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上海地区室外自然降温条件下,连续3年观察测定了“新吉富”罗非鱼、“吉丽”罗非鱼(“新吉富”罗非鱼♀×萨罗罗非鱼)及萨罗罗非鱼对低温的耐受力,计算和分析了平均半致死水温。2008年,“新吉富”罗非鱼死亡水温范围是7.5~5.8 ℃,平均半致死水温是6.8 ℃,对水温降低过程中罗非鱼行为活动的变化进行了观察;2009年,“新吉富”罗非鱼和“吉丽”罗非鱼的死亡水温范围分别是10.8~7.6 ℃、12.4~9.2 ℃,平均半致死水温分别是9.2 ℃和11.4 ℃;2010年3种实验鱼的死亡水温范围分别是11.0~7.0 ℃、12.8~11.4 ℃、13.8~12.4 ℃,平均半致死水温分别是8.3 ℃、12.5 ℃、13.1 ℃,且3者间差异显著(P<0.05)。综合3年实验结果,开始死亡和100%死亡的水温为“新吉富”罗非鱼11 ℃、5.8 ℃,“吉丽”罗非鱼12 ℃、9.2 ℃,萨罗罗非鱼13.8 ℃、12.4 ℃。3种遗传型罗非鱼耐寒力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种间差异,杂交能一定程度地改良耐寒能力。  相似文献   

2.
采集尼罗罗非鱼意伊萨罗罗非鱼杂交中人工挤压亲鱼腹部获得的卵子、精子。用光学显微镜和解剖镜 对卵子形态进行观察、拍照,比较分析不同成熟阶段卵子形状、卵径、表面色泽及卵黄颗粒积累特征,结果表明,未成 熟卵细胞呈椭圆形,表层布满细长血管;成熟卵细胞呈梨形,卵径0.5耀1.6 mm,外层有透明卵膜,充满金黄色卵黄颗 粒;过成熟卵细胞形状极不规则,卵黄颗粒开始液化。用扫描电镜对精子外形特征进行观察,发现正常精子由头部、 中片及尾部组成,头部呈长锥状,长径1.82(依0.35)滋m,宽径1.41(依0.34)滋m;中片近圆柱形、较短,长径0.74(依0.08) 滋m,宽径0.16(依0.06)滋m;尾部极长,为16.42(依0.35)滋m,单鞭毛结构;同时,还观察到短尾、双头、双尾3 种异常类 型。研究结果可为罗非鱼人工杂交技术改进提供一定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3.
从罗非鱼微卫星遗传图谱前6个连锁群上随机选取43个微卫星位点,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尼罗罗非鱼吉富品系(GIFT)、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以及尼罗罗非鱼和奥利亚罗非鱼杂交后代的DNA进行PCR扩增,筛选出7个位点(UNH995GM066GM166UNH162GM017GM440UNH948)在不同罗非鱼中扩增的条带差别明显,具有特异性,可作为罗非鱼鉴定的分子标记,用其中任意一个位点都可以将尼罗罗非鱼或吉富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杂交罗非鱼区别开来。这7个标记位点在尼罗罗非鱼、吉富罗非鱼和奥利亚罗非鱼中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等位基因个数分别为3.1、2.3、1.7,等位基因大小在130~316 bp。这7个标记位点上,尼罗罗非鱼与奥利亚罗非鱼PCR扩增的条带大小相差在20 bp以上,对其中2个位点扩增的条带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是由于微卫星重复次数的差异而造成的。用这7个位点对尼罗罗非鱼、吉富罗非鱼和奥利亚罗非鱼群体的种质纯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这3个罗非鱼群体中分别有8%、4%、4%的个体在有些位点上的谱带与杂交罗非鱼的相似,可能存在基因污染。  相似文献   

4.
奥利亚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的遗传标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别对奥利亚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及其杂交后代奥尼杂交鱼(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的5种组织(眼、脑、心、肌、肝)的MDH酶谱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发现;罗非鱼不同组织的MDH同工酶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3种罗非鱼肌肉组织MDH同工酶表现出种间差异,即细胞质型(s-MDH)在电泳时迁移率的不同可以作为鉴别奥利亚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及其杂交种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5.
2007年,本中心进行了南美白对虾、罗非鱼、青虾混养试验,面积10亩,亩产南美白对虾405kg、罗非鱼150kg、青虾35kg,平均亩产值11550元,去除每亩成本4510元,平  相似文献   

6.
目前,由于罗非鱼出口一直保持需求旺盛的态势,业内均看好2009年4~5月份罗非鱼价格。因此,从今年9月起部分罗非鱼养殖户已在抢购冬苗,而各大苗场也在加紧鱼苗繁殖工作。但因近期天气不稳定因素影响,苗场出苗率不高,导致罗非鱼冬苗的缺口仍然较大。据海  相似文献   

7.
对罗非鱼的生活习性与食性、营养需要与饲料以及常见病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罗非鱼养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8.
从生产现状、经营模式和市场贸易3个方面分析了海南省罗非鱼产业现状,指出存在链球菌病没有彻底解决方案、贸易出口依存度高和加工产品附加值低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主要有持续扩大、深入开拓内销市场,加大病害攻关,规范用药,全力推广节能减排养殖方式,保证罗非鱼产品质量安全和建立适合我国罗非鱼行业认证制度,希望能够帮助广大养殖户减少损失,尽快从低迷行情中恢复。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目的为研究茶树油对罗非鱼生长性能、脏器指数的影响,探讨茶树油代替抗生素的可行性。所采用的方法是将360条健康罗非鱼幼鱼分4个组,3个重复: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实验组分别添加100 mg/kg黄霉素和50 mg/kg、150 mg/kg茶树油的试验饲粮,试验期8周。结果显示:饲粮添加150 mg/kg的茶树油显著提高了罗非鱼的增重率和丰满度,黄霉素组显著增加了罗非鱼的脂体比。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饲粮添加150 mg/kg的茶树油能促进罗非鱼的生长,效果优于茶树油50 mg/kg、生长剂和黄霉素,添加适量的茶树油能取代抗生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饲料中不同肌醇水平对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reochromis aureus)生长、肝脏和肌肉脂肪含量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为罗非鱼脂肪肝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提高奥尼罗非鱼的养殖效益。【方法】分别以肌醇添加量为0.00%、0.01%、0.02%、0.03%和0.04%的饲料进行奥尼罗非鱼养殖试验,70 d后心脏采血,用PUZS-3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血清生化分析,同时解剖取鱼体背部肌肉和肝脏,烘干后用索氏抽提法测定肝脏和肌肉脂肪含量。【结果】当肌醇添加量为0.03%时,奥尼罗非鱼的增重率达到峰值[(5196.30±716.68)%],饲料系数(1.47±0.04)、肝体比[(3.31±0.03)%]、肝脏脂肪量[(39.20±6.03)%]相对较低,血清胆固醇浓度较高(3.96±0.37 mmol/L),但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浓度相对较低,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胆汁酸等的活性也相对较低。【结论】饲料中肌醇的添加量要严格控制,同时要注意选好肌醇的添加时机,根据奥尼罗非鱼在不同的生长阶段、生理状态及环境条件下的实际需要量进行添加。  相似文献   

11.
奥尼罗非鱼及其亲本的微卫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SSR技术对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及其杂交子代(O.aureus♂×O.niloticus♀)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从12对微卫星引物中筛选出8个微卫星特异性位点,其中奥利亚罗非鱼(♂)特异位点7个;尼罗罗非鱼(♀)5个;杂交子代6个。利用这8个位点检测3个群体的遗传结构,共检测到63个等住基因,平均等位基因2.4394个,奥利亚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和杂交子代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O.7083、0.9015和0.9787;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5341、0.5761和0.6435,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4133、0.4693和0.5584。结果表明,3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都较高,其中杂交子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奥利亚罗非鱼群体遗传多样性最低;基于Nei's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显示尼罗罗非鱼(♀)和杂交子代的遗传距离较近。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完全双列杂交配组方法和加性一显性遗传模型,在水泥池和网箱两种不同放养密度的养殖环境中,对尼罗罗非鱼(Oreoehromis niloticus)、奥利亚罗非鱼(O.aureus)及这两种罗非鱼的正、反杂交后代,从与生长相关的体重、全长、体长、体高、体宽及肥满系数共6项性状,分析基因型×环境互作遗传效应,并进行性状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4种罗非鱼的体重性状主要受加性遗传效应控制;全长、体长、体宽三个性状主要受显性基因效应控制,通过杂交可发挥这些性状的育种潜力,早代选择可获得较好的育种效果。(2)奥利亚罗非鱼在两种环境中各性状的显性×环境互作效应都表现为负向,尼罗罗非鱼生长性状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较为复杂,尼奥杂交鱼需要在合适的环境中才能得到更好的生长表现。(3)除肥满系数与其它各性状间相关关系较小之外,体重、全长、体长、体高、体宽5个性状相互之间的表型相关在0.893~0.981,而遗传相关在0.904~0.993之间,表明这5个性状相互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完全双列杂交配组方法和加性一显性遗传模型,在水泥池和网箱两种不同放养密度的养殖环境中,对尼罗罗非鱼(Oreoehromis niloticus)、奥利亚罗非鱼(O.aureus)及这两种罗非鱼的正、反杂交后代,从与生长相关的体重、全长、体长、体高、体宽及肥满系数共6项性状,分析基因型×环境互作遗传效应,并进行性状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4种罗非鱼的体重性状主要受加性遗传效应控制;全长、体长、体宽三个性状主要受显性基因效应控制,通过杂交可发挥这些性状的育种潜力,早代选择可获得较好的育种效果。(2)奥利亚罗非鱼在两种环境中各性状的显性×环境互作效应都表现为负向,尼罗罗非鱼生长性状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较为复杂,尼奥杂交鱼需要在合适的环境中才能得到更好的生长表现。(3)除肥满系数与其它各性状间相关关系较小之外,体重、全长、体长、体高、体宽5个性状相互之间的表型相关在0.893~0.981,而遗传相关在0.904~0.993之间,表明这5个性状相互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电泳法分析了酯酶(E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乳酸脱氢酶(LDH)3种同工酶在荷那龙罗非鱼O reochrom is hornorum和莫桑比克罗非鱼O.m ossam bicus肝脏、心脏、肌肉、脑和肾脏5种器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两种罗非鱼的这3种同工酶均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EST在两种罗非鱼的肝脏中表达最强,带型最复杂;EST还有种的特异性,如EST-7和EST-8仅分别存在于莫桑比克罗非鱼的心脏和脑器官中,可作为鉴别两种罗非鱼的标记;两种鱼的EST同工酶还具有多态现象。SOD和LDH在两种罗非鱼的酶谱表型、活性等方面非常相似。SOD在肌肉组织中的酶带条数最多,且多数酶带的表达量较高,而LDH在脑、肾脏中表达丰富。同工酶分析结果反映了两种罗非鱼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是种间杂交的基础;同时说明两种罗非鱼含有供选择的等位基因,可用于良种选育。  相似文献   

15.
两种罗非鱼主要生物学性状及杂交F_1代生长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量了荷那龙罗非鱼(O.hornorum)和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O.mossambicus)的主要生物学性状。结果得出:①2种罗非鱼通过外形能够清楚区分,荷那龙罗非鱼体色暗黑,有纵纹,体型呈纺锤型;莫桑比克罗非鱼体色橙色,无纵纹,体型呈长梭型。②2种罗非鱼最小性成熟年龄均为6个月,最小体长荷那龙罗非鱼为8·64cm,莫桑比克罗非鱼为6·60cm,绝对繁殖力前者为810粒,后者为702。③水温16~32℃时,荷那龙罗非鱼(体重10·40~116·28g)耗氧率在0·07~0·61mg/(g·h)之间,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体重18·98~102·53g)耗氧率范围是0·06~0·43mg/(g·h)。水温24℃时,前者溶氧临界窒息点是0·33~0·55mg/L,后者是0·24~0·31mg/L。④两罗非鱼均属于耐盐性较强的鱼类,荷那龙罗非鱼的MLS-96(96h半致死盐度)为21·56,莫桑比克罗非鱼为22·29。⑤荷那龙罗非鱼的低温致死范围是9·5~15·1℃,莫桑比克罗非鱼的低温致死范围为8·0~9·9℃。前者对低温的耐受较差。⑥两罗非鱼的杂交F1代,雄性率高,养殖性能较好,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尼罗罗非鱼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自然患病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肝脏组织分离出2株细菌,命名为M-O1和M-02。用M-O1和M-02分别在实验室人工感染健康的尼罗罗非鱼,被感染鱼3周内全部死亡,且患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从被感染的鱼体中分离得到2株类似细菌(分别命名为W-01、W-02),说明分离的菌株为本次尼罗罗非鱼出血性败血症的病原菌。通过生理生化方法进行种属鉴定,确认以上分离到的4株细菌均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z hydrophila),分别命名为M-O1、M-02、W-01、W-02。用19种常见药物对上述菌株进行药敏试验,4菌株对丁胺卡那、氟哌酸、庆大霉素、链霉素、恩诺沙星、新霉素、氟罗沙星和复方新诺明极为敏感;对氧哌嗪青霉素、利福平、麦迪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敏感,对羧苄青霉素、头孢噻吩、先锋霉素、氨苄青霉素和林可霉素为不敏感。  相似文献   

17.
尼罗罗非鱼幼鱼饲料中钴需要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伟  文华  蒋明  吴凡  田娟 《湖北农业科学》2011,(19):4021-4025
以CoCl2.6H2O为钴(Co)源,配制成Co含量为0.15、0.23、0.44、0.85、1.68、2.67、4.33 mg/kg的7组精制饲料,喂养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研究饲料中的Co含量对其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全鱼体成分、血液指标及肝脏Co含量的影响,以确定尼罗罗非鱼幼鱼饲料中Co的需要量。结果发现,饲料中的Co对尼罗罗非鱼幼鱼的平均末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对尼罗罗非鱼幼鱼的体成分无显著影响(P﹥0.05);对血液指标和肝脏Co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血红蛋白质量浓度、红细胞计数、肝脏Co含量随着饲料中Co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对红细胞计数的折线回归分析得出,饲料中Co的需要量为0.29 mg/kg;对肝脏Co含量的折线分析得出,饲料中Co的需要量为3.08 mg/kg。因此,尼罗罗非鱼幼鱼饲料中Co的需要量为0.30~3.00 mg/kg。  相似文献   

18.
奥尼罗非鱼与星洲银罗非鱼染色体组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xO.aureus)和星洲银罗非鱼(Oreochromis sp.)为材料,胸腔注射PHA及秋水仙素溶液,取头肾细胞经空气干燥法制片。经核型分析,奥尼罗非鱼核型公式为2n=44,6sm+28st+10t,NF=50,星洲银罗非鱼核型公式为2n=44,10sm+20st+14t,NF=54。这两种鱼都具有1对特大的染色体,染色体对的相对长度范围也相似,但未发现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对和异型染色体,它们的核型与已报道的亲代相似。  相似文献   

19.
以荷那龙罗非鱼胃组织中提取的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方法克隆出荷那龙罗非鱼ghrelin前体基因的cDNA全序列。所获得的ghrelin cDNA总长为833 bp,包括97 bp的5′非编码区,412 bp的3′非编码区和324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07个氨基酸残基。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析显示,荷那龙罗非鱼ghrelin与莫桑比克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ghrelin序列的相似性达99.0%以上。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雌、雄荷那龙罗非鱼胃、肌肉和垂体等多个组织中ghrelin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荷那龙罗非鱼ghrelin基因有广泛的组织分布,ghrelin基因在雌、雄鱼胃中的表达量均最高,在其他组织的表达量存在雌雄个体差异。雌鱼肌肉中ghrelin基因的表达量明显高于雄鱼,是雄鱼的132倍。试验鱼饥饿4周后,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胃中ghrelin基因表达量变化,结果表明:饥饿组较对照组ghrelin mRNA表达量有增加,饥饿组个体中ghrelin基因表达量最高的个体的表达量比对照组中表达量最低的个体增加了47.3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