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犂專區鞏乃斯羊場培育成的新疆毛肉兼用細毛羊(簡稱新疆細毛羊或新疆羊,舊名蘭哈羊),是我國第一個育成的細毛羊品種。截至1956年4月初止,鞏乃斯羊場有大羊14,821只,羔羊7,977只。自1949-1955年間,已出場公母羊16,479只,其中大部份為公羊,供該自治區以及關內各地充改良品種之用。1956年推廣範圍更大。目前分佈地區除新疆外,包括內蒙古自治區、甘肅、青海、陝西、山西、河北、四川、江西、吉林等省,全國純種新疆細毛羊已達70,000只左右,已雜交母羊160餘萬只,對我國綿羊品種改良工作影響極大。故作者認為將有關新疆細毛羊在鞏乃斯羊  相似文献   

2.
为充分利用甘蔗梢资源,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选用6—8月龄湖羊270只(平均体重为22.64±1.73kg),在甘蔗梢中分别添加尿素(0.6%)、秸秆+米糠(10%+10%)、甲酸(0.6%)和NaCl(0.5%)进行青贮,以直贮为对照组,并比较A组(50%精料+50%青贮料)、B组(35%精料+65%青贮料)和C组(20%精料+80%青贮料)不同精粗比饲喂湖羊的生产性能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1)青贮料饲喂湖羊对其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的影响依次为0.6%尿素10%玉米秸秆+10%米糠0.6%甲酸0.5%NaCl直贮;对日采食量的影响依次为0.5%NaCl直贮0.6%甲酸0.6%尿素10%玉米秸秆+10%米糠。其中0.6%尿素组中B组饲喂效果最好,显著高于A组和C组(P0.05);10%玉米秸秆+10%米糠中B组饲喂效果最好,显著高于A组和C组(P0.05);0.6%甲酸组中C组的饲喂效果最好,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0.5%NaCl处理组中A组的效果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2)对其生产经济效益的影响依次为0.6%尿素直贮0.5%NaCl10%玉米秸秆+10%米糠0.6%甲酸。  相似文献   

3.
对湖羊优秀种公羊与一般种公羊的被毛特性进行羊毛学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用价值的公羊在毛纤维类型、无髓毛/有髓毛比值,以及羊毛强度等指标均存在明显差异;毛样经氨基酸分析显示,不同种用价值的公羊与其羊毛中各种氨基酸含量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4.
以江苏省扬州市平山堂养殖场圈养条件及扬州市动物园半散放条件东北亚种成年梅花鹿母鹿为研究对象,采用瞬间扫描取样法研究了2种饲养方式下梅花鹿昼间行为节律。结果表明:2种饲养方式下梅花鹿群体昼间取食、卧息、观望、反刍、移动、修饰等行为频次比率依次减少,其取食、卧息和观望行为比率占昼间行为的80%以上。圈养和半散放条件下成年母鹿都有2个取食行为高峰,二者的反刍行为高峰分别发生在12:30、8:00左右,卧息行为高峰分别在12:30—13:30、10:30—13:30,观望行为高峰分别在13:30—16:30、7:30—8:30。行为分析表明,不同饲养条件下,成年梅花鹿母鹿昼间行为存在显著差异,饲养环境不同是造成梅花鹿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2007年10月至2008年4月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文昌保护站,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逐日观察了海南坡鹿的昼间行为节律。结果表明,坡鹿在晴天有2个摄食高峰,雨天则出现4个摄食高峰;晴、雨天均出现2个反刍高峰与2个休息高峰,1个移动高峰。Mann-Whitney UTest法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在晴天,雄性坡鹿和雌性坡鹿反刍行为差异显著(P<0.05),休息与移动行为差异极显著(P<0.01),摄食和其他行为差异不显著(P>0.05);在雨天,雄性坡鹿和雌性坡鹿摄食、反刍、休息、移动和其他5个类型的昼间行为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湖羊卵巢组织COX2、HAS2、TSG6和PTX3的mRNA表达水平与湖羊繁殖性能的相关性,筛选影响湖羊高产的候选基因,为揭示湖羊高繁多胎分子遗传机理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6只经产湖羊母羊,分为低产组和高产组,于发情后24—36 h屠宰,应用RT-PCR技术检测COX2、HAS2、TSG6和PTX3的组织表达特征,进一步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各基因mRNA在低产组和高产组湖羊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COX2、HAS2、TSG6和PTX3均在湖羊卵巢组织中表达,在卵巢组织,高产组TSG6和PTX3的mRNA表达极显著高于低产组(P<0.01),低产组HAS2的mRNA表达极显著高于高产组(P<0.01),而COX2的mRNA表达在高产组和低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HAS2、TSG6和PTX3的mRNA表达在高产组和低产组间差异极显著,可能与湖羊繁殖性能相关,可作为影响湖羊高产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7.
育肥中后期杜泊羊湖羊杂交F1代公羊能量需要量参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为杜湖杂交F1代公羊确定育肥中后期的能量需要量参数,为该品种绵羊能量这一营养指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试验采用比较屠宰法,将能量需要量解析为维持能量需要量和生长能量需要量,采用代谢能和净能两个指标体系进行测定。试验选用体重为35 kg左右的杜湖杂交F1代公羊42只,其中的30只试验羊用于比较屠宰试验,将试验羊随机分为自由采食组、低限饲组和高限饲组3个采食量水平,使其日增重分别达到350、150和0 g,分别在试验第1天(6只)、自由采食组羊体重分别达到43 kg(6只)和50 kg(18只)时分3批进行屠宰,以便得到试验羊的体能量沉积量。另外,12只羊用于消化代谢试验,同样按上述采食量水平随机分为3组,利用推荐公式对试验羊的甲烷产量和产热量进行预测,并以此计算得到代谢能摄入量分别10.69、11.99和12.33 MJ(每采食1 kg日粮的代谢能摄入量)。【结果】维持净能(net energy for maintenance,NEm)需要量为271.6 kJ•kg-0.75, 代谢能维持效率为0.66;维持代谢能(metabolizable energy for maintenance,MEm)需要量为413.7 kJ•kg-0.75;35-50 kg日增重100-350 g的生长净能需要量为0.81-3.12 MJ•d-1;35-50 kg日增重100-400 g的生长代谢能需要量为1.47-5.38 MJ•d-1,代谢能生长效率为0.55。【结论】较为系统地得到了35-50 kg杜湖杂交F1代公羊能量需要量指标,其中包括维持净能、维持代谢能、生长净能和生长代谢能,与国内外肉羊营养需要量的研究结果相近。  相似文献   

8.
贺兰山石鸡越冬期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11月—2005年1月,在贺兰山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对石鸡的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石鸡昼间各种行为所占比例依次为:静息(36.12%)、觅食(30.63%)、游走(14.97%)、沙浴(9.04%)、理羽(6.22%)和其它(3.02%)。在1d中,石鸡的6种主要行为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节律性:静息的高峰出现在12:30,觅食的高峰出现在08:30,次高峰出现在16:30,游走的高峰与觅食相似,出现在09:30和16:30,沙浴和理羽的高峰均出现在11:30和14:30,其它行为在1d中变化不大。雄性石鸡的静息、沙浴和理羽稍高于雌性石鸡,而雌性石鸡的觅食、游走和其它行为则稍高于雄性石鸡。雄性石鸡的觅食最高峰和静息的最低峰出现在13:30,雌性石鸡觅食最高峰和静息的最低峰则出现在12:30。Wilcoxon检验表明,雌雄石鸡的静息、觅食、游走、沙浴、理羽和其它行为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生长激素受体(growth hormone receptor,GHR)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Ⅰ,IGF-Ⅰ)基因在湖羊不同生长阶段背最长肌中表达丰度与肉质性能的相关性以及这两个基因表达水平的关联性,为湖羊肌肉生长性状的选育提供遗传学资料。【方法】利用荧光定量RT-PCR分析GHR和IGF-Ⅰ基因在湖羊早期生长背最长肌肉组织中的mRNA的发育性变化。【结果】①出生后随着月龄的增加,母羊GHR基因在背最长肌的表达趋势为: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再降低最后再升高,最后6月龄到达最高点;公羊GHR在背最长肌的表达趋势为:先升高到2月龄到达一个峰值,2月龄到4月龄为一个降低的过程,4月龄到6月龄又升高,并到达最高点;母羊IGF-Ⅰ基因在背最长肌的表达趋势为:由2日龄开始依次升高最后于6月龄到达最高点;公羊IGF-Ⅰ基因在背最长肌的表达趋势为:先升高到1月龄到达一个峰值,1月龄到3月龄为一个降低的过程,并于3月龄降至与初生接近相等的水平,此后随月龄增加逐渐升高,并于6月龄到达最高点;②GHR和IGF-Ⅰ基因在湖羊各月龄间大多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湖羊的公羊和母羊的GHR和IGF-Ⅰ基因的相同生长阶段的表达也大多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③GHR和IGF-Ⅰ基因的表达存在显著正相关(0.01<P<0.05),GHRI和GF-I基因与肌纤维直径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GHR与肌纤剪切力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IGF-Ⅰ与肌纤剪切力存在显著正相关(0.01<P<0.05),GHR和IGF-Ⅰ基因与肌纤维密度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性别和年龄对于GHR和IGF-Ⅰ基因在湖羊不同生长阶段的肌肉中的表达具有重要影响;出生后,各基因表达水平并非随之上升或者下降,各基因表达水平出现拐点的时间并不相同;GHR和IGF-Ⅰ基因在湖羊早期肌肉性状的表达为显著正相关,可以作为湖羊早期肉质性状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0.
Slaughter indices, meat qualities,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nal organs of purebred and crossbred young sheep produced as a result of commercial crossing of fine-wool ewes of the Caucasian breed with rams of the North Caucasian Mutton-Wool and East Friesian breeds are studied.  相似文献   

11.
以苏州种羊场湖羊的7个家系的产羔性状为分析对象,计算母羊产羔数的重复力,据此估计出母羊产羔数的可能生产力;利用半同胞法估计种公羊女儿第2胎产羔数的遗传力,进而估计种公羊的育种值.结果表明:湖羊第2胎产羔数的遗传力为0.76,属于高水平遗传力;产羔数的重复力为0.18;种公羊G育种值最高,为2.54.种公羊育种值和母羊产羔数的可能生产力2个性状可以用于湖羊品种繁殖性能潜力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饲养条件下成年公梅花鹿的行为差异。【方法】于2006-04-10及2007-03-10,以江苏省扬州市瘦西湖景区平山堂鹿场圈养的15只成年公梅花鹿和扬州市动物园半散放的13只成年公梅花鹿为研究对象,采用瞬间扫描取样法对其取食、卧息、观望、反刍、移动、修饰、其他行为进行观察,每周观察4 d,对收集的数据以60 min为单位合并归为一组后进行统计分析,研究2种饲养条件下成年公梅花鹿昼间行为节律。【结果】2种饲养条件梅花鹿群体昼间取食、卧息、观望、反刍、移动、修饰等行为频次所占比例依次减少,其取食、卧息和观望行为频次占昼间行为的80%以上。昼间圈养条件下,梅花鹿有2个取食行为高峰(07:30-08:30,16:30-17:30),而反刍行为高峰发生在13:30左右,卧息行为主要发生在11:30-13:30,观望行为主要发生在13:30-16:30。半散放条件下,梅花鹿取食行为也有2个高峰(08:30-09:30,16:30-17:30),反刍行为主要发生在07:30-08:30,卧息行为主要发生在11:30-13:30,观望行为主要发生在07:30-09:30和15:30-16:30。对2种饲养条件下梅花鹿昼间行为节律分析表明,除07:30-08:30圈养梅花鹿取食行为频次显著高于半散放梅花鹿外,半散放公鹿取食行为频次在08:30-09:30,12:30-13:30,13:30-14:30,15:30-16:30这4个时段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圈养梅花鹿;2种饲养条件下梅花鹿反刍行为频次除08:30-10:30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另外的07:30-08:30,10:30-11:30,11:30-12:30,12:30-13:30,13:30-14:30,14:30-15:30,15:30-16:30,16:30-17:30共8个时段都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2种饲养方式梅花鹿卧息行为频次在08:30-09:30存在极显著差异,在13:30-14:30,14:30-15:30 的2个时段存在显著差异;圈养梅花鹿观望行为频次在10:30-11:30,12:30-13:30,13:30-14:30,14:30-15:30,15:30-16:30共5个时段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半散放梅花鹿。2种饲养方式下梅花鹿移动行为频次在08:30-09:30,09:30-10:30,16:30-17:30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修饰行为频次在12:30-13:30存在极显著差异。【结论】不同饲养条件下,成年公梅花鹿昼间行为存在明显差异,饲养环境不同是造成梅花鹿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Research findings in the morph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dices of blood of semicourse wool sheep of the Aginskaya bre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ex and age groups, have been reported. It is ascertained that ewes surpass the young ewes and young rams in the blood erythrocytes concentrations, the hemoglobin levels, and hematocrit levels by 77.8 and 39.1%, 44.3 and 40.5%, and 63.8 and 48.5%, respectively. Some excess of the physiological norm limits within the biochemical indices of blood serum was indicated.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IB(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receptor IB,BMPR-IB)基因多态性与湖羊产羔性能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扩增、酶切和序列测定等方法对湖羊BMPR-IB基因型进行鉴定,并分析BMPR-IB基因型与湖羊产羔数的关系。[结果]共检测出3种基因型,并将其分别定义为AA、AG、GG。测序结果表明,等位基因A与G相比发生了1处碱基突变(A746G)。BMPR-IB基因在湖羊中存在多态性(AA、AG和GG);湖羊中A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032,G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968。AA、AG和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006、0.053和0.941。AA、AG和GG基因型湖羊的平均产羔数分别为1.25、1.81和1.96。[结论]BMPR-IB基因可能是湖羊多胎性能的主效基因,可用于对湖羊产羔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湖羊起源及系统地位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应用中心产区典型群简单随机抽样法 ,检测控制血液酶和其他蛋白质变异的 14个结构基因座上31个等位基因的频率 ,并引用国内外 2 2个绵羊群体 11个座位的研究资料 ,以探讨湖羊的起源及系统地位。研究表明 ,湖羊与蒙古利亚的绵羊群体亲缘关系相对较近 ,两者可能在更早的世代具有共同的起源。这个结果与已知的历史事实吻合。  相似文献   

16.
以12月龄的藏绵羊和白萨福克羊-藏羊为研究对象,采用石蜡切片的方法,测定了其背最长肌、臂三头肌和股二头肌的肌纤维直径、肌纤维面积和肌纤维密度。结果表明,白-藏羊和藏绵羊的公羊、母羊的背最长肌、臂三头肌和股二头肌3个部位间的肌纤维直径、肌纤维面积和肌纤维密度等特性均差异不显著;藏绵羊公羊、母羊和白-藏羊公羊、母羊的背最长肌的肌纤维直径、肌纤维面积和肌纤维密度均差异不显著。白-藏羊公羊的臂三头肌肌纤维直径极显著高于藏绵羊母羊,白-藏羊母羊显著高于藏绵羊母羊,白-藏羊公羊、母羊肌纤维面积均极显著高于藏绵羊母羊,藏绵羊母羊肌纤维密度显著高于白-藏羊公羊、母羊,藏绵羊公羊显著高于白-藏羊母羊;白-藏羊公羊股二头肌的肌纤维直径显著高于藏绵羊母羊,白-藏羊公羊、母羊的肌纤维面积显著高于藏绵羊母羊,藏绵羊母羊的肌纤维密度显著高于白-藏羊母羊。  相似文献   

17.
以饲养在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的澳洲白绵羊为父本,湖羊为母本进行杂交,测定试验母羊繁殖产羔性能及其杂交后代的生长发育、日增量、饲料消耗及饲料利用经济效益等,对澳洲白绵羊与湖羊的杂交效果进行全面评估。结果表明,澳洲白公羊与湖羊配种受胎率与湖羊纯繁(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参试杂交母羊的产羔率低于对照组,但羔羊成活率高于对照组。相同饲养条件下,澳湖杂交一代试验组(F_1)6月龄以及12月龄公羊和母羊总体平均体质量比湖羊对照组分别提高27.62%和23.02%,差异极显著,体高、体斜长和胸围也比对照组极显著提高。试验组F_1公羊初生~3月龄、3~6月龄和6~12月龄的日增量分别为325.36 g、332.51 g和356.24 g,显著高于对照组。F_1公羊周岁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为53.34%和45.30%,显著高于对照组。F_1公羊初生~3月龄、3~6月龄、6~12月龄每100 g体增量饲料消耗费用分别为0.46元、0.99元和1.04元,所对应的对照组湖羊公羊每100 g体增量饲料消耗费用分别为0.58元、1.42元和1.70元,试验组F_1每100 g体增量饲料消耗低于对照组,饲料消耗成本下降,饲养效益提高。研究表明,在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选择以澳洲白作为父本,湖羊为母本,是该地区理想的肉羊杂交组合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8.
湖北黑头羊是以麻城黑山羊和波尔山羊为杂交亲本,经过导入杂交、横交固定、建立基础群阶段,然后经3个世代群体的继代选育,形成以502只母羊和31只公羊组成的黑头白身、性能优秀的新品系群体。结果表明,3世代与0世代相比,6月龄体重公羊差异极显著(P<0.01),母羊差异显著(P<0.05),公、母羊体重随世代呈增加的趋势,公羊的选育进展明显优于母羊。在体尺性状方面,3世代与0世代相比,公、母羊体高、体长增加明显(P<0.05),但2世代以后趋于稳定;各世代公、母羊胸围、管围出现逐代上升趋势,但世代间差异变化不明显(P>0.05)。肉用性能在0世代的基础上也有了一定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9.
张伟  张尧  张君胜  王利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175-10177
[目的]揭示湖羊发情周期不同阶段下丘脑-垂体-性腺(HPG)轴组织中Lrh-1基因的表达变化规律。[方法]建立了湖羊Lrh-1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检测体系,测定其在发情前期、发情期、发情后期和间情期湖羊的下丘脑、垂体和卵巢间质组织中的表达量,分析Lrh-1基因在湖羊HPG轴的表达随发情周期变化的规律。[结果]建立的湖羊组织Lrh-1 mRNA检测体系扩增效率为92.44%,扩增效果良好。在湖羊的下丘脑、垂体和卵巢间质组织中均检测到Lrh-1基因mRNA的表达。其中,在发情后期下丘脑和卵巢间质组织中Lrh-1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阶段的表达量(P0.05),垂体组织中Lrh-1 mRNA相对表达量在发情周期不同阶段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Lrh-1基因参与发情周期湖羊下丘脑、垂体和卵巢功能的行使,并且该基因的表达量变化可能与湖羊发情周期有关。  相似文献   

20.
用瞬时扫描取样法、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河南奶山羊(青年羊、怀孕羊和哺乳羊)的行为及活动规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1)奶山羊在特定饲养管理条件下昼夜的行为时间为运动占22.35%;卧息占29.13%;采食占21.44%;反刍占25.59%;其他行为时间占1.49%(包括饮水、排便、修饰、嗅闻、站立和发声等)。(2)不同生理期河南奶山羊取食行为时间分配差异极显著(P0.01);卧息时间分配差异显著(0.01P0.05);而运动、反刍及其他行为则差异不显著(P0.05)。(3)奶山羊白昼运动多发生在8:00-11:00和16:00-19:00,放牧时间约6 h;采食有两个高峰期(8:30-10:30和16:00-18:00);反刍有两个明显的高峰期(13:00-15:30和23:30-2:00);卧息则多发生在夜间,伴随着反刍。其他行为随机发生,排便多在采食过程中发生。河南奶山羊行为和节律的发生与放牧条件和饲养管理方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