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凌某羊场羊口疮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杨凌地区羊口疮病毒野毒株,在某羊场采集具有典型羊口疮症状的病羊口唇部结痂并研磨,无菌过滤后取500μL接种于犊牛睾丸原代细胞。盲传4代,测定细胞病变的第5代病毒的滴度,用羊口疮病毒B2L和F1L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第5代病毒能够致犊牛睾丸原代细胞出现细胞病变(CPE),病毒滴度为107.66 TCID50/mL;扩增出了羊口疮病毒B2L和F1L基因的片段,其大小分别为540bp和437bp,与用于设计引物的参考毒株序列的相似度分别为96.57%和96.43%,可确定为羊口疮病毒的相应基因片段,获得了羊口疮病毒分离株。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利用犊牛睾丸细胞、羔羊睾丸细胞、MDBK、BHK-21细胞对采自内蒙古赤峰的疑似羊口疮发病羊群的唇部痂皮组织进行接种传代,分离出1株病毒,通过透射电镜负染观察和PCR检测对该分离株进行鉴定。参照GenBank中羊口疮病毒(Orf virus,ORFV)ORF059 (F1L)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成功地对分离株的F1L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并与多株参考毒株进行了同源性比对分析,结果显示经透射电镜负染观察到典型的副痘病毒粒子,与参考毒株序列相比均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均为96%以上,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为ORFV,命名为OV/nm-hd。  相似文献   

3.
利用犊牛睾丸原代细胞对山东省威海市某奶山羊养殖场疑似羊口疮(Orf)山羊病料进行病毒分离,通过细胞病变观察、病毒滴度和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方法对分离毒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研磨处理的病毒液接种于犊牛睾丸原代细胞后盲传至第5代出现病变,测得第6代分离株病毒滴度为106.5 TCID50/mL。扩增羊口疮病毒特异性 B2L 基因,发现该毒株与34个羊口疮毒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9%,包括福建株(KC588399.1、KC568398.1)。本研究成功分离鉴定了羊口疮病毒山东威海株。  相似文献   

4.
利用牛肾(Madin-Darby bovine kidney,MDBK)细胞对上海市崇明区某羊场的痂皮病例进行病毒分离,获得一株羊口疮病毒(orf virus,ORFV),命名为ORFVSH-01。参考NCBI数据库中ORFV的保守基因B2L的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并测序。结果表明:接种病料悬液的MDBK细胞出现细胞病变,成功分离到毒株;经PCR扩增和测序,分离的毒株为ORFV,命名为ORFVSH-01。  相似文献   

5.
羊口疮(Orf disease)是由羊口疮病毒(Orf virus,ORFV)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该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对公共卫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了解中国ORFV毒株的起源、分子流行病学及病毒系统研究的信息,本研究对中国2006-2016年分离到82株ORFV毒株进行了系统的遗传演化分析,利用DNAStar和Mega 5.0软件对ORFV011(B2L)、ORFV020(VIR)、ORFV059(FIL)和ORFV127(vIL-10)基因序列进行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比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82株病毒B2L基因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5.9%~100%和86.5%~100%,F1L基因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4.5%~100%和94.0%~100%;系统进化分析显示,中国不同地方分离的ORFV毒株处于不同分支上,甚至同一个省内的毒株也分布在不同分支上。表明中国ORFV毒株进化特殊,处于不同的进化分支上,且有发生突变的可能性,世界各地流行的代表性毒株在中国均有变种分布,这增加了中国防控ORFV的难度。本研究结果为中国防控羊口疮的流行和研制高效疫苗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羊口疮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DBK传代细胞系对湖北通山县某羊场疑似羊口疮(Orf)的黑山羊病料进行分离,通过病毒理化特性试验、动物回归试验和PCR等方法对分离的毒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病料悬液接种MDBK细胞后出现细胞病变,接种病料的羊只出现典型的Orf症状,扩增出羊口疮病毒(Orf virus)B2L基因,该毒株与台湾山羊株(EU935106.1、DQ904351.1)相似性最高(均为99%),亲缘关系最近。本研究成功分离鉴定到一株ORFV,命名为ORFV/HB/09。  相似文献   

7.
为获得陕西榆林地区羊口疮病毒野毒株,以榆林地区某羊场疑似羊口疮(Orf)的山羊口唇部结痂为材料,将结痂研磨悬液接种于犊牛睾丸原代细胞进行传代培养,通过特征性细胞病变(CPE)观察、PCR检测、动物回归试验等对分离的毒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经研磨的病料悬液接种于犊牛睾丸原代细胞后,盲传至第4代时产生细胞病变,测得病毒滴度为10~(7.66) TCID_(50)/mL。对分离毒株的B2L基因克隆测序、同源性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该毒株与与国内报道的多株羊口疮毒株核苷酸序列均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其中与甘肃株(KC485343.1)福建株(KC568399.1)的同源性均达到99%。用纯化病毒液划痕接种2月龄羔羊后,在其唇部和腹股沟内侧出现丘疹和脓疱等ORFV感染的典型的羊口疮症状。表明成功获得了羊口疮病毒陕西榆林株。  相似文献   

8.
青海祁连地区某规模化养殖场羊群疑似感染羊口疮,为准确鉴定此地羊口疮病原并对流行毒株进行遗传变异研究,采集疑似羊口疮病毒感染的羊唇部结痂组织并进行PCR鉴定,对鉴定的3株ORFV毒株的抗原基因B2L和F1L及毒力基因VIR和GIF分别进行克隆、测序及遗传进化分析。从病料中鉴定出3株ORFV,并分别命名为ORFV1/Ovis/QL/Qinghai/2021/China、ORFV2/Ovis/QL/Qinghai/2021/China和ORFV3/Ovis/QL/Qinghai/2021/China。经分析显示,ORFV1、ORFV2和ORFV3的B2L、F1L、VIR和GIF与数据库中ORFV参考株的相应的基因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21%~97.27%和99.74%~97.35%、99.12%~95.41%和99.12%~92.69%、98.19%~95.29%和96.72%~91.26%、99.62%~95.21%和100.00%~93.96%。基于ORFV的4个基因遗传进化树分析表明,中国青海祁连ORFV毒株分别聚在中国株的进化分支上(B2L基因),印度毒株和中国毒株...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2014年-2015年在福建省流行的羊传染性脓疱病毒(ORFV)遗传变异情况,对10株ORFV流行毒株的F1L、B2L和VIR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及分析。结果表明,10株ORFV F1L基因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6%~100%,与国内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6.8%~99.7%,与NZ2参考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6.3%~97.1%;同NZ2参考株比较,FJ-YT2014缺失2个氨基酸;10株ORFV B2L基因之间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5%~99.9%,与国内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6.7%~99.5%,与NZ2参考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6.7%~97.7%;10株ORFV VIR基因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5.8%~99.5%,与国内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4.6%~99.6%,与NZ2参考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4.6%~96.4%。基于基因核苷酸序列的遗传进化分析表明,10株ORFV F1L基因与福建省分离株、山西株和新疆株亲缘关系较近;10株ORFV B2L基因与新疆、山西、德国毒株亲缘关系较近;10株ORFV VIR基因与台湾、新疆株亲缘关系较近。结果提示,当前福建省流行的ORFV F1L、B2L和VIR基因尚未出现明显变异,但是其F1L、B2L和VIR基因核苷酸序列之间普遍存在异质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原代犊牛睾丸细胞从临床上表现口疮症状的羔羊痂皮材料中分离获得1株病毒,对该株病毒进行病毒形态学、理化学、PCR检测与动物回归试验等系统鉴定后,证实该分离株为羊传染性脓疱病毒(Orf virus,ORFV),命名为()RFV-sy.利用PCR方法克隆出其B2L基因,并将该基因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6个不同来源的ORFV毒株进行同源性和亲缘关系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各毒株间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7.8%~99.5%和97.6%~99.5%;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ORFV-sy毒株与印度分离绵羊株ORFV-Mukteswar 67/04、ORFV-Izatnagar 79/04的亲缘关系较近,表明不同地区分离毒株的B2L基因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