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肝片形吸虫和巨片形吸虫进行了组织化学探讨。结果表明:肝片形吸虫和巨片形吸虫的DNA含量不同,二者比值为2:3,且所含17种氨基酸种类相同,含量却不相同,某些氨基酸含量差别很大。  相似文献   

2.
1前言片形科不是一个大科,世界性分布的片形属包括两个已详细阐明的重要虫种:温带地区的肝片形吸虫和在分布上更靠近热带的巨大片形吸虫(Fas-ciolagigantica)。成虫(特别是肝片形吸虫的成虫)可以在很大范围的哺乳动物中寄生,包括啮齿类和人类,...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重庆地区片形吸虫的种类,并为重庆地区片形吸虫的分类研究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在对重庆地区黄牛、水牛肝脏上寄生的片形吸虫形态结构进行观察后,根据片形吸虫第一内转录间隔区(ITS-1)和第二内转录间隔区(ITS-2)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运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以法国肝片吸虫gDNA为对照,对所采样品gDNA用大片吸虫和肝片吸虫的ITS-1和ITS-2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结果形态学鉴定均为“不规则”片形吸虫,电泳结果显示均分别扩增出特异性ITS-1和ITS-2条带。结论综合形态学和PCR鉴定结果,初步认为重庆地区存在着大片吸虫和肝片吸虫的“中间型”。  相似文献   

4.
用大片形吸虫和肝片形吸虫感染家兔以便选择大片形吸虫对动物的最佳感染量,及明确号肝片形吸虫和大片形吸虫的生物学和对动物宿主的致病力的差别。结果显示肝片形吸虫虫体在兔体内发育成熟的时间早于大片形吸虫.感染成活率更高,对动物的病理损害明显比感染大片形吸虫兔的病变要轻。本试验证实这两种片形吸虫除了形态学的差异外,在对动物致病力、病理损害等万面确实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5.
片形吸虫种类鉴定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片形吸虫是反刍动物的重要病原,主要有肝片吸虫和大片吸虫,两者形态极相似,故对其鉴定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由蛋白质、染色体、特定基因组DNA等不同分子水平鉴定片形吸虫种类的研究报道较多,揭示了片形吸虫的种内差异,种间差异和亲缘关系,从而为片形吸虫(尤其是中间种和亲缘种)种类鉴定提供了新途径,就此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6.
用SDS-PAGE和酶联免疫印迹试验(ELIB)分析胰吸虫成虫(EP)及其与肝片形吸虫成虫(Fh)交叉/共同抗原的分子量和免疫活性。SDS-PAGE结果显示,胰吸虫和肝片形吸虫成虫抗原的多肽均达30余条,EP抗原分子量在123kd以下,主带4条;Fb抗原分子量在83kd以下,主带4条;两者具相同分子量的多肽6条。ELIB结果显示,抗原与同源抗血清呈现颜色较深、数量较多的区带,而与异源抗血清则呈现数量不等的交叉/共同反应区带,表明两虫之间存在交叉/共同抗原性多肽。  相似文献   

7.
片形吸虫DNA随机扩增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区别从南京市江宁县采集的片形吸虫非典型形态虫体,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6株片形吸虫总DNA进行了扩增。结果,10条引物中有8条能产生扩增图谱,电泳图谱经聚类分析,与传统的分类结果一致,并表明来自江宁的片形吸虫既有形态典型的肝片形吸虫,也有形态不典型的大片形吸虫。  相似文献   

8.
片形吸虫病是在全球范围广泛流行,并对人有一定危害的寄生虫病。在大部分地区该病病原为肝片形吸虫(Fasciola hepatica),非洲、亚洲的热带地区是大片形吸虫(F.gigantica)。据本地的资料和以往的研究显示,广西主要是大片形吸虫。由于国内外对肝片形吸虫的研究较多,对大片形吸虫的研究较少,使得国内一些研究未能注意到这两个种的虫在对动物的致病性及其所引起的免疫反应等方面的差别。  相似文献   

9.
以采自我国不同地区的片形吸虫虫体为研究对象,PCR扩增出核糖体DNA (rDNA)的第一内转录间隔区(ITS-1)序列,然后采用非同位素的单链构象多态性(Cold-SSCP)方法分析PCR产物,对不同地区片形吸虫进行分子鉴定。所有样品经Cold-SSCP分析显示2种带型。样品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第1种为肝片形吸虫带型,另1种为大片形吸虫带型。本研究建立了区分大片形吸虫和肝片形吸虫的Cold SSCP方法,可用于这2种吸虫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从而为片形吸虫分子生物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片形吸虫第一内转录间隔区DNA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不同地区的片形吸虫虫株为研究对象,经PCR扩增出了ITS-1部分基因片段,采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方法,并结合序列分析研究了不同地区片形吸虫ITS-1 DNA的多态性。不同地区的样品经SSCP分析,显示3种带型,第1种为大片形吸虫的带型,第2种为肝片形吸虫的带型,第3种为2种带形的混合带型。广西区样品和大部分贵州省样品属于大片形吸虫带型;四川省、黑龙江省和部分贵州省样品为混合带型;南京市和甘肃省样品为肝片形吸虫带型或混合带型。测序结果表明,根据ITS-1基因的序列变异位点可区分2种片形吸虫;表现为混合带型的样品在变异位点具有多态性。本研究结果显示,ITS-1片段可作为遗传标记用以区分大片形吸虫和肝片形吸虫,同时也证实,在我国除了这2种片形吸虫外,还可能存在着“中间型”的片形吸虫。  相似文献   

11.
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与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国内外8株片形吸虫(Fasciola)作比较鉴别。形态典型的6株肝片形吸虫(F.hepatica)和1株大片形吸虫(F.gigantica)两种方法结果。南京的1株不典型虫种(F.sp),其形态特征类似日本中间种/印度片形吸虫(F.indica),RAPD检测则与大片形吸虫聚类,差异仅0.255,亲缘于大片形吸虫,是一株形态不典型的大片形吸虫。比较表明,形态学方法能简单易行正确地判定典型片形吸虫,但难以识别中间种或亲缘种;RAPD技术则从分子遗传变异水平上鉴别虫种,有利于对中间种或亲缘种的识别及新种的发现,两者具有相互不可替代的相辅相成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国产三氯苯咪唑对自然感染肝片形吸虫的山羊进行了驱虫试验,并以硝氯酚为药物对照。结果表明,三氯本咪唑5mg/kg体重的剂量对肝片形吸虫成虫和童虫的驱虫率分别为99.3%和92.9%,驱净率为75%;三氯苯咪唑10mg/kg体重的剂量对肝片形吸虫成虫和童虫的驱虫率均为100%,驱净率为100%;硝氯酚5mg/kg体重剂量对肝片形吸虫成虫驱虫率为100%,但对童虫的仅为74.3%,而驱净率仅为60%。在整个试验期间试验羊均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用大片形吸虫和肝片形吸虫感染家兔以便选择大片形吸虫对动物的最佳感染量,及明确肝片形吸虫和大片形吸虫的生物学和对动物宿主的致病力的差别。结果显示肝片形吸虫虫体在兔体内发育成熟的时间早于大片形吸虫,感染成活率更高,对动物的病理损害明显比感染大片形吸虫兔的病变要轻。本试验证实这两种片形吸虫除了形态学的差异外,在对动物致病力、病理损害等方面确实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14.
“三特”对人工和自然感染肝片形吸虫绵羊的驱杀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特”(Closantelumsodium)是柳胺类药物中唯一的一个广谱驱虫药[1-2]。据悉[3]对它在驱灭肝片形吸虫成虫在体内外的试验研究中,证实是一种很强的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它对绵羊和牛的吸虫、某些线虫和外寄生虫的活性巳有综述[4],其作用之快,在用药后24~48小时即可杀死其成虫,片吸虫的结构在4~8小时即发生变化,在12~24小时细胞受到严重损害,最终生殖器遭到破坏,同时产生严重的代谢紊乱,线粒体的ATP完全耗尽。但是,采用治疗剂量对宿主肝细胞的线粒体不产生影响。本实验研究“三特”防治人工感染不同周龄绵羊的肝片形吸虫和…  相似文献   

15.
《畜牧与兽医》2015,(11):97-98
为了进一步确定青海地区藏羊体内片形吸虫,并为青海省藏羊体内片形吸虫的分类研究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取片形吸虫基因组DNA,利用保守引物,PCR扩增18S r RNA片段并测序。应用DNAMAN软件用对所测得的序列与Gen Bank中已经发布的大片吸虫(Fasciola gigantica)和肝片吸虫(Fasciola hepatica)的18S r RNA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发现测得目的片段长度为1 737 bp,测得序列与大片吸虫18S r RNA序列相似度为92.98%,与肝片吸虫的18S r RNA序列相似度为99.77%,从而进一步确定所采虫体为肝片吸虫。  相似文献   

16.
《畜牧与兽医》2015,(9):101-103
为了明确青海省藏羊体内一种片形属吸虫的种类,并为青海省藏羊体内片形吸虫的分类研究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采用形态学方法对青海省部分地区藏羊片形属吸虫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及鉴定,对肩部特征不明显虫体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以及对体长、体宽测量并计算体长与体宽的比值。结果发现肩部特征不明显的虫体的体长范围在1.80~3.40 cm,体宽范围在0.70~1.20 cm,比值范围为2.38~3。扫描电镜观察虫体结构符合肝片吸虫的形态学特点。综合结果分析,初步鉴定青海省藏羊体内的片形属吸虫为肝片吸虫(Fasciola hepatica)。  相似文献   

17.
黄维义  何波 《猪业科学》2002,19(10):2-6
提取我国广西、四川、黑龙江、甘肃等地及法国的片形吸虫的总DNA,用PCR扩增完整的ITS-2.对得到的PCR产物用限制性内切酶Hsp 92Ⅱ,Rca I进行酶切和RFLP技术分析.并对ITS-2 PCR产物进行双向测序.以便确定国内片形吸虫种内及种间ITS-2的特点和序列变异的水平.结果显示:广西、四川、黑龙江、法国等地的样品通过PCR均扩增到约550 bp的ITS-2目标片段.Hsp92Ⅱ,Rcal可区别不同种的片形吸虫.对PCR产物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片形吸虫ITS-2全长均为362 bp,同种内ITS-2序列无变异,不同种间ITS-2序列存在5~6个碱基差异,变异率约为2.8%.对各地区片形吸虫ITS-2的PCR RFLP分析与对PCR产物的DNA序列分析一致证明,来自四川的样品和法国样品同属肝片形吸虫F.hepattca;广西样品属大片形吸虫F.gigantica;黑龙江的样品为中间型片形吸虫.本研究首次从分子水平上证实我国除有肝片形吸虫、大片形吸虫外,还存在中间型的片形吸虫.  相似文献   

18.
为弄清黄牛感染的片形吸虫种类,首先对来自河南济源市一肉牛屠宰场黄牛肝脏上的片形吸虫进行形态学观察,然后基于核糖体ITS1、ITS2区域和线粒体nad1、cox1基因序列进行分子鉴定。ITS1和ITS2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济源黄牛源片形吸虫分离株JY003和JY004为Fh/Fg杂合型片形吸虫。基于nad1和cox1基因序列,JY003和JY004与大片形吸虫的相似性高于肝片形吸虫,其中nad1序列与大片形吸虫中国云南、日本和韩国分离株的相似性高达100%。在基于nad1和cox1基因的进化树上,分离株均与大片形吸虫参考株处于同一分支。结果表明,首次从河南黄牛体内鉴定出Fh/Fg杂合型片形吸虫,为动物和人的片形吸虫病防控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9.
片形吸虫遗传变异及分子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从染色体分析、同工酶多态性、可溶性蛋白图谱、分子遗传学分析等角度,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片形吸虫遗传变异、分类鉴定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用于片形吸虫遗传变异及分子分类研究的几种分子遗传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酶切图谱及序列分析虫体ITS2鉴别中国的片形吸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取我国广西、四川、黑龙江、甘肃等地及法国的片形吸虫的总DNA,用PCR扩增完整的ITS-2。对得到的PCR产物用限制性内切酶Hsp 92Ⅱ,RcaI进行酶切和RFLP技术分析。并对ITS-2PCR产物进行双向测序。以便确定国内片形吸虫种内及种间ITS-2的特点和序列变异的水平。结果显示:广西、四川、黑龙江、法国等地的样品通过PCR均扩增到约550bp的ITS-2目标片段。Hsp92 Ⅱ,Rcal可区别不同种的片形吸虫。对PCR产物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片形吸虫ITS-2全长均为362bp,同种内ITS-2序列无变异,不同种间ITS-2序列存在5-6个碱基差异,变异率约为2.8%。对各地区片形吸虫ITS-2的PCR-RFLP分析与对PCR产物的DNA序列分析一致证明,来自四川的样品和法国样品同属肝片形吸虫F.hepatica;广西样品属大片形吸虫F.gigantica;黑龙江的样品为中间型片形吸虫。本研究首次从分子水平上证实我国除有肝片形吸虫、大片形吸虫外,还存在中间型的片形吸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