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我省在辽东、辽南以及辽西、辽北部分地区建立了30余万亩玉米样板田。各地样板田都获得了大面积增产。据初步統計,全省玉米样板田平均比1964年增产23%,平均单产达到476斤。在大面积丰产当中,还出現了較大面积的高額丰产典型。以大队为单位,有5万亩单产达到600~700斤;有15,000亩单产达到700~800斤。岫岩县示范农場620亩山地和平地平均单产1,053斤;庄河县三架山公社二道河子生产队169亩山地玉米单产达到647斤,其中有33亩单产千斤,12亩单产1,200斤。今年虽然天旱少雨,对玉米生长不利,仍  相似文献   

2.
在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群众运动中,我站学习外地经验,认真总结当地经验,对三麦耕作技术进行了大胆革新,开展了小麦大沟双行压土培土丰产试验。 1976年,试种110亩,占全站麦田面积的50%,当年小麦平均单产618斤,比1975年增产50斤,试验田最高单产810斤;1977年又试种110亩,普遍生长良好,小麦平均单产719斤,比1976年又增产101斤,试验田最高单产812斤,连续两年小麦单产过了“长江”,一跃而为全县小麦高产单位之一。  相似文献   

3.
我区1976年试种杂交水稻,经过1977年的多点示范,表现为优势明显,增产显著.1978~1981年,推广面积从100多万亩扩大到200多万亩,亩产连续四年稳定在800斤以上水平.1981年种植236.9万亩,单产847斤,总产20亿斤,单产和总产都达到和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在大面积推广杂交中稻的几年中,还涌现了一批高产典型.高邮县1981年种植37.68万亩,单产916斤.该县郭集公社13500亩杂交中稻,单产1006斤.泰兴县永安公社胜利大队,1980、1981连续两年种植700多  相似文献   

4.
三种三收是种植革命上的新生事物,我区大部分县社从七五年开始试种推广,七六年已发展到了十万余亩,全区各县都有种植。博爱县清化公社南关大队玉米水稻间作,移栽水稻450斤,移栽玉米710斤,合计亩产1160斤,比单作玉米900斤,每亩多收260斤,增产29%,加上麦季每亩产1060斤,全年单产超吨粮;沁阳县城关镇  相似文献   

5.
我区自1976年开始试种黎优57杂交水稻以来,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1982年种植17.2万亩,占水稻面积的54.6%。单产1100斤(表1)。八一公社杂交稻种植面积最大,1981年占水稻面积的65%,1982年增加到80%,连续两年5万亩水稻单产保持1100斤以上。黎优57增产潜力很大,1981年三洪四队种植22.8亩,每亩平均实产1620斤,1982年丰收五队种植40.72亩,每亩平均实产1543斤,还有很多单产1300~1400斤的高产实例。生产实践证明,多种杂交稻,种好杂交稻,是继续提高我区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根据黎优57的品种特性和我区无霜期较短,热量资源较少的特点,制定了以抗寒防低  相似文献   

6.
杂交水稻在麦稻两熟区的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州地区是麦稻两熟地区,1976年试种杂交水稻19.4亩,平均亩产1,048.4斤,其中1亩高产田块亩产1,529.1斤。1977年示范面积4,704.5亩,平均亩产948.1斤,有五个县亩产超千斤,有三个大队在近300亩面积上平均亩产1,300斤,并出现亩产1,500斤以上的高额丰产田。有些单位由于种了杂交水稻,实现了麦稻两熟亩产超吨粮。我们  相似文献   

7.
我院教学试验农场在去年小麦大面积率产综合技术研究的基础上,今年又在72.16亩土地面积上,在特大干旱气象条件下,获得平均单产747.6斤(湿重以下同)的丰产,其中,3.26亩,单产达到879.7斤。并研究了丰产的形态、生理指标、需肥规律和八个优良  相似文献   

8.
徐州地区1976年试种杂交水稻19.4亩,平均亩产1048.4斤,其中邳县联防公社农科站一亩南优2号,亩产1529.3斤。1977年示范面积4704.5亩,平均亩产948.1斤,有五个县亩产超千斤,三个大队大面积亩产1300多斤。  相似文献   

9.
盐城市的杂交水稻制种,自1983年大面积(4万多亩)平均亩产超200斤以来,产量逐年上升,质量稳步提高。1984年制种2.7万多亩,单产243.8斤,平均纯度达98%以上。1985年制种3.3万多亩,亩产285.1斤,其中特约专业制种基地建湖县庆丰乡和郊区楼王乡共制种1.2万多亩,平均亩产304斤,田间纯度在99.9%以上。这几年的大面积制种取得较高的产量和质量,主要抓了以下几条措施: (一)合理安排播期,保证花期相遇和正常开花  相似文献   

10.
常德专区今年普遍引种早粳青森五号(以下简称早粳),湖区各县要种得多一些。因为濱湖地区是水稻栽培的重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试种的信心很大,但对粳稻栽培还没摸到它的生长特性。为了提高产量,争取两季丰收,有的农业社在育秧和田间管理阶段,作到早播早插,插好田,插肥田,加强田间技术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因而获得产量高的如常德县河洑乡青林岗高级农业社3.52亩,每亩平均产量624斤。常德专区河洑农业试验站(以下简称我站)试种的30.17亩,平均每亩产量469斤,其中有两亩产量比较高的,每亩收干谷562斤;而早秈南特号719.26亩,每亩平均产量455.5斤,早粳  相似文献   

11.
湖北光化县崔营乡幸福社在1957年冬播时全社抓住了小麦密植、精细整地保墒、多施肥料等增产措施,使全社小麦由1957年夏收2502亩单产218斤至1958年夏收2,314亩单产510斤,其中29亩高额丰产地平均亩产2,173斤7两,其中11亩平均亩产3,215斤,其中2亩平均亩产3,454斤。  相似文献   

12.
水稻再生是水稻对光、温反应的基本特性,不同品种、不同地区、不同管理方式之间再生能力差异较大。2014年,在商城县鄢岗镇肖寨村试验种植了40亩再生稻,水稻头季平均单产达到8 250 kg/hm2以上,再生季高产田块单产达到2 625 kg/hm2,再生稻试种取得了初步成功。为了更好地完善再生稻生产技术,本文作者对再生稻生产新技术的进行了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3.
我区种植杂交稻已有四年,1979年已发展到250万亩。四年来,收成两丰两欠,1976年试种单季杂交稻350亩,平均亩产1100斤;1977年扩至41.7万亩,单产降到758斤;1978年气候条件有利,195万亩平均亩产850斤;1979年受灾单产又降到785.7斤。从目前生产条件来看,约有60%的面积已经具备了亩产千斤左右的条件,但实际产量差距还很大。  相似文献   

14.
1981年,丹阳县吕城公社麦、豆、稻百亩连片中间试验结果,村农2号元麦101.2亩,单产400.5斤;大豆101.2亩,单产174.3斤;南粳35号水稻86.5亩,单产857.5斤,三季相加折粮食年亩产1606.6斤(大豆1斤折稻谷2斤计算),比麦、稻两熟制年亩增产粮食186.6斤,比麦、稻、稻三熟制年亩增产粮食56.6斤.现将豆后稻南粳35号的栽培特性初步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为了减轻水稻生产的劳动强度,促使农村劳力转移,我市近几年进行了单季稻机械直播的试验示范,现总结如下。 (一)机械直播水稻的产量表现 1984年,我市进行的水稻机械直播试验,有水播和旱播两种,都获得了成功。国营常阴沙农场在连续二年试种的基础上,1984年机械水直播3250亩,平均单产945斤,比移栽稻增产4.5~7.2%。  相似文献   

16.
我国麦类作物平均单产仅247斤(1978年),略高于世界平均产量水平。平均单产偏低的原因,主要是产量不平衡,有大面积低产区拉后腿。从全国来看,有400斤以上的地区,500斤以上的县,800斤以上的公社,但由于低产田面积大(据江北10省统计,单产低于全国平均产量水平的面积约占夏粮面积的42%),以致影响全国平均产量和总产的提高。华北平原地处黄河中下游和海河冲积地带,除京广线两侧和胶东半岛的小麦单产较  相似文献   

17.
“芽子洋芋”是宣恩县劳模徐树民所创造的一种依靠洋芋本身在自然条件下经过休眠期后萌发出来的芽子进行栽培繁育的方法,通过实践已在宣恩县长潭河区推广了1,100亩,平均亩产可达6,500斤,并在100亩大面积获得了单产10,000斤以上的丰产栽培的产量,这显示了在低山地区栽培“芽子洋芋”的优越性。它是增产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天門县历年棉田面积达七十万亩左右,是湖北省最大的产棉县,一向以大面积平衡增产著称全国,农民在棉花栽培技术方面积累了不少宝貴經驗。解放后在党的正確领导下,該县棉花产量逐年递增,如平均单产1949年为皮棉12.0斤,52年为45.4斤,57年为72.8斤,58年为81.0斤,58年比49年增加了5.7倍。今年遭到80天不下雨的严重旱災,  相似文献   

19.
1959年我省玉米生产和其它粮棉一样,在1958年大跃进的基础上,又获得了全面大丰收,全省平均亩产317斤超过1958年单位面积平均产量,并涌現出大批的大面积丰产和高額丰产奇迹,如太谷超英公社6921亩土地,平均获得亩产1489斤,晋城巴公公社2021亩,平均亩产829斤,其中22亩高額丰产地,亩产1572斤,这些高額丰产的获得,其植株密度每亩均在2400株以上,經驗証明:合理密植是提高玉米单位面积产量的中  相似文献   

20.
农垦五十八号是一个水稻高产良种,1964年我市由江苏省江宁县引进试种,全市共种植二千一百多亩,一般亩产在七百至八百斤左右,比本地单季晚稻麻壳秈增产20—50%,高的亩产达一千斤以上。如卜塘公社黄庄生产队试种的三点四亩,平均亩产八百零一斤,比四点五亩麻壳秈亩产五百八十七点三斤,增产36.4%;上庄生产队共种十八亩,平均亩产八百二十九斤,其中青年试验田一点四亩,平均亩产九百六十四点三斤。合罗公社楊桥三队试种十点三二亩,平均亩产九百五十九点四斤,比历年单季晚稻最高亩产六百斤增产60%,其中一块样板田四点六五亩,平均亩产达一千零六十六点二斤;此外,卜塘公社宋庄生产队作双季连作晚稻栽培的一点五亩,两季平均亩产一千一百六十六点六斤,其中农垦五十八号亩产五百六十六点六斤,在相同的条件下,比小红稻亩产四百四十四斤,增产25.6%。1964年,我们对这个品种的栽培技术作了调查,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