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水体中悬浮物对中国明对虾不同幼体期生长的急性毒性效应。以无节幼体、溞状幼体、糠虾幼体和仔虾为试验生物,设置不同悬浮物质量浓度的试验组,并对死亡幼体进行计数,建立死亡率和悬浮物质量浓度对数的响应关系,求解中国明对虾幼体96h半致死质量浓度值。试验结果表明,悬浮物对中国明对虾4个时期幼体的生长均具有显著影响(P0.01),悬浮物质量浓度与幼体死亡率呈线性关系,死亡率随悬浮物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升高;无节幼体、溞状幼体、糠虾幼体、仔虾的96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741.31、457.09、912.02mg/L和1023.29mg/L,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771、0.9753、0.9859、0.9798。4种幼体中溞状幼体受悬浮物影响最大,仔虾受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2.
对虾幼体霉菌病是对虾育苗过程中的常发性真菌病,主要由链壶菌和离壶菌引起。霉菌分布很广,其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为20~25℃,此病对寄主无严格的选择性,从卵到仔虾均可感染,但对虾卵和溞状幼体前期最为严重,糠虾幼体和仔虾极少见。  相似文献   

3.
中国对虾幼体的聚缩虫病是对虾育苗中常见的、危害较大的虾病,它感染速度快,几天之内便可使培育池中的对虾幼体80%以上感染,如不及时防治,可导致育苗失败。 一、病原体 对虾幼体聚缩虫病的病原体常见种是树状聚缩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缘毛目、钟虫科。聚缩虫寄附于中国对虾蚤状幼体、糠虾幼体、仔虾及成虾的体表和鳃。 二、发病过程及症状 对虾蚤状幼体、糠虾幼体及仔虾都容易感染聚缩虫,尤以蚤状幼体、糠虾幼体的聚缩虫病危害最大。1999年,大连市金州区北海村育苗室对虾蚤状幼体第Ⅲ期时,5月14日发现第20号培育…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酶学分析方法测定了凡纳对虾状幼体,糠虾和仔虾三个发育期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力。实验结果表明,糠虾期淀粉酶比活力显著高于状幼体和仔虾两期(P<0.05);脂肪酶比活力状幼体显著高于糠虾幼体(P<0.05)。在食性转化过程中,凡纳对虾幼体消化酶活力与其食性相适应,不同发育阶段消化酶调节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5.
在对虾育苗生产中,固着纤毛虫病是经常发生的一种寄生虫病.对虾蚤状幼体期、糠虾幼体期及仔虾期都容易患上固着纤毛虫病,尤其是蚤状幼体期和糠虾幼体期易感染此病,危害性最大,它直接影响对虾幼体成活率,是对虾育苗能否成功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6.
天津滨海虾场在对虾人工育苗中使用工业品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简称EDTA 二钠盐)代替试剂品的生产性试验获得成功。为防止水体中重金属离子(汞、铅、铜、锌)对对虾幼体(主要是溞状幼体及糠虾期)产生不良影响,要在对虾育苗水体中维持5—10ppm 的氨羧络合剂——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但由于用量较大,且试剂品价  相似文献   

7.
中国对虾杆状病毒垂直传播途径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汝少国 《水产学报》1998,22(1):49-55
中国对虾杆状病毒垂直传播途径的研究对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培育健康的对虾种质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利用电镜技术,对中国对虾亲虾的卵巢,卵细胞和无节幼体,溲状幼体,糠虾,仔虾,幼成虾进行病毒检测,结果发现卵巢和卵细胞中有似病毒粒子,无节幼体,糠虾,仔虾,幼成虾有杆状病毒感染,并初步探讨了中国对虾杆状病毒垂直传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为分辨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发育早期的性别,利用改良的插入/缺失(InDel)标记追踪了从受精卵、无节幼体、溞状幼体、糠虾幼体、仔虾后1 d(PL1)、仔虾后30 d(PL30)及亚成虾个体的性别,建立了测序和荧光定量PCR熔解曲线的检测方法。结果表明,InDel标记可扩增获得雌雄特异性序列,用测序法判定亚成虾性别的结果与外部观察结果一致,准确率达100%,对受精卵、无节幼体、溞状幼体及糠虾幼体均可得到雌雄特异性序列;进而建立了基于SYBR 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RT-PCR)熔解曲线的快速鉴定斑节对虾性别的方法,其中雄性特异序列的熔解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Tm)为(79.10±0.10)℃,雌性为(78.45±0.20)℃,通过特异的熔解曲线可准确区分PL30、亚成虾和无节幼体Ⅵ期个体,准确率可达96.3%以上。  相似文献   

9.
对虾幼体培育中,成苗率的多少,除理化因子外,重要关键在于饲料。饲料的种类及其数量,投饲得当与否等都直接影响着成苗率的高低。由无节幼体培育到仔虾的成苗率一般只有0.5~2%,而绝大部分(98%以上)幼体死亡于溞状幼体向糠虾幼体发育过渡中及其之后。  相似文献   

10.
蜡样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幼体变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1株蜡样芽孢杆菌zou8对数期细胞对凡纳滨对虾无节幼体Ⅲ期到溞状幼体Ⅱ期幼体变态的影响;并通过zou8与弧菌的平板拮抗、共培养试验探讨其促进幼体变态的机制是否与拮抗病原弧菌有关。结果表明:高数量zou8细胞对凡纳滨对虾无节幼体Ⅲ期到溞状幼体Ⅱ期幼体的变态具有极显著(P<0.01)促进作用,尤其是多次加菌;zou8促进幼体变态作用的发挥并非通过产生拮抗物质直接抑制病原弧菌,而是通过其他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1984年进行了对虾幼体粉状微颗粒饵料的研制和小水体育苗试验,发现在对虾糠虾期和仔虾期投喂粉状微颗粒饵料都能顺利变态,并且每立方米水体出仔虾3~4万尾。1985年将这种粉状微颗粒饵料直接用于生产性育苗试验,对虾从糠虾Ⅰ期至仔虾出池,使用该饵料培育,能顺利发育变态,每立方米水体出仔虾7.5万~9.3万尾。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通过从中国对虾无节幼体期、蚤状幼体期、糠虾幼体期、仔虾期、养成期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看生产过程中投饵发生变化的科学合理性,进而为中国对虾的健康科学投饵养殖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臭氧对不同发育时期中国对虾的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淇  李健  宫小明 《齐鲁渔业》2003,20(9):18-19
采用静水法研究了臭氧对不同发育时期中国对虾的毒性。结果表明,臭氧对中国对虾受精卵、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和仔虾的无显著毒性浓度(24小时)分别为0.80mg/L、0.08mg/L、0.48mg/L、0.87mg/L和1.36mg/L;不同发育时期中国对虾对臭氧的耐受能力为: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受精卵<仔虾。建议采用0.2mg/L左右浓度的臭氧对海水进行消毒处理,经充分曝气后再应用于育苗生产。  相似文献   

14.
1993年和1994年育苗期,在山东省十余家育苗场采集了亲虾、受精卵、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幼体和仔虾等样品共56份。组织病理学切片观察说明,所有样品均未检查出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HHNBV的病理变化;HPV的病理变化主要在亲虾、糠虾幼体和仔虾中检出,蚤状幼体有HPV感染的可疑情况。1994年,5.5%的糠虾幼体和5.1%的仔虾检出有HPV的感染。在糠虾和仔虾阶段,海捕亲虾苗种的HPV带毒率为4.0%,越冬亲虾苗种的带毒率为6.2%。HPV和HHNBV的单克隆抗体ELISA检测方法表明有3个样品为可疑的HHNBV阳性;有12.5%~25%的糠虾期育苗池和70%的仔虾期育苗池存在有HPV的感染。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活体生物饵料在非洲斑节对虾(Penaeus mondon)溞状幼体中的应用效果,试验使用牟氏角毛藻(Chaetocevos mueueri)和经牟氏角毛藻强化的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替代商品螺旋藻粉(Spirulina platensis)投喂非洲斑节对虾溞状幼体,试验设置3组:对照组(A_0)采用传统的虾片与商品螺旋藻粉在溞状幼体阶段全程投喂;试验组A_1组以牟氏角毛藻替代商品螺旋藻粉投喂;试验组A_2组以牟氏角毛藻替代商品螺旋藻粉投喂,并在Z_2和Z_3期添加投喂经牟氏角毛藻强化的褶皱臂尾轮虫,每组设3个平行。结果表明:3组间溞状幼体成活率差异显著(P0.05),其中A_2组最高(73.9%),A_0组最低(51.4%);在溞状幼体变态时间上,3组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A_2组变态时间最短。试验表明,活体生物饵料替代商品螺旋藻粉有利于非洲斑节对虾溞状幼体培育,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弧菌对斑节对虾虾苗致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景明  万三元 《水产科学》1992,11(12):10-12
本文用6种弧菌对斑节对虾虾苗进行致病性试验。发现6种弧菌对各阶段幼和仔虾都有很强的致病作用。其中,对蚤状幼体致病性最强,其次是无节幼体、糠虾和仔虾。  相似文献   

17.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爆发大规模虾病以来,日本对虾以其生长快,肉质鲜美,抗病力强及运输成活率高等优点成为南北方重要养殖品种.但在苗种培育中,因种种原因经常出现蚤状及糠虾幼体发育停滞,进而大量死亡导致育苗失败现象,蚤状幼体阶段尤为突出.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结合多年对虾育苗经验,于2003年~2005年在山东省潍坊市第二海水养殖试验场,从水质处理与控制角度,本着改良水质、优化幼体发育环境,强化幼体体质,促进变态的方向进行深入探讨,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通过脊尾白虾幼体饵料搭配的比较试验,研究了海水小球藻、中肋骨条藻分别与虾片和卤虫无节幼体搭配投喂对脊尾白虾幼体的变态速率、存活率及体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使用虾片的育苗效果较差,幼体发育至2期溞状幼体后开始大量死亡,只有约30%的幼体变态成3期溞状幼体;投喂卤虫无节幼体与中肋骨条藻搭配组的脊尾白虾幼体组在第8d时有46%的幼体变态为仔虾,至第10d时幼体100%变态为仔虾;此外,卤虫无节幼体与中肋骨条藻搭配组幼体的存活率为92%,其幼体在1期仔虾平均体长为5.199mm,平均日增长达到0.3079mm/d。由此可见,卤虫无节幼体与中肋骨条藻搭配有利于脊尾白虾幼体的生长发育,可用于脊尾白虾育苗生产。  相似文献   

19.
用静水试验法研究了复方三氯异氰尿酸对斑节对虾幼体的急性毒性.试验设8个浓度组和1个对照组:0、0.5、1.0、1.5、2.0、2.5、3.0、3.5和4.0(×10-6)每组3个平行.结果表明,24hLC50、48hLC50和安全浓度(×10-6)分别是无节幼体:1.58、1.35和0.29;蚤状幼体:1.71、1.24和0.2;糠虾幼体:2.2、1.46和0.24;仔虾:3.23、2.62和0.53.幼体对试验药物的忍受力由大到小分别是仔虾、无节幼体、糠虾幼体和蚤状幼体.试验结果可为斑节对虾育苗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采用自制离体孵化装置,对日本米虾(Caridina japonica)不同发育期胚胎进行离体孵化研究,结果显示,水温为25.5℃时,日本米虾受精卵孵化大约需要25 d,发育积温为637.5℃。胚胎发育历经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前无节幼体期、后无幼体期、前溞状幼体期和膜内溞状幼体期8个时期。各期离体胚胎均能孵化出幼体,膜内溞状幼体期离体胚胎孵化率最高,为(80.7±2.4)%,非离体孵化的对照组为(79.1±4.9)%,二者差异不显著;卵裂期离体胚胎孵化率最低,为(28.2±2.6)%,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各组离体胚胎所孵化出的Ⅰ期(ZⅠ)和Ⅱ期溞状幼体(ZⅡ)的变态率无显著差异。温度对日本米虾前溞状幼体期胚胎离体孵化影响显著,在15.0℃~32.5℃范围内,随水温升高孵化时间逐渐缩短,15.0℃时,前溞状幼体离体孵化时间为(436.8±124.8) h,32.5℃时缩短至(228.0±88.8) h,但温度高于29.0℃时,孵化出的幼体变态率开始下降。本研究可为日本米虾繁殖生物学及甲壳动物胚胎离体孵化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