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索烟夹装烟烘烤过程中不同干球温度稳温点对应的湿球温度对烤后烟叶内在质量的影响及各指标之间的关联性。以烤房湿球温度为影响因子,研究了不同烘烤工艺对烤后烟叶常规化学成分、中性挥发性香气物质、感官质量的影响及内在质量指标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中湿处理烤后烟叶总糖和还原糖含量较高,蛋白质和淀粉含量较低,常规化学成分指标相对更加协调,感官质量较佳;不同烘烤工艺处理烤后烟叶57种中性挥发性香气成分总量无显著差异,但呋喃类、新植二烯和酸类香气物质差异显著。相关分析表明,感官质量与烟碱、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总糖、还原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香气物质总量相关性不显著;相比香气物质,常规化学成分与烟叶感官质量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更大,总糖、还原糖、烟碱和淀粉是影响烤后烟叶感官质量的关键因素。综合来看,中湿烘烤处理烤后烟叶质量相对较佳。本研究为烟夹装烟烘烤过程中关键稳温点调控湿球温度来提高烤后烟叶品质,及探索烤后烟叶内在质量指标的关联性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云南大理烟区上部烟叶外观质量、内在品质及工业可用性,解决上部烟叶挂灰重、青杂烟比率高等问题,本试验以红花大金元上部烟叶为材料,研究烟叶烘烤过程中变黄期和定色期湿球温度对烤后上部烟叶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优化烘烤工艺(T3处理),即提高烟叶烘烤过程中主变黄期湿球温度、降低变黄后期及定色前期湿球温度能够降低酶促棕色化反应敏感期烟叶的水分含量,减轻酶促棕色化反应的发生程度,提高上部烟叶的外观质量、中上等烟比率和经济效益,使烟叶内在化学成分更加协调,感官评吸质量更佳,显著提高工业可用性。  相似文献   

3.
为提升密集烤房烤后烟叶质量,通过延长变黄和定色末期烘烤时间,分析烤后烟叶外观、内在和感官质量。结果表明,T1和T2处理烤后烟叶叶绿素和淀粉降解率较高,两处理外观质量分别较CK高4.04和3.37分,上中等烟比例分别较CK高23.85个百分点和17.69个百分点,感官质量以T2处理较好。延长变黄末期烘烤时间有利于提高烤后烟叶外观质量和大分子物质降解率,延长定色末期时间有利于改善烤烟感官质量。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形成适合宝鸡烟区烤烟品种烟叶烘烤工艺,采用标准密集烤房开展不同烘烤工艺对烤后烟叶内外在质量和主要经济性状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烘烤工艺相比,适当提高湿球温度,可以提高烟叶外观质量,主要改善烟叶油分、颜色、色度。烘烤工艺优化主要对叶质重、叶宽收缩率和叶片厚度影响较大,可促进上等烟比例、橘黄烟比例、均价的提升;对烟碱、还原糖、总糖、总氮含量影响较大,进而影响了主要化学成分协调性,而对钾、氯含量无明显影响;对烟叶感官评吸质量有较明显的改善作用,特别是在杂气、刺激性和余味方面。采取高低高湿球温度烘烤工艺可明显改善烟叶化学成分,提高烟叶外观质量、经济性状和感官质量,有利于烤烟优良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不同湿球温度对中部烟叶烘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降低江西吉安烟区烤后烟叶的光滑僵硬烟比例,促进烟叶内部物质转化协调,提高烘烤质量。以‘云烟87’为试验材料,设置3组不同湿球温度对其进行处理(T1为变黄期中湿,定色期低湿烘烤工艺;T2为同步预热低湿变黄烘烤工艺;CK为传统三段式烘烤工艺),分析烘烤工艺对烤后中部烟叶的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T2处理(干球温度38℃/湿球温度前期37℃,后期35℃;干球温度42℃/湿球温度37℃;干球温度48℃,湿球温度38℃)烤后烟叶外观质量最好;主要经济性状,上等烟比例,中上等烟比例最高;化学成分,烟碱、总氮、钾含量较协调;香气物质,烟叶中的苯丙氨酸类香气物质总量较另外两个烘烤工艺有显著提高,香气物质总量无显著提高;感官评吸质量,香气质、燃烧性、灰分、使用价值均较CK有显著改善。T1次之;CK较差。总之,利用同步预热低湿变黄烘烤工艺对江西吉安烟叶进行烘烤,对烟叶的各个评价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应优选同步预热低湿变黄烘烤工艺。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陇县烟区烟叶成熟期干旱条件下中烟202上部烟叶不易烘烤的问题,通过改变变黄后期和定色后期的湿球温度和烘烤时间,对上部烟叶烘烤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适当提高变黄后期与定色前期的湿球温度,协调烘烤时间,可提高烤后烟叶中上等烟比例、均价,改善烟叶外观质量,提高单叶重,使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总体上,改进后的烟叶烘烤工艺提高了上部烟叶烘烤质量和可用性。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烟叶密集烘烤质量,以红花大金元和K326烤烟为材料,采用温、湿度和时间组合对密集烤房烟叶变黄期烘烤工艺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烟叶变黄期相对湿度80%,干球温度38.0℃,湿球温度34.7℃,烘烤时间60h,烘烤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好,烤后烟叶外观质量最佳,内在化学成分最协调,感官质量符合中式卷烟原料需求。  相似文献   

8.
《天津农业科学》2016,(12):143-146
为了研究密集烘烤不同装烟方式对南阳烟区烤后烟叶产质量的影响,以云烟87为材料,对常规挂竿、烟夹等2种装烟方式烤后烟叶的经济性状、外观质量、化学成分、感官质量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常规挂竿烤后烟叶的外观质量要优于烟夹烘烤,其化学成分更加协调,感官质量更加突出,经济性状表现更佳,其在生产上应用的可行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9.
湿球温度对上部叶光滑僵硬烟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烘烤中关键温度点不同湿球温度对上部烟叶光滑僵硬烟产生的影响,促进烟叶内部物质转化协调,降低光滑僵硬烟比例,提高烟叶质量、等级结构,以云烟87为试验品种,在38℃,42℃,48℃时湿球温度控制不同设3个处理(T1、T2和对照CK),对烘烤过程中烟叶状态进行记录,并取样检测化学成分含量、失水率,对烤后烟物理特性、外观质量和内在质量评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CK光滑僵硬烟比例1.38%相比较,在干球温度38℃时,适当提高湿球温度(T1处理)和采用干湿交替烘烤策略(T2处理),均未出现光滑僵硬烟,其中T2处理更能促进烟叶内在物质转化协调,提高烟叶外观和感官质量,降低低等烟比例,提高烟叶可用性。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赣南烟区密集烤房烟叶烘烤定色后期干球温度对烤后烟叶质量的影响,在湿球温度40℃基础上,设置干球温度50、53、55℃3个处理,对比烤后烟叶外观质量、颜色指标、化学成分、感官评吸及经济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随定色后期干球稳温温度的升高,烤后烟叶外观质量呈下降趋势,正面颜色略微变浅,差异不显著.正面亮度值L、正背面黄度值b和饱和度C、化学成分协调性评分、感官评吸得分、香韵得分以及经济性状均呈先升后降趋势,T2处理最大;色差值ΔE呈先降后升趋势,T2处理最小.定色后期适当提高干球稳温温度(53℃)能提升烟叶亮度和饱和度,显著缩小正反面色差,有利于彰显浓香型特色,促进化学成分协调,提升烟叶评吸质量,提高烟农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关键温度点不同湿球温度对烤烟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兆佳 《山西农业科学》2014,(4):338-339,352
采用自控温湿度电烤箱,研究了关键温度点不同湿度控制处理对烤烟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大烘烤时在干球温度42℃时,需要湿球温度配合37℃左右的,干球温度54℃、湿球温度39℃的烤后烟叶质量较好,在一定范围内能改善烤后烟叶的可用性,对改善烤后烟叶外观质量方面效果明显,化学成分协调性和感官吸食质量可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2.
在六枝烟区牛场乡、新场乡、梭戛乡开展中温中湿烘烤试验,主要考察不同温度设置情况下烟叶外观质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以新场补之窝烧房群2号烤房和梭戛沙子烤房群6号烤房烤后烟叶外观质量最好,烘烤损失最低,烘烤温度为(干球温度35℃,湿球温度34℃),(干球温度38℃,湿球温度36℃),(干球温度40℃,湿球温度36℃),(干球温度42℃,湿球温度36℃),(干球温度45℃,湿球温度37℃),(干球温度48℃,湿球温度38℃),(干球温度54℃,湿球温度39℃),(干球温度60℃,湿球温度40℃),(干球温度68℃,湿球温度41℃);在此中温中湿烘烤工艺下烟叶外观质量表现最好,基本达到黄、亮、软、香,烟叶烘烤损失最低。  相似文献   

13.
关键温湿度对隆林烤后烟叶外观质量 和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隆林中上部烟叶烘烤最佳关键温湿度,根据当地烟叶烘烤特性,分别在烘烤变黄期、定色期调整关键温湿度,研究其对烤后烟叶外观质量、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烘烤关键温湿度对烤后烟叶外观质量影响不同,中部叶以变黄期干球温度38℃、湿球温度36℃,定色期干球温度46℃、湿球温度37℃为最佳关键烘烤温湿度;上部叶以变黄期干球温度40℃、湿球温度36.5℃,定色期干球温度48℃、湿球温度37.5℃为最佳关键烘烤温湿度。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烤烟上部烟叶的可用性,以上部带茎烟叶为试验材料,对比分析了定色期42~45℃、>45~50℃2个烘烤阶段不同湿球温度(T1,35、36℃;T2,36、37℃;T3,37、38℃)对烤后烟叶外观质量、化学成分和评吸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2和T3处理烤后烟叶外观质量较佳;T3处理烟叶纵向收缩率、横向收缩率和厚度收缩率最大,处理T2次之,均显著大于处理T1;两糖比、糖碱比和钾氯比以T2和T3处理较为适宜;烤后烟叶感官质量评价得分T2处理最高(84.5分),T3处理次之(83.5分),T1处理最低(81.0分).总而言之,定色期42~45℃、>45~50℃烘烤阶段设置36、37℃的湿球温度处理(T2)能进一步提高上部烟叶化学成分的协调性和工业可用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烤烟散叶密集烘烤烟叶外观等级质量和内在品质,尤其是香气质量。对比研究了散叶烘烤不同采收成熟度烟叶(尚熟、成熟和完熟)烤后外观等级质量、化学成分、感官评吸质量及香气成分含量的差异。散叶烘烤后烟叶外观等级质量(均价、上等烟率和橘黄烟率)以成熟处理最佳;烤后烟叶香气成分总量随成熟度的提高而增加;除新植二烯外,成熟烟叶中性香气成分总量最高;在12种酸性香气成分中,成熟烟叶有10种组分含量最高;成熟和完熟处理烟叶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均较好;香气质、香气量、吃味等感官指标均随成熟度的提高而增加。成熟采收是获得烟叶优质外观等级质量的基础,完熟采收可提高烟叶内在品质,但会增加杂色烟叶的比例,导致烤后烟叶外观等级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16.
以烤烟品种CB-1为材料,采用2010年新建密集式烤房,通过适当延长烟叶烘烤过程中关键温度点的烘烤时间,研究不同处理对烤后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烟叶在烘烤过程中,适当延长关键温度点42℃烘烤停留时间,再配合适宜的湿度条件,烟叶内含物转化更充分,烟叶单叶重及单位叶面积重量有所下降,烟叶收缩率增加,烤后烟叶组织结构疏松,身份适中,油分较好,适当延长关键温度点54℃,再配合适宜的湿度条件,烤后烟叶颜色光泽鲜亮,烟叶的外观等级质量较好。总之,下部叶采用干球温度42℃,湿球温度38℃,烘烤停留时间12 h,干球温度54℃,湿球温度39℃,烘烤停留时间12 h的烘烤模式;中、上部叶采用干球温度42℃,湿球温度38℃,烘烤停留时间16 h,干球温度54℃,湿球温度39℃,烘烤停留时间12 h的烘烤模式,均有利于提高烤后烟叶外观质量,可改善烤后烟叶内在化学品质。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安顺烟区上部烟叶烤后挂灰较重、上等烟率偏低、青杂烟率较大的问题,提高上部烟叶质量和工业可用性,通过调控湿度和风机转速,对变黄期烘烤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改变变黄期烘烤工艺、提高湿球温度、降低循环风机转速能够提高上部烟叶的等级结构和外观质量,使内在化学成分趋于协调,但对评吸质量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定色前期湿球温度对烟叶特色及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改善中上部烟叶的烤后品质和优化密集烘烤工艺,试验采用密集烤房研究定色前期湿球温度对云烟87中上部烟叶烤后外观质量、颜色值、化学成分、经济性状和评吸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部烟叶,以T3处理(湿球温度39℃),在外观质量、评吸质量、风格彰显程度、化学成分评价分值得分最高,经济性状较好,烤后烟叶综合质量依次为T3处理(湿球温度39℃)T2处理(湿球温度38℃)T1处理(湿球温度37℃)。随着定色前期湿球的提高,代表红色的a值有提高的趋势,鲜干比逐渐略有增大,说明有利于物质转化,加深烟叶的颜色,改善烟叶的外观质量;(2)上部烟叶,以T2处理综合表现较好,主要表现在外观质量、评吸质量分值得分最高,经济性状最好,颜色桔黄鲜亮,成熟度、叶片结构、油份较好,颜色饱和度较好,正反面色差较小,化学成分协调性好;T3处理居中,表现颜色偏深偏暗、油分略差,化学协调性差,评吸质量亦有所降低,呼吸消耗较大;T1处理综合表现较差。从风格彰显程度来看,随着定色前期湿球温度提高,浓香型风格特色有提高的趋势。因此,密集烤房烟叶烘烤定色前期湿球温度中部烟叶以39℃、上部烟叶以38℃,有利于提升烤后烟叶质量。  相似文献   

19.
《农技服务》2016,(12):14-15
[目的 ]研究密集烤房烟叶烘烤定色后期湿球温度高低对烟叶质量的影响,为优化密集烤房烟叶烘烤提供参考。[方法 ]调整定色后期湿球温度和稳温度时间,对云烟87品种中部烤后烟叶外观质量、化学成分协调性、经济性状、评吸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中部烟叶综合表现以湿球温度控制40℃的T3处理较好,随着定色后期湿球的提高,颜色加深,油份、色度较好,干物质消耗有所增大,T3处理外观质量、化学成分协调性、经济性状都好于T1和T2处理,但评吸质量无明显的差异。[结论 ]定色后期湿球温度适当提高有利于提高烟叶外观质量、化学成分协调性、经济性状,随着湿球温度的提高,颜色逐渐加深,油分、色度趋好,有利于提高均价、中上等烟比例以及桔黄烟叶比例。  相似文献   

20.
通过烘烤对比实验,研究了豫中烟区散叶密集烘烤对烟叶烤后品质的影响,以期明确散叶密集烘烤在豫中乃至河南烟区的推广可行性。结果表明,散叶密集烘烤烤后烟叶与挂竿密集烘烤烤后烟叶相比,除颜色、色度、挂灰杂色、平滑烟等指标较差外,其余指标无明显差异;两个处理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及协调性均位于适宜范围内;中性香气物质总量以及酮类、醇类、醛类物质、新植二烯及其他物质总量较高,而酯类物质总量略低于挂竿密集烘烤;烟叶感官评价得分较高,但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异。总之,散叶密集烘烤烤后烟叶除外观质量略差于挂竿密集烘烤外,其他烟叶品质指标均优于挂竿密集烘烤,因此可认为,散叶密集烘烤适宜于在河南烟区推广,但仍需加强研究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