是剑水蚤。 鹅、鸭可以有多种绦虫同时寄生,如片形皱缘绦  相似文献   

2.
1995年剖检21只鸭,发现鸭对体吸虫(Amphimerusanatis),纤细膜壳绦虫(Hymenolepisgracilis)八钩膜壳绦虫(H.actocantha),冠状双盔带绦虫(Dicranotaeniacornula)内翻双盔带绦虫(D.introversa)和鸡异刺线虫(Heterakisgalinarum)等6种蠕虫,隶属3纲3种4属,其中鸭对体吸虫,八钩膜壳绦虫和冠状双盔带绦虫为  相似文献   

3.
鸭绦虫病是由剑带绦虫和膜壳绦虫寄生于鸭小肠内引起的绦虫病。2008年6月武阳镇某养鸭户饲养1300羽鸭发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和剖检病变观察,诊断为鸭绦虫病,现将诊治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丙硫苯咪唑、硫双二氯酚、槟榔驱除鸭绦虫的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鸭绦虫病是一种普遍多发,危害严重的蠕虫病。我们在江西成新农场调查过程中,发现鸭体内有多量的膜壳绦虫,还有少量的棘口吸虫和嗜气管吸虫等蠕虫寄生。病鸭普遍消瘦,生长发育延缓,产蛋率低,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该场防疫人员多以槟榔驱虫,  相似文献   

5.
鸭绦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危害较严重的蠕虫病之一。我们在成新农场进行鸭体内寄生虫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普遍有膜壳绦虫、皱褶绦虫、剑带绦虫寄生,此外还有少量的棘口吸虫和嗜气管吸虫。病鸭普遍消瘦,生长发育缓慢,产蛋率低。硫双二氯酚和丙硫苯咪唑对牛、羊、猪和鸡驱虫效果报道较多,而对鸭绦虫的报道较少。为了解槟榔、硫双二氯酚、丙硫苯咪唑三种驱绦虫药对鸭绦虫的疗效和毒性反应,我们对上述三种药物进行了驱虫对比试验。现整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砜苯咪唑(Oxqendazole)为我国最近研制合成的新型、低毒、广谱、高效的驱虫药。按每公斤体重20、40、60毫克的剂量投服,对鹅裂口线虫、矛形剑带绦虫和卷棘口吸虫的驱虫率达100%。对鸭膜壳绦虫、缩短膜壳绦虫和角杯尾吸虫均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7.
正鸭绦虫病、鸭球虫病、鸭棘口吸虫病等均属于常见的鸭寄生虫病,感染鸭后会导致鸭只贫血消瘦、生长放缓、增重缓慢、饲料报酬转化率降低、产蛋率下降,严重的会引发死亡现象,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为有效防治鸭寄生虫病,本文将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鸭寄生虫病,并围绕鸭寄生虫病的防治方法开展深入探讨,希望研究内容能够给相关养殖人员提供一定帮助。1常见的鸭寄生虫病1.1鸭绦虫病鸭绦虫病以膜壳绦虫和矛形剑带绦虫为主要病原,雏禽(2周~4月龄)会受到鸭绦虫病的严重侵害,多在夏季与春末发病。  相似文献   

8.
鸭绦虫病是由某些绦虫(如矛形剑带绦虫、冠状膜壳绦虫、片形皱褶绦虫等)寄生于鸭的小肠内引起的。鸭的绦虫虫体一般长5~20厘米,为白色、扁平、带状或面条状而分节的蠕虫,虫体由一个头节和多个体节构成,容易识别。绦虫的成虫在鸭的小肠内随粪便排出虫卵与孕卵节片,在水中被中间宿主剑水蚤吞食后,逸出六钩蚴,并发育成似囊尾蚴,鸭吞食含有似囊尾蚴的剑水蚤或带虫螺狮即被感染。在我国气候温暖的南方水乡多有此病发生。而秋季南方稻谷收割后许多养鸭户都喜欢放田,这样更加大了鸭感染绦虫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我们于1982年7月、10月、12月和1983年3至6月,在杭州市的西湖区、江干区、富阳、萧山、临安、建德、桐庐和余杭等县剖检鸡159只、鹅64只、鸭117只、番鸭12只。检出寄生蠕虫91种,分属于吸虫纲39种,绦虫纲30种,线虫纲22种。其中棘口科的鸡棘缘吸虫,光口科的尖吻光隙吸虫、长食道光睾吸虫、斑咀鸭光睾吸虫、大囊光睾吸虫、背孔科的复叠背孔吸虫,嗜眼科的涉禽嗜眼吸虫,前殖科的鸭前殖吸虫,膜壳科的线样膜壳绦虫、压扁膜壳绦虫、小膜壳绦虫,链带科的纤毛链带绦虫,毛细科的膨尾毛细线虫、鸡纤形线虫,是首次在省内发现。  相似文献   

10.
雏鹅绦虫病是由膜壳科剑带属的矛形剑带绦虫寄生于鸭、鹅肠道内的一种寄生虫病。  相似文献   

11.
正鸡绦虫病在我国分布很广,对养鸡业威胁很大,特别在流行区牧地放养的雏鸡常可引起大批死亡。鸡绦虫病的病原种类很多,我国最常见的是戴文科中的赖利属和戴文属的各种绦虫,它们寄生于小肠前段。寄生于鸭、鹅等水禽类小肠的绦虫种类很多,多数属于膜壳科,其中以矛形剑带绦虫最为常见,危害也最大。本文分别阐述了鸡绦虫病和鸭、鹅绦虫病的虫体特征、生活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方法和防治措施,详见下文。1鸡绦虫病  相似文献   

12.
《畜牧与兽医》2016,(5):145-146
正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又称短膜壳绦虫,是鼠类和人的寄生虫,其他动物不易感。环尾狐猴有自然感染报告,作者等人2013年在动物园寄生虫普查当中确诊了小熊猫微小膜壳绦虫自然感染。迄今为止,小熊猫自然感染未见报道。为了保证动物健康和预防控制人群膜壳绦虫病,又于2014年进行小熊猫膜壳绦虫感染情况调查及防治研究。  相似文献   

13.
绦虫是多种禽类的内寄生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大小悬殊,小的几毫米,大的可达几十厘米.鸡、鸭、鹅、鸽子、鹌鹑及野生鸟类多可以感染发病.危害鸡和火鸡的是赖利绦虫,寄生在小肠,剖检可见肠黏膜有小结节.因虫体破坏肠壁,引起肠黏膜出血,导致肠腔内有恶臭黏液,肠道发炎,严重影响鸡的消化机能和生长发育.危害鸭鹅的绦虫主要是剑带绦虫和膜壳绦虫,它们寄生于鸭、鹅和野鸭等的小肠内,能引起鸭、鹅消化机能障碍,甚至死亡,对雏鸭、雏鹅的危害更大.不论是哪个种类的绦虫,发现一例治疗一例,配合定期驱虫,以防散播,彻底消灭传染源.  相似文献   

14.
从武隆县巷口镇凤山鸡场2013年10月送检的病鸡小肠中采集绦虫,将采集到的绦虫制成标本,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并根据绦虫虫体长度,吻钩数目以及虫体、头节、吻钩、节片的形态特征鉴定绦虫的种类。结果显示,在采集的绦虫样本中,1份为膜壳科柴壳属绦虫,1份为膜壳科网宫属绦虫,3份为膜壳科微吻属绦虫。结果表明:武隆某鸡场鸡感染绦虫为混合感染,感染膜壳科微吻属绦虫的机率最大。建议该鸡场使用吡喹酮等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5.
在试验条件下证明,每三天与饲料一起喂饲每公斤体重0.75克的六氯水合哌哔嗪或己二酸哌哔嗪,可降低鸭对四棱线虫的侵袭强度3—4倍;应用该法对鸭是无毒的(1969)。因此,我们利用已二酸哌哔嗪进行四棱线虫病的化学予防。此外,试验曾证明别丁和氯硝柳胺对膜壳绦虫的高度效果。  相似文献   

16.
<正>鹅绦虫病是一种小肠内寄生虫病,主要是小鹅和中龄容易发生,可由多种绦虫导致,其中主要病原是膜壳科剑带属的冠状膜壳绦虫和矛形剑带绦虫。该病一般在大雨洪涝之后发生,往往呈地方性流行。病鹅机体快速消瘦,最终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对养鹅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应采取有效防治。1病原特征鹅主要是由于感染矛形剑带绦虫、冠状膜壳绦虫以及片形皱褶绦虫等发生绦虫病。这些绦虫主要在鹅以及其他水禽的小肠内寄生,随着虫体的不断长大,会在小肠内大量积聚,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小型绦虫的最佳染色方法及膜壳属绦虫的形态结构,采用4%孔雀绿水溶液、欧氏苏木素溶液、德氏苏木素溶液、7%醋酸卡红溶液、明矾卡红、硼酸卡红、盐酸卡红、明矾品红、伊红、红墨水、蓝墨水、黑墨水稀释液共12种染色液制作鸡膜壳绦虫的染色标本,观察其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采用蓝墨水和红墨水染色简便快捷、着色均匀、结构清晰、颜色鲜亮。膜壳属绦虫的未成熟体节可见着色深的雄性生殖器官,每个成熟体节可见一个生殖孔,开口于节片的单侧,孕卵体节可见子宫;染色结果丰富了膜壳属绦虫的形态学资料。小型绦虫使用改进的染色法制片步骤简化、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为了对绿头鸭肠道内分离的绦虫进行种属鉴定,本试验对向海地区的10只绿头鸭小肠内分离出的3条绦虫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鉴定。经形态学观察测量发现,该绦虫为小型绦虫,全长35 mm,头节呈球形,具有4个吸盘和1个短而圆、可自由伸缩的顶突。顶突上有20~30个小钩,排成一圈。成节有3个圆球形的睾丸,横列在节片中部,储精囊较发达,符合膜壳属绦虫的形态学特征。扩增cox1基因序列并进行序列建树分析,结果支持该绦虫为膜壳属绦虫。综合该虫的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分析,确定该绦虫为膜壳属绦虫。  相似文献   

19.
正禽绦虫病是绦虫寄生于禽体肠道、泄殖腔和法氏囊内的一类寄生虫病,是严重危害禽类的一种传染性疫病。鸡绦虫病主要是由戴文科赖利属与戴文属的四角赖利绦虫、棘盘赖利绦虫、有轮赖利绦虫和节片戴文绦虫引起的,鸭、鹅绦虫病则以膜壳科绦虫和柔形刺带绦虫为主要病原。1流行特点绦虫寄宿禽体内的特点:一是绦虫为雌雄同体,繁殖速度非常快。二是由虫卵生长发育为成虫,中间需要1~2个宿主。中间宿主有蚂蚁、家蝇、金龟子及鱼  相似文献   

20.
《畜牧与兽医》2014,(8):88-91
随机抽样剖检龙岩市境内309只鸭,检出18种寄生蠕虫,其中棘头虫1种、线虫3种、绦虫6种、吸虫8种,隶属10科15属,总感染率为65.37%。在检出的18种寄生蠕虫中,有11种是本地区1993年以来的新纪录种。结果:在该地区鸭各种寄生蠕虫的感染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最大的是裂刺四棱线虫,分别达到46.93%和13.46条(虫);其次是卷棘口吸虫、美丽膜壳绦虫、福建单睾绦虫,感染率分别为10.68%、10.68%和9.06%,感染强度分别为10.12、6.58和6.36条;而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最小的是细背孔吸虫和大多形棘头虫,其感染率分别为0.32%和0.97%,感染强度分别为1.00和1.67条。另外12种蠕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处于一般状态。因此,在该地区养鸭业生产中,应加强对优势种群裂刺四棱线虫、卷棘口吸虫、美丽膜壳绦虫、福建单睾绦虫的预防与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