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豫粳四号麦茬稻亩产500公斤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伊川县地处豫西浅山丘陵区,常年水稻种植面积5万亩左右。其中麦茬稻面积占85%左右,而单产一直徘徊在300公斤左右。自1988年引进豫粳四号以来,经大面积试验示范,平均亩产比68—11亩增产130—150公斤,出现了大量麦茬稻亩产超500公斤地块,最高亩产达602公斤,使我县水稻平均亩产从300公斤提高到502公斤。在栽培技术上,  相似文献   

2.
<正> 安阳市于1988年秋引进豫麦17,进行示范种植。示范结果,亩产246.5—367.3公斤,平均亩产300公斤,比对照种豫麦7号增产2.4%。同年,在安阳市农科所的区域试验中,豫麦17亩产达362.8公斤,比对照种豫麦7号增产4.2%。1989年—1990年度,该品种参加豫北种子联合体安排的豫北小麦新品种联合示范。春水组7处示范结果,平均亩产345.17公斤,较对照种豫麦7号增产达34.5%。在安阳市农科所的区域试验中,亩  相似文献   

3.
优质香稻品种香优24  香优24系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水稻研究所从香稻品种香宝3号变异后代中系统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抗病香稻品种。 1、产量表现 河南省南部水稻良种生产试验结果  2001年平均单产561.8千克/亩,比对照种汕优63增产0.7%.2002年平均单产533.06千克/亩,比对照种豫籼3号增产8.4%。 综合交叉进行的省级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4年试验结果,香优24 平均单产542.5 千克/ 亩,比对照种豫籼3 号增产3.19%,比杂交稻汕优63 减产2.28%,减产不显著。2000~2002年在豫南稻区生产示范面积160公顷,平均单产554 千克/ 亩。2002~2003 年广…  相似文献   

4.
<正> 新乡市于1988年引进种植豫麦17。为鉴定该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我们在进行区域试验的同时,还进行了大面积示范种植。现将该品种在新乡市的试验、示范情况简结如下。1988—1989年度在新乡市农科所进行区试,豫麦17平均亩产513.7公斤,比对照豫麦7号增产6.3%,居10个参试品种(系)的第二位。1989~1990年度继续进行区试,豫麦17平均亩产423.9公斤,比对照豫麦7号增产11.3%。两年平均单产为468.8公斤,较对照种豫麦7号增产8.5%。据新乡市种子管理站1989—1990年度在  相似文献   

5.
1981年,丹阳县吕城公社麦、豆、稻百亩连片中间试验结果,村农2号元麦101.2亩,单产400.5斤;大豆101.2亩,单产174.3斤;南粳35号水稻86.5亩,单产857.5斤,三季相加折粮食年亩产1606.6斤(大豆1斤折稻谷2斤计算),比麦、稻两熟制年亩增产粮食186.6斤,比麦、稻、稻三熟制年亩增产粮食56.6斤.现将豆后稻南粳35号的栽培特性初步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天津农业科学》2015,(7):118-121
为中早粳晚熟稻区改良杂交粳稻稻米品质,提高粳稻单位面积产量,采用杂种优势利用方法,在育成优良BT型三系不育系金粳13A和恢复系津恢2号的基础上,组配高产、优质、多抗杂交粳稻品种金粳优132,经国家北方稻区中早粳晚熟组2008—2009年区域试验,金粳优132号平均单产9.81 t·hm-2,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12.94%;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单产9.97t·hm-2,比对照增产13.7%。201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准予在辽宁省南部、北京市、天津市稻区种植。金粳优132是我国北方稻区首个米质达国标优质稻谷1级标准的国审杂交粳稻品种。  相似文献   

7.
我镇常年种植水稻4000亩左右,其中1890亩栽植于2000-2300米高海拔地区。为筛选适宜我镇2000-2300米海拔不同生态类型地区种植的水稻新品种,2009年在姚安县种子管理站的牵头下,从丽江市种子管理站引进了水稻新品种丽粳10号、11号两个品种,选择在我镇不同海拔条件下进行抗逆性、丰产性,适应性和主要经济性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丽粳10号,全生育期187天,平均单产492公斤,较对照老来红,亩增197公斤,增66.8%;丽粳11号,全生育期192天,平均亩产527公斤,较对照老来红亩增232公斤,增78.6%,两品种适宜我镇2300米高海拔地区推广种植,现将其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杂交中粳六优1号由江苏省农科院以六千辛A与77302—1配制而成。1985年引进我县试种,表现熟期适中,产量较高。当年试种7.7亩,平均单产为571.5公斤。1986年扩大示范种植4100多亩,平均单产达563.4公斤,比大面积种植的盐粳2号增产9.9%,其中连片种植的28.7亩丰产方,平均单产为594.5公斤。1987年在种源紧缺的情况下,我县种植面积仍达2793亩,单产为542公斤,比盐粳2号增产7.6%。三年种植情况表明,六优1号能在较大面积上产量稳定在550公斤左右,因而深得广大农户欢迎。根据三年来六优1号的考察资料,六优1号亩产550公斤的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提高中早粳晚熟稻区粳稻产量,采用杂交育种方法,育成优良BT型三系不育系金粳11A和恢复系津恢1号;在此基础上组配选育出高产、优质、多抗杂交粳稻新品种金粳优11A/津恢1号。经国家北方稻区中早粳晚熟组2010—2012年区域试验,金粳优11号平均单产9.71t/hm2,比对照津原85增产11.57%;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单产9.97t/hm2,比对照增产11.93%。2013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辽宁省南部、北京市和天津市稻区种植。  相似文献   

10.
连嘉粳1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嘉粳1号是江苏省连云港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选育的优质中粳新品种,2002年在全国北方稻区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627.8kg/667m^2,较对照豫粳6号增产3.7%,增产不显著。同年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569kg/667m^2,较对照增产3.4%。2003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1.
我镇常年种植水稻4000亩左右,其中1890亩栽值于2000-2300米高海拔地区.为筛选适宜我镇2000-2300米海拔不同生态类型地区种植的水稻新品种,2009年在姚安县种子管理站的牵头下,从丽江市种子管理站引进了水稻新品种丽粳10号、11号两个品种,选择在我镇不同海拔条件下进行抗逆性、丰产性,适应性和主要经济性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丽粳10号,全生育期187天,平均单产492公斤,较对照老来红,亩增197公斤,增66.8%;丽粳11号,全生育期192天,平均亩产527公斤,较对照老来红亩增232公斤,增78.6%,两品种适宜我镇2300米高海拔地区推广种植,现将其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 一、品种来源:豫豆14号原代号商丘225,是商丘地区农科所用76064—0—1—0-0—H作母本,辽宁大白眉作父本,通过杂交,采用系谱法并经南繁加代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于1993年4月经河南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审定命名为豫豆14号。二、产量表现:1988—1990年参加河南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共63点次,平均亩产155.2kg,较对照品种平均增产15.2%。1992年河南省大豆品种生产示范,11个点亩  相似文献   

13.
新麦9号是新乡市农科所选育的超高产、优质、高效小麦新品种。1997年5月通过新乡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0年8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2000年在河南省麦收面积近500万亩,现已成为该省第8次小麦品种更新换代的主要品种之一。 1 产量 1994~1996年农科所品系鉴定试验,新麦9号平均亩产520.6kg,比对照种豫麦2号增产8.8%,居首位;1995~1997年参加新乡市种子管理站品种比较试验,平均亩产552.0kg,较对照豫麦21增产11.4%,2年产量均居首位;1997~1998年河南省超高产区试,平均亩产468.3kg,较对照种豫麦21增产7.24%,居第2位;1998~1999年平均亩产564.3kg,较对照种豫麦21增产11.93%,居第2位;1998~2000年参加河南省生产试验,19点次汇总全部增产,较对照种豫麦21增产11.04%,平均亩产489.7kg,最高558.3kg,2年产量均居首位。1997~1998年,在小麦普遍减产的情况下新麦9号在新乡市郊区临清店2.28亩高产攻关田创下683.5kg的高产记录。1998~1999年在安徽省宿州市桥南村种植6亩,平均每亩产量达652kg。  相似文献   

14.
《农家参谋》2011,(1):24
品种名称:新稻18审定编号:国审稻2008028选育单位:新乡市农业科学院品种来源:盐粳334-6//津星1号/豫粳6号审定情况:2007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8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产量表现:2006年、2007年两年平均每亩产634.4千克,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5.6%,增产点比例100%。生产应用,良种良法一般每亩产650 ̄750千克。2009年10月14日,河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原阳县祝楼乡蒙城村的1580亩示范  相似文献   

15.
一、豫白菜一号 (一) 品种来源:豫白菜一号(原东京三号)大白菜品种是开封市蔬菜所用青221和230自交不亲和系杂交选育而成的杂交种。1989年4月由河南省农作物品审会审议通过。 (二) 产量表现:该品种参加省大白菜攻关协作组区域试验,1986年平均亩产5753.7公斤,比对照种80—25增产48.7%,届试验首位,1987年平均亩产7015.3公斤,比对照种80—25增产44.2%,仍居第一位。1986年在开封市郊区大白菜集中产区的四个自然村10户菜农菜田示范,均比80—25增产,增产幅度为9.2—764.0%,平均增产  相似文献   

16.
大穗型粳稻新品种(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高产粳稻新品种的推广提供参考。[方法]以豫粳6号为对照,对大穗型粳稻新品种新选1号、蒲粳2号、3优32、两优豫101、X65003、郑稻05094、郑选3号、新粳优1号、焦杂粳1号和金稻1008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分析各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供试品种中有8个品种较对照增产,增产幅度为1.4%~11.2%,其中较对照增产5%以上的品种有6个,分别为郑稻05094(增产11.2%)、焦杂粳1号(增产10.3%)、新粳优1号(增产9.9%)、X65003(增产8.8%)、两优豫101(增产8.7%)、新选1号(增产6.3%);进一步分析发现,株高增高、长势增强、穗长增加、穗总粒数和实粒数大幅度增加是大穗型粳稻品种高产的主要因素。[结论]供试的部分品种可代替豫粳6号在黄淮稻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7.
武粳13由武进稻麦育种场以701为母本,RS21为父本杂交培育而成,2003年1月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2000~2002年在江苏省单季晚粳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产量突出:生产试验结果,平均单产9472.5kg/hm^2,居参试品种首位,较对照武运粳七号增产3.23%;区域试验结果,平均单产9578.4kg/hm^2,尽管较对照武运粳七号减产1.2%,但仍居该届优质米品种之首位,整精米为7222.1kg/hm^2,较对照武运粳七号增产1.1%。  相似文献   

18.
"运2394"由常州市武进地区农科所选育的早熟晚粳新品系,亲本组合为"春江一号/武香粳9号//9520".该品系于2004年参加武进区新品种比较试验,平均单产654.8kg,较对照"武粳15"增产4.1%,居10个参试品种首位.2005年参加江苏省早熟晚粳组区试,2006年区重点丰产方示范推广平均单产均达700kg以上,2007年参加省生产试验,并在全区较大范围内示范推广,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实收单产平均达649.7kg,全区5个重点丰产方平均单产达744.5kg.该品系外观、食味品质明显优于"武粳15",是一个集优质、高产、多抗于一体的新品系,具有较好的试验示范推广价值,发展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19.
新稻 1 1号是新乡市农科所用品质特优、抗病性好的日本品种黄金晴为母本 ,与分蘖力强、高产优质、遗传基础丰富的本地当家品种豫粳 6号作父本杂交育成。 2 0 0 3年 4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 产量表现2 0 0 0、2 0 0 1年河南省区域试验平均 81 1 8kg/hm2 ,较第 1对照种豫粳 6号 (高产种 )减产5 .4%,不显著 ;较第 2对照种黄金晴 (优质种 )增产 1 0 .7%,达极显著 ;最高点达 1 0 72 5kg/hm2 。2 0 0 2年参加河南省生产试验 ,平均 840 3kg/hm2 ,较第 1对照豫粳 6号减产 1 .7%,较第 2对照黄金晴增产 1 7.8%。2 0 0 2年良种良法…  相似文献   

20.
豫南稻区是我省水稻主产区,常年种植水稻700万亩左右,约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70%。自推广三系杂交水稻以来,常规水稻种植面积越来越少。目前豫南稻区推广的三系杂交水稻品种为汕优63。由于其品种单一,不抗白叶枯病,而且生产上所用杂交水稻种子有99%靠外省调入,种子质量难以保证。因此,我们于1988年引进广东省农科院选育而成的特青2号水稻品种,经试验、示范,于1992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现将其产量表现及利用情况简结如下。1 特青2号产量表现1.1 试验、示范产量结果 1989年在5个点试种,共种特青2号182.8亩,平均亩产稻谷497.7kg,其中有8.2亩平均亩产稻谷550.3kg,比同等条件下汕优63略为增产,比桂朝2号增产8.8%。1990年参加河南省南部稻区中籼水稻良种区域试验,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