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前紫云英为绿肥中的一种,尤其是作为水稻试验绿肥材料,具有肥效好,无污染,能够很好的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和透水性能,促进微生物的活动,从而达到水稻产量提高等优点,绿肥-紫云英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化肥的施用。水稻移栽前,将紫云英翻压进行翻压处理,翻压时间的不同会影响紫云英的释放,从而影响水稻对氮钾等养分的利用。本试验通过对紫云英不同的翻压时间对水稻产量的测定。试验采用5个处理,化肥+早稻移栽前15天翻压紫云英(以早稻为例);化肥+早稻移栽前10天翻压紫云英;化肥+早稻移栽前5天翻压紫云英;施100%化肥;当地常规施肥(CK)。每个处理4次重复,共计20个小区,小区面积为20m2。结果表明:施用化肥+早稻翻压紫云英水稻产量高于100%施化肥、当地常规施肥(CK),其中施用化肥+早稻移栽前15天翻压紫云英水稻产量最高。紫云英的不同翻压时间对产量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合理的翻压时间能提高紫云英促使水稻对氮磷钾的吸收,从而达到水稻增产。  相似文献   

2.
利用文献计量法,结合CiteSpace和VOSviewer可视化分析技术,对1992—2018年间紫云英研究的外文文献和中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为紫云英研究者跟踪研究前沿、把握研究方向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中国是紫云英研究的主要国家,且与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有着密切的合作;多数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国内形成了核心作者群;紫云英国际研究热点集中在紫云英—土壤—水稻养分运筹和紫云英根瘤菌领域;国内研究热点集中在紫云英—土壤—水稻养分运筹、紫云英根瘤菌、紫云英品种选育、紫云英功能产品开发等领域。结合紫云英研究突现关键词分析,近年来紫云英研究的热点集中在紫云英—土壤—水稻养分运筹方面,契合紫云英作为稻田绿肥的主体功能。  相似文献   

3.
水稻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也关系到我国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但就目前水稻生产的收成情况而言,仍存在产量过低、效益较差等问题。为了能够让水稻的产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对水稻的高产种植技术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因此,着重对水稻的高产种植技术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4.
绿肥是重要的有机肥源,养分含量丰富,对培肥土壤,改良土壤物理结构,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和微生物的活性,增强土壤的通透性和蓄水保肥能力,提高土壤有机质,提升耕地质量具有较好的作用.种植紫云英能起到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从而提高后茬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作用,还能减少农田化肥使用量,从而降低农业的环境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水稻插秧机的有效应用,不仅能够提升水稻种植的产量和质量,还能解放大量的劳动力,增强农村的产业结构,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然而,人们在利用水稻插秧机进行水稻种植的过程中,却过于重视水稻种植的质量,往往忽视了对水稻插秧机机械设备的维护与保养,致使水稻插秧机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受到严重影响。基于此,文章对水稻插秧机的使用与维护保养技术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6.
基于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反演NPP的耕地质量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客观获得省域耕地质量分布状况,减少时间断点引起的评价误差,构建了一种基于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反演NPP的耕地质量评价方法。首先,在耕地图斑约束下,采用时序LSWI和EVI数据识别水稻和玉米;然后,采用2000—2010年MODIS的MOD09A1数据,结合气象站点数据,利用VPM模型分别计算水稻和玉米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并得到多年NPP均值,可反映耕地种植作物的常年长势,使用距平分析法消除作物类型差异,得到表征耕地质量的评价结果;最后,以吉林省为研究区,对本文提出的方法进行了实证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长时间序列NPP耕地质量反演结果与耕地质量利用等别整体空间分布一致。其中,吉林省中部与北部由于耕地集中连片,反演结果准确。南部山区耕地斑块破碎,耕地与林地混合,导致反演结果偏高。本文构建的长时间序列NPP耕地质量评价方法对省域范围、集中连片耕地质量评价具有可行性,可为我国耕地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科学模拟和调控耕地利用结构是实现种植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对缓解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具有重要意义。以东北黑土区典型县为例,基于粮食种植结构视角构建耕地利用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 SD)模型,预测水稻、玉米和大豆3种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产量和收益,通过经济、技术、市场多情景模拟提出耕地利用结构调控路径。结果表明:SD模型模拟效果良好,平均偏离度低于10%。预测2019—2030年研究区水稻和大豆种植面积将逐步增加,玉米种植面积缓慢减少。水稻和玉米产量均有所增加,大豆产量呈先增后减趋势。不同情景下3种作物的模拟结果存在明显差异,GDP水平提升、增加农业技术投入和农产品价格调控将有利于水稻种植面积、产量和收益增加。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加强农业技术支持和农产品价格调控对大豆种植面积、产量和收益的增加具有明显促进作用。而调控农民收入、农业技术和农产品价格对改善玉米的耕地利用结构效果不佳。通过建立种植结构调整补贴政策、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和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的路径组合实现耕地利用结构优化调控。研究系统阐释了耕地利用要素关系及其结构变化的内在逻辑,明确了不同情景下主要粮食作物耕...  相似文献   

8.
为实现紫云英绿肥规模化种植区域的绿肥高效、低耗机械化翻压,基于前端埋切、后端翻压的结构配置思路,设计了一种无动力输入的紫云英绿肥盛花期埋切翻压组合作业机。对盛花期紫云英生物学特征及压切特性开展研究,进而设计了辊筒组件、前悬挂连接组件、栅条式翻转犁等主要工作部件;通过理论计算和力学分析,得到实现紫云英茎秆顺畅埋切的压切辊半径为305 mm、压切刀滑切角范围为34. 3°~55. 7°;采用水平直元线法设计了栅条式犁体曲面,推导得到导曲线抛物线方程,并绘制了犁体直元线角变化规律图。紫云英绿肥盛花期田间翻压试验结果表明:在机具作业速度为5. 8~6. 0 km/h条件下,茎秆切断长度合格率92%,耕宽稳定性变异系数3. 7%,耕深稳定性变异系数5. 6%,土垡破碎率85. 6%,植被翻压覆盖率98. 3%,试验指标均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要求。设计的埋切翻压组合作业机工作效率可达0. 67~1. 20 hm2/h,在翻压质量和组配方式上明显优于目前我国常用的畜力犁、铧式犁、旋耕机等翻压方式,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天然绿肥,很多烟区对紫云英开展过大量的研究,并形成了许多可供参阅的文献。但截至目前,行业内还没有将紫云英种植推广与烟叶产业发展相融合的先例。2015年开始,南平市烟草公司光泽分公司持续推广紫云英种植,种植面积实现了1200亩-2000亩-9500亩的跨越,紫云英改良土壤环境、修复土壤生态受到了省、市烟草部门和省农科院的重视,引起了福建日报、东方烟草报、海峡烟草报等媒体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0.
绿肥是传统的有机肥源,根系固氮、茎叶还田,对培肥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微生物的活性、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升耕地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们在江苏省绿肥种植以奖代补项目的推动下,把绿肥种植作为培肥地力,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节肥增效,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的重要抓手来抓,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绿肥种植面积的稳步恢复,带动了绿肥———特色秧草产业的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作物生产中采用的机械化技术更加成熟。当前在水稻的生产过程中利用机械化技术进行全程管理,在质量与产量上都得到了提高。但不可忽视的是,机械化技术与人工种植相比灵活性不足,在种植管理上对统一性的要求较为严格,因此在技术流程上较为繁琐,标准也较高,这对水稻生产流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以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作为研究方向,对技术要点进行具体探讨。  相似文献   

12.
绿肥是传统的有机肥源,根系固氮、茎叶还田,对培肥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微生物的活性、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升耕地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们在江苏省绿肥种植以奖代补项目的推动下,把绿肥种植作为培肥地力,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节肥增效,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的重要抓手来抓,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绿肥种植面积的稳步恢复,带动了绿肥--特色秧草产业的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一、机械耕整早稻机插前耕整地质量要求做到"平整、洁净、细碎、沉实"。耕整深度均匀一致,田块平整,地表高低落差不大于3cm;田面洁净,无残茬、杂草等杂物;土层下碎上糊,上烂下实;田面泥浆沉实达到泥水分清,寸水不露泥,沉实而不板结,机械作业时不陷机、不壅泥。为了提升地力,提倡冬闲田种植绿肥,选择适宜当地土壤、气候条件且与早稻种植相匹配的绿肥品种,如紫云英、豆科作物等。绿肥还田一般在  相似文献   

14.
水稻在我国的粮食作物中,其种植面积大概是粮食作物整体种植面积的29%,因此提升水稻种植的集约化和专业化程度对推动我国生产粮食作物有重要价值。在传统水稻生产中,我国主要是利用人力完成生产水稻的各项工作。在生产水稻的过程中,劳动力强度的消耗比较大,同时无法确保水稻质量。在我国加快发展现的代化进程中,水稻的传统生产已经无法符合现代化市场的需求。小型植保无人机顺应而生,机械化防治水稻全程病虫害,水稻种植效率得到有效提高,水稻种植经济效益也得到大幅度提升。  相似文献   

15.
绿肥紫花苜蓿还田下水稻氮肥减量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绿肥—水稻轮作系统下,研究氮肥减量供给对水稻产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为确定水稻适宜的氮肥施用量、减少稻田氮肥用量、保持稻田土壤肥力和降低农田面源污染提供技术依据。绿肥紫花苜蓿鲜草800 kg还田,按水稻常规施氮量(纯N20 kg/667 m2)进行120%、100%、80%、60%、40%的梯度氮肥配置处理,结果表明,80%氮肥配置产量最高,60%氮肥配置产量次之而差异不大。在紫花苜蓿—水稻轮作、紫云英还田系统下,水稻可减少施用20%~40%的氮肥量。  相似文献   

16.
为阐明微观地理尺度下耕地种植结构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以黑龙江省典型产粮大县为研究区,以1km2地理网格为研究单元,运用分区统计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及地理探测器法分析水稻、玉米和大豆3种主要作物种植结构的空间分异特征,揭示区域耕地种植结构空间分异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种植结构以单一大豆型、单一玉米型和玉米-大豆型为主要类型,以单一水稻型和大豆-玉米-水稻型为次要类型;不同作物种植结构的空间集聚性特征存在一定差异,水稻以HH型为主,玉米和大豆以HH型和LL型为主;地形条件是水稻种植结构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玉米和大豆种植结构空间分异主要受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影响,自然条件是耕地种植结构空间分异的关键性影响要素;研究区耕地种植结构空间分异是多因子交互作用的结果,双因子交互作用的影响均比单一因子影响程度大,市场区位和交通区位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对玉米种植结构空间分异的影响最大,灌溉潜力与其他因子交互作用对水稻种植结构空间分异的影响最大,但因子交互作用对大豆种植结构空间分异影响程度的提升不明显。本研究有利于理解不同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空间分异的形成机理,可为耕地种植结构优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水稻插秧机关键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社会各个领域当中,机械化程度的水平不断提高,极大的提升了各项工作和劳动效率。在水稻种植领域当中,高速水稻插秧机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人工插秧的缓慢方式,使水稻种植的效率得到了良好的提高。不过在我国,水稻种植产品有着劳动强度大、地域差别大、产量高、品种多等特点,给高速水稻插秧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应当对其运行当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探讨,掌握和提升其工作性能,从而更好的满足不同水稻产品种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我国幅员辽阔,水稻种植面积分布较广,由于各地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各具特色的水稻种植耕作制度及水田耕整机械化技术。就机械化技术而言,可分为机械化耕地技术和机械化整地技术。前者通过机械手段让土层翻转,将失去结构的表层土壤连同地表杂草、残茬、虫卵、草籽、绿肥等一起埋到下层,起到松碎土壤,改良土壤结构,消灭杂草和病虫害,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常用的机具有:铧式犁、圆盘犁、耕耙犁等各种以犁为代表的耕地机械。后者是对耕作土壤作进一步的加工…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保护耕地,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需探索更科学的施肥方式,减少不合理化肥的投入,使粮食作物增产增收。以覃塘区东龙镇水稻有机肥替代化肥肥效试验为研究重点展开探讨,试验证实转变肥料利用方式可以在保证产量的同时减少化肥使用量,达到化肥使用零增长。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现有稻田绿肥紫云英种子收获时存在的割台适用性差、脱粒分离能力弱以及清选除杂能力不强等问题,设计了稻田绿肥紫云英种子联合收获机。对防落荚柔性扶禾割台、纵向杆齿式脱粒装置、风筛式分层控杂清选装置等关键部件进行了参数设计,设计了紫云英机收专用扶禾器和割刀组件;确定纵向杆齿式脱粒装置结构参数(喂入段、脱粒段、排草段长度),对脱粒元件结构参数、数量及周向分布进行了计算;利用ICEM-CFD网格划分软件和Fluent流体动力学分析软件等对三风道清选装置离心风机转速1080r/min、叶轮直径385mm工作参数下的内部气流场开展数值模拟,并进行试验验证。以降低紫云英籽粒机收损失率、破碎率、含杂率为目标,选择对收获质量影响较大的机具前进速度、脱粒滚筒转速、清选风机转速、鱼鳞筛开度共4个因素,利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方法,进行四因素三水平响应面试验,使用Design-Expert对试验结果进行响应面分析,通过多目标参数优化,确定最佳工作参数组合为:机具前进速度3km/h,脱粒滚筒转速550r/min,清选风机转速990r/min,鱼鳞筛开度35mm。在此参数条件下进行了田间试验,实测紫云英籽粒损失率为2.35%,破损率为0.22%,含杂率为0.51%,均满足相关标准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