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分别对红米和白米做了石蜡切片观察,其色素位于果皮和种皮中;并对红米水稻材料红宝石进行了遗传研究及基因定位。红宝石与白色水稻R272的杂交F1表现为红色,表明色素基因受显性基因控制;同时,其F2群体米色性状遗传分离规律符合3∶1的分离比例,表明红色米皮的性状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利用R272/红宝石的F2群体和微卫星标记,将该基因定位在第7染色体上RM8006和RM21186两个标记之间,其遗传距离分别为4.0cM和2.1cM,在物理图上这两个标记的距离为1.7Mb,并将该基因初步命名为Red。  相似文献   

2.
柄蔓夹角是甜瓜株型重要性状之一,通过对甜瓜柄蔓夹角的遗传特性进行研究,以期为甜瓜株型改良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以柄蔓夹角小的紧凑型甜瓜材料B103和柄蔓夹角大的疏散型甜瓜材料B297为亲本,构建四世代群体(P1、P2、F1和F2),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对甜瓜柄蔓夹角进行遗传分析。两年的研究结果显示,甜瓜柄蔓夹角性状表现为数量性状,不同年份柄蔓夹角的最适遗传模型均为E-1模型,即柄蔓夹角由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2015年秋,F2分离世代主基因遗传率是72.28%,多基因遗传率是0;2016年春,F2分离世代主基因遗传率为52.06%,多基因遗传率为0。结果表明甜瓜柄蔓夹角的遗传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E-1),这一性状由主基因控制,同时受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3.
‘心里美’萝卜皮色、肉色的遗传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红萝卜和‘心里美’萝卜为试验试材配制杂交组合,用比色板对萝卜皮色和肉色进行比色分级,通过P1、P2、F1、B1C1F1、B2C1F1和F26世代联合分析法,研究‘心里美’萝卜皮色和肉色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2个性状的分离世代B1C1F1、B2C1F1、F2均成单峰偏态分布,说明‘心里美’萝卜皮色和肉色为主基因+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2个性状的遗传均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E模型);皮肉色F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较高,分别为93.64%和88.19%,多基因遗传率较低,分别为2.74%和0。对‘心里美’萝卜皮色、肉色的选择在早期世代进行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4.
为了深入了解强冷空气影响下海南岛的天气变化特征,进一步提高对强冷空气影响过程预报准确率,利用海南省区域自动站资料、常规天气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 2.5°×2.5°一日四次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学原理和动力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16年1月22—26日影响海南岛一次强冷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此次强冷天气过程是由于极地涡旋分裂南下,同时乌拉尔山高压脊强烈发展使冷空气在横槽聚集,横槽前部等高线阶梯形势明显,并伴有明显负变高和冷平流,从而有利横槽转竖南压引导强冷空气向南爆发。强冷平流是造成海南岛出现强烈降温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低纬地区短波槽活跃,短波槽前暖湿气流与南下冷空气共同作用造成降水。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甘蓝型油菜花叶性状的遗传特点,开发与花叶性状连锁的分子标记。以甘蓝型油菜品系2205(圆叶)、1423(花叶)为亲本,构建了3个世代群体:F1、BC1和F2,探讨花叶性状的遗传规律;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花叶基因进行定位。结果表明,F1植株叶形表现为花叶,BC1(F1×2205)和F2中花叶与圆叶的植株分离比分别符合1∶1和3∶1,说明甘蓝型油菜的花叶性状受1对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利用集团分离法(BSA)筛选637对SSR引物,共筛选到了3个与花叶基因紧密连锁的SSR标记:CB10079、BNGMS114和BNGMS385。连锁分析发现,这3个连锁标记均位于花叶基因的一侧,其中BNGMS114与花叶基因的遗传距离最近,其遗传距离为2.5 c M。将这3个连锁标记的序列与白菜基因组的序列进行比对,结果发现它们与白菜A10染色体的序列共线性较好,花叶基因位于A10染色体的15.70 Mb下游区段。上述标记的获得为油菜花叶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以及花叶基因的克隆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穗轴粗性状是影响果穗籽粒脱水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对穗轴粗性状的数量遗传规律研究较少。以经典玉米自交系PHB1M/丹340(组合Ⅰ),PH4CV/丹598(组合Ⅱ)构成的P1、F1、P2、B1、B2和F2 6世代群体为材料,运用主基因与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研究玉米穗轴粗性状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玉米穗轴粗性状在2组合的F1代呈现中亲遗传。组合Ⅰ中穗轴粗性状最佳模型符合C-0,表现为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组合Ⅱ穗轴粗遗传符合D-2,表现为一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其中多基因起主要作用。穂轴粗性状在B2世代多基因遗传率最大,育种中可以在遗传率较高的世代通过轮回选择或聚合回交等方法累积增效基因,进而选育出穂轴粗细适宜的材料,培育出高产、优质、适宜机收的优良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7.
以两个轴色不同的玉米自交系自330和PH4CV构成的六世代群体为材料,采用目测法将穗轴颜色分级,通过P1、P2、F1、F2、B1和B2六个世代联合分析法,研究控制玉米轴色性状的基因分离规律。结果表明,该性状在B1和F2群体轴色数值频率表现为W型分布,B2群体数值频率表现为偏正态分布,说明玉米轴色性状遗传为少数主基因控制,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两对主基因遗传模型(即B-1模型);两个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分别为0.72和-0.82,说明育种值较高;显性效应值分别为0.745和0.13,说明基因a对基因b表现为显性效应;在上位性中,两对基因显性×显性效应值为-0.715,说明互作效应明显,显性效应起主要作用;两对主基因的遗传率很高,达到94%以上。这一研究结果为玉米育种中轴色性状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甘蓝型油菜"凸耳"性状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用着生“凸耳”与未着生“凸耳”的甘蓝型油菜品种进行遗传试验,对其F1、F2、BC1及BC2进行性状观察及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凸耳”性状对非“凸耳”性状为显性,受两对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9.
张京  孙立军 《作物学报》1993,19(2):173-178
用大麦半矮秆品种资源米麦114和尺八大麦与高秆测验种Bowman杂交的P1、P2、F1、F2及B1和B2六个世代群体为试村,研究了这两份半矮秆资源株高等性状的遗传规律及其之间的遗传关系。发现它们的半矮生性状均主要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千粒重由微效多基因决定,符合基因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式。米麦114的穗长和穗密度各受一对隐性  相似文献   

10.
甜瓜果实中乙烯生产量及一些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改进甜瓜货架期,利用成熟果实乙烯释放量及变化速率存在显著差异的3个甜瓜变种为亲本,配制了皇后×9-8(非跃变类型材料间)和皇后×Charentais(非跃变类型与跃变类型材料间)两个组合,对各组合F1,F2及回交世代BC果实中乙烯的生成变化及果实脱落性、外果皮迅速黄化等相关性状的遗传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甜瓜果实中乙烯生成量为不完全显性遗传,受两对以上基因控制。在皇后×Charentais组合的F1中,内源乙烯含量在采收1d后表现出急剧升高,同时伴随着外果皮迅速黄化及果柄脱落的发生,根据这些性状在F2及分别与父母本回交世代中的不同分离比率指出,乙烯的跃变类型、外果皮迅速黄化及果柄脱落在甜瓜果实中为显性遗传。  相似文献   

11.
李浦  王平  沈向群  吴志刚  张玉静  李娜 《种子》2012,31(5):54-57
采用W217×W203组合的P1、P2、F1、B1、B2和F2共6个世代的花色色调值,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色素万寿菊橙红色花性状最优遗传模型为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以主基因遗传效应为主,多基因效应为辅.主基因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作用很大,主基因遗传力受环境影响较小.在F2群体中主基因遗传率为49.13%,多基因遗传率为48.25%;在B1群体中主基因遗传率为84.23%;在B2群体中主基因遗传率为74.41%,多基因遗传率为18.24%.  相似文献   

12.
鲜食番茄果肉中番茄红素含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快更好地进行番茄果肉颜色的评定,定位相关QTLs以改良果肉的颜色品质,本研究选用果肉番茄红素含量显著不同的2个番茄品系,利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番茄红素含量,并通过P1、P2、F1、F2、B1和B2六世代联合分析法,研究分析了果肉番茄红素含量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F2、B1、B2分离世代群体呈双峰或单峰偏态分布,主基因的加性效应明显,多基因对番茄红素含量分布有较大影响,存在明显的主基因多基因特征,显示番茄果肉番茄红素含量的遗传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果肉番茄红素含量的遗传符合一个加性主基因和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D-2模型)。主基因遗传率较高,为27.39%~66.93%;多基因遗传率较低,为12.09%~48.44%。所以,利用有性杂交育种提高和固定高番茄红素性状,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有利于发现新QTLs位点。  相似文献   

13.
为了深入挖掘和利用棉属野生种克劳茨基棉(Gossypium klotzschianum)的优异等位基因,构建了一个(陆地棉泗棉2号×克劳茨基棉)×泗棉2号的BC1F2群体,对纤维品质性状初步定位,单标记相关分析表明位于第7染色体上的SSR标记NAU1362与马克隆值表现极显著相关。进一步选择在第7染色体上含有克劳茨基棉渐渗片段的BC1F2单株与轮回亲本泗棉2号回交,构建BC2F3和BC2F4分离群体,通过两年的田间重复试验验证该QTL的位置与效应。结果表明,该QTL (qFMIC-7-1)在BC2F3、BC2F4世代均被检测到,位于相同的标记区间,分别可以解释9.0%、8.8%的表型变异,增效基因来源于野生种克劳茨基棉,与BC1F2群体定位结果基本一致。同时在第7染色体上检测到另一马克隆值QTL (qFMIC-7-2),同样在BC2F3、BC2F4两个世代均能够被检测到,分别可以解释3.7%、4.7%的表型变异,但增效基因均来源于泗棉2号。  相似文献   

14.
东乡野生稻抗褐飞虱QTL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野生稻是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重要种质资源。应用东乡野生稻与栽培稻协青早B构建的2套材料,开展水稻抗褐飞虱基因鉴定研究。先以协青早B//协青早B/东乡野生稻BC1F5群体为材料,应用褐飞虱田间种群进行抗虫鉴定,检测到2个抗褐飞虱QTL,其中,qBph2位于水稻第2染色体RM29–RG157区间,东乡野生稻等位基因可降低死苗率22.2%;qBph7位于第7染色体RM11–RM234区间,东乡野生稻等位基因可降低死苗率43.7%。进一步以协青早B为轮回亲本,构建了BC3F3群体,应用褐飞虱生物型I、II和III进行抗虫鉴定,QTL分析表明qBph2抗褐飞虱生物型I和II,qBph7抗褐飞虱生物型I和III。这2个QTL对培育抗褐飞虱水稻品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选择两个果实表面色差a/b显著不同的番茄品系,通过P1、P2、F1, F2、B1和B2六世代的分析方法,研究了由番茄果实表面色差a/b估计番茄红素含量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由番茄果实表面色差估计番茄红素含量的遗传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主基因遗传模型(B_1_1),主基因效应在B1、B2和F2 三个世代的遗传率分别为50.31%、65.15%和32.77%。  相似文献   

16.
白菜抽薹相关性状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与白菜抽薹相关性状的遗传特性,为白菜类作物晚抽薹育种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抽薹指数、开花时间和薹长5 cm时间分别作为抽薹早晚的评价标准,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晚抽薹大白菜高代自交不亲和系(P1)和易抽薹欧洲白菜型油菜自交系(P2)及杂交所获得的F1、B1、B2和F2各世代群体进行联合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抽薹指数性状和薹长5 cm时间性状均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B-1模型),开花时间性状受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D模型)。与抽薹相关的3个性状各分离世代(B1、B2、F2)均未检测到多基因遗传,其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抽薹指数96.22%(B1)、93.33%(B2)、93.55%(F2);开花时间70.68%(B1)、70.68%(B2)、70.64% (F2);薹长5 cm时间79.44%(B1)、79.55%(B2)、79.38%(F2),环境条件对白菜抽薹性状影响较大。由此可知,对白菜抽薹性状的遗传改良应以主基因为主,适宜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并注意环境条件影响。  相似文献   

17.
Understanding the volatile profile of melon is an ever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ask for breeders for enhancing their flavour component. For this purpose, F1 progeny and parental lines were analysed using 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based analysis. Diallel analysis showed that most of the investigated compounds were controlled via non-additive genetic effects with 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 to specific combining ability ratios of less than 0.4. High heterosis results were observed in alcohols such as ethanol and octanol in both rind and mesocarp samples and benzylalcohol in the rind. It was also noted that the ester-based compounds with high heterosis values in mesocarp samples differed from those with heterosis in rind samples. These observations further emphasize the non-additive control of these compound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non-additive genetic control is strongly governing the genetic profile within the studied progeny. This finding indicated that dudaim lines as a valuable genetic material enhanced the volatile profile of odourless commercial types of ameri and inodorus mel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