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选育高油高产强优势适宜机械化栽培的杂交油菜,为生产提供优良油菜品种及创新强优品种的推广模式,通过多年多点试验和定向选择,以化学杀雄不育系“H04A”为母本,综合抗性较好的优质种质资源“DC2R”为父本,育成了适宜机械化收获的强优势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秦优1618。该品种在国家黄淮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3 468.75 kg/hm2,比对照秦优7 号增产8.5%,含油量 46.76%;长江下游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854.05 kg/hm2,比对照秦优10号增产10.67%,含油量49.68%;在大田生产中表现出发育快长势强、耐迟播、耐密植、抗病性好、株高适中(160 cm)、抗倒性强、适合机械化收获的特点。秦优1618适宜在黄淮和长江下游区冬播种植。  相似文献   

2.
秦杂油1号是利用新育成的甘蓝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陕5A与双低恢复系K407杂交筛选出的第一个优势组合.该杂交种具有优质、高产、抗寒等突出特点,芥酸含量0.21%,硫苷含量18.83 μmol/g,含油量43.37%,恢复株率98%以上.2002~2003年度陕西省秋播油菜区试中平均产量2 965.5 kg/hm2,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3.67%,2003~2004年度陕西省秋播油菜区试中平均产量3 079.5 kg/hm2,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7.8%,秦杂油1号在陕西省2 a安排的12个点次试验中,增产11个点次,增产点次占91.67%.  相似文献   

3.
西油3号是以细胞质不育系Z18A与恢复系YC4配制的半冬性"双低""三系"杂交甘蓝型油菜组合。2014、2015年参加国家冬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黄淮区),2年平均产量为3 499.20 kg/hm~2,比对照品种秦优7号增产7.3%,产油量增加12.12%;稳产性好,20个试验点中17个点增产。2016年生产试验产量为3 481.95 kg/hm~2,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1.4%,居试验第1位。其20点次的平均生育期235.9 d,比对照早熟约1 d。芥酸含量为0.1%,硫苷含量为23.79μmol/g(饼粕),含油量为43.32%。在育种过程中突出了抗倒伏、灌浆快、早熟等目标,使得该品种具有春发快、花序长、角果粗长、籽粒大、花期集中、灌浆速度快、抗倒伏、早熟等优良特性,适于黄淮冬油菜区及近似气候条件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4.
宁杂21号是以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宁A7为母本、恢复系05N336为父本育成的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结果表明:在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3 099.00 kg/hm~2,比对照沪油15增产19.79%,平均产油量1 421.55 kg/hm~2,比对照沪油15增产26.10%;在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2 828.85 kg/hm~2,比对照沪油15增产13.87%,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在长江下游国家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587.28 kg/hm~2,比对照秦油7号增产8.09%,平均产油量1 168.65 kg/hm~2,比对照增产7.68%,在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2 914.50 kg/hm~2,比对照增产8.85%,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宁杂21号优质高产、含油量高、抗(耐)病性强、综合性状好、株高适中、株型紧凑、角果较大,这些特性十分有利于油菜的机械收获。  相似文献   

5.
早熟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天禾油11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宗河  郑文寅  解光胜  朱国邦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300-2301,2314
[目的]选育适合长江下游种植的早熟双低油菜新品种。[方法]以皖油14为对照,利用甘蓝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5C650与恢复系R160配组,筛选出最佳组合。[结果]选育的组合天禾油11,表现早熟、强优势、适应性广、高产稳产,芥酸含量0.1%,硫甙含量21.11μmol/g(饼),含油量42.77%。2007~2009年长江下游国家油菜区域试验及2009年长江下游生产试验产量分别为2 697和2 845kg/hm2,分别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1.84%和12.60%。2007~2009年熟期平均比对照秦优7号早3 d,是2007~2009年度长江下游2年区域试验平均熟期最早的品种。[结论]早熟双低油菜新品种天禾油11适合在长江下游种植。  相似文献   

6.
品育8155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2005年以97土31为母本、917-44907为父本,通过人工杂交经多年系谱法单株选育而成的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2014—2015年参加国家黄淮冬麦区旱地组新品种比较试验,平均产量5 988.8 kg/hm~2,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9.1%,增产点率82.6%;2015—2017年参加国家黄淮冬麦区旱薄组区试,2 a平均产量4 917.1 kg/hm~2,较对照晋麦47号增产4.2%,增产点率73.9%;2017—2018年参加国家黄淮冬麦区旱薄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4 668.8 kg/hm~2,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6.9%,增产点率83.3%。2019年3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麦20190044。该品种适宜在山西省南部旱地、甘肃省天水市、陕西省宝鸡市、咸阳市和铜川市以及河南省、河北省沧州市的旱薄地种植。  相似文献   

7.
沪油杂4号是利用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育成的甘蓝型双低油菜三系杂交种,具有高产、稳产、抗油菜菌核病和病毒病的特性.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的平均产量为2 674.5 kg/hm2,比双低对照沪油15增产6.0%,国家冬油菜长江下游区域试验的平均产量为2 590.4 kg/hm2,比对照秦油7号增产5.54%.国家冬油菜长江下游生产试验的平均产量2 520.0 kg/hm2,比对照秦油7号增产8.75%.该品种种子含油率44.63%,芥酸含量为0,硫苷总量29.61 μmol/g.  相似文献   

8.
高油油菜品种鸿优66是采用化杀两系杂交种的选育方法,将Hy66诱导为雄性不育系,与父本408R组配而成的两系杂交种。鸿优66在长江下游生态区平均667m产量211.94 kg,比对照品种沣油737增产8.41%,达极显著水平。在长江中游生态区平均667 m产量188.51 kg,比对照品种沣油737增产6.99%,达极显著水平。在黄淮区平均产量236.30 kg·667 m-2,比对照品种秦优7号增产3.72%,达显著水平。鸿优66含油量47.16%,芥酸含量0.01%,硫苷含量25.72 umol·g-1饼,达到国家优质双低标准。低抗菌核病,中抗病毒病,中抗霜霉病。鸿优66适宜在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河南、陕西关中、甘肃陇南、山西南部秋播种植。通过高效田间管理技术,可实现油菜高产高油、农民增收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油菜品种农华油101的产量和含油率的强优势特性,以农华油101区试资料为材料,对其高产量和高含油率的特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农华油101在长江下游区试中,产量和产油量分别达204.42 kg/667m2和94.35 kg/667m2,分别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6.75%和17.86%,增产极显著;其产量和产油量名列2003-2009年长江全流域所有参试及审定品种的第1位,充分表现品种的产量和含油量优势.品种芥酸含量0.45%,硫甙含量20.77 μmol/(g·饼),含油率46.15%.产量性状也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高产优质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沣油520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沣油520是湖南省作物研究所选育的甘蓝型中熟偏早杂交油菜品种,由PolCMS细胞质雄性不育系20A与恢复系C3R配制而成,2009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该品种产量高、熟期早、品质优。在长江中游区油菜区试中,平均产量2515.0kg/hm^2,比对照增产6.67%。在长江中游区油菜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2431.7kg/hm^2,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15.01%。芥酸含量O.15%、硫苷含量24.63μmol/g(饼),含油量41.91%。抗逆性强,适应性广,适宜长江中游区及邻近各省种植。  相似文献   

11.
为给在贵州生态条件下育成油菜品种在长江下游的推广应用提供事实依据,统计分析了长江下游区试中贵州育成品种的产量及适应性。结果表明:2007—2011年贵州省油菜研究所和贵州省油料研究所育成的油菜品种在长江下游区域共审定8个,占同期该区域审定品种的14.5%,平均产量和产油量分别达175.73kg/667m2和81.44kg/667m2,分别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6.86%和10.35%,比同期该流域其他省审定的47个品种平均产量减产0.3%,产油量增产3.88%;平均含油率达46.34%,比其他省审定的47个品种的平均含油率(43.67%)高2.67百分点,在前10名产量、产油量、含油率中贵州审定的品种分别占2个、3个和6个;产量的稳定性方差、互作方差、Shukla变异系数的平均值均比其他省审定的47个品种小,表明贵州育成品种相对稳定,生育期平均为231d,比对照秦优7号早0.7d,比其他47个品种晚1d;菌核病和病毒病发病株率与对照秦优7号和其他省审定的47个品种相当,但菌核病的病指数相对较高,耐病性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2.
沣油520是湖南省作物研究所选育的甘蓝型中熟偏早杂交油菜品种,由PolCMS细胞质雄性不育系20A与恢复系C3R配制而成,2009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该品种产量高、熟期早、品质优。在长江中游区油菜区试中,平均产量2515.0kg/hm^2,比对照增产6.67%。在长江中游区油菜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2431.7kg/hm^2,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15.01%。芥酸含量0.15%、硫苷含量24.63μmol/g(饼),含油量41.91%。抗逆性强,适应性广,适宜长江中游区及邻近各省种植。  相似文献   

13.
成油1号是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203A与恢复系1266C杂交选育而成的“三系”杂交种。2002年参加国家黄淮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630 kg/hm2,比对照品种秦油2号增产1.21%。2003年续试,平均产量2 998.4kg/hm2,比对照秦油2号增产4.08%,达极显著水平,居参试品种第一位。2004年参加国家黄淮区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2 580.6 kg/hm2,比对照减产1.79%,减产不显著。成油1号芥酸含量0.45%,硫苷含量22.79μmol/g,含油量42.14%,属双低油菜杂交种。  相似文献   

14.
宝油85是利用甘蓝型油菜黄籽双低隐性核不育系3945AB与具有相同品质性状的恢复系D4315R配制育成的高油分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在2005~2007年国家长江下游区试中,平均产量为2715 kg/hm2,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0.83%;平均产油量为1253.85 kg/hm2,比对照增产5.04%。种子芥酸含量0.05%,菜籽硫甙含量19.6μmol/g(饼),含油量为46.05%。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油菜机械化品种的特性,在不同密度和播期条件下对陕西省第一个适合机械化栽培的品种—陕油28和黄淮区主栽品种秦优7号进行了比较研究.试验设置4个密度:22.5万株/hm~2(D1)、 37.5万株/hm~2(D2)、 52.5万株/hm~2(D3)、 67.5万株/hm~2(D4), 2个播期:2016年9月22日(M1)和10月1日(M2).结果表明:(1)陕油28相比于秦优7号,抽薹期晚4 d,初花期晚2 d,盛花期、终花期提前2~3 d,生育期缩短2 d,生育进程表现前慢后快的特点;(2)相同处理下,陕油28的株高、分枝部位高度和主花序长度小于秦优7号,根茎粗、分枝数、结角密度大于秦优7号;(3)相同处理下,陕油28经济系数大于秦优7号,密度增加,陕油28和秦优7号经济系数降低不显著,播期延后,经济系数都增大;(4)随着密度增加,陕油28产量先增加再降低,在D3密度达到最大, M1和M2播期下分别为3689.24 kg/hm~2和3065.85 kg/hm~2,而秦优7号产量一直降低,在D1密度下最大, M1和M2播期下分别为3642.25 kg/hm~2和2956.32 kg/hm~2;(5)相同处理条件下,陕油28根冠比大于秦优7号,陕油28的干物质累计量在D1,D2密度下低于秦优七号,在D3,D4密度下大于秦优七号;(6)随着密度增大,陕油28的倒伏指数略微增加,而秦优7号倒伏指数随着密度增加显著增大.播期延迟后,两个品种的倒伏指数都减小,相同播期和密度,陕油28的倒伏指数显著小于秦优7号,陕油28倒伏指数的负调控因素多于秦优7号.相比于秦优7号,陕油28具有花期短且集中、结角层薄但角果密度大等特性,高密度条件下产量高、根系干物质分配多、不同密度下抗倒伏能力差异小等特点,更适合机械化模式下栽培.  相似文献   

16.
秦优7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优7号是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1998年选育的高产、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2001年6月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2002年4月通过国家黄淮流域区审定,2003年通过国家长江下游区审定,2004年通过国家长江中游区审定。  相似文献   

17.
南油杂1号(代号03杂716)是用不育系南A7、恢复系98R配组育成的双低甘蓝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油菜新品种。2006-2007年参加四川省油菜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2346.75kg/hm2,分别比对照蜀杂6号增产6.92%、比对照川油21增产10.44%,平均芥酸〈0.05%、硫苷21.5μmol/g(饼)、含油量42.15%;2007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8-2009年参加全国(长江中游区)油菜区试,两年平均产量2507.7kg/hm2,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6.36%,平均芥酸含量为0、硫苷20.24μmol/g(饼)、含油量42.22%;2009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8.
浙油28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采用聚合杂交选育的适合机械化生产的甘蓝型高含油量双低油菜新品种。2009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浙江省油菜区试中平均产量2 545.5 kg.hm-2,比对照浙双72增产14.24%,产油量1 216.5 kg·hm-2,增产25.39%;在长江中游区试中平均产量2 407.5 kg·hm-2,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1.6%,产油量1 065.0 kg·hm-2,增产6.7%。浙油28在浙江省区试中芥酸含量0.05%,硫苷含量20.94μmol·g-1,含油量高达47.8%;在长江中游区试中芥酸含量0.2%,硫苷含量21.04μmol·g-1,含油量44.26%。浙油28具有品质优良、抗病、抗倒、抗裂角、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等优点,适合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用种。  相似文献   

19.
沪油杂1号是利用隐性核雄性不育油菜两型系20118AB、临保系M-6029和恢复系沪油15三系育成的甘蓝型双低杂交种,芥酸含量为0.33%,硫苷含量为25.08μmol/g,含油量41.12%。在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243.3 kg/hm~2,比对照汇油50和沪油15分别增产11.9%和3.8%;在国家长江中、下游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591.6 kg/hm~2,比对照中油821和皖油14分别增产15.35%和8.20%。沪油杂1号高抗油菜菌核病和病毒病。  相似文献   

20.
轻简化栽培对甘蓝型油菜品质、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轻简化栽培对甘蓝型油菜品质和农艺性状的影响。[方法]对秦优7号在合肥国家区试点、长江下游及中油杂2号在长江中游于正常密度和高密度(正常密度的1.0~1.5倍)下品质、农艺性状进行了比较,并对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2008~2009年中油杂2号在长江中游高密度种植时产量比正常密度种植略有减产,而秦优7号在长江下游高密度种植时增产7.31%。[结论]甘蓝型油菜高密度种植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子是主花序结角数。主花序结角数可以作为筛选适宜高密度种植高产品种的目标性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